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行也。
其中十事。
前八是受後二是随。
受中壇場得戒之處。
問淨教儀并教授師。
三說羯磨即得戒法。
和尚得戒根本。
阿阇黎者。
正即二師。
義兼七證。
剃發着衣是戒外相。
随中乞食四依之一。
正命。
謂離四邪五邪。
若依菩薩戒類例上文。
具如善戒經。
及彌勒菩薩所造。
受菩薩戒羯磨所辨。
此上十境。
正約菩薩傍兼聲聞。
設依小受修觀則為菩薩。
即如此方。
又善戒經。
欲受菩薩戒。
皆先具受前之三戒。
故所觀境通于大小。
其能觀智唯實教大乘。
上來尋伺觀竟。
第四如是觀下。
辨觀成之相。
望前尋伺即為觀蓋。
望後得正覺果。
此但如實觀成。
文分為三。
初約所觀十境如實觀成。
二此中何法下。
約所成梵行如實觀成。
三如是觀察下。
結成梵行清淨之相。
今初。
有十句。
初六句明三輪清淨觀。
一不取能持戒衆生。
言身兼口意也。
二不着所修行事。
三不住于戒法。
亦即是事。
亦通不住前法。
次三句。
以三時門明不住持戒時。
兼釋上不取等言。
三世推求不可得故。
已滅未至空理易明。
現在多滞偏語空寂。
以刹那不住過未分之。
故空寂也。
次二句明二空觀成。
作受者。
人業報是法。
後二句。
以不遷理釋成因果空義。
此世不移動。
謂不從今至後。
彼世不改變。
謂不從後至今。
是為因自昔滅無力感果。
果不俱因無力酬因。
何有報受。
以物各性住性本空故。
二約所成梵行如實觀成者。
有十一句。
初句總顯無名。
十已空故。
餘句為别。
一不從十生。
二非屬身等。
皆十已空故。
上二句約緣以征。
次二句就體以征。
初句明離前十外無别無作戒體。
十外有體不假前十。
次句亦無有作。
作之受随前已空故。
次句雙非顯中。
無性防非故。
次五句約五陰。
有二意。
一就戒體。
有說。
無作戒體體即是色。
有說。
非色非心。
五蘊之内。
初一是色後四是心。
今言為是色者。
顯非是色。
以其所立無表依表生。
表色無表色。
今明觀意。
表色尚空。
何有無表。
為非色者。
顯非非色也。
從色生于戒尚不名為色。
從色生于戒豈是非色耶。
言為是識者。
意顯非心。
若言是心者。
一切皆有心應常有梵行。
是知非心也。
若言非心木石應梵行。
是知非非心也。
若言非色非心行蘊攝者。
但是行蘊應皆名戒。
二就修行梵行不離五蘊。
若即蘊者。
有蘊皆梵行。
若離蘊者。
豈是我梵行。
故後結雲皆不可得。
第三結成梵行清淨之相。
以無得故。
文有十一句。
初句為總。
次九句别顯無得。
一由上三世皆空故。
二由于身無所取。
于修無所著故。
三言心無障礙者。
即前于法無所住故。
于風行空無有礙故。
四作受二念不現行故。
五雖空不礙涉有故。
六七涉有不迷于空故。
受觀無相。
受謂忍可于心。
觀謂起用于境。
八結歸平等。
大般若曼殊室利分雲。
我不見有一法非佛法者故。
無法不等。
九一收一切方顯具德圓融。
末後一句總以結酬。
由上義故名淨梵行。
上辨自利行淨竟。
第二複應下。
明利他行淨。
文分為二。
初深觀果智。
即利他之方。
後慈念衆生成無緣四等。
是則自利利他上求下化。
皆具足也。
今初文三。
初舉法應修謂梵行體也。
緣體宛然一心湛寂。
梵行用也。
不思不造萬行沸騰故。
不但心觀圓明。
複應廣集佛智。
二何者下。
征起别列可知。
三于如來下。
結勸廣學。
第二聞已下。
慈念衆生成無緣四等。
文有四句。
一雙起慈悲。
如犢母随子。
二思惟藥病成大法喜。
三即行無求以成大舍。
四智了諸境導成無緣。
此中五喻廣如十忍然釋有通别。
别者如幻似有不實故。
似有故假不實故空。
此二不二成中道智。
如夢者。
虛妄見故。
如影者。
從業緣現故。
如響者。
屬諸因緣故。
如變化者。
須臾變滅故。
若如是了境。
即終日化而無化。
亦為衆生說如斯法。
是謂利他梵行清淨也。
第二大段若諸菩薩下。
答因所成果問。
文中分二。
先牒前因深。
初總指前文。
不生二解則舉其要。
即所行無二。
二一切下。
酬其果滿。
先标後釋。
今初。
由理觀深玄。
了性具足。
萬行齊修故。
令大果無邊德用現證在。
即一切明其果大。
疾現語其速證。
後初發心下釋。
先釋疾現之言。
後釋現前之相。
今初。
上言疾得疾在何時。
故雲初發心時。
何法現前謂無上菩提也。
後知一切下。
釋現前之相。
亦是出其所因。
何者。
夫初心為始正覺為終。
何以初心便成正覺。
故今釋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
覺法自性即名為佛。
故下經雲。
佛心豈有他正覺覺世間。
斯良證也。
斯則發者。
是開發之發非發起之發也。
何謂現前之相。
夫佛智非深情迷謂遠。
情亡智現則一體非遙。
既言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則知此心即一切法性。
今理現自心。
即心之性已備無邊之德矣。
成就慧身者。
上觀法盡也。
正法當興今諸見亡也。
佛智爰起。
覺心則理現。
理現則智圓。
若鏡淨明生。
非前非後非新非故。
寂照湛然不由他悟者。
成上慧身。
即無師自然智也。
又不由他悟是自覺也。
知一切法是覺他也。
成就慧身為覺滿也。
成就慧身必資理發。
見夫心性豈更有他。
若見有他安稱為悟。
既曰心性自亦不存。
寂而能知名為正覺。
豈唯定之方寸。
不取則于人哉。
況初後圓融不待言也。
梵行品竟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來意者。
謂前二品明位及行。
今顯勝德。
舉初況後巧顯深勝。
故次來也。
又前品末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未知此心有何功用。
頓得爾耶。
今釋此義故次來也。
二釋名者。
初有二義。
一三種發心之初。
二十住之初發。
亦二義。
一發起上求。
二三德開發。
能知三世佛智故。
永斷一切疑網故。
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等故。
在于信位久已研窮。
至此位中豁然開悟。
故得功齊果位攝德無邊。
受斯稱矣。
三宗趣者。
即以初心攝德為宗。
令物窮究發心為趣。
然住會發心。
定是信成就攝。
解行及證自在後文。
生如來家。
自約解說。
不應謂此便是證收。
若謂久習無明雲何頓成大智者。
豈不聞冥室千年之闇一燈倏忽頓除耶。
若謂雲何能知三世佛法者豈不聞具縛凡夫。
能知如來秘密藏耶。
餘義至文當釋。
夫機差教别聖旨深玄。
并未證真如同居學地。
共詳聖智誠曰才難。
且以淺為深有符理之得。
以深為淺有謗法之愆。
以遠為近則有益于行人。
以近為遠則法非我分。
諸佛說教貴在俯就物機。
後輩學人若欲高推聖境。
傥失大利豈不傷哉。
且夕釣磻溪朝升台輔。
豈與夫明經常選。
而語其優劣者哉。
況才生王宮貴極臣佐。
甯同百戰夷項備曆艱辛。
況十千劫之功高。
亦非聊爾人耳。
是以語其智等虛空而非類。
論其德碎塵刹而難量。
極念劫之圓融。
盡法門之重現。
初心契于智海。
豈有邊涯。
猶微滴入于天池齊無終始。
故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
法慧仰推良在此也。
如或未喻勝鬘有文。
推佛能知。
斯言無過餘如賢首品。
次正釋文長分為七。
一天王請說分。
二歎深難說分。
三約喻校量分。
四就法略示分。
五動地興供分。
六他方證成分。
七以偈重頌分。
又釋于中分二。
初長行。
後偈頌。
前中亦二。
初此界後結通。
前中亦二。
初正說。
後證成。
前中亦二。
先問後答。
今依前辨。
初中天帝問者。
在彼宮故。
聞前速成生疑念故。
菩提心是萬行主故。
問法慧者。
是會主故。
初心具後之德。
唯慧境故。
下正顯問端。
雖則正問功德下。
法慧答功德之量。
便顯發心之相。
是為菩薩善巧辯才。
第二法慧菩薩言下。
歎深難說。
所以歎者。
法體深廣去疑令樂故。
下寄言顯說未盡其源故。
于中初句總。
言甚深者。
謂約時深徹後際。
約德深至佛果。
約理深同法界。
約行深包萬行。
并深中之極故雲甚深。
又數廣難量理玄叵測。
雖深非甚。
今即少而多即事而理。
初心具後是謂甚深。
下十句别由斯十義。
故曰甚深。
于中初四能所對辨。
各前能後所。
一離言故難宣示。
二無相故超心識。
三非自
其中十事。
前八是受後二是随。
受中壇場得戒之處。
問淨教儀并教授師。
三說羯磨即得戒法。
和尚得戒根本。
阿阇黎者。
正即二師。
義兼七證。
剃發着衣是戒外相。
随中乞食四依之一。
正命。
謂離四邪五邪。
若依菩薩戒類例上文。
具如善戒經。
及彌勒菩薩所造。
受菩薩戒羯磨所辨。
此上十境。
正約菩薩傍兼聲聞。
設依小受修觀則為菩薩。
即如此方。
又善戒經。
欲受菩薩戒。
皆先具受前之三戒。
故所觀境通于大小。
其能觀智唯實教大乘。
上來尋伺觀竟。
第四如是觀下。
辨觀成之相。
望前尋伺即為觀蓋。
望後得正覺果。
此但如實觀成。
文分為三。
初約所觀十境如實觀成。
二此中何法下。
約所成梵行如實觀成。
三如是觀察下。
結成梵行清淨之相。
今初。
有十句。
初六句明三輪清淨觀。
一不取能持戒衆生。
言身兼口意也。
二不着所修行事。
三不住于戒法。
亦即是事。
亦通不住前法。
次三句。
以三時門明不住持戒時。
兼釋上不取等言。
三世推求不可得故。
已滅未至空理易明。
現在多滞偏語空寂。
以刹那不住過未分之。
故空寂也。
次二句明二空觀成。
作受者。
人業報是法。
後二句。
以不遷理釋成因果空義。
此世不移動。
謂不從今至後。
彼世不改變。
謂不從後至今。
是為因自昔滅無力感果。
果不俱因無力酬因。
何有報受。
以物各性住性本空故。
二約所成梵行如實觀成者。
有十一句。
初句總顯無名。
十已空故。
餘句為别。
一不從十生。
二非屬身等。
皆十已空故。
上二句約緣以征。
次二句就體以征。
初句明離前十外無别無作戒體。
十外有體不假前十。
次句亦無有作。
作之受随前已空故。
次句雙非顯中。
無性防非故。
次五句約五陰。
有二意。
一就戒體。
有說。
無作戒體體即是色。
有說。
非色非心。
五蘊之内。
初一是色後四是心。
今言為是色者。
顯非是色。
以其所立無表依表生。
表色無表色。
今明觀意。
表色尚空。
何有無表。
為非色者。
顯非非色也。
從色生于戒尚不名為色。
從色生于戒豈是非色耶。
言為是識者。
意顯非心。
若言是心者。
一切皆有心應常有梵行。
是知非心也。
若言非心木石應梵行。
是知非非心也。
若言非色非心行蘊攝者。
但是行蘊應皆名戒。
二就修行梵行不離五蘊。
若即蘊者。
有蘊皆梵行。
若離蘊者。
豈是我梵行。
故後結雲皆不可得。
第三結成梵行清淨之相。
以無得故。
文有十一句。
初句為總。
次九句别顯無得。
一由上三世皆空故。
二由于身無所取。
于修無所著故。
三言心無障礙者。
即前于法無所住故。
于風行空無有礙故。
四作受二念不現行故。
五雖空不礙涉有故。
六七涉有不迷于空故。
受觀無相。
受謂忍可于心。
觀謂起用于境。
八結歸平等。
大般若曼殊室利分雲。
我不見有一法非佛法者故。
無法不等。
九一收一切方顯具德圓融。
末後一句總以結酬。
由上義故名淨梵行。
上辨自利行淨竟。
第二複應下。
明利他行淨。
文分為二。
初深觀果智。
即利他之方。
後慈念衆生成無緣四等。
是則自利利他上求下化。
皆具足也。
今初文三。
初舉法應修謂梵行體也。
緣體宛然一心湛寂。
梵行用也。
不思不造萬行沸騰故。
不但心觀圓明。
複應廣集佛智。
二何者下。
征起别列可知。
三于如來下。
結勸廣學。
第二聞已下。
慈念衆生成無緣四等。
文有四句。
一雙起慈悲。
如犢母随子。
二思惟藥病成大法喜。
三即行無求以成大舍。
四智了諸境導成無緣。
此中五喻廣如十忍然釋有通别。
别者如幻似有不實故。
似有故假不實故空。
此二不二成中道智。
如夢者。
虛妄見故。
如影者。
從業緣現故。
如響者。
屬諸因緣故。
如變化者。
須臾變滅故。
若如是了境。
即終日化而無化。
亦為衆生說如斯法。
是謂利他梵行清淨也。
第二大段若諸菩薩下。
答因所成果問。
文中分二。
先牒前因深。
初總指前文。
不生二解則舉其要。
即所行無二。
二一切下。
酬其果滿。
先标後釋。
今初。
由理觀深玄。
了性具足。
萬行齊修故。
令大果無邊德用現證在。
即一切明其果大。
疾現語其速證。
後初發心下釋。
先釋疾現之言。
後釋現前之相。
今初。
上言疾得疾在何時。
故雲初發心時。
何法現前謂無上菩提也。
後知一切下。
釋現前之相。
亦是出其所因。
何者。
夫初心為始正覺為終。
何以初心便成正覺。
故今釋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
覺法自性即名為佛。
故下經雲。
佛心豈有他正覺覺世間。
斯良證也。
斯則發者。
是開發之發非發起之發也。
何謂現前之相。
夫佛智非深情迷謂遠。
情亡智現則一體非遙。
既言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則知此心即一切法性。
今理現自心。
即心之性已備無邊之德矣。
成就慧身者。
上觀法盡也。
正法當興今諸見亡也。
佛智爰起。
覺心則理現。
理現則智圓。
若鏡淨明生。
非前非後非新非故。
寂照湛然不由他悟者。
成上慧身。
即無師自然智也。
又不由他悟是自覺也。
知一切法是覺他也。
成就慧身為覺滿也。
成就慧身必資理發。
見夫心性豈更有他。
若見有他安稱為悟。
既曰心性自亦不存。
寂而能知名為正覺。
豈唯定之方寸。
不取則于人哉。
況初後圓融不待言也。
梵行品竟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來意者。
謂前二品明位及行。
今顯勝德。
舉初況後巧顯深勝。
故次來也。
又前品末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未知此心有何功用。
頓得爾耶。
今釋此義故次來也。
二釋名者。
初有二義。
一三種發心之初。
二十住之初發。
亦二義。
一發起上求。
二三德開發。
能知三世佛智故。
永斷一切疑網故。
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等故。
在于信位久已研窮。
至此位中豁然開悟。
故得功齊果位攝德無邊。
受斯稱矣。
三宗趣者。
即以初心攝德為宗。
令物窮究發心為趣。
然住會發心。
定是信成就攝。
解行及證自在後文。
生如來家。
自約解說。
不應謂此便是證收。
若謂久習無明雲何頓成大智者。
豈不聞冥室千年之闇一燈倏忽頓除耶。
若謂雲何能知三世佛法者豈不聞具縛凡夫。
能知如來秘密藏耶。
餘義至文當釋。
夫機差教别聖旨深玄。
并未證真如同居學地。
共詳聖智誠曰才難。
且以淺為深有符理之得。
以深為淺有謗法之愆。
以遠為近則有益于行人。
以近為遠則法非我分。
諸佛說教貴在俯就物機。
後輩學人若欲高推聖境。
傥失大利豈不傷哉。
且夕釣磻溪朝升台輔。
豈與夫明經常選。
而語其優劣者哉。
況才生王宮貴極臣佐。
甯同百戰夷項備曆艱辛。
況十千劫之功高。
亦非聊爾人耳。
是以語其智等虛空而非類。
論其德碎塵刹而難量。
極念劫之圓融。
盡法門之重現。
初心契于智海。
豈有邊涯。
猶微滴入于天池齊無終始。
故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
法慧仰推良在此也。
如或未喻勝鬘有文。
推佛能知。
斯言無過餘如賢首品。
次正釋文長分為七。
一天王請說分。
二歎深難說分。
三約喻校量分。
四就法略示分。
五動地興供分。
六他方證成分。
七以偈重頌分。
又釋于中分二。
初長行。
後偈頌。
前中亦二。
初此界後結通。
前中亦二。
初正說。
後證成。
前中亦二。
先問後答。
今依前辨。
初中天帝問者。
在彼宮故。
聞前速成生疑念故。
菩提心是萬行主故。
問法慧者。
是會主故。
初心具後之德。
唯慧境故。
下正顯問端。
雖則正問功德下。
法慧答功德之量。
便顯發心之相。
是為菩薩善巧辯才。
第二法慧菩薩言下。
歎深難說。
所以歎者。
法體深廣去疑令樂故。
下寄言顯說未盡其源故。
于中初句總。
言甚深者。
謂約時深徹後際。
約德深至佛果。
約理深同法界。
約行深包萬行。
并深中之極故雲甚深。
又數廣難量理玄叵測。
雖深非甚。
今即少而多即事而理。
初心具後是謂甚深。
下十句别由斯十義。
故曰甚深。
于中初四能所對辨。
各前能後所。
一離言故難宣示。
二無相故超心識。
三非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