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八

關燈
第四告諸下。

    本分文分為三。

    初總顯體相。

    次标以許說。

    後别陳其名。

    今初。

    然十住體略有三種。

    一約所依。

    即前三昧。

    依此說于十住法故。

    論雲三昧即法體故。

    二者約本。

    即下所辨。

    三克性體。

    若約所緣。

    即真俗二境。

    若約能緣即悲智二行。

    二境既融悲智不别。

    境智冥契同一法界也。

    今約本體。

    若直觀經文。

    則住處二字總示其體。

    廣大已下略顯其相。

    住三世佛家。

    結示住處。

    今依地論類例以解。

    則住處為總餘皆是别。

    總即示體此雲住處。

    十行名行業。

    十向名願。

    十地名願善決定。

    皆當位體也。

    而得名不同者何耶。

    然三賢十聖。

    皆以菩提心而為其體。

    菩提心有三。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

    樂修一切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

    救護一切苦衆生故。

    所念真如。

    亦即本智本覺智故。

    後二顯是恒沙性德。

    然此三心有一必兼餘二。

    而三賢互有增微。

    十住直心增故。

    故名為解。

    解為行願本。

    故首而明之。

    十行深心增故名為行。

    依于前解以起行。

    故十向大悲增故名為願。

    回前解行願諸衆生離苦得樂故。

    十地三心等證故名決定。

    而大悲為首故舉其願。

    是以論雲願善決定者。

    如初地中發菩提心。

    即此本分中願。

    十信通信此三。

    等覺此三等佛。

    故知菩提心是諸位通依。

    今此住位名住處者。

    若從增勝。

    則以深般若住于真如。

    即複由此。

    而為行願之所住處。

    若從通說。

    俱住上三菩提心家故。

    住處。

    梵本名為俱羅。

    此雲家也。

    家即家族。

    是以舊譯名為種性。

    即四種性中習種性也。

    良以此家菩薩所居故。

    翻名住處。

    下文還就佛家以結。

    别中句乃有二。

    義乃有三。

    一廣大與法界等。

    是勝住處。

    然地經總句。

    是于決定不應學彼。

    此中廣大即是勝義。

    其法界言含于四義。

    一正念真如。

    同理法界深無際限。

    勝諸凡夫。

    亦勝二乘偏真理故。

    二普該菩薩無邊行相。

    大悲深心同事法界無有邊量。

    勝二乘故。

    三者三心無礙。

    同無礙法界事理融故。

    四同圓融法界。

    一一塵中無不具故。

    此與第三勝權菩薩。

    二虛空等者。

    是因住處。

    因有二種。

    一無常愛果因。

    是因如虛空。

    依是生色色不盡故。

    二常果因。

    今是地前故阙此也。

    古德又雲。

    一一位中。

    如空包含無邊行海。

    又如空周遍非至。

    非不至。

    又如空無礙故。

    三住三世諸佛家。

    準論此名不怯弱住處。

    謂菩薩所住。

    即佛所住故名佛家。

    進住佛家是不怯弱。

    若直釋經文。

    即結示也。

    謂向言住處何所住耶。

    謂住佛家。

    佛家即是大菩提心。

    諸佛住此生菩薩故真如悲願究竟唯佛方能住故。

    言三世者。

    是贊勝也。

    二彼菩薩下。

    牒以許說可知。

    三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下。

    别陳其名。

    文有三别初标數引證。

    二依數列名。

    三總結顯勝。

    今初。

    謂三世佛果無不由此。

    十住因成。

    如大王路法爾常規。

    故同說也。

    二何者下。

    依數列名。

    初發心住者。

    璎珞雲。

    是上進分善根人。

    若一劫二劫。

    一恒二恒佛所。

    行十信心信三寶。

    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

    修一切行一切法門。

    乃至始入空界。

    住空性位故名為住。

    依仁王起信。

    即十千劫來修信行滿。

    入位不退創起大心。

    發心即住名發心住。

    三種發心中即信成就發心也。

    二治地者。

    謂常随空心淨。

    八萬四千法門清淨潔白。

    故為練治心地。

    使悲智增明名治地住。

    三巧觀空有增修正行故。

    四生佛法家種姓尊貴故。

    五帶真随俗習無量善巧。

    化無住故。

    六成就般若故聞贊毀。

    真正其心念不動故。

    七入于無生畢竟空性。

    心心常行空無相願。

    止觀雙運緣不能壞故。

    八心不生倒。

    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

    九從法王教生解。

    當紹佛位故。

    十從上九住觀空得無生。

    心最為上故。

    諸佛法水灌心頂故。

    然住十住得名有三。

    謂四八九十從喻為名。

    第七離過受稱。

    餘約功德從其所喻。

    皆持業釋。

    若從能喻或依士釋。

    三是名下。

    總結可知。

    若定位者。

    略有十義。

    一依唯識等五位之中。

    即當初位。

    言五位者。

    一資糧位。

    即是三賢。

    從初發心積習福智。

    為道資糧為衆生故。

    修解脫分善。

    二加行位。

    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

    複修加行。

    亦名順決擇分。

    三通達位。

    即是見道。

    謂初入地二種見道。

    四修習位。

    始從初地第二住心。

    乃至金剛無間心位。

    名為修道。

    五究竟位。

    金剛心後解脫道中。

    盡未來際皆此位攝。

    二依攝論。

    第六說有四位。

    即當初位之初。

    言四位者。

    一勝解行位。

    始從十信終于地前。

    餘三見修究竟。

    同五中後三。

    三依瑜伽四十七說十二住。

    當其第二之初。

    言十二者。

    一種性住。

    謂彼菩薩性自仁賢。

    性自成就菩薩功德。

    任持一切佛法種子。

    性離粗垢。

    不能現起上煩惱纏。

    二勝解行住。

    謂從初發心。

    乃至未得清淨意樂。

    所有一切菩薩行是。

    三極喜住。

    四增上戒。

    五增上心。

    六七八三名增上慧。

    分成三種。

    謂六覺分相應增上慧住。

    七諸谛相應增上慧住。

    八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

    九無相有功用住。

    十無相無功用住。

    十一無礙解住。

    十二最上菩薩住。

    十三最上如來住。

    前言十二住就菩薩說。

    加後如來為十三住。

    第二即是三賢。

    第三已去如次十地。

    四亦依瑜伽及顯揚第七。

    于十三住建立七地。

    一種性地。

    二勝解行地。

    三淨勝意樂地。

    即前三住。

    四行正行地。

    謂從第四乃至第九住。

    五決定地。

    即第十住。

    六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