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禅。
五亦饒益有情禅。
後二通三。
又通十種清淨。
一由世間淨離諸愛味故。
即第三句。
二出世間淨亦此句攝。
三加行淨即是初句。
四得根本淨即第二句。
五根本勝進淨即第五句。
六入住出自在清淨。
七舍靜慮已複還證入自在清淨。
上二即第七句。
八神通變現自在清淨。
即第六句。
九離一切見趣清淨。
十一切煩惱所知障清淨。
此二共是第四句攝。
餘如瑜伽四十三九大禅說。
十行之中當顯其相。
六般若中句亦有十。
前之三句。
聞法近友即聞所成慧。
初句正明。
二近友不倦。
是聞慧緣。
三樂聞無厭是聞慧因。
暫聞則己慧不生故。
四即思慧學而後思故。
雲随所聽也。
内正作意故雲如理。
五亦思擇慧。
又于無煩惱中善決擇故。
舍煩惱故。
六善觀下皆是修慧。
此句悟入于如。
七宿習思量故了無功用道。
八周備悟入。
一中一切等名為普門。
九入二智門。
十總結已圓故雲休息。
後三連環。
此中亦有九門之相。
恐繁不配。
其中雖定慧互有。
互相嚴故而為門不同。
若全雙運故。
起信論合于六度。
以為五門。
後之方便義亦準此。
涉有不迷于空則名方便。
不厭有而觀空。
便稱般若。
豈令般若不能知有耶。
方便若不觀空何名方便。
非唯此三萬行皆爾。
況般若能行萬行。
何法而不用之。
寂照盡于理極。
不得一行無此君耳。
所以開則萬行淼然。
泯則一不為一。
得意則無所不通耳。
七方便中亦有十種。
一巧智現世為方便。
二悲非愛見故化而無厭。
即悲智相導為方便。
三依體起用。
四非舍非受故一切無染。
五凡聖雙行由雙非故。
六行無住道。
七觀察進趣。
八現相不着。
九遍入諸趣即無生現生。
十度脫衆生是無化現化。
初九拔濟餘皆回向。
依璎珞因果品。
後之四度亦各有三。
方便三者。
一進趣方便。
即第七句。
二巧會有無除第四句。
皆此所攝。
三不舍不受即第四句。
八願中亦有十願。
前五後三盡字為初。
六身恒住盡劫海。
七智盡心海。
八窮盡有支。
九盡現國土。
十窮佛果智。
此求菩提前九利樂。
若依三願。
二三四五為自行願。
六七為神通。
初及八九為外化。
十通二利。
皆雲盡者窮彼源故。
九力中十句各二。
謂标名釋義。
一契理。
深心是思擇力。
染則無力。
翻此故有也。
餘可準知。
皆修習力。
璎珞有三。
皆名通力。
一報通力。
二修通力。
三變化通力。
觀彼似當九十二句耳。
十智度中。
識病知根順理授法。
名為智度。
亦有十句。
初四知病輕重。
次三知根欲樂。
一位二行三心。
後三知法樂。
一知理法。
二知果法。
三普覺法界。
前七成就有情。
後三現法樂住。
璎珞三智。
一無相智即知法真實。
三變化智即如來力。
餘皆第二一切種智。
餘義如初會說。
第八佛子下。
答前所念衆生鹹令得度問。
于中分三。
初結前起後。
二正明化度。
三結如本誓。
前中初結前。
清淨約離障。
圓滿具事理。
不舍謂常相應。
住大莊嚴者。
總結十度為嚴。
是大乘體。
後随其所念下生後。
由且前故。
二堕惡道下正明化度。
文有十句約為四類。
初二令離惡果。
三塗除無間皆容發心。
如慈童女。
二令勤修則脫八難。
值佛聞法。
次三令離惡因。
貪有二種。
上偏語色貪教修不淨。
今通語貪财名等故。
但雲示無貪法。
無貪法者。
謂不淨觀空少欲知足。
二嗔亦二種。
上偏語能為違害。
故令修慈。
今通嗔情非情故觀同體。
不應自嗔。
三癡亦二種已如上明。
此約邪癡令觀緣起。
次三令離流轉三界循環。
皆可厭故。
初欲恚害等義見三地。
二色界雖定慧似均。
然是定地。
恐其滞寂故為說觀。
又無生正觀令得無漏。
三無色定多故為說妙慧。
又示谛觀方得永出。
後二示以三乘随機為說。
又引權歸實令知本寂。
三如其往昔下結如本誓。
故能真度。
師子吼者決定度故。
第九佛子下。
答前紹三寶種使不斷絕問。
文分為二。
初仍前總标。
二所以下征釋所以。
由化衆生入三寶海故。
能紹前令不斷也。
文有四番為成十句。
前九别明後一總結。
就初三番釋通總别。
然皆後後轉深前前。
通者通在諸位。
别者初在十信。
次居三賢後約登地。
三番佛種差别雲何。
初教發心令具因性。
未發唯有本住性故。
次贊大願令成因行。
令所發心不退轉故。
言大願者。
謂求菩提願利樂有情願。
又防惡願如戒經說。
有進善願如常所明。
三下佛種子令成佛智。
謂證真如成無漏故。
上約别顯。
通者發菩提心總有三心。
謂即大悲大願大智。
初番為總已含大悲。
次
五亦饒益有情禅。
後二通三。
又通十種清淨。
一由世間淨離諸愛味故。
即第三句。
二出世間淨亦此句攝。
三加行淨即是初句。
四得根本淨即第二句。
五根本勝進淨即第五句。
六入住出自在清淨。
七舍靜慮已複還證入自在清淨。
上二即第七句。
八神通變現自在清淨。
即第六句。
九離一切見趣清淨。
十一切煩惱所知障清淨。
此二共是第四句攝。
餘如瑜伽四十三九大禅說。
十行之中當顯其相。
六般若中句亦有十。
前之三句。
聞法近友即聞所成慧。
初句正明。
二近友不倦。
是聞慧緣。
三樂聞無厭是聞慧因。
暫聞則己慧不生故。
四即思慧學而後思故。
雲随所聽也。
内正作意故雲如理。
五亦思擇慧。
又于無煩惱中善決擇故。
舍煩惱故。
六善觀下皆是修慧。
此句悟入于如。
七宿習思量故了無功用道。
八周備悟入。
一中一切等名為普門。
九入二智門。
十總結已圓故雲休息。
後三連環。
此中亦有九門之相。
恐繁不配。
其中雖定慧互有。
互相嚴故而為門不同。
若全雙運故。
起信論合于六度。
以為五門。
後之方便義亦準此。
涉有不迷于空則名方便。
不厭有而觀空。
便稱般若。
豈令般若不能知有耶。
方便若不觀空何名方便。
非唯此三萬行皆爾。
況般若能行萬行。
何法而不用之。
寂照盡于理極。
不得一行無此君耳。
所以開則萬行淼然。
泯則一不為一。
得意則無所不通耳。
七方便中亦有十種。
一巧智現世為方便。
二悲非愛見故化而無厭。
即悲智相導為方便。
三依體起用。
四非舍非受故一切無染。
五凡聖雙行由雙非故。
六行無住道。
七觀察進趣。
八現相不着。
九遍入諸趣即無生現生。
十度脫衆生是無化現化。
初九拔濟餘皆回向。
依璎珞因果品。
後之四度亦各有三。
方便三者。
一進趣方便。
即第七句。
二巧會有無除第四句。
皆此所攝。
三不舍不受即第四句。
八願中亦有十願。
前五後三盡字為初。
六身恒住盡劫海。
七智盡心海。
八窮盡有支。
九盡現國土。
十窮佛果智。
此求菩提前九利樂。
若依三願。
二三四五為自行願。
六七為神通。
初及八九為外化。
十通二利。
皆雲盡者窮彼源故。
九力中十句各二。
謂标名釋義。
一契理。
深心是思擇力。
染則無力。
翻此故有也。
餘可準知。
皆修習力。
璎珞有三。
皆名通力。
一報通力。
二修通力。
三變化通力。
觀彼似當九十二句耳。
十智度中。
識病知根順理授法。
名為智度。
亦有十句。
初四知病輕重。
次三知根欲樂。
一位二行三心。
後三知法樂。
一知理法。
二知果法。
三普覺法界。
前七成就有情。
後三現法樂住。
璎珞三智。
一無相智即知法真實。
三變化智即如來力。
餘皆第二一切種智。
餘義如初會說。
第八佛子下。
答前所念衆生鹹令得度問。
于中分三。
初結前起後。
二正明化度。
三結如本誓。
前中初結前。
清淨約離障。
圓滿具事理。
不舍謂常相應。
住大莊嚴者。
總結十度為嚴。
是大乘體。
後随其所念下生後。
由且前故。
二堕惡道下正明化度。
文有十句約為四類。
初二令離惡果。
三塗除無間皆容發心。
如慈童女。
二令勤修則脫八難。
值佛聞法。
次三令離惡因。
貪有二種。
上偏語色貪教修不淨。
今通語貪财名等故。
但雲示無貪法。
無貪法者。
謂不淨觀空少欲知足。
二嗔亦二種。
上偏語能為違害。
故令修慈。
今通嗔情非情故觀同體。
不應自嗔。
三癡亦二種已如上明。
此約邪癡令觀緣起。
次三令離流轉三界循環。
皆可厭故。
初欲恚害等義見三地。
二色界雖定慧似均。
然是定地。
恐其滞寂故為說觀。
又無生正觀令得無漏。
三無色定多故為說妙慧。
又示谛觀方得永出。
後二示以三乘随機為說。
又引權歸實令知本寂。
三如其往昔下結如本誓。
故能真度。
師子吼者決定度故。
第九佛子下。
答前紹三寶種使不斷絕問。
文分為二。
初仍前總标。
二所以下征釋所以。
由化衆生入三寶海故。
能紹前令不斷也。
文有四番為成十句。
前九别明後一總結。
就初三番釋通總别。
然皆後後轉深前前。
通者通在諸位。
别者初在十信。
次居三賢後約登地。
三番佛種差别雲何。
初教發心令具因性。
未發唯有本住性故。
次贊大願令成因行。
令所發心不退轉故。
言大願者。
謂求菩提願利樂有情願。
又防惡願如戒經說。
有進善願如常所明。
三下佛種子令成佛智。
謂證真如成無漏故。
上約别顯。
通者發菩提心總有三心。
謂即大悲大願大智。
初番為總已含大悲。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