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已下第十六經)
初來意者。
先辨會來。
前信此解。
義次第故。
又答十住問總有二段。
前信是住之方便。
此明正位故次來也。
二品來。
前品說信究竟。
此品趣後說住。
故次來也。
二釋名。
亦先辨會名。
約處名忉利天會。
約人名法慧菩薩會。
約法名十住會。
皆依主釋。
二品名。
須彌正雲蘇迷盧。
此雲妙高。
如來以自在力不起覺樹。
應機現彼故雲升也。
表位漸增不處人間。
顯位清淨故居天也。
若天表淨何獨妙高。
妙有十義。
如于法故。
一者體妙謂四寶所成。
二者相妙。
謂八方四級。
三者色妙謂四正色。
北金東銀南吠琉璃西頗胝迦。
一切草木鳥獸等物。
随所至處則同其色。
自常不變。
四者德妙。
謂八方猛風不能令動。
五眷屬妙。
謂七金山七重圍繞。
及七香海海印旋流。
六依持妙。
唯天依住。
得通者居。
七作業妙。
不離本處而鎮四洲。
映蔽日月而成晝夜。
八生果妙。
謂波利質多能益天衆。
九為首妙。
于四洲地最在先成。
十堅固妙。
于輪圍中最在後壞。
高者高八萬四千由旬。
入水亦爾。
下據金剛上鄰空界。
頂上縱廣量亦如之。
獨出九山故稱高也。
十住之行亦複如是。
聞思修解而為妙體。
四德八聖以為妙相。
四辯為色令物解同。
雖同衆音自智不變。
八法不動而為妙德。
七支奉戒金山圍繞。
七識流轉而為海印。
第一義天依持而住。
可以神會非情能升。
不離本處遍應十方。
映蔽佛口及菩薩月。
而成涅槃生死晝夜。
生教行果而為妙樹。
世界初成菩薩先出。
為衆生現種種資具。
世界将壞菩薩後沒。
為說上定令免三災。
高者具成八萬四千諸度法門。
自在障外為衆生故。
入生死海。
亦具八萬四千諸度法門。
據金剛性鄰勝義空。
又智入佛慧必窮其底。
德超方便迥出群峰。
為顯十住功德妙高。
是故須升妙高山頂。
四王處半旁而非正。
表住不退異信輕毛。
故越彼天居妙高頂。
善财童子于妙峰山頂見德雲者。
亦表斯位彌顯有由。
然上所釋皆圓教意。
故下發心品雲。
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
與三世佛功德平等。
得如來一身無量身。
才發心時。
即為十方一切諸佛共所稱歎。
不可同于方便教說。
若約觀心妙高者。
謂三昧須彌寂然不動。
無思無心不收不攝。
任性而定稱本心地。
入佛智海湛然不遷。
是妙法樂觸境自在。
合本性淨。
是四德寶而自莊嚴。
斯則本覺如來。
升法須彌之頂。
三宗趣者。
先約會以十住行德為宗。
攝位德果為趣。
二品以嚴處請佛赴感為宗。
根緣契合說法為趣。
四釋文者。
此會六品分為二分。
初二品方便發起。
後四品當會正說。
前中初之一品。
唯是由緻。
偈贊一品義有兩兼。
一是方便。
謂前品化主赴機。
後品助化贊佛。
主伴圓備方演法故。
二是所依。
謂三天說法各有偈贊。
欲顯三賢皆依佛智有差别故。
離如來智無自體故。
獨為方便甚抑贊詞。
行向二會同此科判。
今初一品長分十段。
一本會齊現。
二不離齊升。
三各見佛來。
四各嚴殿座。
五皆來請佛。
六俱時入殿。
七樂音并止。
八各念昔因。
九同贊如來。
十殿皆廣博嚴淨也。
言爾時者。
即前二會時。
主伴齊遍演前二會之法也。
今此明遍。
即十重說處中第一重也。
何須舉此。
欲明前會不散成後會故。
後必帶前。
合成法界無礙會故。
一一諸會無休息故。
後後諸會皆同時故。
若散前會即無後故。
所以唯約覺樹會者。
此為本故。
得佛處故。
理實第二亦同此遍。
若同時遍。
何有九會前後。
若有前後何名同時。
應雲即用之體同時頓遍。
即體之用不壞前後。
猶如印文。
第二爾時下。
明不離覺樹各升釋天。
問動靜相違去住懸隔。
既雲不離何得言升。
古有多釋。
一雲。
本釋迦身不起道樹。
别起應化以升天上。
一雲。
不起是報升天是化。
一雲。
不起是法身升天是化用。
并非文意。
以此文中俱是毗盧遮那十身雲故。
一雲。
以去即非去故名不起。
非去即去是以升天。
如不來相而來等。
若爾但是升相離故。
非是樹下别有不起之身。
故不可也。
有雲。
此佛神通同體業用。
即住是去去即是住。
住是體遍去是用應。
應是體應。
雖升後而不離前。
體是應體。
雖不離前而升後。
若爾何殊第三師。
不起是法。
又以住釋于不起。
而言住是體遍。
何得獨住菩提樹耶。
升天何得非體遍耶。
菩提樹下甯非用耶。
今顯正義。
然佛得菩提。
智無不周體無不在。
無依無住無去無來。
然以自在即體之應。
應随體遍。
緣感前後有住有升。
閻浮有感見在道樹。
天宮有感見升天上。
非移覺樹之佛。
而升天宮故雲不離覺樹。
而升釋殿。
法慧偈雲。
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
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
此不離也。
我等今見佛住于須彌頂。
此而升也。
文理有據。
更以喻顯。
譬猶朗月流影遍應。
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觀。
一舟停住。
二舟南北。
南者見月千裡随南。
北者見月千裡随北。
停舟之者見月不移。
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
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
則百千月各随其去。
諸有識者曉斯旨焉。
古德釋此。
略有十義。
一約處相入門。
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
是故此天宮等。
本在樹下。
故不須起。
然是用彼故說升也。
二亦約相入門。
以一處入一切處故。
樹遍天中亦不須起。
欲用天宮表法升進。
故雲升也。
三由一切即一故。
天在樹下。
四由一即一切樹在天上。
不起等準前。
五約佛身。
謂此樹下身。
即滿法界遍一切處。
則本來在彼不待起也。
機熟令見故雲升也。
是故如來以法界身常在此。
即是在彼。
六約佛自在不思議解脫。
謂坐即是行住等。
在此即在彼。
皆非下位測量故也。
七約緣起相由門。
八約法性融通門。
九約表示顯法門。
十約成法界大會門。
然此十解前五玄門。
次四所以。
後一總意。
欲成十義相參而立。
雖似雜亂不違經宗。
并可用也。
然此中相望有四對。
法相即無礙。
一此處彼處。
二此身彼身。
三若去若住。
四若一若多。
約處此處彼處相即無礙。
應如十中前四。
約身相即無礙。
應如五六及前正顯。
又十中後四通于身處。
約處唯有此彼。
約身更加去住。
謂此身即是彼身。
去身即是住身。
若身若處俱通一多。
上來諸法同在一時。
無前後也。
一多相望應成四句。
一不離一切樹下升一天宮。
即如今文。
二不離一樹升一切天。
三不離一切樹而升一切天。
經雲十方世界悉如是故。
四不離一樹下而升一天。
經中欲顯一多相即。
故舉初句。
升釋天既爾升餘天亦然。
如後二會升天既爾。
往餘處亦然。
複應樹樹相望而成二句。
謂不離一樹下常在一切樹。
不離一切樹而常在一樹。
複應以不起餘處。
類不起樹下。
展轉相望皆悉周遍。
不壞前後自在難思。
又既一處有一切處亦有微細義。
所用不同有隐顯義。
若加前時後時有十世義。
唯見說住。
及于餘法有純雜義。
後後帶于前前有帝網義。
此天望餘成主伴義。
十玄具矣。
問帶前起後事理應齊。
何故三賢獨有斯旨。
答顯
先辨會來。
前信此解。
義次第故。
又答十住問總有二段。
前信是住之方便。
此明正位故次來也。
二品來。
前品說信究竟。
此品趣後說住。
故次來也。
二釋名。
亦先辨會名。
約處名忉利天會。
約人名法慧菩薩會。
約法名十住會。
皆依主釋。
二品名。
須彌正雲蘇迷盧。
此雲妙高。
如來以自在力不起覺樹。
應機現彼故雲升也。
表位漸增不處人間。
顯位清淨故居天也。
若天表淨何獨妙高。
妙有十義。
如于法故。
一者體妙謂四寶所成。
二者相妙。
謂八方四級。
三者色妙謂四正色。
北金東銀南吠琉璃西頗胝迦。
一切草木鳥獸等物。
随所至處則同其色。
自常不變。
四者德妙。
謂八方猛風不能令動。
五眷屬妙。
謂七金山七重圍繞。
及七香海海印旋流。
六依持妙。
唯天依住。
得通者居。
七作業妙。
不離本處而鎮四洲。
映蔽日月而成晝夜。
八生果妙。
謂波利質多能益天衆。
九為首妙。
于四洲地最在先成。
十堅固妙。
于輪圍中最在後壞。
高者高八萬四千由旬。
入水亦爾。
下據金剛上鄰空界。
頂上縱廣量亦如之。
獨出九山故稱高也。
十住之行亦複如是。
聞思修解而為妙體。
四德八聖以為妙相。
四辯為色令物解同。
雖同衆音自智不變。
八法不動而為妙德。
七支奉戒金山圍繞。
七識流轉而為海印。
第一義天依持而住。
可以神會非情能升。
不離本處遍應十方。
映蔽佛口及菩薩月。
而成涅槃生死晝夜。
生教行果而為妙樹。
世界初成菩薩先出。
為衆生現種種資具。
世界将壞菩薩後沒。
為說上定令免三災。
高者具成八萬四千諸度法門。
自在障外為衆生故。
入生死海。
亦具八萬四千諸度法門。
據金剛性鄰勝義空。
又智入佛慧必窮其底。
德超方便迥出群峰。
為顯十住功德妙高。
是故須升妙高山頂。
四王處半旁而非正。
表住不退異信輕毛。
故越彼天居妙高頂。
善财童子于妙峰山頂見德雲者。
亦表斯位彌顯有由。
然上所釋皆圓教意。
故下發心品雲。
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
與三世佛功德平等。
得如來一身無量身。
才發心時。
即為十方一切諸佛共所稱歎。
不可同于方便教說。
若約觀心妙高者。
謂三昧須彌寂然不動。
無思無心不收不攝。
任性而定稱本心地。
入佛智海湛然不遷。
是妙法樂觸境自在。
合本性淨。
是四德寶而自莊嚴。
斯則本覺如來。
升法須彌之頂。
三宗趣者。
先約會以十住行德為宗。
攝位德果為趣。
二品以嚴處請佛赴感為宗。
根緣契合說法為趣。
四釋文者。
此會六品分為二分。
初二品方便發起。
後四品當會正說。
前中初之一品。
唯是由緻。
偈贊一品義有兩兼。
一是方便。
謂前品化主赴機。
後品助化贊佛。
主伴圓備方演法故。
二是所依。
謂三天說法各有偈贊。
欲顯三賢皆依佛智有差别故。
離如來智無自體故。
獨為方便甚抑贊詞。
行向二會同此科判。
今初一品長分十段。
一本會齊現。
二不離齊升。
三各見佛來。
四各嚴殿座。
五皆來請佛。
六俱時入殿。
七樂音并止。
八各念昔因。
九同贊如來。
十殿皆廣博嚴淨也。
言爾時者。
即前二會時。
主伴齊遍演前二會之法也。
今此明遍。
即十重說處中第一重也。
何須舉此。
欲明前會不散成後會故。
後必帶前。
合成法界無礙會故。
一一諸會無休息故。
後後諸會皆同時故。
若散前會即無後故。
所以唯約覺樹會者。
此為本故。
得佛處故。
理實第二亦同此遍。
若同時遍。
何有九會前後。
若有前後何名同時。
應雲即用之體同時頓遍。
即體之用不壞前後。
猶如印文。
第二爾時下。
明不離覺樹各升釋天。
問動靜相違去住懸隔。
既雲不離何得言升。
古有多釋。
一雲。
本釋迦身不起道樹。
别起應化以升天上。
一雲。
不起是報升天是化。
一雲。
不起是法身升天是化用。
并非文意。
以此文中俱是毗盧遮那十身雲故。
一雲。
以去即非去故名不起。
非去即去是以升天。
如不來相而來等。
若爾但是升相離故。
非是樹下别有不起之身。
故不可也。
有雲。
此佛神通同體業用。
即住是去去即是住。
住是體遍去是用應。
應是體應。
雖升後而不離前。
體是應體。
雖不離前而升後。
若爾何殊第三師。
不起是法。
又以住釋于不起。
而言住是體遍。
何得獨住菩提樹耶。
升天何得非體遍耶。
菩提樹下甯非用耶。
今顯正義。
然佛得菩提。
智無不周體無不在。
無依無住無去無來。
然以自在即體之應。
應随體遍。
緣感前後有住有升。
閻浮有感見在道樹。
天宮有感見升天上。
非移覺樹之佛。
而升天宮故雲不離覺樹。
而升釋殿。
法慧偈雲。
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
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
此不離也。
我等今見佛住于須彌頂。
此而升也。
文理有據。
更以喻顯。
譬猶朗月流影遍應。
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觀。
一舟停住。
二舟南北。
南者見月千裡随南。
北者見月千裡随北。
停舟之者見月不移。
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
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
則百千月各随其去。
諸有識者曉斯旨焉。
古德釋此。
略有十義。
一約處相入門。
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
是故此天宮等。
本在樹下。
故不須起。
然是用彼故說升也。
二亦約相入門。
以一處入一切處故。
樹遍天中亦不須起。
欲用天宮表法升進。
故雲升也。
三由一切即一故。
天在樹下。
四由一即一切樹在天上。
不起等準前。
五約佛身。
謂此樹下身。
即滿法界遍一切處。
則本來在彼不待起也。
機熟令見故雲升也。
是故如來以法界身常在此。
即是在彼。
六約佛自在不思議解脫。
謂坐即是行住等。
在此即在彼。
皆非下位測量故也。
七約緣起相由門。
八約法性融通門。
九約表示顯法門。
十約成法界大會門。
然此十解前五玄門。
次四所以。
後一總意。
欲成十義相參而立。
雖似雜亂不違經宗。
并可用也。
然此中相望有四對。
法相即無礙。
一此處彼處。
二此身彼身。
三若去若住。
四若一若多。
約處此處彼處相即無礙。
應如十中前四。
約身相即無礙。
應如五六及前正顯。
又十中後四通于身處。
約處唯有此彼。
約身更加去住。
謂此身即是彼身。
去身即是住身。
若身若處俱通一多。
上來諸法同在一時。
無前後也。
一多相望應成四句。
一不離一切樹下升一天宮。
即如今文。
二不離一樹升一切天。
三不離一切樹而升一切天。
經雲十方世界悉如是故。
四不離一樹下而升一天。
經中欲顯一多相即。
故舉初句。
升釋天既爾升餘天亦然。
如後二會升天既爾。
往餘處亦然。
複應樹樹相望而成二句。
謂不離一樹下常在一切樹。
不離一切樹而常在一樹。
複應以不起餘處。
類不起樹下。
展轉相望皆悉周遍。
不壞前後自在難思。
又既一處有一切處亦有微細義。
所用不同有隐顯義。
若加前時後時有十世義。
唯見說住。
及于餘法有純雜義。
後後帶于前前有帝網義。
此天望餘成主伴義。
十玄具矣。
問帶前起後事理應齊。
何故三賢獨有斯旨。
答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