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異義故。
謂初二會相鄰接故。
不假帶前。
此三人天隔越。
故須連帶。
又此三會同诠賢位。
六已入證不假帶前。
第七即位中普賢居然不假。
第八頓彰五位體用已融。
第九唯明證入體用一味故。
并皆不假。
第三時天帝下。
明各見佛來。
約佛則用從體起。
約機境從心現。
鄰而未即故雲遙見。
第四即以下。
各嚴殿座。
表嚴根欲之殿為法器故。
置師子座。
表十住之法門故。
文有十句。
初總餘别。
總雲普光明藏者。
此是解位智。
照法空含衆德故。
從信始入故有置言。
别中初句約體。
餘并顯嚴。
皆雲十千者。
萬行因感故。
言層級者萬行熏成故。
金網防護。
慈悲帳蓋以育以覆。
四攝缯绮以為周垂。
圓融行願交絡萬善。
柔忍慚愧以覆法空第一義天。
清淨梵行繞斯法體。
一一智照故日光明。
于生死中。
遣長夜闇舉斯果德。
令物行因。
下行向中。
約位漸增表法無異。
第五爾時帝釋下。
請佛居殿。
于中三業崇敬以為請儀。
言善來者應機來故。
不來相而來故。
帶法界會來故。
三稱善者喜之至故。
舉三号者略歎德故。
願哀處者。
希仗勝田生大福故。
第六爾時下俱時入殿。
謂根緣契合成益不虛。
十方如是。
通上六段入殿事訖。
故一結通。
下四段文殿中之事。
第七爾時下樂音止息。
謂攝散歸靜得定益故。
第八即自下。
各念昔因獲智益也。
散緣既止勝德現前。
寂然無思發宿住智。
種善根者。
即下十佛曾入此殿。
聞法供養故。
亦表見自心性。
同昔佛故。
第九迦葉下。
同贊如來。
然三世諸佛。
皆于此處說十住法。
獨贊十者。
表說十住及無盡故。
所以贊者義乃有四。
一十佛曾處則殿勝可居。
二互舉一德例贊本師。
三叙昔善根慶遇堪受。
四昔佛同說表法常恒。
文中先明此界後辨結通。
今初十頌。
各上半标名贊德。
上句别下句通。
下半以人結處。
唯初一句諸佛不同。
然佛别名多因德立。
贊者取德以釋上名。
初迦葉者此雲飲光。
若從姓立示生彼族。
若就佛德。
一者身光蔽餘光故。
二者悲光飲蔽邪光故。
拘那牟尼舊曰金仙。
亦雲金寂。
寂故無礙。
金故明見。
迦羅鸠馱者。
具雲迦羅鸠村馱。
此雲所應斷。
已斷如金已淨。
如山不動。
亦可見無礙者。
是此佛德。
如金山者是前佛德。
毗舍浮者。
亦雲毗濕婆部。
毗濕婆者。
此雲遍一切也。
部者自在也。
亦雲遍勝無三垢。
故無不自在而超勝也。
三垢者。
現種及習。
屍棄亦雲式棄那。
此雲持髻。
亦雲有髻。
無分别智最為尊上。
處心頂也。
又髻中明珠即無分别也。
毗婆屍者此翻有四。
謂淨觀。
勝觀。
勝見。
遍見。
如月圓。
智滿是遍見也。
魄盡惑亡是淨觀也。
既圓且淨。
是勝觀勝見也。
弗沙亦雲勃沙。
此雲增盛。
明達勝義是增盛也。
提舍亦雲底沙。
西域訓字底邏那。
此雲度也。
沙是皤沙。
此雲說也。
謂說法度人。
或但雲說。
辯才無礙者即能說也。
波頭摩者。
此雲赤蓮華。
身心如蓮華淨無塵垢。
然燈者。
智論雲。
此佛從初現生。
乃至成佛。
舉身帶光如然燈故。
身智光明普周稱大。
然十中後七乃過去劫佛。
如何賢劫曾入殿耶。
古釋有二。
一約時劫相即入故。
二約其處有粗細故。
粗随劫壞。
細者常存。
如法華天人見燒我土不毀。
又梵王見淨身子見穢。
今此天帝是大菩薩同梵王見。
亦佛加故。
二如此下結通十方。
第十爾時世尊下。
殿皆廣博。
即示如意相廣殿。
同處以遣局情。
亦表廓大慈悲等衆生界。
又如來入殿。
即覺智現前。
忽然廣博則身心無際。
十方已下結無盡。
唯結後四前已結故 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 初來意者。
既明化主赴感。
今辨助化贊揚。
将演住門先陳體性。
性即佛智先贊如來。
故品來也。
二釋名者。
須彌約處贊稱佛德。
依處有贊故立此名。
亦頂上之贊揀餘處也。
三宗趣者。
以集衆放光偈贊為宗。
為成正說為趣。
又顯佛德為宗。
令知住體為趣。
第四釋文總為三分。
第一集衆分。
第二放光分。
第三偈贊分。
今初文有十同。
義兼三異。
謂五六七。
一集因同皆佛力故。
亦同會前時。
二十方下主首同。
三一一各下眷屬數同。
四從百佛下。
來處量同。
前十此百位已增故。
五其名下。
表法名同。
慧即十解能見法故。
菩薩名異至偈釋之。
六所從來下。
世界名同同名華者。
位相創開無著感果故。
别即次第配于十住。
一發心主導世間故。
二淨治心地如蓮開故。
三修行圓淨故。
四水生之貴故。
五方便堅誓故。
六正心無相如香氣故。
七不退意悅故。
八阿盧那者。
此雲日出時。
紅赤之相童真明淨故。
九那羅陀者。
此雲人持。
以華香妙人皆佩故。
王子佩持法王軌度故。
十智遍如空故。
亦可别明十住勝進十法。
思之可知。
七各于下。
所事佛同。
同名月者。
表位中。
佛果智明闇息恩益清涼。
應器周故。
别名即十住。
自分十法之果。
一以十難得法。
可謂殊特。
二發十大心不可窮盡。
三觀于空等不可傾動。
四了知業行生死涅槃。
如風不住。
五饒益安樂一切衆生。
如水普潤。
六聞十種法。
心定不動故得解脫。
七聞十不退可謂無上。
八三業無失。
如星明淨。
随意受生燦然滿空。
神足自在若依空運轉。
九善知煩惱現起習氣。
故得清淨。
十觀察無數衆生根欲智慧心境。
餘不能知唯自明了。
以此十因成茲十佛。
上且随要相屬以為此釋。
委明其相如十住文。
八是諸已下申禮敬同。
九随所來下威儀住同。
十如此下結十方同。
又上十方從東次第。
如名号品問。
準此結通。
即于十方盡空世界。
皆有菩薩而來集會者。
且如東方過百刹塵土。
外亦有衆集。
未知彼因陀羅華世界為在何處。
餘界亦爾。
答如名号品。
第二爾時下。
如來放光分。
文義有六。
一時。
二主。
三處。
四數。
五相。
六業處。
謂兩足指足指拒地得住有力。
成位不退而行有恒。
數位過前加于千也。
相表解顯故雲妙色。
普照十方顯佛衆會。
一光照于一切則一切亦爾。
重疊無礙無不互見。
為一法界圓明大會。
第三爾時法慧下。
偈贊分中十菩薩說。
即為十段。
初一是總餘九為别。
以法慧是說法主故。
總叙此會本末事義。
總顯佛德。
餘九歎佛差别之德。
總别共顯如來無礙之會。
此十菩薩名亦表十住。
其所說法表位勝進。
勝進有二。
一趣後位。
二趣佛果。
今約佛果。
今初東方法慧總了佛法故。
勝進中雲。
欲令菩薩于佛法中。
心轉增廣。
文中觀佛現用。
及與往修皆周遍故。
十頌分三。
初五叙因佛光見多盛事。
初一叙此品放光。
次一叙前品請贊。
餘三重叙此品。
次二勸觀佛力。
更發勝心。
即前品不起而升。
後三舉因結果。
初一舉因後二結果。
由因中行願刹刹齊修故。
果位身智遍應遍斷。
第二南方一切慧者。
了一切法真實之性。
淨心地故。
頌意為顯于諸衆生。
增長大悲以稱實而觀救世者故。
十頌分六。
初二違理觀佛非見佛。
次四了法真性真見佛。
三有一偈迷性取法不見佛。
四一偈。
佛即同法為真佛。
五一偈引已了法為見佛
謂初二會相鄰接故。
不假帶前。
此三人天隔越。
故須連帶。
又此三會同诠賢位。
六已入證不假帶前。
第七即位中普賢居然不假。
第八頓彰五位體用已融。
第九唯明證入體用一味故。
并皆不假。
第三時天帝下。
明各見佛來。
約佛則用從體起。
約機境從心現。
鄰而未即故雲遙見。
第四即以下。
各嚴殿座。
表嚴根欲之殿為法器故。
置師子座。
表十住之法門故。
文有十句。
初總餘别。
總雲普光明藏者。
此是解位智。
照法空含衆德故。
從信始入故有置言。
别中初句約體。
餘并顯嚴。
皆雲十千者。
萬行因感故。
言層級者萬行熏成故。
金網防護。
慈悲帳蓋以育以覆。
四攝缯绮以為周垂。
圓融行願交絡萬善。
柔忍慚愧以覆法空第一義天。
清淨梵行繞斯法體。
一一智照故日光明。
于生死中。
遣長夜闇舉斯果德。
令物行因。
下行向中。
約位漸增表法無異。
第五爾時帝釋下。
請佛居殿。
于中三業崇敬以為請儀。
言善來者應機來故。
不來相而來故。
帶法界會來故。
三稱善者喜之至故。
舉三号者略歎德故。
願哀處者。
希仗勝田生大福故。
第六爾時下俱時入殿。
謂根緣契合成益不虛。
十方如是。
通上六段入殿事訖。
故一結通。
下四段文殿中之事。
第七爾時下樂音止息。
謂攝散歸靜得定益故。
第八即自下。
各念昔因獲智益也。
散緣既止勝德現前。
寂然無思發宿住智。
種善根者。
即下十佛曾入此殿。
聞法供養故。
亦表見自心性。
同昔佛故。
第九迦葉下。
同贊如來。
然三世諸佛。
皆于此處說十住法。
獨贊十者。
表說十住及無盡故。
所以贊者義乃有四。
一十佛曾處則殿勝可居。
二互舉一德例贊本師。
三叙昔善根慶遇堪受。
四昔佛同說表法常恒。
文中先明此界後辨結通。
今初十頌。
各上半标名贊德。
上句别下句通。
下半以人結處。
唯初一句諸佛不同。
然佛别名多因德立。
贊者取德以釋上名。
初迦葉者此雲飲光。
若從姓立示生彼族。
若就佛德。
一者身光蔽餘光故。
二者悲光飲蔽邪光故。
拘那牟尼舊曰金仙。
亦雲金寂。
寂故無礙。
金故明見。
迦羅鸠馱者。
具雲迦羅鸠村馱。
此雲所應斷。
已斷如金已淨。
如山不動。
亦可見無礙者。
是此佛德。
如金山者是前佛德。
毗舍浮者。
亦雲毗濕婆部。
毗濕婆者。
此雲遍一切也。
部者自在也。
亦雲遍勝無三垢。
故無不自在而超勝也。
三垢者。
現種及習。
屍棄亦雲式棄那。
此雲持髻。
亦雲有髻。
無分别智最為尊上。
處心頂也。
又髻中明珠即無分别也。
毗婆屍者此翻有四。
謂淨觀。
勝觀。
勝見。
遍見。
如月圓。
智滿是遍見也。
魄盡惑亡是淨觀也。
既圓且淨。
是勝觀勝見也。
弗沙亦雲勃沙。
此雲增盛。
明達勝義是增盛也。
提舍亦雲底沙。
西域訓字底邏那。
此雲度也。
沙是皤沙。
此雲說也。
謂說法度人。
或但雲說。
辯才無礙者即能說也。
波頭摩者。
此雲赤蓮華。
身心如蓮華淨無塵垢。
然燈者。
智論雲。
此佛從初現生。
乃至成佛。
舉身帶光如然燈故。
身智光明普周稱大。
然十中後七乃過去劫佛。
如何賢劫曾入殿耶。
古釋有二。
一約時劫相即入故。
二約其處有粗細故。
粗随劫壞。
細者常存。
如法華天人見燒我土不毀。
又梵王見淨身子見穢。
今此天帝是大菩薩同梵王見。
亦佛加故。
二如此下結通十方。
第十爾時世尊下。
殿皆廣博。
即示如意相廣殿。
同處以遣局情。
亦表廓大慈悲等衆生界。
又如來入殿。
即覺智現前。
忽然廣博則身心無際。
十方已下結無盡。
唯結後四前已結故 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 初來意者。
既明化主赴感。
今辨助化贊揚。
将演住門先陳體性。
性即佛智先贊如來。
故品來也。
二釋名者。
須彌約處贊稱佛德。
依處有贊故立此名。
亦頂上之贊揀餘處也。
三宗趣者。
以集衆放光偈贊為宗。
為成正說為趣。
又顯佛德為宗。
令知住體為趣。
第四釋文總為三分。
第一集衆分。
第二放光分。
第三偈贊分。
今初文有十同。
義兼三異。
謂五六七。
一集因同皆佛力故。
亦同會前時。
二十方下主首同。
三一一各下眷屬數同。
四從百佛下。
來處量同。
前十此百位已增故。
五其名下。
表法名同。
慧即十解能見法故。
菩薩名異至偈釋之。
六所從來下。
世界名同同名華者。
位相創開無著感果故。
别即次第配于十住。
一發心主導世間故。
二淨治心地如蓮開故。
三修行圓淨故。
四水生之貴故。
五方便堅誓故。
六正心無相如香氣故。
七不退意悅故。
八阿盧那者。
此雲日出時。
紅赤之相童真明淨故。
九那羅陀者。
此雲人持。
以華香妙人皆佩故。
王子佩持法王軌度故。
十智遍如空故。
亦可别明十住勝進十法。
思之可知。
七各于下。
所事佛同。
同名月者。
表位中。
佛果智明闇息恩益清涼。
應器周故。
别名即十住。
自分十法之果。
一以十難得法。
可謂殊特。
二發十大心不可窮盡。
三觀于空等不可傾動。
四了知業行生死涅槃。
如風不住。
五饒益安樂一切衆生。
如水普潤。
六聞十種法。
心定不動故得解脫。
七聞十不退可謂無上。
八三業無失。
如星明淨。
随意受生燦然滿空。
神足自在若依空運轉。
九善知煩惱現起習氣。
故得清淨。
十觀察無數衆生根欲智慧心境。
餘不能知唯自明了。
以此十因成茲十佛。
上且随要相屬以為此釋。
委明其相如十住文。
八是諸已下申禮敬同。
九随所來下威儀住同。
十如此下結十方同。
又上十方從東次第。
如名号品問。
準此結通。
即于十方盡空世界。
皆有菩薩而來集會者。
且如東方過百刹塵土。
外亦有衆集。
未知彼因陀羅華世界為在何處。
餘界亦爾。
答如名号品。
第二爾時下。
如來放光分。
文義有六。
一時。
二主。
三處。
四數。
五相。
六業處。
謂兩足指足指拒地得住有力。
成位不退而行有恒。
數位過前加于千也。
相表解顯故雲妙色。
普照十方顯佛衆會。
一光照于一切則一切亦爾。
重疊無礙無不互見。
為一法界圓明大會。
第三爾時法慧下。
偈贊分中十菩薩說。
即為十段。
初一是總餘九為别。
以法慧是說法主故。
總叙此會本末事義。
總顯佛德。
餘九歎佛差别之德。
總别共顯如來無礙之會。
此十菩薩名亦表十住。
其所說法表位勝進。
勝進有二。
一趣後位。
二趣佛果。
今約佛果。
今初東方法慧總了佛法故。
勝進中雲。
欲令菩薩于佛法中。
心轉增廣。
文中觀佛現用。
及與往修皆周遍故。
十頌分三。
初五叙因佛光見多盛事。
初一叙此品放光。
次一叙前品請贊。
餘三重叙此品。
次二勸觀佛力。
更發勝心。
即前品不起而升。
後三舉因結果。
初一舉因後二結果。
由因中行願刹刹齊修故。
果位身智遍應遍斷。
第二南方一切慧者。
了一切法真實之性。
淨心地故。
頌意為顯于諸衆生。
增長大悲以稱實而觀救世者故。
十頌分六。
初二違理觀佛非見佛。
次四了法真性真見佛。
三有一偈迷性取法不見佛。
四一偈。
佛即同法為真佛。
五一偈引已了法為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