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九

關燈
力辯能分别。

    四非劣慧能信解。

    後六通能所證。

    五非有所得及一慧能證。

    六非起行及一行能行。

    七次第修慧不能通達。

    八九思慧不能思惟籌度。

    十聞慧不能信向趣入。

    此六後後劣于前前。

    巧顯深也。

    所以廣說難者。

    非唯成上甚深。

    正誡今後令信。

    第三雖然下。

    約喻校量分于中二。

    初結前生後。

    謂約自力則甚深。

    承力則可說。

    二佛子下。

    正顯校量中有十一大喻。

    一利樂衆生喻。

    二速疾步刹喻。

    三知劫成壞喻。

    四善知勝解喻。

    五善知諸根喻。

    六善知欲樂喻。

    七善知方便喻。

    八善知他心喻。

    九善知業相喻。

    十善知煩惱喻。

    十一供佛及生喻。

    然此十一喻。

    後後過于前前故皆舍置前前更舉後後。

    巧顯深勝。

    又此諸喻合有通别。

    通但通合發心德廣。

    謂如初喻中便合雲。

    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等。

    此不同于喻也。

    别謂所合同喻。

    但喻有分限。

    法無限耳。

    如初喻合雲。

    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等。

    初一具通具别。

    下十略無通合。

    此諸喻文皆應有四。

    一舉喻二征問。

    三領答四校量。

    初後具四。

    中九略無中二。

    又諸喻内一一皆有十重。

    皆應舉喻問答校量。

    文無者略。

    今初。

    喻十重中。

    初一廣說。

    後九略明。

    初中有四。

    一舉廣事。

    二征問三答顯廣。

    四辨超過。

    今初有三。

    先與現世益。

    文有三廣為供具田時。

    次然後下。

    與後世樂。

    後南西下。

    類餘九方。

    二征問。

    三答廣并可知。

    四超過中雲歌羅者。

    此雲豎析。

    人身上毛。

    為百分中之一分也。

    或曰。

    十六分中之一分義。

    譯為校量分。

    優波尼沙陀者。

    此雲近少。

    謂少許相近比類之分也。

    百千後即雲億分者。

    中等數也。

    後九略說中文四同前。

    今初并舉九事樂具皆同。

    一切所經劫數漸漸增多。

    其所教法轉轉增勝。

    據初世界亦合漸增。

    以此十前文标一故。

    餘無者略。

    若十方共十則界不增。

    第四校量中三。

    初辨超過。

    二何以故者征。

    征意雲前。

    雲功德除佛難知。

    何以比此猶少非類。

    三釋意有二。

    一别翻前喻。

    謂發心無限前有限故。

    亦是反釋。

    二為令如來種性不斷下。

    通對前十總顯具德。

    亦是順釋。

    于中有十二句。

    初三總相對前辨勝。

    一翻前小果。

    二翻前限處。

    三翻前有限衆生。

    下九句即下十喻之本。

    一即第三知劫成壞喻本。

    二即第四善知勝解喻本。

    故下文雲。

    乃至垢解淨解等。

    三卻是第二速疾步刹喻本。

    四即第六及第十本。

    五即第九本。

    六即五七本。

    七八皆第八喻本。

    九知佛境界平等。

    即第十一供佛喻本。

    此中九句即佛。

    十力智。

    一知成壞垢淨自性。

    即業報智。

    心樂即種種解智。

    知煩惱即漏盡智。

    生死即天眼智。

    諸根即根勝劣智。

    方便即禅解脫三昧智。

    此及佛境并是一切至處道智。

    心行即種種界智。

    三世智即宿命智。

    其處非處智以是總故。

    亦是前三總句中攝。

    然此所知皆約一切無齊限也。

    下文廣釋其相。

    第二佛子複置下。

    明速疾步刹喻。

    然次下。

    九喻文皆分四。

    初舉廣喻。

    二辨超過。

    三征四釋。

    釋中皆先反釋後順釋。

    今初喻中前三可知。

    四釋中先反釋彰前不及。

    後為了知下順釋。

    辨此過前。

    于中十一句初句總。

    所謂下。

    别知世界相即相入無障礙義。

    前七正明即入。

    八一毛端下二對。

    釋上即入所由。

    略舉三門。

    初以法性融通門釋。

    謂一切世界差别性。

    與一毛端體性無二故。

    是故事随性融。

    此彼相即事攬性起。

    彼此相入各有同體異體。

    準上思之。

    九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者。

    此約緣起門釋。

    謂諸緣起更互相生。

    有其二義。

    一約體有體無體義。

    是故相即。

    二約用有力無力義。

    是故相入。

    亦有同體異體義。

    并準上思之。

    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者。

    約無自性門。

    以大非定大故。

    能即小等。

    十總結。

    欲以一念盡知如是廣無邊際。

    重重即入無障礙事故。

    發菩提心。

    又此言知。

    偈中亦身往彼。

    第三佛子下。

    知劫成壞喻。

    文亦有四。

    初明喻廣大。

    舉成攝住舉壞兼空。

    二佛子下。

    對辨超過。

    三征四釋。

    釋中亦二。

    先反釋後順釋。

    順中三。

    初總次所謂下别。

    三是名下。

    結能知智别中言平等者。

    通相即相入。

    就緣就性唯心等殊。

    皆無障礙故雲平等。

    一長短者。

    如娑婆為短安樂為長。

    遞傳相望以為長短。

    二三及四文并可知。

    五量無量者。

    如勝蓮華界。

    劫更無有上。

    名為無量。

    已下皆有量。

    六有成壞則有盡。

    無成壞則無盡。

    标中但雲成壞。

    從多分說。

    亦粗盡細不盡。

    七念劫相望。

    八劫非劫自有三義。

    一約未經增滅。

    縱百千年名為非劫。

    若經增減成壞名劫。

    二如勝蓮華刹既不可校量。

    亦無劫數故名非劫。

    三推妄歸真劫入非劫。

    依真起妄非劫入劫。

    斯則前七事事無礙。

    此乃理事無礙。

    九一念速知兼總包無盡。

    以斯無限安可比前。

    三結能知智。

    即十通中。

    知盡未來際劫神通也。

    第四佛子下。

    善知勝解喻。

    文四同前。

    初舉廣喻。

    梵雲阿地目多。

    此雲勝解。

    謂于決定境印持為性。

    不可引轉為業。

    今譯存略耳。

    釋中亦先反後順。

    順中初總。

    後所謂下别。

    别中總有十三句。

    初有八句總相以辨。

    後有五句一一别明。

    前中又二。

    初三解。

    為得方便解智光。

    此光通因通果。

    于中一廣二深。

    約理等故。

    三即能知。

    後五句。

    為得佛十力中勝解智力。

    解一切法。

    初一約人。

    謂衆生海解故。

    次一約時及性。

    三約境明似不似。

    上皆明所知廣。

    四事事相即顯所知深。

    上皆所知後一能知。

    即得十力之一也。

    第二從欲悉知有上。

    下一一别明。

    上但雲多。

    未識差别之相。

    今略示之。

    于中五句各是一義。

    初句三對。

    約佛菩薩相望。

    一妙覺無上餘皆有上。

    此約豎論。

    二約橫辨盡未盡。

    故三同位互望為等。

    高下位相望為不等。

    第二句有六對。

    約五乘凡聖相望差别。

    有依無依。

    約自性差别。

    托于根境及稱真故。

    二約淺深差别。

    甚深般若不共小乘故。

    三約境差别。

    佛解無邊餘未盡故。

    四約二谛。

    世谛差别勝義無差故。

    五巧拙差别。

    六漏無漏差别。

    第三句有四解。

    約佛乘說。

    一深故。

    二廣故。

    三無分量故。

    四契真如正位得果解故。

    事理無礙故。

    無二礙故。

    第四句三對。

    唯約衆生以辨差别。

    于中初能知方便。

    不礙空而知假故。

    後悉知下。

    明其所知。

    有三對六解。

    與惑相應名染。

    不相應名淨。

    廣略者。

    約境及作意差别。

    粗細者。

    約行相差别。

    委悉不委悉故。

    第五句三對。

    多約知聖教解。

    于中文二。

    先正明。

    二一切下。

    通結前文。

    初中深密者。

    開則深約方廣一乘。

    密謂密意。

    合則深即是密。

    以秘以妙即事而真故。

    二方便者。

    略有三種。

    一進趣方便。

    謂見道前方便道是。

    二施為方便。

    即第七波羅蜜。

    依實起權皆善巧故。

    實無此事假施設有故。

    三集成方便。

    諸法同體巧相集成。

    如六相巧成可名方便。

    今并能解。

    言分别者。

    凡于一法多門決擇故。

    言自然者。

    法爾本覺内熏發故。

    随因所起者。

    過去聞熏之所發故。

    或于現在正思惟等而能知故。

    言随緣所起者。

    謂得善友增上緣力。

    所開悟故。

    二一切下總結。

    廣多交絡故如網也。

    為此無限而起大心。

    豈同前喻。

    第五知根智。

    第六知欲樂。

    欲謂于所樂境希望為性。

    勤依為業。

    即勝解智所攝。

    會釋如前。

    第七知方便者。

    即禅善巧及至處道智方便三種。

    如向所辨所望别故。

    無相濫失。

    第八知心義兼王所。

    即他心智。

    第九知業即業報智。

    上皆文四。

    同前可知。

    辨其名體。

    具如初會十力章中。

    廣顯差别如第九地。

    第十佛子複置下。

    明知煩惱差别喻。

    文亦分四。

    前三可知。

    第四釋中亦先反後順。

    順中初總後所謂下别。

    别有六門。

    各先惑後治。

    謂非但空知。

    意在斷故。

    初門總明後一義兼總别。

    中間四門别舉其重。

    今初門中輕重眠起。

    通下諸惑故名為總。

    就中輕重總中之總。

    以品言之。

    一切煩惱各有輕重。

    約起惑者。

    心有異故。

    據難易斷現行為輕。

    種子為重。

    即眠起是。

    又分别為輕俱生為重。

    若據破壞三寶焚燒善根。

    則邪見最重餘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