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一

關燈
觀益。

    三一偈有二義。

    一雙合前真妄心境不即離義。

    上半合前二三偈之上半。

    即前互無不即之義。

    心即能變及心體故。

    身即所變。

    謂有根身是識相分及性之相故。

    下半雙合前兩偈。

    下半不離之義。

    謂雖不相住。

    而依心現境依體起用。

    作諸佛事體用不礙。

    為未曾有。

    二又将合前第四偈。

    謂上半合前恒不住義。

    及各不相知。

    而能作佛事。

    合示現一切色。

    自在未曾有合無量難思議。

    為兼此義。

    不以互無言之而言不住。

    譯之妙也。

    晉經但雲心亦非是身。

    但得前文互無之義。

    末後一偈結勸即反。

    合前畫師不知心喻。

    若不知心常畫妄境。

    觀唯心造則了真佛。

    上半有機下半示觀。

    然有二釋。

    一雲。

    若欲了佛者應觀法界性。

    上一切差别皆唯心作。

    以見法即見佛故。

    二觀法界性是真如門。

    觀唯心造即生滅門。

    是雙結也。

    又一是真如實觀。

    一是唯心識觀。

    大乘觀要不出此二。

    觀此二門唯是一心。

    皆各總攝一切法盡。

    二谛雙融無礙一味。

    三世諸佛證此為體故。

    欲知彼者。

    應當觀此既為妙極。

    是以暫持能破地獄。

    第十鑒達諸佛迥超色聲。

    心言路絕故雲智林。

    頌顯此德十頌分二。

    初一标章後九解釋。

    今初。

    若準晉本。

    第四句雲所思不可思。

    則四句皆标章。

    今經則上三句标章。

    第四句總結。

    謂标章遮過令不依識。

    明佛三業非凡境故。

    第四總結顯德示智入門。

    謂若了唯一真心。

    言思斯絕則合菩提之體故。

    梵本第四句。

    雲于不思何思。

    即是以一真心而成三業。

    三業不離一真形奪相融。

    不可以一多思也。

    又非唯佛之三業同一真心。

    亦與觀者真心非異非一。

    故難思議。

    若能離于思議則終日見聞。

    亦無所見聞矣。

    後九别釋中。

    即分三别。

    初二釋不可取。

    次四釋不可見。

    後三釋不可聞。

    今初也。

    初半偈奪以正釋。

    後一偈半縱以生過。

    然有量等實通三業。

    為對下二且就智明。

    有如理智不可言量。

    有如量智不可言無。

    又一智即是一切智故。

    衆智所用不相雜故。

    後縱中初半。

    縱其令取必無果利。

    後一偈顯取之失。

    夫說法者。

    當如法說法無所得而欲取得。

    心計有說執石為寶。

    是謂自欺。

    理無謂有是為自诳。

    終不契理。

    故雲。

    己事不成污他心識故不令衆喜。

    又以量無量取則堕斷常。

    自損損他故皆不可。

    第二有四偈。

    歎佛色身深奧釋不可見。

    章文分為二。

    初一法說後三喻況。

    今初。

    非色現色故稱為妙。

    物感斯現是曰無邊。

    又色即空故邊即無邊。

    又淨識所現空色相融。

    故身分總别。

    乃至一毛皆無邊量。

    攝德無盡。

    具上三義豈可以盡言。

    次三喻中分二。

    初一摩尼随映喻。

    喻佛地實無異色。

    随感便現故言無色而現色。

    喻全似法。

    故但合雲。

    佛亦如是。

    後二偈淨空現色喻。

    喻佛法身體非是色。

    能現粗妙一切諸色。

    初偈喻後偈合。

    四句對前。

    但二三前卻此是分喻。

    故委合之。

    以空但不可眼見。

    而可心知。

    佛所現色心行處絕。

    故為分喻。

    心眼尚不能見。

    況肉眼哉。

    此即見中絕思議也。

    問二喻。

    豈不違經上雲有無邊妙色。

    今雲非色無色耶。

    亦違諸論佛有妙色為增上緣。

    古德雲。

    若約初教大乘義。

    如前說。

    若實教大乘。

    佛地無此色聲粗相功德。

    但有大智大悲大定大願諸功德等。

    然諸功德等并同證真如。

    若衆生機感。

    即現色無盡。

    既無不應機時。

    故所現色亦無斷絕。

    此以随他為自。

    更無别他自。

    約此為有。

    故雲。

    無邊妙色。

    今約自說。

    不約随他。

    故雲無色非色也。

    亦可前喻初教後。

    喻實教。

    有雲。

    若爾彼能現體為有無耶。

    十蓮華藏塵數之相。

    皆示現耶。

    八地七勸。

    言佛色聲皆無有量。

    甯不違耶。

    若執佛果。

    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者。

    無漏蘊界窮未來際。

    遍因陀羅網皆非實事。

    亦違涅槃滅無常色而獲常色。

    此義具如智慧莊嚴經說。

    然上二解各是一理。

    并符經論。

    今當會之。

    攝末從本唯如如智。

    自受用色智所現故。

    攝相從性但有如如。

    既所現即如。

    何妨妙色。

    故有亦無失。

    然如外無法何要須現。

    萬法即如如即法身。

    更何所現。

    故雲唯如如。

    及如如智獨存。

    于理未失。

    如色相即有無交徹。

    若定執有無恐傷聖旨。

    故今二喻前後相成。

    摩尼現色但雲無色。

    無即但是無他。

    非無自體。

    淨空現色既雲非色。

    非即非其自體。

    不獨無他。

    前喻自受用身後喻法身。

    此二不二為佛真身。

    故下經雲。

    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

    所現衆色形令入此法中。

    第三三偈。

    釋所聞不可聞中。

    初約應聲緣感。

    便應離相離性故。

    聲非如來應不差機。

    非聲之聲故雲不離。

    故以聲取是行邪道。

    若離聲取未免斷無。

    次頌約體釋。

    湛然不遷。

    心離分别。

    尚非心見安可耳聞。

    猶如天鼓無心出故。

    此即聞中不思議也。

    後偈釋疑。

    疑雲。

    為是有法不可聞耶。

    為是無法無可說耶。

    上半順理後句答。

    次疑雲。

    若爾何以現聞教法。

    下半釋雲。

    但自心變非佛說也。

    若依權教。

    此約有影無本。

    然本影相望通有四句。

    若依此宗果海離言故無有說。

    用随機現謂如是說。

    而此本質亦是自心餘如懸談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