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二

關燈


    四淨治其障。

    五更修增廣。

    六住持不斷。

    七令不隐沒。

    八演以示人。

    後令諸衆生離苦得樂。

    結歸慈悲。

    即二世樂。

    上但為之言流下諸句。

    又上救護是無畏施。

    攝受是财饒益是法。

    第二廣顯名相中。

    廣前一切施也。

    亦具諸施恐繁不配。

    文中二。

    先現行财施。

    後願行法施。

    财中複二。

    一随相。

    二離相。

    前中亦二。

    一明施行。

    二回向行。

    前中亦二。

    初願受勝生行施。

    二示異類身行施。

    前中依無著論有六意樂。

    一方便。

    二歡喜。

    三恩德。

    四廣大。

    五善好。

    六清淨。

    下并具之。

    于中文四。

    一願具施緣。

    即方便意樂先作意故。

    亦即廣前為大施主。

    二假使下難求能求。

    三爾時菩薩下。

    明難舍能舍舉難況易。

    即便施者無留滞也。

    四如是下明一切無違。

    有三意樂。

    初即廣大意樂。

    能廣行故。

    二但更下。

    即歡喜意樂也。

    三作如是念下。

    恩德意樂也。

    我今應下是随順心。

    第二又作下。

    明示異類身而行布施。

    回現施善未來受身。

    以悲深故。

    亦廣大心也。

    第二以此下回向行。

    初自期大果。

    亦廣大意樂也。

    後願施田亦得二果。

    是善好意樂。

    第二菩薩如是下。

    明離相施即清淨意樂也。

    随相離相行必同時。

    言不并彰故分前後。

    應将離相别别貫前。

    如大般若。

    不欲繁文故。

    并居一處。

    前後體勢類此可知。

    文分為三。

    初人空觀。

    次法空觀。

    後二觀之益。

    即成彼岸智。

    今初也。

    如是利益衆生者。

    牒前事行。

    欲顯正利益時。

    即無我想等故。

    所無之法略有十句。

    我謂主宰諸蘊假者也。

    故智論三十五雲。

    于五蘊中我我所心起故。

    瑜伽大同此說。

    此句為總。

    但是一我随事立下别名。

    然由迷緣生實性。

    計有即蘊異蘊之我。

    既了性空迷想斯寂。

    故雲無也。

    若别别觀無之所以。

    如十定品第二定辨。

    二衆生者。

    智論雲。

    五蘊和合中生故。

    瑜伽名為有情。

    謂諸賢聖如實了知。

    唯有此法更無餘故。

    三有想者。

    智論瑜伽俱名生者。

    謂計有我人能起衆事。

    如父生子故。

    有即所起諸趣生也。

    四命者。

    謂命根成就故。

    瑜伽雲。

    壽命和合故活存現。

    五種種者。

    智論名為衆數。

    謂陰界入等諸因緣。

    是衆數法故。

    新譯名異生。

    能受異趣生故。

    六補特伽羅者。

    此雲數取趣。

    瑜伽雲。

    計有我人。

    數數往取諸趣無厭故。

    此名依一聲中呼一人。

    若依多聲中呼多人。

    即雲補特伽羅。

    七人者。

    有靈于土木之稱。

    智論雲。

    行人法故。

    大般若名士夫。

    瑜伽釋雲能作一切士夫用故。

    八摩納婆。

    此雲儒童。

    謂計有我人。

    為少年有學之者。

    此名依一聲中但呼一人。

    若呼多人多聲中呼。

    應雲摩納婆嚩迦也。

    九作者者。

    作諸業故。

    智論雲。

    手足能有所作故。

    十受者者。

    智論雲。

    計後世受罪福果報故。

    大般若第三四。

    大品第二及金剛般若中說數有增減。

    名或小異。

    大意不殊。

    回向十定準斯會釋。

    二但觀下明法空觀。

    菩薩既了法空。

    安有我耶。

    故上雲人空非如二乘人空法有。

    故此直雲但觀法界空等。

    法界衆生界總舉所觀法體。

    不出此二。

    菩薩了之究竟無差。

    橫則無邊。

    等虛空故。

    豎則無際。

    離始終故。

    空法者此二皆空也。

    空亦總句。

    何以知空。

    但有名字無實所有故。

    無何所有。

    一外無自共之相狀。

    二内無有為無為之體性。

    三無所住之處。

    所謂不在内外中間有中住故。

    四無二法之相依。

    有去不留空故。

    五無造作之功用故無所有。

    無所有故空。

    空故衆生界即法界也。

    第三作是下觀益。

    九句皆雲不見者。

    窮于法性到彼岸故。

    初三即是三輪。

    福田者施所生也。

    業約成因而招當果。

    克獲為果酬因曰報。

    習因習續于前。

    習果克獲為後。

    習因習果通名為因。

    能牽後報此報酬因。

    此則果通現得又報謂有漏。

    果謂無漏。

    同是當果。

    漏無漏殊。

    小施小果大施大果。

    第二願行法施。

    文分為二。

    初觀悲境為起願由。

    二我當盡學下。

    起願利益。

    不壞法性是堅固因。

    安隐快樂是堅固果。

    第二饒益行。

    釋相之中先略後廣。

    皆顯三聚含于九戒。

    今初。

    略中文三。

    初明持相。

    次彰離過。

    後顯持意。

    今初。

    初句為總。

    總該三聚即戒自性。

    于色聲下别釋淨義。

    意地無著是真律義。

    亦為生說。

    即饒益有情戒也。

    二不求下彰其離過。

    亦是于果無依。

    顯清淨義。

    三但堅持下。

    顯持戒意。

    初句為總。

    盡壽堅持。

    作如是下以誓自要成上堅相。

    謂一切利養恭敬。

    他論本随煩惱不能伏故。

    一切惡止得佛正法。

    是真善行。

    纏謂八纏。

    即無慚無愧掉舉惡作惛睡悭嫉。

    初二障戒。

    正障律儀。

    次二障止。

    次二障觀。

    後二障舍。

    即障善法饒益。

    于相修中。

    纏繞身心所以偏說。

    或說十纏。

    謂加忿覆。

    于被舉時為重障故。

    此即随惑。

    縛謂四縛。

    即貪欲嗔恚戒取我見。

    貪利不遂熱惱生嗔。

    梵行命難則生毀謗。

    謗則戒取我則濁亂。

    不毀不持方為平等。

    第二佛子菩薩如是下。

    廣顯三聚。

    即分為三。

    初攝律儀。

    二攝衆生。

    三攝善法。

    今初即堅持不犯。

    為第一難持。

    文中亦二。

    先顯難持之境。

    謂多而且麗加以惑心。

    日日長時。

    故為難也。

    後爾時菩薩下。

    起觀對治。

    即能持于難持也。

    言乃至者。

    大品雲。

    貪着五欲障礙生天。

    況複菩提勝事皆障故。

    雲乃至。

    第二唯除下攝衆生戒。

    于中四。

    初明忘犯濟物。

    如隻陀末利唯酒唯戒。

    唯除教化。

    即行于非道不舍智心。

    即通達佛道。

    二佛子下輕身益物。

    為第二難持。

    乃至舍命亦無缺故。

    三菩薩自得下。

    彰持分齊。

    是第三難持。

    謂恒住正念無誤失故。

    即以難況易以誤況故。

    本性慣習故分齊者。

    初發心住。

    了見心性成正覺故。

    解法無生常見佛故。

    觸境皆佛。

    豈容佛所生欲想耶。

    四爾時菩薩下。

    明深起大悲是善士相。

    在文分三。

    初悲物着欲。

    二生勸持心。

    三征釋所以。

    今初。

    七句初二為總。

    無時不起。

    是長夜中想念。

    下别。

    一想念未得。

    二趣向可得。

    三貪着已得。

    四決謂為淨。

    五耽染無厭。

    六迷醉沉溺。

    七随境流轉。

    八欲罷不能。

    二我今下生勸持心。

    初勸他持戒。

    次住淨戒下兼贊戒功德。

    三征釋者。

    大悲益他菩薩家業故。

    第三作是學已下。

    明攝善法戒。

    文分為二。

    初明自分現攝。

    後辨勝進當攝。

    今初。

    善法雖多不出悲智故。

    文中略舉于中分三。

    初雙标悲智。

    二然知已下。

    雙釋二相。

    三如是解者已下。

    雙明二果。

    今初也。

    先智後悲。

    智中先明離過。

    謂離惡行無明。

    後以智下明其成德。

    為衆生下即是攝悲。

    二雙釋二相中。

    悲智雙運文分為二。

    先以智導悲自成正觀。

    二一切諸法下。

    通明入法顯彼倒因。

    今初。

    文有四對。

    前三二互相望。

    後一當體以辨。

    前三對中。

    前二不離後一不即。

    即顯生之與倒非即離也。

    衆生即能起颠倒之人。

    乃染分依他。

    颠倒即所起之妄。

    是遍計所執。

    初對明不離者。

    謂依似執實故。

    離生無倒。

    依執似起離倒無生。

    第二對明不相在。

    重釋前義。

    言不離者。

    明因果相待緣成非先有體。

    二物相在因中無果。

    故倒内無生。

    若必有者則應遍計是依他起。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