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一

關燈
此釋深也。

    塵毛等處無不普入。

    廣無邊也。

    第二上明功德此辨智慧。

    悟此除冥難遇之慧。

    故名慧林。

    偈中歎此十頌分三。

    初一明佛難遇。

    次六别釋難遇。

    于中亦三。

    初二益廣難遇。

    次一因圓難遇。

    後三果深難遇。

    三有三偈校量顯勝。

    于中初一長時大行校量。

    次一長時供佛校量。

    後一勝物供佛校量。

    第三勝林悟勝義甚深之法。

    故偈歎深廣無涯之德。

    十頌分二。

    初三明佛德廣博。

    後七顯法體甚深橫豎互顯。

    前中初二喻況。

    後一法合。

    喻言孟夏月者取意譯也。

    梵本敵對翻雲後熱月。

    西域如來聖教。

    一歲立為三際。

    謂熱雨寒。

    西域記雲。

    從正月十六日。

    至五月十五日為熱時。

    則後熱月。

    言兼得此方孟夏後半餘之二際。

    各有四月準釋可知。

    赫日之言。

    但取陽光時長難窮其際耳。

    彼方或為四時。

    與此名同。

    但以正月黑半為首耳。

    不見此文妄為異解。

    後七中令于依他修三無性觀。

    以餘之二性不離依他故。

    由于二性成依他故。

    謂圓成是依他體性。

    遍計但橫執依他。

    又迷真似現故。

    即依三性說三無性。

    三性尚一豈有三無。

    三無但是即有之無。

    三性但是即無之有。

    有無不二為一實性。

    有無形奪性亦非性故。

    于一依他中具修諸觀。

    文即分三。

    初三作生無自性性觀。

    次二兼修勝義無自性性觀。

    後二修相無自性性觀。

    今初即分為三。

    初偈正觀無生。

    初句果空。

    謂緣生果法非先有體。

    從世性微塵。

    及未來藏因緣心識中來。

    若有來處即先已有。

    如鳥來栖樹何得言生。

    次句因空既無有果。

    對何說因。

    又世性等。

    亦是妄計因緣有故。

    次句雙遣所從。

    是因所生是果。

    又初句不自生。

    次句不他生。

    次句不共生。

    又初句非先有而生。

    次句非先無而生。

    次句非半有半無。

    三義各以末句息妄成觀。

    次偈以無生釋無滅。

    略有三義。

    一無生可滅故。

    二無待對故。

    三例生從緣故。

    後偈觀成利益。

    經。

    雲無生即是佛。

    故論雲。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依他因緣即無生故。

    次二偈約依他。

    兼修勝義無自性性觀中。

    前偈遣所觀。

    上半辨觀。

    下半明益。

    各含二義故緻兼言。

    一者成前。

    謂非唯能相之生。

    生即無生。

    所生法體從緣無性。

    即無所有。

    此顯依他無生是圓成。

    性益雲深者即事而真故。

    二雲無生真性亦無所有。

    即彼勝義無自性。

    性益雲深者真性不立故。

    後偈遣能觀然有二義。

    一成前所觀。

    謂以無性故無有能了。

    如無有人能了龜毛長短大小。

    知無所了是究竟了。

    二是正遣能了。

    既無所了亦無能了。

    能所兩亡為究竟解。

    後二偈明相無自性性觀。

    中初偈正明後偈總結。

    前中上半顯執。

    不了國等依他謂為現見。

    妄計為生故。

    晉經雲。

    所言有生者。

    當知由所生。

    下半明觀。

    若知無性則離遍計故。

    後偈總。

    結稱于事理之實以觀世等。

    故善說也。

    第四以信樂力聞深不畏。

    名無畏林。

    偈歎信向益深德故。

    十頌分二。

    初一所信之境。

    謂法身體即法界。

    智身證極法界。

    緻令應用之身不動而遍。

    後九聞信之益分五。

    初一聞信離惡。

    次二辨其難聞。

    次三明聞信成佛。

    将過去已成證現未當成。

    四有一偈明聞必有由。

    勵物起願。

    五有二頌顯起行益。

    第五拒妄崇真。

    拒迷崇智名為慚愧林。

    偈贊如來大智勝益。

    十頌分三。

    初三法說難思。

    次六以喻并決。

    後一結德歸佛。

    今初初偈明聞生勝益。

    令物希聞自在法者即佛智也。

    次偈佛窮種智故下位難思。

    後偈顯智從生。

    此文反顯。

    然有二意。

    一者成前。

    謂欲生智慧當于佛求佛。

    無不知故。

    不應求之于凡凡暗冥故。

    猶搴芙蓉必于深水。

    而于木末安可得耶。

    二者成後智。

    從熏習自種而生。

    不從煩惱無智所生。

    是故下。

    言二心不同時。

    屬自愚智故故應慎所習也。

    若爾何以。

    經言煩惱泥中有佛法矣。

    此說在纏如來藏故。

    然此大智從藏德生。

    非從迷起。

    若爾煩惱即菩提。

    複雲何通。

    約體性故。

    從所迷故。

    如波與濕。

    然實義者真妄愚智。

    若約相成二門峙立。

    若約相奪二相寂然。

    雙照二門非即非離。

    若說一者離之令異。

    如此章中。

    若雲異者合之令同。

    如後章是善須得意。

    勿滞于言。

    若準晉經。

    雲非從智慧生。

    亦非無智生。

    了達一切法滅除世間闇。

    則顯智體絕于愚智。

    不稱實了則名無智。

    此偈雙明性相。

    後喻但顯二相不同。

    二并決中二。

    先五明二性相違。

    後一辨功能不等。

    今初。

    唯第二偈三句是喻。

    餘偈喻合。

    各有半偈。

    一約色非色者。

    非色謂心緣慮質礙體性不同故。

    二中有二喻。

    相無相者理事相反。

    生死涅槃真妄相反。

    雖同一體。

    分别義門不相是故。

    三成之與壞約相别故。

    四初心後心時不同故。

    五諸識身所用别故。

    緣會不同故眼無耳用。

    又此眼識不合餘根。

    識身同識尚不相合。

    愚智。

    性異安得相生。

    二功能不等者。

    非唯二性各别。

    然智能滅愚愚不滅智。

    藥能去毒毒不去藥。

    亦猶明能滅闇闇不滅明。

    三一偈結歸如來。

    迥出世表故難值遇。

    第六勤觀理事同無差别。

    離身心相故名精進。

    十頌總相顯佛此德。

    前即無差之差。

    此乃差之無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