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

關燈
之因。

    故首明也。

    甯舍身命不犯小罪。

    故名護持。

    二離癡智顯故菩提心淨。

    三四可知。

    五恐負自心故思本發。

    六遠離惡緣。

    七修善無住。

    八離小行大。

    甯起疥癞野幹之心。

    不起二乘之心。

    難反複故。

    九積善無替。

    十亦愛亦策。

    不令過分使不相續。

    若不續者當令相續。

    故須觀察。

    二終成十中。

    一行清淨由不放逸。

    得無違教失故名清淨。

    二念智清淨。

    念則明記智則決斷。

    念有智故念即無念。

    智有念故常得現前。

    此二相資故名成就。

    三等持清淨不沈不掉。

    故名為等。

    然此沉掉乃含多意。

    如始學者。

    不昏沉不惡作。

    亦名為等。

    未是深定今稱性寂然。

    故能不掉。

    智照不昧。

    所以不沈。

    如此深定非深非淺。

    四勤聞清淨。

    五思修清淨。

    六等引清淨。

    七妙慧清淨稱理平等故。

    八攝受清淨。

    等利益故。

    如大地者。

    勝鬘雲。

    譬如大地負四重檐。

    一者大海。

    二者諸山。

    三者草木。

    四者衆生。

    菩薩大地。

    荷負四種重任者。

    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衆生。

    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及三乘人随機遍攝。

    名等作利益。

    九同行清淨。

    謂如彌伽贊敬善财。

    十承事清淨離雜心故。

    次答令佛喜。

    有三十句。

    初十結前生後。

    次十正成行相。

    後十純熟究竟。

    今初。

    此即牒前十種清淨。

    如次配屬。

    前八可知。

    九攝二句。

    以菩提心佛法無邊誓願知故。

    既敬此心及事于師。

    故能順了。

    上九結前第十生後。

    故令佛喜。

    次十正成行相者。

    前明即前修習故令佛喜。

    今更别明。

    于中一勤而不退。

    成上精進。

    二内不惜身正念方成。

    三外絕異求故唯有勝進。

    四加行觀空方能不息。

    五正證入理故無所依。

    六窮得法印方順深法。

    法印多種。

    或五或四或三或一。

    但廣略之異耳。

    言五印者。

    即五非常觀。

    謂無常苦空無我寂靜。

    言四印者。

    合空入于無我。

    空即我所故。

    或名優陀那。

    菩薩藏經第二中。

    名法邬陀南。

    邬陀南者此名标相。

    涅槃寂靜是無為法标。

    相印即決定義。

    如說有為決定無常等。

    善戒第七地持第八。

    瑜伽四十六。

    廣有分别。

    言三印者。

    四中合苦入于無常。

    或除涅槃寂靜。

    有為印故。

    今以諸印印于一切。

    亦無能印故雲不着。

    則入唯一實相印矣。

    後四依理起行。

    七願護小心故增廣大。

    八智護凡見方順佛法。

    九自無法愛十無作而修故。

    入無诤門矣。

    後十純熟究竟中。

    行修成熟故雲安住。

    初二入理行。

    一加行離逸。

    二正證舍相。

    次二救生行。

    次二随緣行。

    十度别修諸行總攝。

    後四願智行。

    即十度後四也。

    亦可。

    前十如次成此十種。

    但生熟之異耳思之。

    第二答入菩薩所住處問。

    文分為三。

    初有十法起入地行。

    次住地觀修。

    後明地要勝。

    今初列中初三自分行。

    一具資糧。

    二成加行。

    一度具十名大莊嚴。

    三智契實相故不随他。

    後七起勝進行。

    謂四外近良緣。

    五内須自策。

    六能安果用。

    七不厭修因。

    八雙遊定慧深心契寂。

    利智貫達。

    以斯二法嚴于法身。

    故法華雲。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也。

    九不住法門。

    住有二失。

    一不契地智。

    二不能進趣。

    不住反此。

    十善窮地體。

    謂依一佛智。

    方便多門更無異體。

    二複次下住地觀修。

    有十一句。

    初一是總。

    一切法門是成地之法。

    次九為别。

    二諸地證智。

    三修加行因。

    四攝報等果。

    五所知分齊及所化境。

    六進德修業斷障力用。

    七示百身等。

    八分别諸願。

    十善等法。

    九所證法界。

    皆言随其者諸地非一故。

    十悉善下辨成觀相。

    皆自心者。

    智與心相應故。

    因由心學果是心成。

    境由心現力用。

    是心分位。

    神通是心現起。

    分别是心決擇。

    所得是心造詣。

    并心外無得何所著耶。

    十一如是下結觀成益。

    三佛子下顯地要勝。

    标征釋結文并可知。

    第三答大行清淨問。

    有二十句。

    初十是因後十是果。

    今初行成出障故雲清淨。

    雖數名小異大同十行。

    亦通十度。

    十行所行即是十度。

    欲勝進彼故此前修。

    又下文。

    由為物說法自增諸度故。

    複廣明。

    所望處别互有影略。

    前七可知。

    八于惡衆生修菩薩行。

    心不傾動。

    是難得中義。

    本願誓化故。

    九善法行中。

    與衆生為清涼法池。

    大悲堅固普攝衆生為舍為歸是廣度衆生。

    如橋梁義。

    有力能故。

    十真實行中文雲。

    此菩薩入三世諸佛體性。

    與三世諸佛善根同等。

    智決體同故。

    第二菩薩既得下。

    由行淨因得勝法果一他力勝。

    二自善勝。

    三深定勝。

    四同行勝。

    五助道勝。

    六真智勝。

    七意樂勝。

    八觀慧勝。

    九修行勝。

    十增進勝。

    第四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