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量善。
俱無住故。
頌意。
為顯欲令其心轉複精進。
無所染着。
文中由離分别如實見故。
十頌分二。
前九觀法後一推功。
前中三。
初三所執無相觀于中。
初一舉分别過。
後二顯無相觀。
一離所取。
上半知于情有。
下半知于理無。
如迷木見鬼。
知鬼是迷有。
名如實知鬼。
知鬼本無舉體是木。
名為見木。
二離能取以所取空故。
上半舉失。
如若見鬼即不見木。
下半顯得離于鬼見。
方為見木。
次三明緣起無生觀。
一遣所緣。
然依他二義。
一者幻有從分别生即是上半。
二者無性即是下半。
二泯能緣。
上半牒前生過。
有無生見同世非實。
下半見等無生名真見者。
三辨觀益。
後三明圓成無性觀。
一牒前二無。
謂能所分别皆不可得者。
即圓成性淨故。
二正顯真性。
初句體有次句相無。
此二融即故無能說。
三觀成利益。
及第二推功。
文并可知。
第六東南方善慧菩薩。
成就般若慧鑒不動。
可謂善矣。
此頌。
為顯欲令其心轉複增進。
得不退轉無生法忍。
文中離垢解脫無體性故。
十頌分四。
初二見佛。
次三見法。
次三觀成利益。
後二推見有依。
今初前偈贊所見。
上半标贊。
下半釋成。
智離所知心脫煩惱。
兼二利故。
二障難除衆生難度。
自強不息為希有勇健。
後偈中。
能見謂我如實見。
如大菩薩見。
次三見法中。
約衆生說。
初偈正顯。
盡即有為。
諸行無常速起滅故。
有為之性湛若虛空。
便是無為體常遍故。
次二偈拂迹入玄。
上半拂前無為。
謂既如虛空。
何有無為之相。
次四句拂前有為。
謂既約自性論無盡。
則不壞于盡。
故曰難思。
盡即無盡故無衆生也。
後二句。
觀成利益見法身也。
次三觀成中。
初偈顯法空。
由下半了能所見緣成無性故。
上半能所之見自亡。
次二句顯我空。
能所之法尚空。
誰為能見之者。
後二句顯實。
但除上病不除真法。
二空之體及所顯圓成。
即真佛也。
三一偈雙結知佛法益。
文顯可知。
四有二偈。
推見有依者。
謂佛說一道清淨。
故能遣有。
進慧演無量門。
複能遣無。
想滅理現方知如來。
乃住無有無之際也。
又智論雲。
法性為實證實為際。
凡夫有實未能證也。
第七西南方智慧者。
決斷不動所以名智。
頌意。
為顯于一切法皆能出離。
文中生死涅槃皆善離故。
十頌分二。
初一引己勵衆。
餘偈希衆同己。
于中亦二。
前六示迷後三啟悟。
前中亦二。
初一人執。
理實無人橫計成險。
餘皆法執。
于中初二執世法。
後三雙執世出世。
今初。
初二句明執。
謂計蘊為實。
不能觀身實相。
餘皆明過。
初二句執實乖理不見佛。
次二句無慧不見佛。
後二句但益流轉後三雙執中亦分為二。
初二執法後一執佛。
前中亦二。
一立理二起執。
初中上半假立。
謂待前流轉生死。
以立涅槃。
煩惱名诤。
觸動善品損害自他故名為诤。
此有漏法诤随增。
故名為有诤。
有彼诤故。
故生死者有漏為體。
無彼煩惱故稱涅槃。
下半雙非。
謂生死涅槃。
俱因煩惱假立其名。
何有真實。
又二互相待故俱空。
二互相奪故皆寂。
後偈起執。
上半執下半損。
後一執佛中。
亦上半執下半損。
執有三義。
一佛佛相望。
二三身等相望。
三心佛相望。
後三啟悟中亦二。
初二順理之得。
後一舉佛釋成。
前中亦二。
半偈明順理而知。
餘顯順知之益。
益中亦二。
半偈标一偈釋。
雲何超言。
若取知能知寂未免于言。
有所緣故。
知自知知亦非無緣故。
須能所平等等不失照故。
無知之知不同木石。
故雲能見。
後偈舉佛釋者。
上雲佛然。
佛雲何然。
釋雲。
覺于三世離分别故。
種習斯亡為斷根也。
又亦無心舍于分别。
名為斷根。
第八西北方真實慧菩薩。
心不颠倒是真實慧。
頌意。
為顯欲令增進于一切法。
皆得善巧文言。
于法不颠倒如實覺了。
是善巧義十頌分二。
前二明依實立名。
名能益物。
後八顯名下之實。
辨益所由。
今初前頌明損益。
受苦聞名速解脫故。
受樂不聞反沉淪故。
後頌叙昔以成今說。
後八中分三。
初三覺妄證實。
是覺察義。
次一雙覺二谛。
是覺照義。
後四非覺而覺是妙覺義。
今初也。
初偈證實立名。
初句揀似比量。
無常計常常計無常等。
是颠倒法。
名似比量。
次句證真現量。
如眼見故。
次句揀似現量。
顯真現量。
謂男女天地等見一合相。
名似現量。
一合相相不可得故。
故名為離。
非唯所覺離合。
亦無如外之智與如合也。
下句結名。
次偈例去來。
後偈成現觀。
次一覺照者。
真谛名實無和合故。
俗谛非實假和合故。
互融無雜名究竟解。
夫實見者。
尚不見實何況非實。
見非實者知其即實。
故中論雲。
一切法真實一切法非實。
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
後四非覺而覺者。
初偈正顯如智。
相離名不可覺。
寂無遺照故名了此。
要不可得方是真修。
次二偈展轉釋成。
初偈釋無一之義。
上半相待而有。
通同異體。
下半緣生故空。
則一多相盡矣。
後偈上半。
釋前偈下半。
無能所作故無所依。
從業想生故是和合。
下半釋成上半。
雲何知無能所。
異業想外無我所故。
後有一偈結成妙義。
上半所住下半能住。
由無住故無所不住。
謂不住有以即空故。
故能住有契有實故。
亦不住無無即有故。
不住俱有無。
無二體故。
不住雙非不壞二相故。
能住例知。
既以無住為住。
則心絕動搖。
方契本覺湛然常住。
第九下方無上慧。
名如初頌。
又從法王教生當紹佛位。
故名無上。
頌意為顯欲令增進心無障礙。
文雲無著無念不住法故。
十頌分三。
初一釋已名義。
次八顯佛勝德。
後一推功結益。
次八中分二。
前六内證德。
後二外化德。
前中亦二。
前偈正明證入。
後五照境顯理。
今初即菩提涅槃。
以無所得得菩提故。
處即涅槃本覺自然。
故非造作。
悟亦冥符則智無分别。
三細已盡六粗居然。
又不可以識識故無粗者。
不可以智知故無細者。
又有能所證名之為粗。
無能所證目之為細。
皆言語道斷故并無之。
菩提涅槃絕心行故。
後五中。
初偈正明照境。
境即俗境有能所故。
即俗而真故雲無數。
心同無為故雲遠離。
是佛真法雙結能所。
後四遣相顯理。
皆蹑迹遣滞。
初偈。
雙非顯中照理滅障。
菩提涅槃離有無故。
次二偈釋前雙非。
一偈半釋非照義。
初句是總次句能照無著。
故雲無念。
亦不染此無念。
次句所照無著。
以無處所為所住故。
次句不壞能所。
次二句雙遣性相。
次二句釋非無照。
稱理照故。
後偈拂前無二之迹。
言無二者但言無有二。
非謂有無二。
若存無二之見則還成二。
以無二必對二故遣之。
又遣之以至于無遣。
故雲三界一切空。
空謂第一義空。
諸佛同見。
後二外化德中。
前偈正顯令住無住之覺。
後偈釋成。
身即非身故無可悟。
悟身見起此見如身。
身見兩亡真法身也。
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故就佛結。
推功可知。
第十上方堅固慧者。
智力成就不可壞故。
頌意。
為顯欲令增長一切種智。
文雲得淨慧眼了佛境故。
十頌分四。
初偈總歎為物興世。
智
俱無住故。
頌意。
為顯欲令其心轉複精進。
無所染着。
文中由離分别如實見故。
十頌分二。
前九觀法後一推功。
前中三。
初三所執無相觀于中。
初一舉分别過。
後二顯無相觀。
一離所取。
上半知于情有。
下半知于理無。
如迷木見鬼。
知鬼是迷有。
名如實知鬼。
知鬼本無舉體是木。
名為見木。
二離能取以所取空故。
上半舉失。
如若見鬼即不見木。
下半顯得離于鬼見。
方為見木。
次三明緣起無生觀。
一遣所緣。
然依他二義。
一者幻有從分别生即是上半。
二者無性即是下半。
二泯能緣。
上半牒前生過。
有無生見同世非實。
下半見等無生名真見者。
三辨觀益。
後三明圓成無性觀。
一牒前二無。
謂能所分别皆不可得者。
即圓成性淨故。
二正顯真性。
初句體有次句相無。
此二融即故無能說。
三觀成利益。
及第二推功。
文并可知。
第六東南方善慧菩薩。
成就般若慧鑒不動。
可謂善矣。
此頌。
為顯欲令其心轉複增進。
得不退轉無生法忍。
文中離垢解脫無體性故。
十頌分四。
初二見佛。
次三見法。
次三觀成利益。
後二推見有依。
今初前偈贊所見。
上半标贊。
下半釋成。
智離所知心脫煩惱。
兼二利故。
二障難除衆生難度。
自強不息為希有勇健。
後偈中。
能見謂我如實見。
如大菩薩見。
次三見法中。
約衆生說。
初偈正顯。
盡即有為。
諸行無常速起滅故。
有為之性湛若虛空。
便是無為體常遍故。
次二偈拂迹入玄。
上半拂前無為。
謂既如虛空。
何有無為之相。
次四句拂前有為。
謂既約自性論無盡。
則不壞于盡。
故曰難思。
盡即無盡故無衆生也。
後二句。
觀成利益見法身也。
次三觀成中。
初偈顯法空。
由下半了能所見緣成無性故。
上半能所之見自亡。
次二句顯我空。
能所之法尚空。
誰為能見之者。
後二句顯實。
但除上病不除真法。
二空之體及所顯圓成。
即真佛也。
三一偈雙結知佛法益。
文顯可知。
四有二偈。
推見有依者。
謂佛說一道清淨。
故能遣有。
進慧演無量門。
複能遣無。
想滅理現方知如來。
乃住無有無之際也。
又智論雲。
法性為實證實為際。
凡夫有實未能證也。
第七西南方智慧者。
決斷不動所以名智。
頌意。
為顯于一切法皆能出離。
文中生死涅槃皆善離故。
十頌分二。
初一引己勵衆。
餘偈希衆同己。
于中亦二。
前六示迷後三啟悟。
前中亦二。
初一人執。
理實無人橫計成險。
餘皆法執。
于中初二執世法。
後三雙執世出世。
今初。
初二句明執。
謂計蘊為實。
不能觀身實相。
餘皆明過。
初二句執實乖理不見佛。
次二句無慧不見佛。
後二句但益流轉後三雙執中亦分為二。
初二執法後一執佛。
前中亦二。
一立理二起執。
初中上半假立。
謂待前流轉生死。
以立涅槃。
煩惱名诤。
觸動善品損害自他故名為诤。
此有漏法诤随增。
故名為有诤。
有彼诤故。
故生死者有漏為體。
無彼煩惱故稱涅槃。
下半雙非。
謂生死涅槃。
俱因煩惱假立其名。
何有真實。
又二互相待故俱空。
二互相奪故皆寂。
後偈起執。
上半執下半損。
後一執佛中。
亦上半執下半損。
執有三義。
一佛佛相望。
二三身等相望。
三心佛相望。
後三啟悟中亦二。
初二順理之得。
後一舉佛釋成。
前中亦二。
半偈明順理而知。
餘顯順知之益。
益中亦二。
半偈标一偈釋。
雲何超言。
若取知能知寂未免于言。
有所緣故。
知自知知亦非無緣故。
須能所平等等不失照故。
無知之知不同木石。
故雲能見。
後偈舉佛釋者。
上雲佛然。
佛雲何然。
釋雲。
覺于三世離分别故。
種習斯亡為斷根也。
又亦無心舍于分别。
名為斷根。
第八西北方真實慧菩薩。
心不颠倒是真實慧。
頌意。
為顯欲令增進于一切法。
皆得善巧文言。
于法不颠倒如實覺了。
是善巧義十頌分二。
前二明依實立名。
名能益物。
後八顯名下之實。
辨益所由。
今初前頌明損益。
受苦聞名速解脫故。
受樂不聞反沉淪故。
後頌叙昔以成今說。
後八中分三。
初三覺妄證實。
是覺察義。
次一雙覺二谛。
是覺照義。
後四非覺而覺是妙覺義。
今初也。
初偈證實立名。
初句揀似比量。
無常計常常計無常等。
是颠倒法。
名似比量。
次句證真現量。
如眼見故。
次句揀似現量。
顯真現量。
謂男女天地等見一合相。
名似現量。
一合相相不可得故。
故名為離。
非唯所覺離合。
亦無如外之智與如合也。
下句結名。
次偈例去來。
後偈成現觀。
次一覺照者。
真谛名實無和合故。
俗谛非實假和合故。
互融無雜名究竟解。
夫實見者。
尚不見實何況非實。
見非實者知其即實。
故中論雲。
一切法真實一切法非實。
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
後四非覺而覺者。
初偈正顯如智。
相離名不可覺。
寂無遺照故名了此。
要不可得方是真修。
次二偈展轉釋成。
初偈釋無一之義。
上半相待而有。
通同異體。
下半緣生故空。
則一多相盡矣。
後偈上半。
釋前偈下半。
無能所作故無所依。
從業想生故是和合。
下半釋成上半。
雲何知無能所。
異業想外無我所故。
後有一偈結成妙義。
上半所住下半能住。
由無住故無所不住。
謂不住有以即空故。
故能住有契有實故。
亦不住無無即有故。
不住俱有無。
無二體故。
不住雙非不壞二相故。
能住例知。
既以無住為住。
則心絕動搖。
方契本覺湛然常住。
第九下方無上慧。
名如初頌。
又從法王教生當紹佛位。
故名無上。
頌意為顯欲令增進心無障礙。
文雲無著無念不住法故。
十頌分三。
初一釋已名義。
次八顯佛勝德。
後一推功結益。
次八中分二。
前六内證德。
後二外化德。
前中亦二。
前偈正明證入。
後五照境顯理。
今初即菩提涅槃。
以無所得得菩提故。
處即涅槃本覺自然。
故非造作。
悟亦冥符則智無分别。
三細已盡六粗居然。
又不可以識識故無粗者。
不可以智知故無細者。
又有能所證名之為粗。
無能所證目之為細。
皆言語道斷故并無之。
菩提涅槃絕心行故。
後五中。
初偈正明照境。
境即俗境有能所故。
即俗而真故雲無數。
心同無為故雲遠離。
是佛真法雙結能所。
後四遣相顯理。
皆蹑迹遣滞。
初偈。
雙非顯中照理滅障。
菩提涅槃離有無故。
次二偈釋前雙非。
一偈半釋非照義。
初句是總次句能照無著。
故雲無念。
亦不染此無念。
次句所照無著。
以無處所為所住故。
次句不壞能所。
次二句雙遣性相。
次二句釋非無照。
稱理照故。
後偈拂前無二之迹。
言無二者但言無有二。
非謂有無二。
若存無二之見則還成二。
以無二必對二故遣之。
又遣之以至于無遣。
故雲三界一切空。
空謂第一義空。
諸佛同見。
後二外化德中。
前偈正顯令住無住之覺。
後偈釋成。
身即非身故無可悟。
悟身見起此見如身。
身見兩亡真法身也。
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故就佛結。
推功可知。
第十上方堅固慧者。
智力成就不可壞故。
頌意。
為顯欲令增長一切種智。
文雲得淨慧眼了佛境故。
十頌分四。
初偈總歎為物興世。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