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八

關燈
也。

    持财以儉持衆以信。

    持安以不憍持力以不奢。

    餘可類取皆能持也。

    八無畏者。

    為上無亢則無憂悔之畏。

    節儉财色則無病畏。

    居上不憍則無亡畏。

    為下不亂則無刑畏。

    在醜不争則無兵畏。

    三不備者。

    永無死畏。

    菩薩修行。

    離老病死五種怖畏。

    得十無畏。

    九宴寝者。

    晝無故不内宴。

    夜無故不外寝。

    宴于側室寝于正處。

    菩薩入定同佛。

    不過明以耽其味。

    不昏沉以滞于境。

    無幽不得其味。

    正定不易其心。

    十贊歎者。

    樂則歌贊苦則哀歎。

    贊音宜和樂。

    歎音宜哀思。

    其情切其辭文。

    菩薩應仰贊佛德哀歎衆生。

    情詣于理使令欣厭。

    二征釋雲。

    欲令增進得于後位無礙智故。

    第十灌頂住。

    文亦分二。

    先征後釋。

    釋中亦二。

    先自分後勝進。

    前中二。

    初有十句所成德用。

    後有十句贊勝難測。

    以位終故加此一段。

    前中前五。

    了世界無礙智。

    後五成就衆生無礙智。

    以智度滿故。

    多同大盡分智成就說。

    後十贊勝。

    及後勝進皆是神通。

    有上無上分中義。

    今贊勝中。

    前四即業自在不可知。

    一身二身用三十通四通用。

    後六心智自在不可知。

    初三即三達圓明智。

    四知器世間自在智。

    五定心所現之境。

    六大智所知之境。

    并深廣故。

    下位不知。

    後勝進中三。

    初标即學佛一切智。

    一切種智。

    以當位滿灌頂成佛。

    以攝諸位皆此中具故。

    如法界品海幢處說。

    玄中廣明。

    二征列中。

    一學佛三達智。

    此是總句。

    二佛法智者。

    覺法自性善出現儀。

    三事理無礙。

    四事法橫廣。

    五大用周遍。

    六身智光照。

    七神力持令不壞。

    法力持令進善。

    八窮盡所化。

    九知化法。

    十了化主。

    三征釋成十勝智。

    複更學者。

    為欲成佛種智位故。

    然上所釋大依十地。

    第六顯實證成分中二。

    先現瑞顯實。

    後菩薩證成。

    前中先此界有動地雨供。

    一萬佛刹猶劣行故。

    後如此下。

    結通。

    二又以下。

    菩薩證成。

    于中二。

    初能證現前。

    二作如是下。

    發言贊述。

    于中四。

    一贊其所說。

    二我等下。

    舉同顯證。

    此有四同。

    一能說人。

    二所說處。

    三者會主。

    四所說法。

    初後與此同。

    中二但彼同者。

    法慧表解。

    不可不同法。

    若不同豈名為證。

    中二異此者。

    表人異道同處殊法一。

    方表通方之說。

    成證義也。

    若亦同此。

    将謂餘異名界佛不同說也。

    若爾何故同名法雲妙法。

    不多舉耶。

    為有表故。

    謂所說法該于十地故。

    非粗淺故。

    就所說中。

    衆會約人眷屬兼法。

    文句義理主伴皆同也。

    三佛子下。

    舉因結成。

    四如于此下。

    結通廣遍。

    謂非唯來此為汝作證。

    于餘處證亦同證此。

    彌顯所說是通方也。

    此是彼菩薩結通。

    不俟經家結通也。

    問此經何要十方同說。

    答引攝之教随機不一。

    諸方有殊圓實之教法爾常規故。

    十方同說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三賢十聖無異路故。

    問說此經處。

    何要遍于十方。

    答能诠如所诠故。

    所诠義理無不同故。

    表位優劣證有多少。

    據其所說無處不該。

    有雲。

    此上瑞應證成應在偈後。

    有四因故。

    一未說偈經猶未了。

    不應先瑞先證。

    二瑞證本為證經。

    既不證偈則偈應非經。

    三證辭不應。

    雲文句無有增減。

    四若許瑞征合在頌前。

    頌中應頌二分。

    假使梵本如此。

    譯者即合回文。

    此乃靜法佳判。

    今為一救。

    理或可通。

    為欲表說證同時故。

    然文不累書。

    編之作次。

    若全居末。

    則似說竟方證。

    若更居初未說複何所證。

    故置于散說偈文之際。

    深有以焉。

    諸會文同皆仿此釋。

    第七重頌分中。

    總有一百頌分二。

    初九十一頌正頌前法。

    後如是十住下。

    九頌結歎勸修。

    前中十住即為十段。

    初住中有四十六頌。

    文分為四。

    初三頌頌發心緣。

    次三十二頌緣境發心。

    次十頌勝進所學。

    後一總結。

    今初。

    尊重即前衆生樂見。

    第三偈即廣大法。

    二中分二。

    初十頌緣十力發心。

    一頌一力。

    初中謂。

    以因感果斯為是處。

    從我心冥性等生。

    無有是處。

    餘文可見。

    二二十二頌别顯所求。

    長行結前生後。

    雲求一切智。

    今偈略顯一切智相。

    此二十二頌。

    一頌一智。

    或有阙智了等言者。

    蓋文略耳。

    今以類例相從攝為十智。

    初一俗谛智。

    次一真谛智。

    三一偈神通智。

    四五頌解脫智。

    五過去下。

    一頌劫刹智。

    六一頌三乘智。

    七有七頌三密智。

    謂二頌身密。

    三頌語密。

    二頌意密。

    八一頌唯心智。

    九過去下。

    三頌。

    一多無礙智。

    十有一頌權實雙行智。

    三菩薩如是下。

    十頌。

    頌勝進十法。

    一頌一法。

    皆言令其不退轉者。

    顯勸學之意也。

    不退有三。

    一位不退。

    七住已上。

    二證不退初地已上。

    三念不退八地已去。

    今此近希位不退故。

    若約圓教當位。

    從信入住得位不退。

    初發心時成正覺故。

    四一頌總結亦是引證。

    第二住五頌。

    初二頌自分。

    次二頌勝進。

    後一頌結說。

    第三住五頌。

    前二頌自分。

    後三頌勝進。

    第四住六頌。

    初三自分。

    次二勝進。

    後一結歎。

    第五住五頌。

    初三頌自分。

    次一頌勝進。

    後一結歎。

    第六住四頌。

    初三自分。

    于中後半頌。

    是顯不動之意。

    二一頌勝進。

    第七住四頌。

    初二自分後二勝進。

    第八住五頌。

    初三自分後二勝進。

    第九住五頌。

    初二自分後三勝進。

    第十住六頌。

    初四自分。

    于中三頌。

    頌所成德用。

    一頌頌贊勝難測。

    後二頌勝進。

    第二大段結歎勸修。

    九頌分三。

    初一頌總歎十住。

    次六别歎發心住。

    後二結歎初心。

    況出修行。

    十住位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