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

關燈
大願問。

    有二十句。

    初十起勝淨願。

    後十勵志令滿。

    今初全同初地十願。

    一成熟衆生願。

    二淨佛國土願。

    三供養。

    四護法。

    五承事。

    六同善根。

    七攝法上首。

    法通至佛名如來門。

    八三業不空。

    九具修諸行。

    十現成正覺。

    但彼文廣。

    依彼次者。

    五七一二六八三九四十。

    為今之次。

    二佛子菩薩下。

    令願成滿者。

    由斯十句。

    能滿前十及餘多願。

    于中五深心則可久。

    六悉成則可大。

    可久則菩薩之德。

    可大則菩薩之業。

    餘并可知。

    第五佛子已下。

    答護菩薩藏問文亦有四。

    初是結前生後。

    謂以前行願蘊積成藏故。

    唯十句更無成熟等異。

    文有五對。

    并顯可知。

    第六菩薩得是下。

    答随所應化常為說法問。

    文分為三。

    初結前生後。

    謂蘊積福智用以攝生。

    二佛子下征以标起。

    三所謂下正解其義。

    于中分二。

    前知器授法。

    二具德成益。

    初中先知器有四一識習氣所作。

    如金師之子。

    應教數息等。

    二知種性因緣。

    聞法發心為因。

    随因成性。

    遇師聞法為緣随緣成種。

    三知心行之病。

    謂多貪等。

    四知希望差别二貪欲下授法文有十句。

    初二可知。

    三癡有二種。

    一迷于事理教觀法相。

    二惡邪推求不信業因。

    令其觀察十二因緣。

    能離邪執自性等計。

    上三唯對治。

    四等分者。

    等謂相似三觀不可并施。

    若等重者教觀勝義。

    謂淫欲即道等。

    若等輕者。

    可以生善為人化之。

    釋此四分具如雜集十三。

    五求人天樂為樂生死說三苦者。

    乃至非想行苦所随故。

    次四可知。

    十樂事寂者令成理寂。

    若沈空寂令成事用。

    菩薩已下總結随宜。

    二為說法時下明具德成益。

    有十句十對。

    一文連義正。

    二法智無差。

    即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識。

    三審定無違即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經。

    四立法義故能遍斷疑。

    五了物根故入于佛教。

    六寂契真際照法性源。

    七斷真法愛除人法執。

    八念佛了音。

    九亡言巧說。

    雖無說無示善順宗因。

    十令悟随宜終歸平等。

    即說之益。

    第七菩薩如是下。

    答恒不舍離諸波羅蜜問。

    于中二。

    先結前生後。

    則正說法時便具十度。

    設自修此亦為利他。

    一向大悲了平等故。

    通至佛果故皆名道。

    二是時下。

    正示不舍度相。

    十度即為十段。

    皆先辨相。

    後是則下結名。

    前四辨相中先辨施等相。

    後無著等辨波羅蜜相。

    檀戒可知。

    三忍中諸惡通于内外。

    其心下契理平等成波羅蜜。

    四進中普發衆業。

    是無餘修。

    亦利樂勤常修靡懈。

    是長時修。

    恒不退轉是無間修。

    上即加行勤也。

    勇猛莫制是勇捍修。

    亦被甲勤。

    于諸已下是顯度相。

    五禅定中文有十一句。

    一诃五欲。

    所以诃者。

    夫禅定虛凝湛猶渟海。

    高攀聖境尚曰妄情。

    馳想五塵豈當為道。

    雲何诃之。

    色如熱金丸執之則燒。

    聲如毒塗鼓聞之必死。

    香如弊龍氣。

    嗅之則病。

    味如沸熱蜜。

    舐之則爛傷。

    觸如卧師子近之則齧。

    此五欲者。

    得之無厭如火益薪。

    亡國敗家世世為害。

    過于怨賊。

    故不應着。

    況菩薩體此即如。

    複何所著。

    二入次第定。

    謂四禅四空及滅受想。

    為九次第定。

    下。

    十地離世間品具明。

    即一切門禅。

    三安住理定寂愛味住。

    智契不出名正思惟。

    以見心性故。

    亦善士相。

    上二定體即定自性。

    餘六定用。

    四消滅煩惱通愛見慢等。

    故雲一切即清淨相。

    五出生諸定。

    如起信雲。

    得此真如三昧。

    能生無量諸三昧門。

    上文雲。

    一三昧生塵等定是也。

    即難行相。

    六引發神通。

    謂精義入神以緻用也。

    亦遂求相。

    七逆順自在亦難行相。

    從滅定出入非非想乃至初禅。

    是名為逆。

    從初禅出入第二禅乃至滅定。

    是名為順。

    此中逆順應各有超間。

    謂超一超二乃至全超。

    文無者略。

    此亦名為師子遊步三昧。

    八一多自在攝一切定。

    應有四句。

    謂在一入一。

    在一入一切。

    在一切入一。

    在一切入一切。

    得其源故。

    九悉知定境。

    定境有三。

    一諸定所緣。

    二諸定分齊。

    三諸定境用。

    皆能知之。

    十者總結體用無違。

    言三昧者。

    此雲等持。

    唯扃有心而通散心。

    三摩缽底此雲等至。

    通于有心及與無心。

    唯諸位定體。

    此二功德名為等引。

    上二句定體通于此三。

    六句定用即是所引。

    言智印者即一實相故。

    智論釋百八三昧中。

    第二名寶印三昧。

    謂與實相般若相應故。

    上二是定此一是智。

    合即雙運。

    今菩薩随在一定。

    即與一切三昧。

    此三無違。

    十一速入智地。

    亦即定果。

    以菩薩之定。

    事窮無邊理極無際。

    故能速至一切智地。

    亦難行相。

    亦二世樂相。

    又上二三四。

    即現法樂住禅。

    次五引生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