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也。
自利也。
而不礙現于廣境是用也。
人天不能知利他也。
良以體用無二故。
自利即是利他。
此上十義。
同為一聚法界緣起相即自在。
菩薩善達作用無礙。
思之思之。
又經且約根境相對。
亦應境境相對。
謂色塵入正受。
聲香三昧起等。
此如下童子身中入正定等中明。
複應根根相對。
謂眼根入正受。
耳根三昧起等。
一塵入正受多根三昧起等。
并略故不說。
上來無礙深妙難思。
始學之流如何趣入。
今當總結。
但能知事理無礙根境一如。
念慮不生自當趣入。
又向雲色性難思等。
即色等總持。
是色陀羅尼自在佛等。
亦應雲分别眼性難思。
有眼陀羅尼自在佛等。
又眼中雲性空寂滅。
即眼之度門。
眼等本淨。
亦應雲色等度門色等本淨。
不唯取相為染無心為淨而已也。
又以智論三觀束之。
分别色相等。
是假名觀也。
性空寂滅是空觀也。
此二不二色性難思。
中道觀也。
三無前後皆是一心。
對此三觀應辨三止。
謂方便随緣止。
體真止。
離二邊分别。
止既止觀雙運。
亦名一心三生也。
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雙照三一雙遮三一。
是無礙也。
一一釋文準思可見。
此是菩薩圓融功德。
而自莊嚴。
觸目對境常所行用。
希心玄趣。
幸願留神。
二童子下六頌半。
于他身得自在。
此有三義。
一如前眼根入等。
但約見境為出入耳。
二菩薩化現彼身。
作此轉變速疾也。
三菩薩以衆生身作自身。
如下十身相作等。
是故于彼身入此身出。
而彼不覺知。
唯應度者知得度也。
三鬼神下二頌半。
微細自在。
謂毛孔約正報。
即佛及衆生。
毛頭約空處。
微塵是色相多約器界。
并身在中入定出定。
為顯三昧純熟隐顯自在故。
亦通觀彼入出定等。
即于境無礙也。
若唯約身在彼下十定中。
亦雲無生法中入起。
安有處耶。
四一切塵下四頌半。
器界事中周偏入出。
然菩薩身普遍略有四位。
一普遍一切十方刹海。
二遍彼刹内樹等物中。
三遍一切塵毛等中。
皆圓遍非分遍。
是故皆全身顯現。
四以是法界身故。
不異不分恒在此常在彼。
無有前後。
第三是名下一頌總結。
初句以德命人。
次句依人顯德。
後半明說不盡。
近結第十定用無盡。
遠結前十定大用無盡。
以是無盡之法門故。
第五一切下。
喻況玄旨分。
亦名舉劣顯勝分。
以上所說普賢行德。
窮于佛境。
蓋是信滿之位。
既越常規乖于視聽。
滞情封教取信無由。
故舉斯近事以鏡玄趣。
令開悟也。
七十九頌分為三段。
初二總标喻意。
二七十六頌别顯喻相。
三一頌結說顯德。
今初先一偈半。
明非喻能喻。
後半偈借喻通玄。
今初舉四難思。
意在菩薩神力。
瑜伽決擇分有六種不可思議。
謂一者我。
二有情。
三世間。
四有情業果。
五諸修靜慮者靜慮境界。
六諸佛世尊諸佛境界。
今衆生含其前三。
加龍變化所以有四。
菩薩神力。
即靜慮者境界。
舊經梵本。
皆雲禅定力用故。
然衆生業報四因難思。
謂處所差别故。
事差别故。
因差别故。
異熟果差别故。
諸龍變化不起心念。
六天四洲雲雨不同等。
故難思也。
佛自在者有五難思。
謂真如甚深故。
自在轉故。
無漏界證得故。
無障礙故。
成立有情所作事故。
菩薩神力由三種相。
除佛後二。
以今經文分同佛五。
以皆超言念故。
無可同喻。
後半中然取分喻。
以小喻大。
令聞喻者忘象領意故。
褒以智者。
二聲聞下别辨中。
略顯二十種大喻。
以況菩薩之德。
初有三頌半。
明聲聞現通喻。
況菩薩自在益生德。
先明喻末偈舉劣顯勝。
不為衆生無大悲也。
不求菩提無大智也。
大饒益者具悲智也。
二有二偈日月現影喻。
況菩薩普應群機德。
三有二頌水現四兵喻。
喻菩薩海印現像德。
四有二頌善音巧辨喻。
喻菩薩總持巧說德。
五二頌女授辯才喻。
喻授法益生德。
六譬如幻師下。
二頌幻師巧術喻。
喻不思議解脫德。
七二頌修羅隐形喻。
喻勝通隐顯德。
八五頌象王随變喻。
喻定用自在德。
九二頌修羅大身喻。
喻法界身雲德。
同于上文主伴嚴麗。
十有四頌帝釋破怨喻。
喻降伏衆魔德。
十一忉利天下六頌。
天鼓說法喻。
況菩薩以無功用現身說法德。
十二有三頌。
天鼓安慰喻。
況菩薩慈音除惱德。
十三有三頌。
天王普應喻。
喻普應悅機德。
十四有二頌。
魔系愚夫喻。
喻攝生同行德。
十五有二頌。
梵王殊現喻。
況菩薩解脫自在德。
十六魔醯下二頌。
自在數滴喻。
況菩薩一念普知德。
十七三頌大風成事喻。
喻大願宿成德。
十八二頌衆聲悅意喻。
喻四辯悅機德。
十九二頌。
大海包含喻。
喻禅慧普修德。
二十大海龍下。
二十四頌半。
龍王遊戲喻。
喻菩薩遊戲神變德。
文分為二。
初二十二頌半。
明龍王大用不同。
後二頌正明舉劣顯勝。
前中初半偈總标。
餘頌别顯。
于中四。
初四偈半雲色不同。
喻菩薩身雲各異。
次有四頌電光差别。
喻菩薩光明等殊。
第三偈雲寶藏色者。
梵雲室利揭娑。
此雲勝藏。
勝藏即寶名也。
閻浮提中帝青色者。
梵雲天帝火焰摩尼色。
亦珠寶名也。
三有三頌半雷聲不等。
喻菩薩三昧多種。
四有十頌所雨不一。
喻菩薩說法多門。
言曼陀羅者。
此雲悅意。
澤香即塗香也。
雞羅多摩者。
雞羅此雲華蕊。
多摩此雲天上華。
謂此香是天華蕊所作故也。
婆利師迦者。
此雲雨時生華。
末利香即華名。
其色猶黃金。
第二如是無量下。
二頌正舉劣顯勝。
謂娑竭羅龍。
于六欲天等總十五處。
現斯作用。
而身不動搖心無分别。
但由業報之力現斯自在。
菩薩亦爾。
住無功用不動不思。
于十方界應現多種。
亦以菩薩功德之力随機見殊。
此就喻意顯勝可知。
第三彼諸下。
一頌結說難思。
前半非喻能喻。
後半結上略說。
引諸喻者略有二意。
一顯菩薩自在不同。
二貴令衆生起信。
且江南之人不信千人[疊*毛]帳。
河北之者多疑萬斛之舟。
皆耳目不暨故耳。
所以或舉目擊或據具縛之人。
自在若斯。
菩薩之用固當無惑。
今猶疑者豈不傷哉。
大文第三第一智慧下。
九頌校量勸持分。
此廣大用人皆有分。
見而不習誠為自欺。
故中人可勸而進也。
于中分二。
初一頌結前所說。
略就六慧結之。
第一者上無加故。
二廣大者。
語其分量超二乘故。
三真實者。
明其體性内證無虛故。
四無邊者有二義。
一量智普知故。
二離種種二邊故。
即中道慧也。
五勝者。
超地位故。
六殊勝者同普賢故。
二此法下八頌。
明信受難得。
于中初一總顯餘七别明。
前中希有者。
佛出懸遠已難可遇。
唯初成頓說故希有也。
奇謂初能具後。
特謂迥出諸乘。
此句贊也。
下文勸耳。
聞謂遇經。
忍可謂信因。
信則心淨。
受謂領文領義。
贊乃通言通筆。
說唯約言。
上皆所作總說皆難。
後别明中三。
初二偈半明難信。
次半偈況出餘行。
後四偈舉事校量。
前中初一偈明人天之器信為甚難。
若爾今或能信何耶。
由二力故。
一現修淨福稱所求故。
二昔因聞熏今發種故。
今不信者。
願少聽聞為毒塗鼓。
終成堅種。
後一偈半舉三乘之信。
展轉難得況于一乘。
明文昭然權實有據。
第二半偈。
況出餘行中信忍尚難。
況具餘行。
難中之難也。
真實解者。
亦有說行而不信圓融之旨。
非真實解也。
願諸學者善擇知見。
第三四頌舉事校量。
初三校量難信。
初二舉二難以況信難。
後一舉福勝以彰信勝。
後一校量餘行之難。
唯明誦持餘略不說。
亦顯修行。
真解非可校量也。
此之四事。
後後過于前前。
巧辯深勝。
大段第三時賢首下。
顯實證成分。
于中有四。
一動世界大機發故。
二蔽魔宮唯佛境故。
三息惡道利樂深故。
四佛現證契佛心故。
于中摩頂贊善随喜。
即三業皆證。
勸物信行第二會竟
自利也。
而不礙現于廣境是用也。
人天不能知利他也。
良以體用無二故。
自利即是利他。
此上十義。
同為一聚法界緣起相即自在。
菩薩善達作用無礙。
思之思之。
又經且約根境相對。
亦應境境相對。
謂色塵入正受。
聲香三昧起等。
此如下童子身中入正定等中明。
複應根根相對。
謂眼根入正受。
耳根三昧起等。
一塵入正受多根三昧起等。
并略故不說。
上來無礙深妙難思。
始學之流如何趣入。
今當總結。
但能知事理無礙根境一如。
念慮不生自當趣入。
又向雲色性難思等。
即色等總持。
是色陀羅尼自在佛等。
亦應雲分别眼性難思。
有眼陀羅尼自在佛等。
又眼中雲性空寂滅。
即眼之度門。
眼等本淨。
亦應雲色等度門色等本淨。
不唯取相為染無心為淨而已也。
又以智論三觀束之。
分别色相等。
是假名觀也。
性空寂滅是空觀也。
此二不二色性難思。
中道觀也。
三無前後皆是一心。
對此三觀應辨三止。
謂方便随緣止。
體真止。
離二邊分别。
止既止觀雙運。
亦名一心三生也。
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雙照三一雙遮三一。
是無礙也。
一一釋文準思可見。
此是菩薩圓融功德。
而自莊嚴。
觸目對境常所行用。
希心玄趣。
幸願留神。
二童子下六頌半。
于他身得自在。
此有三義。
一如前眼根入等。
但約見境為出入耳。
二菩薩化現彼身。
作此轉變速疾也。
三菩薩以衆生身作自身。
如下十身相作等。
是故于彼身入此身出。
而彼不覺知。
唯應度者知得度也。
三鬼神下二頌半。
微細自在。
謂毛孔約正報。
即佛及衆生。
毛頭約空處。
微塵是色相多約器界。
并身在中入定出定。
為顯三昧純熟隐顯自在故。
亦通觀彼入出定等。
即于境無礙也。
若唯約身在彼下十定中。
亦雲無生法中入起。
安有處耶。
四一切塵下四頌半。
器界事中周偏入出。
然菩薩身普遍略有四位。
一普遍一切十方刹海。
二遍彼刹内樹等物中。
三遍一切塵毛等中。
皆圓遍非分遍。
是故皆全身顯現。
四以是法界身故。
不異不分恒在此常在彼。
無有前後。
第三是名下一頌總結。
初句以德命人。
次句依人顯德。
後半明說不盡。
近結第十定用無盡。
遠結前十定大用無盡。
以是無盡之法門故。
第五一切下。
喻況玄旨分。
亦名舉劣顯勝分。
以上所說普賢行德。
窮于佛境。
蓋是信滿之位。
既越常規乖于視聽。
滞情封教取信無由。
故舉斯近事以鏡玄趣。
令開悟也。
七十九頌分為三段。
初二總标喻意。
二七十六頌别顯喻相。
三一頌結說顯德。
今初先一偈半。
明非喻能喻。
後半偈借喻通玄。
今初舉四難思。
意在菩薩神力。
瑜伽決擇分有六種不可思議。
謂一者我。
二有情。
三世間。
四有情業果。
五諸修靜慮者靜慮境界。
六諸佛世尊諸佛境界。
今衆生含其前三。
加龍變化所以有四。
菩薩神力。
即靜慮者境界。
舊經梵本。
皆雲禅定力用故。
然衆生業報四因難思。
謂處所差别故。
事差别故。
因差别故。
異熟果差别故。
諸龍變化不起心念。
六天四洲雲雨不同等。
故難思也。
佛自在者有五難思。
謂真如甚深故。
自在轉故。
無漏界證得故。
無障礙故。
成立有情所作事故。
菩薩神力由三種相。
除佛後二。
以今經文分同佛五。
以皆超言念故。
無可同喻。
後半中然取分喻。
以小喻大。
令聞喻者忘象領意故。
褒以智者。
二聲聞下别辨中。
略顯二十種大喻。
以況菩薩之德。
初有三頌半。
明聲聞現通喻。
況菩薩自在益生德。
先明喻末偈舉劣顯勝。
不為衆生無大悲也。
不求菩提無大智也。
大饒益者具悲智也。
二有二偈日月現影喻。
況菩薩普應群機德。
三有二頌水現四兵喻。
喻菩薩海印現像德。
四有二頌善音巧辨喻。
喻菩薩總持巧說德。
五二頌女授辯才喻。
喻授法益生德。
六譬如幻師下。
二頌幻師巧術喻。
喻不思議解脫德。
七二頌修羅隐形喻。
喻勝通隐顯德。
八五頌象王随變喻。
喻定用自在德。
九二頌修羅大身喻。
喻法界身雲德。
同于上文主伴嚴麗。
十有四頌帝釋破怨喻。
喻降伏衆魔德。
十一忉利天下六頌。
天鼓說法喻。
況菩薩以無功用現身說法德。
十二有三頌。
天鼓安慰喻。
況菩薩慈音除惱德。
十三有三頌。
天王普應喻。
喻普應悅機德。
十四有二頌。
魔系愚夫喻。
喻攝生同行德。
十五有二頌。
梵王殊現喻。
況菩薩解脫自在德。
十六魔醯下二頌。
自在數滴喻。
況菩薩一念普知德。
十七三頌大風成事喻。
喻大願宿成德。
十八二頌衆聲悅意喻。
喻四辯悅機德。
十九二頌。
大海包含喻。
喻禅慧普修德。
二十大海龍下。
二十四頌半。
龍王遊戲喻。
喻菩薩遊戲神變德。
文分為二。
初二十二頌半。
明龍王大用不同。
後二頌正明舉劣顯勝。
前中初半偈總标。
餘頌别顯。
于中四。
初四偈半雲色不同。
喻菩薩身雲各異。
次有四頌電光差别。
喻菩薩光明等殊。
第三偈雲寶藏色者。
梵雲室利揭娑。
此雲勝藏。
勝藏即寶名也。
閻浮提中帝青色者。
梵雲天帝火焰摩尼色。
亦珠寶名也。
三有三頌半雷聲不等。
喻菩薩三昧多種。
四有十頌所雨不一。
喻菩薩說法多門。
言曼陀羅者。
此雲悅意。
澤香即塗香也。
雞羅多摩者。
雞羅此雲華蕊。
多摩此雲天上華。
謂此香是天華蕊所作故也。
婆利師迦者。
此雲雨時生華。
末利香即華名。
其色猶黃金。
第二如是無量下。
二頌正舉劣顯勝。
謂娑竭羅龍。
于六欲天等總十五處。
現斯作用。
而身不動搖心無分别。
但由業報之力現斯自在。
菩薩亦爾。
住無功用不動不思。
于十方界應現多種。
亦以菩薩功德之力随機見殊。
此就喻意顯勝可知。
第三彼諸下。
一頌結說難思。
前半非喻能喻。
後半結上略說。
引諸喻者略有二意。
一顯菩薩自在不同。
二貴令衆生起信。
且江南之人不信千人[疊*毛]帳。
河北之者多疑萬斛之舟。
皆耳目不暨故耳。
所以或舉目擊或據具縛之人。
自在若斯。
菩薩之用固當無惑。
今猶疑者豈不傷哉。
大文第三第一智慧下。
九頌校量勸持分。
此廣大用人皆有分。
見而不習誠為自欺。
故中人可勸而進也。
于中分二。
初一頌結前所說。
略就六慧結之。
第一者上無加故。
二廣大者。
語其分量超二乘故。
三真實者。
明其體性内證無虛故。
四無邊者有二義。
一量智普知故。
二離種種二邊故。
即中道慧也。
五勝者。
超地位故。
六殊勝者同普賢故。
二此法下八頌。
明信受難得。
于中初一總顯餘七别明。
前中希有者。
佛出懸遠已難可遇。
唯初成頓說故希有也。
奇謂初能具後。
特謂迥出諸乘。
此句贊也。
下文勸耳。
聞謂遇經。
忍可謂信因。
信則心淨。
受謂領文領義。
贊乃通言通筆。
說唯約言。
上皆所作總說皆難。
後别明中三。
初二偈半明難信。
次半偈況出餘行。
後四偈舉事校量。
前中初一偈明人天之器信為甚難。
若爾今或能信何耶。
由二力故。
一現修淨福稱所求故。
二昔因聞熏今發種故。
今不信者。
願少聽聞為毒塗鼓。
終成堅種。
後一偈半舉三乘之信。
展轉難得況于一乘。
明文昭然權實有據。
第二半偈。
況出餘行中信忍尚難。
況具餘行。
難中之難也。
真實解者。
亦有說行而不信圓融之旨。
非真實解也。
願諸學者善擇知見。
第三四頌舉事校量。
初三校量難信。
初二舉二難以況信難。
後一舉福勝以彰信勝。
後一校量餘行之難。
唯明誦持餘略不說。
亦顯修行。
真解非可校量也。
此之四事。
後後過于前前。
巧辯深勝。
大段第三時賢首下。
顯實證成分。
于中有四。
一動世界大機發故。
二蔽魔宮唯佛境故。
三息惡道利樂深故。
四佛現證契佛心故。
于中摩頂贊善随喜。
即三業皆證。
勸物信行第二會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