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初同第百千。
若器中盛燈。
雖複百千共置一室。
互不相見。
曆别修行類同此也。
依于此義故。
初心即雲振動光照一切世界。
登地已上卻說百刹千刹。
如理思之。
又即由此義廢高就下。
十住之中即齊地故。
第五此初發下明大智現前。
此文二意。
一别是一段。
謂以無著大智求菩提故。
二通釋上四段。
謂由于一切無所著故。
稱性圓融能成能攝一切功德文中分二。
初正明無著。
後釋其所由。
前中初總所謂下别。
謂從三世門見佛法僧非佛法僧。
同三世攝。
于中三位。
初八清淨次四通染淨。
後二唯染。
後唯求下釋不着所由。
文含多意。
一雲。
唯為菩提故雲求一切智。
不餘趣向故于法界佛等無著。
此雖有理不順今文。
以佛及佛法豈非一切智耶。
二雲。
求之于己不求佛等。
求之于己尚未免求。
今釋有二。
一隻為求一切智故。
求而無著。
以有所著非真求故。
故淨名雲。
夫求法者。
于一切法應無所求。
了法無求順一切智。
二者言求者不壞相也。
不著者稱法性也。
性相雙鑒。
終日求而無所求。
經雲無所求中吾故求之矣。
第五爾時下動地興供分。
全同上文。
第六是時十方下。
十方證成分。
望于上文有同有異。
同義可知。
異有三種即為三段。
一佛現證成異前菩薩。
二顯益證成前文所無。
三結通無盡。
前略此廣加說因故。
今初也。
先現身次贊說。
後引已同。
以初心攝德深廣恐難信受。
故佛自證。
二汝說此法時下顯益證成。
益通二世。
初益現在。
後我等悉當護持已下。
顯及當來。
今初清淨心者。
以聞菩提心見心性故。
而經多劫者。
然餘教說定三僧祇。
此宗所明劫數不定。
略有四類。
一或展則無量。
不可說不可說刹塵。
如法界品說。
二或千不可說。
或減或增。
如威光太子及此中說。
三或一生二生。
如善财童子兜率天子。
四初心即得如前所說。
所乘之法既自在圓融。
能乘之人亦遲速不定。
念劫融故。
故彌勒雲。
一切菩薩無量劫修。
善财一生皆得。
起信則以若遲若速。
皆為方便。
此宗則以楷定為權。
并有聖言無煩固執。
不以長時而生退怯。
不以速證而起輕心。
若遲若疾誓要當克。
是佛意也。
後益末世令信仰故。
今之聞者。
皆由佛力願深愧信行。
三如此下結通無盡。
是證佛結通非經家也。
先明說遍。
後其說法下示所說同。
文中有三。
一說人同。
二說儀同。
謂神力本願故。
三說意同。
為欲下是此文大旨。
同前十住并顯可知。
第七爾時下以偈重頌分。
先辨偈意有十一句。
初一後一是說偈儀。
而離開者欲顯中九。
皆承佛力該十方故。
中九正明所謂。
初總餘别。
别中四對。
一淨業顯理。
二除惑開信。
妄想分别為雜染根。
三知病識藥。
四觀果淨因。
即由利他自業便淨。
第二正顯偈辭。
有一百二十一頌。
文分三段。
初八十二偈。
超頌就法略示。
二有三十四偈。
卻頌就喻校量。
三有五偈結德勸贊令景慕發心。
歎深難說遍于三段。
又歎為長行偈頌之本。
故略不頌之初中文亦分五。
初有十七偈。
頌第一解行圓滿。
二菩薩始發下十七頌。
超頌第四能作佛事。
三菩薩所住下十八偈。
卻頌第三得佛平等。
四趣向菩提下六偈半。
頌第五大智現前。
五恒勸衆生下。
二十三偈半。
頌第二妙果當成。
文不次者。
顯德無前後故。
又長行明先同果體。
後同果用。
偈頌明用可在。
今果明當得。
大智通遍故。
前後互明。
初中文分為二。
初一偈。
頌前正明解行圓滿。
然初句。
是總舉發心為因。
餘十六偈頌前征釋。
于中有七。
初一偈頌充遍一切世界。
二有二偈。
頌為欲度脫一切世界衆生。
三有一偈。
頌知世界成壞。
知者意在往化觐佛故四一偈半。
頌為悉知一切衆生垢淨故。
及一切世界三有清淨。
知垢意在令淨故。
五趣三有名左右耳。
五紹隆下兩偈半。
卻頌為不斷如來種性故。
初半摧邪顯正即紹隆義。
次句示佛種之體性。
次二句即起佛種緣。
餘是種起之相。
化化不絕是報佛恩。
心如金剛是種性義。
照佛所行修菩提行。
則佛種不斷也。
六五偈。
頌知衆生心樂煩惱習氣下。
四種發心。
于中初偈。
總明所知事。
想是妄想即煩惱也。
業即習氣果即死此生彼。
心即心行根性即諸根。
次二偈顯知之體相。
皆即事入玄。
次偈非唯知病亦識法藥。
故如世尊。
後偈非唯空知。
行願相符能為實益。
七有三偈。
頌知一切衆生三世智。
謂離三世障故。
障有十種。
一煩惱雜染障。
二觸境迷倒障。
三長時懈怠障。
四取着因果障。
五邪教邪師引轉障。
六趣下乘障。
七粗相現前障。
八于遍趣行無堪能障。
九随言生解障。
十不亡能所障。
如次十句各一對治。
末後二句總結通達。
第二菩薩始發下有十七偈。
頌上能作佛事。
總分為十。
初二偈。
頌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衆生。
以悲智相導故。
二有一偈頌諸佛贊歎。
歎必加故。
三有一偈。
頌即能振動一切世界。
動入互舉。
四菩薩具足下六偈。
頌即能息滅一切諸惡道苦。
于中具悲智之德。
故能拔因果之苦。
而無我人。
五有一偈。
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
照世意在照諸衆生。
六一偈。
頌即能嚴淨一切國土。
毛孔現刹即神通嚴也。
七有一偈半。
頌上即令一切衆生歡喜。
供佛問法但為益物故。
八一偈半。
頌上即能入一切法界性。
初半聞而通達。
次半思而兼說。
後半修而無著。
九有半偈。
依修而證。
頌即能持一切佛種性也。
十有一偈半。
頌即能示現成佛。
第三菩薩所住下十八偈。
頌得佛平等。
于中分四。
初三偈半頌佛境界平等。
初偈分齊境。
次偈兼所證所緣境。
後一偈半舉況顯勝。
二善知下四偈半。
頌功德平等。
三有一偈。
頌前文得如來一身無量身平等。
四于諸下九偈。
頌真實智慧。
于中有四。
初四頌。
發離一切妄想廣大心。
二有二頌。
發窮三際廣大心。
三有二頌。
發順涅槃菩提廣大心。
四一偈結勸可知。
第四趣向菩提下六偈半。
頌大智現前。
于中初一結前生後。
餘正頌大智現前。
初偈于佛無著。
次偈即若衆生若衆生法。
次偈即若佛若佛法。
次偈若世間若世間法。
次偈若菩薩若菩薩法。
二乘文略。
後半偈頌上結文。
念十方佛即求一切智。
無依無取。
即于諸法界心無所著。
第五有二十三偈半。
頌前妙果當成。
于中有九。
初三偈半頌常為一切諸佛護念。
以具德故。
二半偈。
頌當得無上菩提。
三半偈。
頌與其妙法。
大人法者八大人覺也。
四有一偈。
頌佛體平等。
時處平等即佛體故。
五有一偈。
頌已修三世諸佛助道之法。
六有六偈。
頌成就三世諸佛力無所畏。
廣十力之别名。
略無畏之都号。
于中五偈半别明十力。
後半偈顯得分齊。
七有五偈。
頌已莊嚴三世諸佛不共佛法。
三世間圓融不共權小故。
八五偈。
頌悉得諸佛說法智慧力。
九一偈。
結德無盡并屬初心。
該前諸段大文第二十方國土下。
三十四頌。
頌前約喻校量。
于中分二。
先十四頌。
正頌前喻可知。
後二十偈。
通釋諸喻不及所由。
前雖略釋今此廣辨。
又長行中多随喻别明。
今此總辨。
亦總相頌前歎深難說。
若将别配。
則令難證等互有所局。
于中分三。
初半偈結前生後。
次十七偈半正釋所由。
後二偈結德無盡。
就正釋中分三。
初一偈标章。
次十二偈半别釋。
三四偈顯德圓滿。
今初也。
謂标出生無盡體相無限。
二章二别釋中。
初四偈釋無齊限。
或一句是一義。
後一偈半頌六度義。
可以意得。
後八偈半釋出生無盡。
于中分三。
初二偈半結前生後。
以體無限故出生無盡也。
次菩提心是下四偈。
正顯出生為本。
出生乃一義耳。
後二偈略釋為本所由。
由修六度為菩薩乘本。
由勸正行為人天乘本。
由闡妙業通為三乘涅槃之本。
三四偈顯德圓滿。
中初偈總顯。
次二偈别顯願滿。
後一偈别明智圓。
第三二偈結德無盡可知。
大文第三欲知下結勸發心于中三。
初半偈正勸。
次三偈半釋勸所由。
總舉具足一切德故。
後一偈結勸速發
若器中盛燈。
雖複百千共置一室。
互不相見。
曆别修行類同此也。
依于此義故。
初心即雲振動光照一切世界。
登地已上卻說百刹千刹。
如理思之。
又即由此義廢高就下。
十住之中即齊地故。
第五此初發下明大智現前。
此文二意。
一别是一段。
謂以無著大智求菩提故。
二通釋上四段。
謂由于一切無所著故。
稱性圓融能成能攝一切功德文中分二。
初正明無著。
後釋其所由。
前中初總所謂下别。
謂從三世門見佛法僧非佛法僧。
同三世攝。
于中三位。
初八清淨次四通染淨。
後二唯染。
後唯求下釋不着所由。
文含多意。
一雲。
唯為菩提故雲求一切智。
不餘趣向故于法界佛等無著。
此雖有理不順今文。
以佛及佛法豈非一切智耶。
二雲。
求之于己不求佛等。
求之于己尚未免求。
今釋有二。
一隻為求一切智故。
求而無著。
以有所著非真求故。
故淨名雲。
夫求法者。
于一切法應無所求。
了法無求順一切智。
二者言求者不壞相也。
不著者稱法性也。
性相雙鑒。
終日求而無所求。
經雲無所求中吾故求之矣。
第五爾時下動地興供分。
全同上文。
第六是時十方下。
十方證成分。
望于上文有同有異。
同義可知。
異有三種即為三段。
一佛現證成異前菩薩。
二顯益證成前文所無。
三結通無盡。
前略此廣加說因故。
今初也。
先現身次贊說。
後引已同。
以初心攝德深廣恐難信受。
故佛自證。
二汝說此法時下顯益證成。
益通二世。
初益現在。
後我等悉當護持已下。
顯及當來。
今初清淨心者。
以聞菩提心見心性故。
而經多劫者。
然餘教說定三僧祇。
此宗所明劫數不定。
略有四類。
一或展則無量。
不可說不可說刹塵。
如法界品說。
二或千不可說。
或減或增。
如威光太子及此中說。
三或一生二生。
如善财童子兜率天子。
四初心即得如前所說。
所乘之法既自在圓融。
能乘之人亦遲速不定。
念劫融故。
故彌勒雲。
一切菩薩無量劫修。
善财一生皆得。
起信則以若遲若速。
皆為方便。
此宗則以楷定為權。
并有聖言無煩固執。
不以長時而生退怯。
不以速證而起輕心。
若遲若疾誓要當克。
是佛意也。
後益末世令信仰故。
今之聞者。
皆由佛力願深愧信行。
三如此下結通無盡。
是證佛結通非經家也。
先明說遍。
後其說法下示所說同。
文中有三。
一說人同。
二說儀同。
謂神力本願故。
三說意同。
為欲下是此文大旨。
同前十住并顯可知。
第七爾時下以偈重頌分。
先辨偈意有十一句。
初一後一是說偈儀。
而離開者欲顯中九。
皆承佛力該十方故。
中九正明所謂。
初總餘别。
别中四對。
一淨業顯理。
二除惑開信。
妄想分别為雜染根。
三知病識藥。
四觀果淨因。
即由利他自業便淨。
第二正顯偈辭。
有一百二十一頌。
文分三段。
初八十二偈。
超頌就法略示。
二有三十四偈。
卻頌就喻校量。
三有五偈結德勸贊令景慕發心。
歎深難說遍于三段。
又歎為長行偈頌之本。
故略不頌之初中文亦分五。
初有十七偈。
頌第一解行圓滿。
二菩薩始發下十七頌。
超頌第四能作佛事。
三菩薩所住下十八偈。
卻頌第三得佛平等。
四趣向菩提下六偈半。
頌第五大智現前。
五恒勸衆生下。
二十三偈半。
頌第二妙果當成。
文不次者。
顯德無前後故。
又長行明先同果體。
後同果用。
偈頌明用可在。
今果明當得。
大智通遍故。
前後互明。
初中文分為二。
初一偈。
頌前正明解行圓滿。
然初句。
是總舉發心為因。
餘十六偈頌前征釋。
于中有七。
初一偈頌充遍一切世界。
二有二偈。
頌為欲度脫一切世界衆生。
三有一偈。
頌知世界成壞。
知者意在往化觐佛故四一偈半。
頌為悉知一切衆生垢淨故。
及一切世界三有清淨。
知垢意在令淨故。
五趣三有名左右耳。
五紹隆下兩偈半。
卻頌為不斷如來種性故。
初半摧邪顯正即紹隆義。
次句示佛種之體性。
次二句即起佛種緣。
餘是種起之相。
化化不絕是報佛恩。
心如金剛是種性義。
照佛所行修菩提行。
則佛種不斷也。
六五偈。
頌知衆生心樂煩惱習氣下。
四種發心。
于中初偈。
總明所知事。
想是妄想即煩惱也。
業即習氣果即死此生彼。
心即心行根性即諸根。
次二偈顯知之體相。
皆即事入玄。
次偈非唯知病亦識法藥。
故如世尊。
後偈非唯空知。
行願相符能為實益。
七有三偈。
頌知一切衆生三世智。
謂離三世障故。
障有十種。
一煩惱雜染障。
二觸境迷倒障。
三長時懈怠障。
四取着因果障。
五邪教邪師引轉障。
六趣下乘障。
七粗相現前障。
八于遍趣行無堪能障。
九随言生解障。
十不亡能所障。
如次十句各一對治。
末後二句總結通達。
第二菩薩始發下有十七偈。
頌上能作佛事。
總分為十。
初二偈。
頌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衆生。
以悲智相導故。
二有一偈頌諸佛贊歎。
歎必加故。
三有一偈。
頌即能振動一切世界。
動入互舉。
四菩薩具足下六偈。
頌即能息滅一切諸惡道苦。
于中具悲智之德。
故能拔因果之苦。
而無我人。
五有一偈。
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
照世意在照諸衆生。
六一偈。
頌即能嚴淨一切國土。
毛孔現刹即神通嚴也。
七有一偈半。
頌上即令一切衆生歡喜。
供佛問法但為益物故。
八一偈半。
頌上即能入一切法界性。
初半聞而通達。
次半思而兼說。
後半修而無著。
九有半偈。
依修而證。
頌即能持一切佛種性也。
十有一偈半。
頌即能示現成佛。
第三菩薩所住下十八偈。
頌得佛平等。
于中分四。
初三偈半頌佛境界平等。
初偈分齊境。
次偈兼所證所緣境。
後一偈半舉況顯勝。
二善知下四偈半。
頌功德平等。
三有一偈。
頌前文得如來一身無量身平等。
四于諸下九偈。
頌真實智慧。
于中有四。
初四頌。
發離一切妄想廣大心。
二有二頌。
發窮三際廣大心。
三有二頌。
發順涅槃菩提廣大心。
四一偈結勸可知。
第四趣向菩提下六偈半。
頌大智現前。
于中初一結前生後。
餘正頌大智現前。
初偈于佛無著。
次偈即若衆生若衆生法。
次偈即若佛若佛法。
次偈若世間若世間法。
次偈若菩薩若菩薩法。
二乘文略。
後半偈頌上結文。
念十方佛即求一切智。
無依無取。
即于諸法界心無所著。
第五有二十三偈半。
頌前妙果當成。
于中有九。
初三偈半頌常為一切諸佛護念。
以具德故。
二半偈。
頌當得無上菩提。
三半偈。
頌與其妙法。
大人法者八大人覺也。
四有一偈。
頌佛體平等。
時處平等即佛體故。
五有一偈。
頌已修三世諸佛助道之法。
六有六偈。
頌成就三世諸佛力無所畏。
廣十力之别名。
略無畏之都号。
于中五偈半别明十力。
後半偈顯得分齊。
七有五偈。
頌已莊嚴三世諸佛不共佛法。
三世間圓融不共權小故。
八五偈。
頌悉得諸佛說法智慧力。
九一偈。
結德無盡并屬初心。
該前諸段大文第二十方國土下。
三十四頌。
頌前約喻校量。
于中分二。
先十四頌。
正頌前喻可知。
後二十偈。
通釋諸喻不及所由。
前雖略釋今此廣辨。
又長行中多随喻别明。
今此總辨。
亦總相頌前歎深難說。
若将别配。
則令難證等互有所局。
于中分三。
初半偈結前生後。
次十七偈半正釋所由。
後二偈結德無盡。
就正釋中分三。
初一偈标章。
次十二偈半别釋。
三四偈顯德圓滿。
今初也。
謂标出生無盡體相無限。
二章二别釋中。
初四偈釋無齊限。
或一句是一義。
後一偈半頌六度義。
可以意得。
後八偈半釋出生無盡。
于中分三。
初二偈半結前生後。
以體無限故出生無盡也。
次菩提心是下四偈。
正顯出生為本。
出生乃一義耳。
後二偈略釋為本所由。
由修六度為菩薩乘本。
由勸正行為人天乘本。
由闡妙業通為三乘涅槃之本。
三四偈顯德圓滿。
中初偈總顯。
次二偈别顯願滿。
後一偈别明智圓。
第三二偈結德無盡可知。
大文第三欲知下結勸發心于中三。
初半偈正勸。
次三偈半釋勸所由。
總舉具足一切德故。
後一偈結勸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