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是增減邊菩薩遠離。
易度難度是苦樂邊菩薩不住。
又有垢者難無垢者易。
又亦反此。
以不發心不知垢故名之為無。
後三約所知法界。
有量無量亦是斷常。
餘二增減。
已得正心故皆不動。
又約衆生大悲大願無限量故。
了法界性超量非量故。
知法界相緣成世界。
說有成壞非成壞故。
體有相無體無相有。
皆自在故。
況并音聲性離。
何足動哉。
後十勝進中。
然勸學者。
通聞思修。
偈雲聽聞乃一義爾。
列中一自性之相不可得故。
二緣起想成故。
三圓成性淨故。
四能成非有。
五所成無實。
六自性本空。
七空性亦離。
八喻上緣現。
九喻上想生。
十總離取舍出沒想故。
此與六地取染淨法分别慢對治文多相似。
三征釋雲。
此如順忍欲進後位不退忍故。
第七不退。
住自分十中初三三寶。
次二别顯前法。
次三别明初佛。
後二約佛境智通佛法也。
而十皆言不退轉者。
大同前位。
然此位中。
已入無生知所聞法畢竟空故。
又前位會事入理令心不動。
今此事理雙現。
而心不退。
後位從理向事。
唯随事行轉純熟故。
是故前位于三寶等。
但聞贊毀忍之尚易。
今聞有無利害轉深。
成忍則難。
故過前位。
又前言不動但能正心。
今雲不退有進趣義。
又權實方便皆悉通達。
有無等言皆有在故。
佛則色相虛無。
應機為有。
法則離相離性不壞相性。
菩薩同佛。
次二中約事行為有。
入理行為無。
出離有二。
一約自行。
義同前文有垢無垢。
亦約事理。
二就化他。
悲故不出由智故出。
次下三句。
亦論有無何異初句。
初句邪見為無正信言有。
此三亦非正見。
雖許有佛不遍三世。
或言過去入滅。
是故非有。
未來未成安得為有。
現在生界未盡佛願未滿。
今有佛者皆應現耳。
俱有可知。
今知其謬說為無正說為有。
後二句中初智後境。
佛智有盡等者。
一豎約智體。
以盡智故名為有盡窮未來故名為無盡。
又若入永滅則名為盡。
不永滅度是即無盡。
約從修生則名為盡。
即同無為故名無盡。
二橫就所知。
謂法無盡故智亦無盡。
以無盡智稱無盡法。
則名為盡故。
法華雲。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智度論雲。
如函大蓋亦大。
還将無盡之智知無盡法。
是故如來名一切智。
今菩薩窮究。
知依豎義半了半不了。
知依橫義二俱是了。
又相待說有盡無盡。
就理而言并非二相。
後一就境約性一相。
約相非一。
知其随說皆非遍知。
後勝進中十事五對。
此大同地中樂無作行。
對治發起十種殊勝行。
由此知其事理無礙。
至地則得權實雙行。
初一多對。
總含三義。
一約權實。
于一佛乘說無量故。
雖有衆多皆佛因故。
二約事理。
理能成事說一即多。
事能顯理說多即一。
三約事事無礙有同體異體。
義如上說。
二文義對。
文随于義。
轉變密意故。
即如初句一言随于多義。
義随于文。
顯了直說故。
即下三對。
但顯事理一無礙義。
若望下偈雲如是一切展轉成。
則文義亦通事事無礙。
三遍計理無情有無二。
四依他幻相性空無二。
五圓成性空與不空二如不異。
又上三中。
皆以三性三無性相即準思。
三征釋中。
善能出離者。
不沉沒于事理。
成後位自在也。
第八童真住。
自分中初三。
三業無失。
永離習氣唯佛得之。
任運無功在于八地。
此中多同八地。
能行無漏故。
得無失。
無十不善失亦無錯謬失。
此三自行亦為化體。
餘皆利他。
初一能化身。
頓悟菩薩随願受生。
貴在利人不揀淨穢。
慚悟地前。
許受變易意生身故。
次四以能化智知所化境。
即十力智之四智也。
次一化處後一化法正化。
後明勝進是不動行。
初六于刹自在。
後四三業自在。
此同八地。
若色若土皆自在故。
初一總知分齊。
次二作用持兼願力。
四十眼智觀。
五有佛便詣。
六遊以化生。
後四中。
一意二身三語四通三業。
下征釋意。
為得善巧入于後位。
辯才自在故。
第九王子住。
初自分十中。
一知六趣四生受報差别。
又知九種命終心受生差别故。
二知現行煩惱。
三知種等相續。
非如現行有間斷故。
習氣有四如九地說。
四知諸行作業所入法門。
皆善巧故。
上四多同九地十種稠林。
彼據入地尤多細密。
故名稠林。
此但雲知。
五知法藥。
是智成就義。
六知法師軌儀。
七知所化處。
八知化時。
随根生熟不差失故。
後二依二谛說。
皆說成就也。
後勝進十法皆言法王者。
既言王子仿佛之儀。
合子法度。
而言處者。
即是位也。
如世王子之于父王。
今對辯之。
一善巧者。
言辭安立。
及諸伎藝悅可王心今此菩薩學佛法王說法言辭。
安立權實善巧方便。
以悅佛心。
二軌度軌。
謂坐立動中規矩容止可觀。
度謂升降出入往來進退可度。
此明無虧戒行。
住佛威儀也。
三宮殿者。
父王在宮即行子禮。
父王處殿即行臣禮。
若處涅槃正殿。
即令萬行歸宗。
若處慈悲宮室。
則子愛含識。
四趣入者。
趣者。
就也。
謂澤及萬人。
入者。
收也。
謂庭來萬國。
菩薩則無機不就無德不收。
五觀察者。
入則觀父王察其聲色。
出則觀群臣知其賢愚。
菩薩入則觀佛教理。
出則審機可否。
六灌頂者。
十地有文。
出現法喻雙辨。
七力持者。
聚人則以财為力。
慎危則以戒為力。
降怨則以忍為力。
廣業則以勤為力。
定亂則以靜為力。
謀安則以智為力。
固衆則以仁為力。
制敵則以衆為力。
菩薩六度四等。
萬行總持皆力義
易度難度是苦樂邊菩薩不住。
又有垢者難無垢者易。
又亦反此。
以不發心不知垢故名之為無。
後三約所知法界。
有量無量亦是斷常。
餘二增減。
已得正心故皆不動。
又約衆生大悲大願無限量故。
了法界性超量非量故。
知法界相緣成世界。
說有成壞非成壞故。
體有相無體無相有。
皆自在故。
況并音聲性離。
何足動哉。
後十勝進中。
然勸學者。
通聞思修。
偈雲聽聞乃一義爾。
列中一自性之相不可得故。
二緣起想成故。
三圓成性淨故。
四能成非有。
五所成無實。
六自性本空。
七空性亦離。
八喻上緣現。
九喻上想生。
十總離取舍出沒想故。
此與六地取染淨法分别慢對治文多相似。
三征釋雲。
此如順忍欲進後位不退忍故。
第七不退。
住自分十中初三三寶。
次二别顯前法。
次三别明初佛。
後二約佛境智通佛法也。
而十皆言不退轉者。
大同前位。
然此位中。
已入無生知所聞法畢竟空故。
又前位會事入理令心不動。
今此事理雙現。
而心不退。
後位從理向事。
唯随事行轉純熟故。
是故前位于三寶等。
但聞贊毀忍之尚易。
今聞有無利害轉深。
成忍則難。
故過前位。
又前言不動但能正心。
今雲不退有進趣義。
又權實方便皆悉通達。
有無等言皆有在故。
佛則色相虛無。
應機為有。
法則離相離性不壞相性。
菩薩同佛。
次二中約事行為有。
入理行為無。
出離有二。
一約自行。
義同前文有垢無垢。
亦約事理。
二就化他。
悲故不出由智故出。
次下三句。
亦論有無何異初句。
初句邪見為無正信言有。
此三亦非正見。
雖許有佛不遍三世。
或言過去入滅。
是故非有。
未來未成安得為有。
現在生界未盡佛願未滿。
今有佛者皆應現耳。
俱有可知。
今知其謬說為無正說為有。
後二句中初智後境。
佛智有盡等者。
一豎約智體。
以盡智故名為有盡窮未來故名為無盡。
又若入永滅則名為盡。
不永滅度是即無盡。
約從修生則名為盡。
即同無為故名無盡。
二橫就所知。
謂法無盡故智亦無盡。
以無盡智稱無盡法。
則名為盡故。
法華雲。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智度論雲。
如函大蓋亦大。
還将無盡之智知無盡法。
是故如來名一切智。
今菩薩窮究。
知依豎義半了半不了。
知依橫義二俱是了。
又相待說有盡無盡。
就理而言并非二相。
後一就境約性一相。
約相非一。
知其随說皆非遍知。
後勝進中十事五對。
此大同地中樂無作行。
對治發起十種殊勝行。
由此知其事理無礙。
至地則得權實雙行。
初一多對。
總含三義。
一約權實。
于一佛乘說無量故。
雖有衆多皆佛因故。
二約事理。
理能成事說一即多。
事能顯理說多即一。
三約事事無礙有同體異體。
義如上說。
二文義對。
文随于義。
轉變密意故。
即如初句一言随于多義。
義随于文。
顯了直說故。
即下三對。
但顯事理一無礙義。
若望下偈雲如是一切展轉成。
則文義亦通事事無礙。
三遍計理無情有無二。
四依他幻相性空無二。
五圓成性空與不空二如不異。
又上三中。
皆以三性三無性相即準思。
三征釋中。
善能出離者。
不沉沒于事理。
成後位自在也。
第八童真住。
自分中初三。
三業無失。
永離習氣唯佛得之。
任運無功在于八地。
此中多同八地。
能行無漏故。
得無失。
無十不善失亦無錯謬失。
此三自行亦為化體。
餘皆利他。
初一能化身。
頓悟菩薩随願受生。
貴在利人不揀淨穢。
慚悟地前。
許受變易意生身故。
次四以能化智知所化境。
即十力智之四智也。
次一化處後一化法正化。
後明勝進是不動行。
初六于刹自在。
後四三業自在。
此同八地。
若色若土皆自在故。
初一總知分齊。
次二作用持兼願力。
四十眼智觀。
五有佛便詣。
六遊以化生。
後四中。
一意二身三語四通三業。
下征釋意。
為得善巧入于後位。
辯才自在故。
第九王子住。
初自分十中。
一知六趣四生受報差别。
又知九種命終心受生差别故。
二知現行煩惱。
三知種等相續。
非如現行有間斷故。
習氣有四如九地說。
四知諸行作業所入法門。
皆善巧故。
上四多同九地十種稠林。
彼據入地尤多細密。
故名稠林。
此但雲知。
五知法藥。
是智成就義。
六知法師軌儀。
七知所化處。
八知化時。
随根生熟不差失故。
後二依二谛說。
皆說成就也。
後勝進十法皆言法王者。
既言王子仿佛之儀。
合子法度。
而言處者。
即是位也。
如世王子之于父王。
今對辯之。
一善巧者。
言辭安立。
及諸伎藝悅可王心今此菩薩學佛法王說法言辭。
安立權實善巧方便。
以悅佛心。
二軌度軌。
謂坐立動中規矩容止可觀。
度謂升降出入往來進退可度。
此明無虧戒行。
住佛威儀也。
三宮殿者。
父王在宮即行子禮。
父王處殿即行臣禮。
若處涅槃正殿。
即令萬行歸宗。
若處慈悲宮室。
則子愛含識。
四趣入者。
趣者。
就也。
謂澤及萬人。
入者。
收也。
謂庭來萬國。
菩薩則無機不就無德不收。
五觀察者。
入則觀父王察其聲色。
出則觀群臣知其賢愚。
菩薩入則觀佛教理。
出則審機可否。
六灌頂者。
十地有文。
出現法喻雙辨。
七力持者。
聚人則以财為力。
慎危則以戒為力。
降怨則以忍為力。
廣業則以勤為力。
定亂則以靜為力。
謀安則以智為力。
固衆則以仁為力。
制敵則以衆為力。
菩薩六度四等。
萬行總持皆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