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起正修。
故名行林。
十頌觀佛體相普周德。
于中分二。
前七約喻顯修。
後三見實成益。
前中複二。
初二地種無性普周喻。
喻佛無生遍應德。
後五業相無依成事喻。
喻佛難思現用德。
于中二。
三偈喻二偈合。
前中初一明業果互依。
次偈明相依無性。
業不離生故業性空。
因業有生故生無來處。
後偈雙結難思顯成真觀。
若逆推其本。
業複有因卒至無住。
無住無本故無所見。
無見之見方了業空。
二頌合中。
初偈難思普應。
合上業果互依。
次二句。
以互不相是。
合互依無性。
身若是佛轉輪王等即是如來。
佛若是身。
正覺之心應同色相。
後二句結示真體。
唯如唯智。
合第三偈難思達本。
二有三偈明見實中。
初頌見佛即了法。
以見佛稱性不疑同體故。
次偈見法即見佛。
了法即性淨。
知佛不住性相故。
後偈明了正修行。
照了無相心寂分别。
寂照雙流故名正念。
則從佛法生是法王子故。
又上三偈初知離名為法。
次知法名為佛。
後知無名為僧。
窮見三寶之實體也。
第九照心本末名為覺林。
十頌顯于具分唯識。
大分為二。
前五約喻顯法。
後五法合成觀。
前中二。
前二約事後三約心。
乍觀此喻似前喻所作後喻能作。
細尋喻意。
前喻卻親。
故喻真妄依持。
後喻心境依持。
然依生滅八識。
但有心境依持而即如來藏心故。
有真妄依持。
以會緣入實差别相盡。
唯真如門。
即前喻所顯。
攝境從心不壞相故。
是生滅門。
即後喻所明。
存壞不二唯一緣起。
二門無礙唯是一心。
故下合中但明心造欲分義别。
喻顯二門。
是名具分唯識。
今初。
二偈真妄依持即真如門。
攝一切法也。
初偈初句總喻一心。
次句喻随緣熏變成依他也。
次句不了依他故成遍計。
第四句喻依他相盡體即圓成。
後偈喻依圓真妄非即離義。
上半不即能所異故。
大種中無色身所觸故。
色中無大種眼所見故。
又能造無異畫色差别故。
喻妄依真能所異故。
性無差别相不同故。
下半不離義。
謂所造青等。
離能造地等無别體故。
假必依實同聚現故。
喻妄必依真性相交徹故。
然大必能造色。
非色能造大。
喻妄必依真起真不依妄生。
故不雲也。
然不離于色有大種可得。
後三約心者。
喻于唯識心生滅門。
于中初一亦明心境不即離義。
上半不即。
心中無彩畫。
不可見故。
彩畫中無心。
無慮知故。
喻能變所變見相别故。
下半不離随心安布故。
喻離心則無境界相故。
要由心變于境。
非是境能變心。
故雲唯識。
不言唯境。
但雲然不離于心有彩畫可得。
不言然不離于畫而有心可得。
次一偈喻能所變之行相。
明畫師巧思不住。
變态多端。
所畫非心誰相知者。
法合彼心者。
真妄和合心也。
恒言遮斷。
不住遮常。
如瀑流故。
含一切種故雲無量相。
甚深細名難思議。
次句頓現萬境。
下句喻所變境。
離心無體。
又常不住者。
無住為本故。
無量難思總标深廣。
下二句釋。
示現一切廣故難思。
各不相知深故難思。
三一偈。
重喻上來不相知義。
謂非唯所畫之法。
自不相知。
喻所變之境無有體性。
能畫之心念念生滅。
自不相知故。
亦不能知于所畫。
雙喻心境皆無自性。
各不相知故。
言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
又雖不知畫心。
而由心能畫。
喻衆生雖迷心現量而心變于境。
又由不能知所畫。
但畫于自心故。
能成所畫。
喻衆生由迷境唯心方能現妄境。
又喻正由無性方成萬境。
故雲諸法性如是。
第二五偈合中分四。
初一偈合。
初二句初句合。
最初句心者。
即總相之心也。
下三句合。
第二句諸世間者。
即諸彩色此句為總。
下出諸相即蘊界處。
故雲無法不造故。
晉譯雲造種種五蘊。
正法念雲。
心如畫師手。
畫出五彩黑青赤黃白及白白。
故上文雲。
布諸彩色。
畫手譬心六色。
如次喻地獄鬼畜修羅人天。
若言種種則十法界。
五蘊等法皆心所造。
次二頌合前初偈下半。
于中二。
初一舉例以合。
由成前諸言。
謂如世五蘊從心而造。
諸佛五蘊亦然。
如佛五蘊。
餘一切衆生亦然。
皆從心造。
然心是總相悟之名佛。
成淨緣起。
迷作衆生。
成染緣起。
緣起雖有染淨心體不殊。
佛果契心同真無盡。
妄法有極故不言之。
若依舊譯。
雲心佛與衆生。
是三無差别。
則三皆無盡。
無盡即是無别之相。
應雲心佛與衆生。
體性皆無盡。
以妄體本真故亦無盡。
是以如來不斷性惡。
亦猶闡提不斷性善。
又上三各有二義。
總心二義者。
一染二淨。
佛二義者。
一應機随染。
二平等違染。
衆生二者。
一随流背佛。
二機熟感佛。
各以初義成順流無差。
各以後義為反流無差。
則無差之言含盡無盡。
又三中二義。
各全體相收。
此三無差成一緣起。
上約橫論。
若約一人心即總相。
佛即本覺。
衆生即不覺。
乃本覺随緣而成此二。
為生滅門。
下半此二體性無盡。
即真如門。
随緣不失自真性故。
正合前文大種無差。
若謂心佛衆生三有異者。
即是虛妄取異色也。
後一偈反勢合。
謂妄取異色則不知心行。
若知心行普造世間。
則無虛妄。
便了真實。
即正合大種無差。
兼明
故名行林。
十頌觀佛體相普周德。
于中分二。
前七約喻顯修。
後三見實成益。
前中複二。
初二地種無性普周喻。
喻佛無生遍應德。
後五業相無依成事喻。
喻佛難思現用德。
于中二。
三偈喻二偈合。
前中初一明業果互依。
次偈明相依無性。
業不離生故業性空。
因業有生故生無來處。
後偈雙結難思顯成真觀。
若逆推其本。
業複有因卒至無住。
無住無本故無所見。
無見之見方了業空。
二頌合中。
初偈難思普應。
合上業果互依。
次二句。
以互不相是。
合互依無性。
身若是佛轉輪王等即是如來。
佛若是身。
正覺之心應同色相。
後二句結示真體。
唯如唯智。
合第三偈難思達本。
二有三偈明見實中。
初頌見佛即了法。
以見佛稱性不疑同體故。
次偈見法即見佛。
了法即性淨。
知佛不住性相故。
後偈明了正修行。
照了無相心寂分别。
寂照雙流故名正念。
則從佛法生是法王子故。
又上三偈初知離名為法。
次知法名為佛。
後知無名為僧。
窮見三寶之實體也。
第九照心本末名為覺林。
十頌顯于具分唯識。
大分為二。
前五約喻顯法。
後五法合成觀。
前中二。
前二約事後三約心。
乍觀此喻似前喻所作後喻能作。
細尋喻意。
前喻卻親。
故喻真妄依持。
後喻心境依持。
然依生滅八識。
但有心境依持而即如來藏心故。
有真妄依持。
以會緣入實差别相盡。
唯真如門。
即前喻所顯。
攝境從心不壞相故。
是生滅門。
即後喻所明。
存壞不二唯一緣起。
二門無礙唯是一心。
故下合中但明心造欲分義别。
喻顯二門。
是名具分唯識。
今初。
二偈真妄依持即真如門。
攝一切法也。
初偈初句總喻一心。
次句喻随緣熏變成依他也。
次句不了依他故成遍計。
第四句喻依他相盡體即圓成。
後偈喻依圓真妄非即離義。
上半不即能所異故。
大種中無色身所觸故。
色中無大種眼所見故。
又能造無異畫色差别故。
喻妄依真能所異故。
性無差别相不同故。
下半不離義。
謂所造青等。
離能造地等無别體故。
假必依實同聚現故。
喻妄必依真性相交徹故。
然大必能造色。
非色能造大。
喻妄必依真起真不依妄生。
故不雲也。
然不離于色有大種可得。
後三約心者。
喻于唯識心生滅門。
于中初一亦明心境不即離義。
上半不即。
心中無彩畫。
不可見故。
彩畫中無心。
無慮知故。
喻能變所變見相别故。
下半不離随心安布故。
喻離心則無境界相故。
要由心變于境。
非是境能變心。
故雲唯識。
不言唯境。
但雲然不離于心有彩畫可得。
不言然不離于畫而有心可得。
次一偈喻能所變之行相。
明畫師巧思不住。
變态多端。
所畫非心誰相知者。
法合彼心者。
真妄和合心也。
恒言遮斷。
不住遮常。
如瀑流故。
含一切種故雲無量相。
甚深細名難思議。
次句頓現萬境。
下句喻所變境。
離心無體。
又常不住者。
無住為本故。
無量難思總标深廣。
下二句釋。
示現一切廣故難思。
各不相知深故難思。
三一偈。
重喻上來不相知義。
謂非唯所畫之法。
自不相知。
喻所變之境無有體性。
能畫之心念念生滅。
自不相知故。
亦不能知于所畫。
雙喻心境皆無自性。
各不相知故。
言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
又雖不知畫心。
而由心能畫。
喻衆生雖迷心現量而心變于境。
又由不能知所畫。
但畫于自心故。
能成所畫。
喻衆生由迷境唯心方能現妄境。
又喻正由無性方成萬境。
故雲諸法性如是。
第二五偈合中分四。
初一偈合。
初二句初句合。
最初句心者。
即總相之心也。
下三句合。
第二句諸世間者。
即諸彩色此句為總。
下出諸相即蘊界處。
故雲無法不造故。
晉譯雲造種種五蘊。
正法念雲。
心如畫師手。
畫出五彩黑青赤黃白及白白。
故上文雲。
布諸彩色。
畫手譬心六色。
如次喻地獄鬼畜修羅人天。
若言種種則十法界。
五蘊等法皆心所造。
次二頌合前初偈下半。
于中二。
初一舉例以合。
由成前諸言。
謂如世五蘊從心而造。
諸佛五蘊亦然。
如佛五蘊。
餘一切衆生亦然。
皆從心造。
然心是總相悟之名佛。
成淨緣起。
迷作衆生。
成染緣起。
緣起雖有染淨心體不殊。
佛果契心同真無盡。
妄法有極故不言之。
若依舊譯。
雲心佛與衆生。
是三無差别。
則三皆無盡。
無盡即是無别之相。
應雲心佛與衆生。
體性皆無盡。
以妄體本真故亦無盡。
是以如來不斷性惡。
亦猶闡提不斷性善。
又上三各有二義。
總心二義者。
一染二淨。
佛二義者。
一應機随染。
二平等違染。
衆生二者。
一随流背佛。
二機熟感佛。
各以初義成順流無差。
各以後義為反流無差。
則無差之言含盡無盡。
又三中二義。
各全體相收。
此三無差成一緣起。
上約橫論。
若約一人心即總相。
佛即本覺。
衆生即不覺。
乃本覺随緣而成此二。
為生滅門。
下半此二體性無盡。
即真如門。
随緣不失自真性故。
正合前文大種無差。
若謂心佛衆生三有異者。
即是虛妄取異色也。
後一偈反勢合。
謂妄取異色則不知心行。
若知心行普造世間。
則無虛妄。
便了真實。
即正合大種無差。
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