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
六一偈。
推功有本了真佛。
初中前偈出其妄觀。
假設長時以況暫見。
後偈明其有損。
由上不依真實則取相乖真。
但見集網系于苦獄。
盲無慧眼。
冥然不見佛之法身。
然此遮取相故。
假設長時無有多劫。
全不了義。
以見如來增智慧故。
第二四偈。
了法真性真見佛。
于中二。
前二真觀後二真止。
前中初二句。
空觀緣生無性故。
次二句假觀随俗假名故。
次二句中。
觀由前生滅一切諸法即無性故。
相體即是不生滅也。
後二句觀益。
諸法如即是佛如。
無生滅佛體本常。
觀稱于如則佛常現。
況三觀一心則佛之體用。
無不現矣。
後二真止中。
以觀觀法能所紛動。
故須寂之。
初句牒前法性。
次句泯其能所。
法性本空非觀之使空。
故無所取何有能見。
次二句。
心冥性佛故止絕思求。
又上來空以遣有假以遣空。
如則雙遣空假。
形奪兩亡。
若謂雙非還成戲論故。
辨起心皆妄絕念方真。
念本自無斯絕亦滅。
故中論雲。
如來寂滅相分别有亦非。
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
用斯文也。
後一顯觀益。
心冥體性惑何由生。
亦含三止意也。
又亦通結止觀。
稱上而觀見惑性空。
即同佛性。
何能染哉。
第三一偈迷性中。
上半取法次句迷性。
末句結過。
第四一偈。
佛即同法如。
謂同空法故離三世。
同假法故相具足。
同雙遣故無住無著。
同如體故遍不動搖。
第五一偈。
引己中。
此親自證希衆無惑。
第六一偈推功有本者。
非師心也。
亦謙己推人異乎凡情。
令法鈎鎖殊塗同緻。
下八準之。
第三西方勝慧。
以解佛勝智随空心淨。
故以為名。
頌意。
為顯欲令菩薩智慧明了。
即大智了如及佛性故。
十頌分四。
初一贊智為迷悟本。
次四正顯迷悟。
次四喻前得失。
後一推功有在。
今初。
由難思故迷難則容有。
思者故有悟。
次四迷悟中。
初二迷後二悟。
迷中初一心外取境生想違理。
故不能見無相之佛。
後偈取蘊内相不了蘊性。
故不見心佛。
亦是愚法小乘。
故名無知者。
後二迷中前明倒想。
内外俱妄。
今有了因内外皆悟。
初偈翻前外取。
謂了一切法即心自性。
性亦非性。
情破理現則見舍那。
稱于法性無内外也。
後偈翻前内取。
了蘊性相則見自心之佛。
與盧舍那。
非一非異故難思議。
然此一偈文舍多意。
一但是蘊縛無有我人。
則破前凡夫取我相也。
二前後因依相續無性。
則破凡小取法相也。
此性即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即是佛性。
又上性無所有正因性也。
前解此了。
皆了因性。
此蘊相續。
即是正因。
亦名生因。
言正因者。
是中道義。
中道即是佛性。
謂現在陰滅中陰陰生。
是現在陰終不變。
為中陰五陰。
故現陰非常如種生牙。
種不至牙。
雖不至牙而能生牙。
此現在陰雖不至後。
而能生後。
則現陰非斷。
而中陰五陰亦非自生。
不從餘來。
因現五陰生中陰陰。
斯則後陰非無因。
故後陰非常。
既能續前故後陰非斷。
非斷非常是中道義。
正因性也。
能生佛果故曰生因。
衆生佛性有二種因。
一者正因。
二者緣因。
正因者謂諸衆生。
是故五陰即正因也。
緣因者。
謂六波羅蜜。
非蘊相生名緣因也。
今以了因了彼正因。
故曰于此性了知。
了即般若亦緣因也。
第三四偈。
喻前得失者。
前三喻失後一喻得。
前中二。
初二喻内取失。
于中初一顯無緣了不見正因。
闇中寶者正因性也。
圓滿可貴。
所以稱寶。
居于無明五陰室内。
如在闇中。
燈喻緣了之因。
下半法合。
無人說者。
阙于緣因雖慧莫了。
義含二意。
一慧即正因。
合上寶也。
阙于緣因故不能了。
二佛法即寶。
以阙緣因。
雖内有慧不成了因。
不見真性。
然則緣因即是了因。
了因未必是于緣因。
有親疏故。
善友是于緣因而必是了。
佛性名為了因。
未必是緣。
此約智慧性故。
若以第一義空為佛性者。
唯是正因。
而非了因。
但為了因所了。
而非生因所生。
若以智慧為佛性者。
即是了因。
若以五蘊為佛性者。
名為正因。
亦名生因。
然複生必對了正必對緣。
今燈一喻雙喻緣了。
闇中之寶雙喻正了。
義意包含。
具如涅槃二十六七所辨。
又上燈喻既是正義。
何以涅槃師子吼立。
佛不許耶。
故師子吼言。
一切衆生有佛性。
性如乳中酪以有性故。
要須緣因。
何以故。
欲明見故。
緣因者即是了因。
譬如闇中先有諸物。
為欲見故以燈照了。
若本無者燈何所照。
故佛難言。
若使乳中定有酪性。
即是了因。
若是了因複何須了。
又善男子。
一切衆生有佛性者。
何須修習無量功德。
若言修習是了因者。
已同酪壞。
結正義雲。
乳有酪者以定得故。
佛性亦爾。
衆生有者以當見故。
然上諸義總有二意。
一燈了于寶為正義者。
約因性故師子吼立。
佛不許者約果性故。
二者燈喻正者。
約其體性與有不異。
佛不許者。
約其現惑與無不殊。
故知若言定有名為執着。
若言定無是則妄語。
應言衆生佛性亦有亦無。
然衆生智慧是佛性因。
菩提涅槃是佛性果。
然則佛性非因非果。
今此經宗。
宗于法性故。
以法性而為佛性。
則非内非外随物迷悟強說升沈。
佛性要義不可不知。
廣如别章。
及涅槃師子吼品等說。
後偈目有翳者。
此喻了因。
與惑俱故見不清淨。
以不淨故不見佛法。
佛法即見佛性。
故涅槃雲。
佛性二種。
一者是色二者非色。
色者諸佛菩薩。
非色者一切衆生。
色者名為眼見。
非色者名為聞見。
佛性者非内非外。
雖非内外然非失壞。
故名衆生悉有佛性。
二一偈。
喻上外取之失。
瞽謂全無于目如鼓皮故。
則全不見佛。
無垢障為明淨目。
取相是識非智慧眼。
故不見也。
三一偈。
喻前悟中抉去取相之翳。
舍于空華之像。
絕見契如則見如佛。
第四一偈。
推功有在準上可知。
第四北方功德慧者。
生在佛家善解佛德故。
此頌意顯于三世中心得平等。
了知自心窮法空故。
十頌分四。
初四明凡小妄覺。
次四示其真覺。
三有一偈佛覺雙圓。
後一偈。
推功有本。
今初分二。
初一偈。
說凡迷緣起之無性。
執着相而輪回。
後三頌通凡小。
初一辨迷執随言作解。
可謂小智心外取法為妄分别。
餘二偈明過失。
初二句。
曲徑趣寂迷一直道。
次半有常等倒。
長世間惡。
有無常等長無明惡。
次半不見二空。
受二死苦。
後半無實谛觀。
何有法眼。
三乘縱有亦不名谛。
次四示其真覺中。
初偈引己之損勸物成益。
次偈教其真見。
謂見佛無取即是見如。
如即佛所知也。
次偈教其了俗。
上半蹑前證真。
下半方能了俗。
後偈拂前二見。
以成真見。
謂上半取真俗之見忘。
方見真俗之正理。
下半反釋。
謂有真俗之可見。
不能見真俗之真源。
故智論雲。
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
下半意也若不見般若是則得解脫。
上半意也。
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解脫。
即第六七偈意也。
若不見般若是則為被縛。
即第四偈意也。
唯忘言者可究斯旨。
第三一偈。
顯佛二覺雙圓。
不可覺中而自覺。
故是曰奇哉。
知無衆生而能覺他。
大導師也。
第四可知。
第五東北方精進慧。
以勤觀真理集無
六一偈。
推功有本了真佛。
初中前偈出其妄觀。
假設長時以況暫見。
後偈明其有損。
由上不依真實則取相乖真。
但見集網系于苦獄。
盲無慧眼。
冥然不見佛之法身。
然此遮取相故。
假設長時無有多劫。
全不了義。
以見如來增智慧故。
第二四偈。
了法真性真見佛。
于中二。
前二真觀後二真止。
前中初二句。
空觀緣生無性故。
次二句假觀随俗假名故。
次二句中。
觀由前生滅一切諸法即無性故。
相體即是不生滅也。
後二句觀益。
諸法如即是佛如。
無生滅佛體本常。
觀稱于如則佛常現。
況三觀一心則佛之體用。
無不現矣。
後二真止中。
以觀觀法能所紛動。
故須寂之。
初句牒前法性。
次句泯其能所。
法性本空非觀之使空。
故無所取何有能見。
次二句。
心冥性佛故止絕思求。
又上來空以遣有假以遣空。
如則雙遣空假。
形奪兩亡。
若謂雙非還成戲論故。
辨起心皆妄絕念方真。
念本自無斯絕亦滅。
故中論雲。
如來寂滅相分别有亦非。
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
用斯文也。
後一顯觀益。
心冥體性惑何由生。
亦含三止意也。
又亦通結止觀。
稱上而觀見惑性空。
即同佛性。
何能染哉。
第三一偈迷性中。
上半取法次句迷性。
末句結過。
第四一偈。
佛即同法如。
謂同空法故離三世。
同假法故相具足。
同雙遣故無住無著。
同如體故遍不動搖。
第五一偈。
引己中。
此親自證希衆無惑。
第六一偈推功有本者。
非師心也。
亦謙己推人異乎凡情。
令法鈎鎖殊塗同緻。
下八準之。
第三西方勝慧。
以解佛勝智随空心淨。
故以為名。
頌意。
為顯欲令菩薩智慧明了。
即大智了如及佛性故。
十頌分四。
初一贊智為迷悟本。
次四正顯迷悟。
次四喻前得失。
後一推功有在。
今初。
由難思故迷難則容有。
思者故有悟。
次四迷悟中。
初二迷後二悟。
迷中初一心外取境生想違理。
故不能見無相之佛。
後偈取蘊内相不了蘊性。
故不見心佛。
亦是愚法小乘。
故名無知者。
後二迷中前明倒想。
内外俱妄。
今有了因内外皆悟。
初偈翻前外取。
謂了一切法即心自性。
性亦非性。
情破理現則見舍那。
稱于法性無内外也。
後偈翻前内取。
了蘊性相則見自心之佛。
與盧舍那。
非一非異故難思議。
然此一偈文舍多意。
一但是蘊縛無有我人。
則破前凡夫取我相也。
二前後因依相續無性。
則破凡小取法相也。
此性即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即是佛性。
又上性無所有正因性也。
前解此了。
皆了因性。
此蘊相續。
即是正因。
亦名生因。
言正因者。
是中道義。
中道即是佛性。
謂現在陰滅中陰陰生。
是現在陰終不變。
為中陰五陰。
故現陰非常如種生牙。
種不至牙。
雖不至牙而能生牙。
此現在陰雖不至後。
而能生後。
則現陰非斷。
而中陰五陰亦非自生。
不從餘來。
因現五陰生中陰陰。
斯則後陰非無因。
故後陰非常。
既能續前故後陰非斷。
非斷非常是中道義。
正因性也。
能生佛果故曰生因。
衆生佛性有二種因。
一者正因。
二者緣因。
正因者謂諸衆生。
是故五陰即正因也。
緣因者。
謂六波羅蜜。
非蘊相生名緣因也。
今以了因了彼正因。
故曰于此性了知。
了即般若亦緣因也。
第三四偈。
喻前得失者。
前三喻失後一喻得。
前中二。
初二喻内取失。
于中初一顯無緣了不見正因。
闇中寶者正因性也。
圓滿可貴。
所以稱寶。
居于無明五陰室内。
如在闇中。
燈喻緣了之因。
下半法合。
無人說者。
阙于緣因雖慧莫了。
義含二意。
一慧即正因。
合上寶也。
阙于緣因故不能了。
二佛法即寶。
以阙緣因。
雖内有慧不成了因。
不見真性。
然則緣因即是了因。
了因未必是于緣因。
有親疏故。
善友是于緣因而必是了。
佛性名為了因。
未必是緣。
此約智慧性故。
若以第一義空為佛性者。
唯是正因。
而非了因。
但為了因所了。
而非生因所生。
若以智慧為佛性者。
即是了因。
若以五蘊為佛性者。
名為正因。
亦名生因。
然複生必對了正必對緣。
今燈一喻雙喻緣了。
闇中之寶雙喻正了。
義意包含。
具如涅槃二十六七所辨。
又上燈喻既是正義。
何以涅槃師子吼立。
佛不許耶。
故師子吼言。
一切衆生有佛性。
性如乳中酪以有性故。
要須緣因。
何以故。
欲明見故。
緣因者即是了因。
譬如闇中先有諸物。
為欲見故以燈照了。
若本無者燈何所照。
故佛難言。
若使乳中定有酪性。
即是了因。
若是了因複何須了。
又善男子。
一切衆生有佛性者。
何須修習無量功德。
若言修習是了因者。
已同酪壞。
結正義雲。
乳有酪者以定得故。
佛性亦爾。
衆生有者以當見故。
然上諸義總有二意。
一燈了于寶為正義者。
約因性故師子吼立。
佛不許者約果性故。
二者燈喻正者。
約其體性與有不異。
佛不許者。
約其現惑與無不殊。
故知若言定有名為執着。
若言定無是則妄語。
應言衆生佛性亦有亦無。
然衆生智慧是佛性因。
菩提涅槃是佛性果。
然則佛性非因非果。
今此經宗。
宗于法性故。
以法性而為佛性。
則非内非外随物迷悟強說升沈。
佛性要義不可不知。
廣如别章。
及涅槃師子吼品等說。
後偈目有翳者。
此喻了因。
與惑俱故見不清淨。
以不淨故不見佛法。
佛法即見佛性。
故涅槃雲。
佛性二種。
一者是色二者非色。
色者諸佛菩薩。
非色者一切衆生。
色者名為眼見。
非色者名為聞見。
佛性者非内非外。
雖非内外然非失壞。
故名衆生悉有佛性。
二一偈。
喻上外取之失。
瞽謂全無于目如鼓皮故。
則全不見佛。
無垢障為明淨目。
取相是識非智慧眼。
故不見也。
三一偈。
喻前悟中抉去取相之翳。
舍于空華之像。
絕見契如則見如佛。
第四一偈。
推功有在準上可知。
第四北方功德慧者。
生在佛家善解佛德故。
此頌意顯于三世中心得平等。
了知自心窮法空故。
十頌分四。
初四明凡小妄覺。
次四示其真覺。
三有一偈佛覺雙圓。
後一偈。
推功有本。
今初分二。
初一偈。
說凡迷緣起之無性。
執着相而輪回。
後三頌通凡小。
初一辨迷執随言作解。
可謂小智心外取法為妄分别。
餘二偈明過失。
初二句。
曲徑趣寂迷一直道。
次半有常等倒。
長世間惡。
有無常等長無明惡。
次半不見二空。
受二死苦。
後半無實谛觀。
何有法眼。
三乘縱有亦不名谛。
次四示其真覺中。
初偈引己之損勸物成益。
次偈教其真見。
謂見佛無取即是見如。
如即佛所知也。
次偈教其了俗。
上半蹑前證真。
下半方能了俗。
後偈拂前二見。
以成真見。
謂上半取真俗之見忘。
方見真俗之正理。
下半反釋。
謂有真俗之可見。
不能見真俗之真源。
故智論雲。
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
下半意也若不見般若是則得解脫。
上半意也。
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解脫。
即第六七偈意也。
若不見般若是則為被縛。
即第四偈意也。
唯忘言者可究斯旨。
第三一偈。
顯佛二覺雙圓。
不可覺中而自覺。
故是曰奇哉。
知無衆生而能覺他。
大導師也。
第四可知。
第五東北方精進慧。
以勤觀真理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