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十行品第二十一(從第十九經半盡第二十一經)
來意有二。
一前序此正故。
二前辨所依佛智。
此辨能依之行故。
二釋名者。
随緣順理造修名行。
數越塵沙寄圓辨十。
仁王名為十止。
就三學中定心增故。
梵網名。
為長養。
長道根故。
若具梵本。
應雲功德華聚。
菩薩說十行品則兼能說人。
今文略耳。
宗趣可知。
四釋文者。
此品不同前二。
有行德者以行為主。
故略無之。
又行德已純熟進趣中收。
故唯一品義當行中之解。
品有七分。
一三昧分。
二加分。
三起分。
四本分。
五說分。
六現證分。
七重頌分。
今初三昧分。
功德林入者為衆首故。
表說十行衆德建立故。
承佛神力是入定因。
入菩薩善思惟者。
顯定别名。
揀因異果故名菩薩。
巧順事理揀擇無礙。
無心成事名善思惟。
二入是已下明加分有三。
初總辨作加因緣。
二辨加所為。
三正顯加相。
初中四。
一總标加因。
二十方下加緣顯現。
三告功德林下贊有加因。
四善男子下雙顯加定因緣。
于中二。
初别顯所因。
二令汝入下結因所屬。
今初。
亦有四因。
一伴佛同加準十住會。
即是神力加也。
二主佛宿願。
三主佛現威。
四大衆機感略無助化善根。
或是諸字中攝故。
餘義具于前會。
二為增長下辨加所為。
有十一句。
前十别明。
後所謂下一句總結。
乃至起分皆同前會。
但住行之殊。
第三善男子下。
正辨加相中三。
初語業加。
命其說故。
二是時諸佛下意業加。
與智慧故。
有别顯征釋。
别顯中初總餘别。
别中一捷辯。
二無斷辯。
三無師智。
前後二會并無此智。
即是本覺之智了因自得悟。
不由師。
假佛緣顯故得雲與。
及無癡智并是迅辯。
四應辯五無謬錯辯。
六豐義味辯。
七一切世間最上妙辯。
八總策前七九。
此七無勝。
三爾時下身業加。
增威力故。
第三時功德林下。
起分可知。
第四告諸下本分文二。
初行體後行相。
前中若約所依。
即前善思三昧為體。
若約所觀即二谛雙融。
若約能觀悲智無礙。
今從教相。
即下四行為體。
若約十行别體。
即以十波羅蜜為體。
義見初會。
今就教相中。
若直就經文文分為二。
初标顯。
二何以下征釋。
初中先标行體難思。
行即深心所修行海也。
與法界下顯難思之相。
深等法界廣齊虛空。
故心言罔及也。
又超下位名不思議。
又即理之事行。
同事法界之無量。
等虛空之無邊。
即事之理。
行同理法界之寂寥。
等虛空之絕相。
此二俱非言之表诠心之顯诠。
故難思議。
況二交徹。
能令一行攝一切行。
一位攝一切位。
純雜無礙故。
第十行。
雲入因陀羅網法界。
成就如來無礙解脫。
人中雄猛大師子吼。
乃至到一切法實相源底故。
又若唯遮者則凡聖絕分故。
非但遮常心言。
亦應融常心言。
是則于中思議不可盡也。
遮融無二。
則思與非思體俱寂滅。
方曰真不思議。
從征釋中。
何以因人之行便叵思耶。
釋雲同佛果故佛窮事行之邊。
極理行之際。
斷一切障證一切理。
因圓果滿融無障礙。
菩薩同彼甯可思議。
若取論勢。
菩薩行為總句。
餘皆是别。
不可思議即真實行也。
彼約地前不見。
此約凡愚叵思。
亦名真實行布。
位中無真如觀故。
無觀相行。
二與法界等即是勝行。
亦是佛本故。
三與虛空等即因行也。
是無常因亦未得地智。
缺常果因也。
四學三世佛而修行者是不怯弱行。
未能順理真實救護。
故無大行。
餘同前會。
第二佛子何等下辨行相。
文分為三。
初總征其名。
二佛子下标數顯勝。
故雲三世諸佛同說。
三何等下征數列名。
先征次列後結。
列中。
然與本業名雖小異。
而義意大同。
一施悅自他故名歡喜。
約三施說在因皆悅故。
下經雲。
為令衆生生歡喜故。
若就果說。
财獲富饒無畏。
身心安泰。
法施當獲法喜皆歡喜義。
此約随相。
本業雲。
始入法空不為外道邪論所倒。
入正位故名歡喜行。
此約離相。
二三聚淨戒亦益自他。
故名饒益。
或以後攝前。
本業雲。
得常化一切衆生法。
皆利衆生故。
此唯據利他。
三忍順物理名無違逆。
彼雲得實法忍無我我所名無嗔恨。
此約以後攝初。
晉雲無恚恨。
亦是以初攝後。
而實二忍順物法忍順理。
以後遵前。
皆順事理。
四勤無怠退名無屈撓。
亦通三勤。
彼雲。
常住功德現化衆生。
故名無盡。
謂若有怠退斯則有盡。
而攝論三精進中。
三名無弱無退無喜足。
則是以後攝初。
五以慧資定離沉掉故。
名無癡亂。
彼雲。
命終之時。
無明之鬼不亂不濁住正念。
故名離癡亂。
此但從一義。
故下經雲。
于死此生彼心無癡亂。
六慧能顯發三谛之理。
般若現前故名善現。
彼雲。
生生常在佛國中生。
此但據得報。
謂即空照有而能現生。
七不滞事理故名無著。
彼雲。
于我無我乃至一切法空故。
此即涉有不迷于空。
謂于我而無有我也。
若于我無我皆不著者。
則雙不滞也。
以有不舍不受方便智故。
八大願可尊故。
又成大行願乃能得故。
故名難得。
彼雲。
三世佛法中常敬順故。
名尊重行。
彼約修心此約難勝。
九善巧說法名善法行。
彼經雲。
說法授人動成物則故。
同于九地法師位故。
十言行不虛故名真實。
又稱二谛故。
故彼經雲。
二谛非如非相非非相。
故名真實。
然上約十度釋名。
度各有三。
并見初會。
第五佛子何等為下說分。
十行則為十段。
一一各三。
謂一征名。
二釋相。
三結名。
今初。
歡喜行即是檀度。
初征名中已如前釋。
第二佛子此菩薩下。
釋相分二。
先略辨體相。
後修此行時下。
廣顯名相。
今初。
瑜伽菩薩地。
菩薩六度各有九門。
一者自性。
謂出行體。
二者一切。
謂能具行。
三者難行。
謂就中别顯。
四者一切門。
謂行差别。
五者善士。
謂作饒益。
六者一切種。
謂偏攝聖教。
七者遂求。
謂随所須。
八者與二世樂。
謂于現在作大饒益。
令得未來廣大安樂。
九者清淨。
謂勝離相成波羅蜜。
今文分三。
以攝于九。
一總标施主。
二其心下離所不應。
三但為下彰其意樂。
今初。
含攝前四及與六七。
謂一者施主惠施。
顯施自性。
惠有二義。
一惠即是施。
二謂巧惠籌量可不。
凡所有物悉能施者。
攝餘五門。
謂一若内若外。
二若難若易。
三财法無畏。
四一切種門。
五随求與故。
二離所不應即清淨施。
文有五句。
以攝十義。
心平等者略有四義。
一無執取。
離妄見故。
二不積聚。
施觀漸與頓皆平等故。
三不高舉。
但行謙下不與他競。
離憍慢故。
四無向背。
不朋黨故。
言無有悔吝者。
此有三義。
一不退弱。
施已無悔故。
二不下劣。
勝物無吝故。
三不留滞。
速與無吝故。
言不望果報者。
不求異熟果故。
不求名稱者。
無所依故。
不貪利養者。
不望報恩故。
三彰其意樂中。
有十二句攝上二門。
謂前十一句明善士施。
此有五相。
一但為救護者。
不損惱故。
二攝受者。
自手授與故。
三饒益者。
應其時故。
上三下益。
次有八句。
明其上攀不出二意。
一淨信故。
二恭敬故。
八中一創起習學。
二憶持不忘。
三愛樂不舍
一前序此正故。
二前辨所依佛智。
此辨能依之行故。
二釋名者。
随緣順理造修名行。
數越塵沙寄圓辨十。
仁王名為十止。
就三學中定心增故。
梵網名。
為長養。
長道根故。
若具梵本。
應雲功德華聚。
菩薩說十行品則兼能說人。
今文略耳。
宗趣可知。
四釋文者。
此品不同前二。
有行德者以行為主。
故略無之。
又行德已純熟進趣中收。
故唯一品義當行中之解。
品有七分。
一三昧分。
二加分。
三起分。
四本分。
五說分。
六現證分。
七重頌分。
今初三昧分。
功德林入者為衆首故。
表說十行衆德建立故。
承佛神力是入定因。
入菩薩善思惟者。
顯定别名。
揀因異果故名菩薩。
巧順事理揀擇無礙。
無心成事名善思惟。
二入是已下明加分有三。
初總辨作加因緣。
二辨加所為。
三正顯加相。
初中四。
一總标加因。
二十方下加緣顯現。
三告功德林下贊有加因。
四善男子下雙顯加定因緣。
于中二。
初别顯所因。
二令汝入下結因所屬。
今初。
亦有四因。
一伴佛同加準十住會。
即是神力加也。
二主佛宿願。
三主佛現威。
四大衆機感略無助化善根。
或是諸字中攝故。
餘義具于前會。
二為增長下辨加所為。
有十一句。
前十别明。
後所謂下一句總結。
乃至起分皆同前會。
但住行之殊。
第三善男子下。
正辨加相中三。
初語業加。
命其說故。
二是時諸佛下意業加。
與智慧故。
有别顯征釋。
别顯中初總餘别。
别中一捷辯。
二無斷辯。
三無師智。
前後二會并無此智。
即是本覺之智了因自得悟。
不由師。
假佛緣顯故得雲與。
及無癡智并是迅辯。
四應辯五無謬錯辯。
六豐義味辯。
七一切世間最上妙辯。
八總策前七九。
此七無勝。
三爾時下身業加。
增威力故。
第三時功德林下。
起分可知。
第四告諸下本分文二。
初行體後行相。
前中若約所依。
即前善思三昧為體。
若約所觀即二谛雙融。
若約能觀悲智無礙。
今從教相。
即下四行為體。
若約十行别體。
即以十波羅蜜為體。
義見初會。
今就教相中。
若直就經文文分為二。
初标顯。
二何以下征釋。
初中先标行體難思。
行即深心所修行海也。
與法界下顯難思之相。
深等法界廣齊虛空。
故心言罔及也。
又超下位名不思議。
又即理之事行。
同事法界之無量。
等虛空之無邊。
即事之理。
行同理法界之寂寥。
等虛空之絕相。
此二俱非言之表诠心之顯诠。
故難思議。
況二交徹。
能令一行攝一切行。
一位攝一切位。
純雜無礙故。
第十行。
雲入因陀羅網法界。
成就如來無礙解脫。
人中雄猛大師子吼。
乃至到一切法實相源底故。
又若唯遮者則凡聖絕分故。
非但遮常心言。
亦應融常心言。
是則于中思議不可盡也。
遮融無二。
則思與非思體俱寂滅。
方曰真不思議。
從征釋中。
何以因人之行便叵思耶。
釋雲同佛果故佛窮事行之邊。
極理行之際。
斷一切障證一切理。
因圓果滿融無障礙。
菩薩同彼甯可思議。
若取論勢。
菩薩行為總句。
餘皆是别。
不可思議即真實行也。
彼約地前不見。
此約凡愚叵思。
亦名真實行布。
位中無真如觀故。
無觀相行。
二與法界等即是勝行。
亦是佛本故。
三與虛空等即因行也。
是無常因亦未得地智。
缺常果因也。
四學三世佛而修行者是不怯弱行。
未能順理真實救護。
故無大行。
餘同前會。
第二佛子何等下辨行相。
文分為三。
初總征其名。
二佛子下标數顯勝。
故雲三世諸佛同說。
三何等下征數列名。
先征次列後結。
列中。
然與本業名雖小異。
而義意大同。
一施悅自他故名歡喜。
約三施說在因皆悅故。
下經雲。
為令衆生生歡喜故。
若就果說。
财獲富饒無畏。
身心安泰。
法施當獲法喜皆歡喜義。
此約随相。
本業雲。
始入法空不為外道邪論所倒。
入正位故名歡喜行。
此約離相。
二三聚淨戒亦益自他。
故名饒益。
或以後攝前。
本業雲。
得常化一切衆生法。
皆利衆生故。
此唯據利他。
三忍順物理名無違逆。
彼雲得實法忍無我我所名無嗔恨。
此約以後攝初。
晉雲無恚恨。
亦是以初攝後。
而實二忍順物法忍順理。
以後遵前。
皆順事理。
四勤無怠退名無屈撓。
亦通三勤。
彼雲。
常住功德現化衆生。
故名無盡。
謂若有怠退斯則有盡。
而攝論三精進中。
三名無弱無退無喜足。
則是以後攝初。
五以慧資定離沉掉故。
名無癡亂。
彼雲。
命終之時。
無明之鬼不亂不濁住正念。
故名離癡亂。
此但從一義。
故下經雲。
于死此生彼心無癡亂。
六慧能顯發三谛之理。
般若現前故名善現。
彼雲。
生生常在佛國中生。
此但據得報。
謂即空照有而能現生。
七不滞事理故名無著。
彼雲。
于我無我乃至一切法空故。
此即涉有不迷于空。
謂于我而無有我也。
若于我無我皆不著者。
則雙不滞也。
以有不舍不受方便智故。
八大願可尊故。
又成大行願乃能得故。
故名難得。
彼雲。
三世佛法中常敬順故。
名尊重行。
彼約修心此約難勝。
九善巧說法名善法行。
彼經雲。
說法授人動成物則故。
同于九地法師位故。
十言行不虛故名真實。
又稱二谛故。
故彼經雲。
二谛非如非相非非相。
故名真實。
然上約十度釋名。
度各有三。
并見初會。
第五佛子何等為下說分。
十行則為十段。
一一各三。
謂一征名。
二釋相。
三結名。
今初。
歡喜行即是檀度。
初征名中已如前釋。
第二佛子此菩薩下。
釋相分二。
先略辨體相。
後修此行時下。
廣顯名相。
今初。
瑜伽菩薩地。
菩薩六度各有九門。
一者自性。
謂出行體。
二者一切。
謂能具行。
三者難行。
謂就中别顯。
四者一切門。
謂行差别。
五者善士。
謂作饒益。
六者一切種。
謂偏攝聖教。
七者遂求。
謂随所須。
八者與二世樂。
謂于現在作大饒益。
令得未來廣大安樂。
九者清淨。
謂勝離相成波羅蜜。
今文分三。
以攝于九。
一總标施主。
二其心下離所不應。
三但為下彰其意樂。
今初。
含攝前四及與六七。
謂一者施主惠施。
顯施自性。
惠有二義。
一惠即是施。
二謂巧惠籌量可不。
凡所有物悉能施者。
攝餘五門。
謂一若内若外。
二若難若易。
三财法無畏。
四一切種門。
五随求與故。
二離所不應即清淨施。
文有五句。
以攝十義。
心平等者略有四義。
一無執取。
離妄見故。
二不積聚。
施觀漸與頓皆平等故。
三不高舉。
但行謙下不與他競。
離憍慢故。
四無向背。
不朋黨故。
言無有悔吝者。
此有三義。
一不退弱。
施已無悔故。
二不下劣。
勝物無吝故。
三不留滞。
速與無吝故。
言不望果報者。
不求異熟果故。
不求名稱者。
無所依故。
不貪利養者。
不望報恩故。
三彰其意樂中。
有十二句攝上二門。
謂前十一句明善士施。
此有五相。
一但為救護者。
不損惱故。
二攝受者。
自手授與故。
三饒益者。
應其時故。
上三下益。
次有八句。
明其上攀不出二意。
一淨信故。
二恭敬故。
八中一創起習學。
二憶持不忘。
三愛樂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