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一

關燈
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第十九經)自下第三中賢十行會。

    初來意者。

    酬前十行問故。

    匪知之艱行之為艱。

    前解此行。

    若膏明相賴目足更資。

    故次來也。

    次品來者。

    此會四品分三。

    初二品當會由緻。

    次一品當會正宗。

    後一品勝進趣後。

    于由緻中。

    後品明贊德顯體。

    此品先明感應道交。

    前會已終将陳後說。

    故次來也。

    二釋名者。

    會名有三。

    一約處名夜摩天宮會。

    夜摩此雲時分。

    即空居之首表十行。

    涉有化物宜适其時。

    時而後言聞者悅伏。

    時而後動見者敬從。

    涉有依空即事入玄。

    托此而說。

    約人名功德林。

    約法名十行會。

    并如後釋。

    三皆依主。

    次品名者。

    大同于會。

    然梵本中。

    上無升字下有神變。

    譯者以升為神變。

    升為神變略有四義。

    一不離前三而升此故。

    二升一處即升一切處故。

    三升已廣其處故。

    四前後同時無障礙故。

    謂佛以圓遍之身。

    不起而升時分天宮。

    升屬如來夜摩。

    約處相違釋也。

    前升須彌後升兜率。

    準此可知。

    三宗趣者。

    會品之宗并如名說。

    意趣可知。

    四釋文者。

    一品長分為十。

    第一本會圓遍。

    謂前會不散而說後會故。

    初句遍因。

    十方下遍相。

    亦有主伴等并如上說。

    但處加須彌。

    則而演說法通上三會。

    第二爾時世尊下。

    不離而升。

    第三時夜摩下。

    天王見佛并如前會。

    第四即以下。

    各嚴殿座。

    初一句總依空起行。

    故雲化作。

    無著導行故曰蓮華。

    一行含多所以稱藏。

    餘如上說。

    百萬已下别顯嚴相。

    于中四。

    初明座體備德嚴。

    皆雲百萬位漸增故。

    次百萬夜摩下。

    明座旁圍繞嚴。

    三從百萬下法門行德嚴。

    文有八句。

    攝為四對。

    一因緣。

    二福智深心契理故。

    三願行四體用。

    無生法體之所起故。

    四末後一句法教流通嚴。

    第五時彼下請佛居殿。

    第六時佛下如來受請。

    第七爾時下各念昔因。

    然晉經亦有樂音止息。

    今略無者譯人之意。

    謂不如十解會事歸理。

    不雲樂音止息。

    不及回向事理無礙。

    不雲熾然。

    退可同前進可齊後。

    故并略之。

    第八偈贊十佛。

    此十佛是前會十佛之前。

    如次十佛明位漸高念昔亦遠。

    理實三世諸佛皆同此說。

    餘如前會。

    文亦有二。

    先明此界後辨結通。

    前中十偈亦各有四。

    初句标名贊别德。

    次句通顯具吉祥。

    三憶曾入此殿。

    四結處成勝極。

    亦初一句諸頌不同。

    初二字别名次二字通号。

    下三字别德。

    亦皆以下别德釋上别名。

    一以聞十方釋成名稱。

    二以世間燈釋寶王義。

    珠有夜光可代燈者。

    為寶中王。

    佛有智光照無明夜。

    故曰寶王。

    三四五六義并可知。

    七以世燈釋勝天者。

    身智光照勝于天故。

    八以論雄釋無去者。

    具勇智辯不可動故。

    九十可知。

    又此中殿各舉别名。

    初一嚴體下皆寶之别德。

    謂此寶清淨。

    以用莊嚴殊勝無垢。

    此寶發香是香必妙。

    能嚴之寶無所不見。

    可謂普眼如是。

    嚴者。

    是善莊嚴無處不嚴。

    名普嚴也。

    又善嚴者善因生故。

    第九爾時世尊入下。

    佛同升殿。

    第十此殿下。

    處忽寬容并如前會 夜摩宮中偈贊品第二十 初來意者。

    助化贊揚故。

    說行體性故。

    行所依故。

    然三天偈贊來意宗趣大旨是同。

    但解行願以為異耳。

    釋名宗趣亦不異前。

    約處約行少有别耳。

    四釋文者。

    文亦有三。

    一集衆。

    二放光。

    三偈贊。

    初中有十。

    一明集因。

    亦即各随其類。

    為現神通也。

    二十方下主菩薩。

    三一一下眷屬數。

    四從十萬下來處分量。

    然顯數随位增。

    信十住百回向是萬。

    此合當千而雲十萬。

    或譯人之誤。

    或是十百則傳寫之誤。

    五其名下列菩薩字。

    同名林者表十行建立故。

    行類廣多故。

    聚集顯發故。

    深密無間故。

    扶疏庇映故。

    此十菩薩。

    表行之體也。

    可以意消息之。

    六此諸菩薩下。

    來處刹名同名慧者。

    十解之慧行所依故。

    七此諸菩薩各于下。

    明所事諸佛。

    同名眼者。

    以智導行了了分明。

    成有目之足故。

    斯即十行當位之果佛。

    于此位顯者皆名眼故。

    宜以當界之佛與當界菩薩。

    共相屬對思而釋之。

    八是諸下至已設敬。

    九随所下參而不雜。

    十如此下結通無盡。

    第二爾時下放光足上。

    謂跌背行必動故。

    背依輪指得有用故。

    表行依信解而成用故。

    餘同前會。

    第三爾時功德林下。

    明說偈贊。

    十菩薩說即為十段。

    亦以東方為始。

    上方為終。

    各有說偈所依。

    謂承佛力等。

    今初菩薩。

    且就能說。

    積行在躬功德圓滿。

    故名功德。

    若就所歎。

    歎佛勝德故雲功德林。

    有十二頌。

    以是會主總叙此會普遍之事。

    于中二。

    初八述贊奇特。

    後四舉德釋成。

    前中四。

    初一偈叙此品放光。

    次二叙前品感應。

    次三叙此品衆集。

    後二明自在普周。

    後四舉德釋成中二。

    前二舉因顯用。

    後二辨果用深廣。

    于中一體用自在。

    上半不去遍至。

    下半卷舒相盡。

    謂一身即多。

    則一相不可得。

    多即是一則多相不可得。

    是故恒一恒多恒非一多。

    由此自在。

    一塵内身無不周于十方。

    遍十方身并潛一塵之内。

    皆悉圓遍非分遍。

    故難思議也。

    後一深廣相成。

    上半牒廣辨深。

    下半釋深顯廣。

    謂不住故無處不至。

    不去故不離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