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

關燈
明法品第十八(入第十八卷經) 初來意者。

    前明當位所成之德。

    今辨趣後勝進之行。

    故次來也。

    又前明發心之勝德。

    今辨所具之行相。

    故次來也。

    二釋名者。

    準梵本具翻應雲法光明品。

    統有四義。

    一法慧智慧。

    于能所诠進趣行法。

    分明照了故。

    即明所知法。

    二明是能诠。

    以能顯行故。

    法是所诠可軌則故。

    此則诠旨合目。

    明有法故法之明故。

    通二釋也。

    三明是智用法是理行及果。

    境智合說俱是所诠。

    法之明明之法依主名也。

    四所修行法體離無明。

    亦唯所诠有明之法。

    法即是明。

    通有财持業也。

    三宗趣者。

    明法不同略有四種。

    謂教理行果。

    尋教悟理觀理起行行成得果。

    皆初宗後趣。

    又此四皆宗。

    為成後位及成勝德為趣。

    第四釋文文有三分。

    一請說分。

    二正說分。

    三結說分。

    今初分二。

    先長行後祇夜。

    前中亦二。

    初叙問答之人。

    勝進趣後非勤不能故精進慧問。

    二佛子下正申所問。

    亦分為二。

    初領前自分勝德。

    後請說勝進之行。

    前中先總。

    後具大莊嚴下。

    别别有七句。

    一領德即領前莊嚴一切諸佛不共之法。

    二領乘即上已住究竟一乘道。

    三領位位不退故。

    即上已住如來平等性。

    三世諸佛家中生。

    此下晉雲離生道者。

    即是領道。

    圓教初住離生因故。

    今四五二句成此一句。

    以舍世間得出世法。

    入住正位。

    即上于諸世間不分别等。

    六去來現在諸佛攝受。

    領得勝緣。

    即上佛護佛贊等也。

    七決定至于菩提。

    領其當果。

    即上雲當得三世諸佛無上菩提。

    德雖無量不出于此。

    故略舉耳。

    此約當住位釋。

    若約攝于上位理無不通。

    而于求勝進義非惬當。

    二彼諸菩薩下。

    請後勝進中亦二。

    先問所成行體。

    後問行成德用。

    以破癡等為德用故。

    前中先正問後結請。

    前中十句為三。

    初五自利兼他。

    一問雲何修習順佛令喜。

    其修習言亦總亦别。

    總遍諸句。

    别謂策勤。

    即下答中明不放逸。

    二問順法入位。

    三順行四順願。

    五順德積德成藏故。

    次四利他兼自。

    束為二對。

    初常說法而不舍自行。

    後下念四生上弘三寶。

    末後一句。

    總結二利不虛。

    二佛子下結請可知。

    第二複次下問行成德用。

    文亦分二。

    初正問後結請。

    前中分二。

    初問行所成因德。

    二問結因成果德。

    今初有十二事。

    初十一字貫下諸句。

    一能滅無明。

    未審修何行法。

    而能滅耶。

    諸句皆爾。

    意在征因。

    無明有體黑闇為用。

    非明無之處即名無明。

    故别有惑體。

    由無明故事理皆昧。

    名為黑闇。

    二問降魔。

    三問制外。

    四問究竟斷道。

    心垢即是所知。

    亦名習氣。

    五善根以何而成。

    六三惡八難雲何可出。

    七智境何由淨治。

    八地等七種淨德雲何成就。

    九依正三業功德。

    雲何莊嚴滿足。

    十以何觀力知佛功德。

    十一一切智境複雲何知。

    十二何法能成就衆生。

    乃至作大佛事。

    第二及餘下結因成果。

    于中二。

    先正結等。

    謂結所不說及等如來。

    第二于諸如來下。

    顯等佛之用。

    護持正法便等佛故。

    故偏明之。

    文有十句。

    初總餘别。

    總謂開示演說教理行果。

    皆有護義。

    諸魔下别。

    一異敵不侵。

    二攝持修行。

    三十王外助。

    四舉世同欽。

    五諸佛灌頂。

    準梵本雲。

    一切如來共所守護同灌其頂。

    故應回文。

    六菩薩愛敬。

    七得衆善根。

    八能演深法。

    九攝德自嚴。

    若得此九方名護法二。

    一切下結請可知。

    第二爾時下偈文分二。

    初一贊說者。

    餘十頌上文。

    于中亦二。

    初一頌領前。

    餘頌請後。

    于中亦二。

    前四頌所修行體。

    後五頌行所成德。

    于中亦二。

    前三頌行所成因德。

    後二頌結因成果德。

    大文第二正說分中分二。

    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亦二。

    先贊問許說。

    後正答所問。

    前中三。

    初贊所問利益。

    二佛子下贊能問具德。

    三谛聽下誡聽許說。

    第二正答中二。

    先答所成行體。

    後答行成德用。

    前中答前十問。

    即為十段今初段中有五十句。

    前二十句答前修習。

    後三十句答令佛歡喜。

    前修習言亦總亦别。

    今不放逸亦通總别。

    總則遍下十段。

    皆由不放逸成。

    别則屬于修習。

    在文分二。

    先牒前标後。

    勤智守心不犯塵境。

    名不放逸。

    是修習相。

    不守根門則名放逸。

    涅槃雲。

    不放逸根深固難拔。

    因不放逸。

    一切善根皆得增長。

    故首明之。

    即精進三根。

    于所斷修防非為性。

    對治放逸。

    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為業。

    二别辨中有二十句。

    前十始修。

    後十終成。

    今初有四。

    一總标。

    二征數。

    三别列。

    四總結。

    他皆仿此。

    列中一對治破戒放逸。

    三聚非一故名為衆。

    即三德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