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六

關燈


    智契解脫之門。

    慈熏身語意業。

    故得身同法界大用無涯。

    毛光觸物為益萬品。

    遍于時處緣者會之。

    是謂菩薩圓建立衆生也。

    文分為五。

    初一頌标門總辨。

    二所放光明下别明一毛光明業用。

    三如一毛下。

    類顯一切毛光業用。

    四如其本行下。

    釋成分齊。

    五若有聞下。

    聞信光益。

    今初。

    就所益說故名安樂。

    就第二段中二。

    初略辨四十四門光用。

    後如是等下結略顯廣。

    就四十四光中皆有四義。

    一标光名。

    二辨光用。

    三出光因。

    四結光果。

    類例相從分為十段五對。

    初有二光顯示三寶。

    二有四光令發大心。

    上二即三寶四弘對。

    三有二光總圓福智。

    四有二光入理持法。

    上即二嚴二持對。

    五有六光六度行圓。

    六有七光四等救攝。

    即六度四等對。

    七有一光總彰三學。

    八有八光。

    雜彰萬行供養為先。

    為三學萬行對。

    九有六光。

    令六根内淨動與理會。

    十有六光。

    明六塵外淨觸境皆道。

    即根清境淨對。

    今初。

    二光中。

    前一顯現。

    于中初句标名以近初标。

    但雲所放不言又放。

    次三句辨用。

    後偈辨因中。

    示三寶令其正歸。

    示正道令其正向。

    上通一體及别相三寶。

    亦示佛塔。

    令其正信義兼住持。

    後一光照耀用有七句。

    一偈辨因并顯可知。

    第二四光。

    令發大心中即四弘願也。

    初一令衆生無邊誓願度。

    因中興有為而毀有為。

    二一光令煩惱無邊誓願斷。

    因中興有為而贊禅定。

    上二皆事理兼修。

    三上欣佛果。

    四愛樂三寶窮盡法門。

    因中四弘之終故。

    總結雲及示發心功德行。

    第三有二光總圓福智。

    智因中分别法相。

    決了真理無虧理事。

    不減佛法故。

    得一念悉解多門。

    第四二光入理持法。

    初一慧入二空即義持也。

    後一具四總持于法自在。

    第五六度光中戒因中。

    雲發大心者。

    謂若發二乘心。

    則破淨戒。

    大心導善不在人天。

    勤策萬行慧為上首。

    各加一偈餘可思之。

    第六有七光。

    四等救攝中。

    初一慈光與佛慧真樂見無量佛。

    此有二義。

    一見事佛。

    真樂因故。

    二見心佛。

    一一心華有覺性故。

    次三悲光拔苦。

    初一厄難苦。

    次一疾病苦。

    後一死苦。

    令見佛者。

    一舍命不恐。

    二惡道不畏。

    又要臨終勸者。

    智論二十八雲。

    臨終少時。

    能勝終身行力。

    以猛利故。

    如火如毒。

    依西域法。

    有欲舍命者令面向西于前安一立像。

    亦面向西。

    以旛頭挂像手指。

    令病人手捉旛腳。

    口稱佛名。

    作随佛往生淨土之意。

    兼與燒香鳴磬助稱佛名。

    若能行此。

    非直亡者得生佛前。

    抑亦終成見佛光也。

    若神遊大方去留無礙者。

    置之言外。

    不爾勉旃斯行。

    次二光令生法喜。

    初則欣法聽說。

    法喜已充。

    終則觸境無非佛法。

    成喜之極。

    後一令成大舍。

    舍除放逸衆惑之根。

    第七一光總彰萬行。

    三學攝盡故曰普聞。

    第八八光雜明諸行供養為先。

    前五供敬由。

    後三施悲田。

    第九六光内淨六根。

    第十六光外清六境。

    文并可知。

    戈者平頭戟也。

    鋋者小矛也。

    第二如是等比下。

    結略顯廣。

    一毛之用光。

    有塵沙。

    第三如一毛下。

    類顯一切毛光業用。

    及結用所依。

    謂三昧力。

    第四如其下釋成分齊。

    如是等光。

    今何不見。

    謂有緣者見如目睹光。

    無緣不覺盲瞽常闇。

    于中分二。

    初偈總明。

    如其本行牒前往因。

    所得光者。

    牒前果用。

    若有宿緣及曾同行者。

    則随其所見如是差别。

    後六偈别顯。

    于中初二法說。

    後四喻說。

    前中初偈宿緣。

    宿有四緣。

    一昔同業。

    二愛其行。

    三能随喜。

    四但見所作。

    後偈現因。

    不必有緣但功行内着。

    光明爰燭。

    有三種因。

    一修廣福。

    二供多佛。

    三求佛果。

    即福智二嚴也。

    上之七類皆蒙光照。

    二喻說中。

    雙明見與不見二喻。

    皆有法合。

    初日出喻喻光為益因。

    合中謂法日常明。

    有智慧者心不住法。

    如人有目則能得見。

    有三類人則不能見。

    一者凡愚。

    二邪信外道。

    三劣解二乘。

    皆無因緣如人無目。

    後寶嚴喻。

    喻光正益。

    明法寶常存。

    由福無福有處不處。

    第五若有下。

    一頌明聞信光益。

    謂信仰解了不生疑惑。

    則成佛果。

    不以不見疑菩薩之無光。

    不以極苦莫救謂光明之無益。

    亦不高推果用謂菩薩不能。

    故雲永斷諸疑。

    第九有勝三昧下。

    六頌。

    主伴嚴麗三昧門。

    亦是出現三昧文分三别。

    初一标門顯意。

    次四明一方業用。

    于中前三法說。

    後一喻合。

    既言量等三千。

    則不壞次第。

    劣于十地及等覺也。

    三一頌類顯十方。

    第十有勝三昧名方網下。

    三十四頌半。

    明寂用無涯三昧門。

    約處名為方網。

    約相是謂寂用。

    亦總顯上來動寂無二故。

    文分為三。

    初一标名總辨。

    十方交絡出入縱橫。

    故名為網。

    二或于下。

    三十二頌半正顯業用。

    三是名下一頌。

    總結難思。

    就業用中分三。

    初二頌。

    于十方處交絡出入。

    明于器世間自在。

    二有五頌。

    十方佛所入出無礙。

    明于智正覺世間自在。

    三于眼根下。

    二十五頌半。

    通顯于三世間自在。

    菩薩于三世間自在。

    略有二義。

    一以自身作三世間。

    故得自在。

    二菩薩于三世間處示現自在。

    今此三段。

    初二約後義。

    後一通二義。

    文或绮互理實皆具。

    初二世間略有四重無礙。

    一約處。

    謂東處即是西處。

    是故菩薩常在東恒在西也。

    二約佛。

    謂東佛即西佛。

    是故在東佛恒在西佛。

    三約菩薩身不分。

    謂在東之身即是西身。

    四約定。

    謂入定即是出定。

    所以爾者。

    略顯二因。

    一以所觀之法。

    事随理融相即在故。

    二能觀之心。

    亦寂用無礙故。

    然此文中。

    為顯菩薩秘密隐顯自在德故。

    但說後二。

    若辨前二。

    則似菩薩無力。

    三于眼下。

    通顯于三世間自在。

    文分為四。

    一明根境相對以辨自在。

    二童子下。

    明于他身自在。

    三鬼神下。

    明微細自在。

    四一切塵下。

    器界事中以辨自在。

    今初。

    十二頌六對。

    一一對中。

    有十義五對無礙之相。

    欲辨無礙先須明識定慧。

    此中雲三昧起者觀也。

    入正受者定也。

    定慧雖多不出二種。

    一事二理。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事定門也。

    能觀心性契理不動。

    理定門也。

    明達法相事觀也。

    善了無生理觀也。

    諸經論中或單說事定。

    或但明理定。

    二觀亦然。

    或敵體事理止觀相對。

    或以事觀對于理定。

    如起信論。

    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為止。

    而觀因緣生滅為觀。

    或以理觀對于事定。

    下經雲。

    一心不動入諸禅。

    了境無生名般若是也。

    或俱通二。

    如下雲。

    禅定持心常一緣。

    智慧了境同三昧是也。

    或二俱泯非定非散。

    或即觀之定但名為定。

    如觀心性名上定是也。

    或即定之觀但名為觀。

    如以無分别智觀名般若是也。

    或說雙運。

    謂即寂之照是也。

    所以局見之者随矚一文。

    互相非撥。

    偏修之者随入一門。

    皆有克證。

    然非圓暢。

    今此經文巧顯無礙。

    言五對者。

    第一對根境無礙。

    謂觀根入定應從根出。

    而從境出者。

    為顯根境唯是一心。

    緣起無二理性融通。

    是故根入境出耳。

    境入根出亦然。

    第二對理事二定無礙。

    謂分别事相應入事定。

    而入理定。

    欲觀性空應入理定。

    而入事定。

    以契即事之理而不動故。

    入理即是入事。

    制心即理之事而一緣故。

    入事即是入理。

    而經文但雲入正定。

    不言理事。

    及乎出觀境中。

    即雲分别色相斯事觀也。

    根中即雲性空寂者。

    理觀也。

    亦合将根事對于境理。

    以辨無礙。

    第三對事理二觀無礙。

    謂欲分别事相。

    應從事觀起而反從理觀起者。

    以所觀之境既真俗雙融法界不二故。

    分别事智即是無生之智。

    二觀唯是一心故。

    亦應将境事理對根事理。

    以辨無礙。

    第四對出入無礙。

    以起定即是入定故。

    起定而心不亂。

    若以事理相望。

    應成四句。

    謂事入事起事入理起等。

    若以根境相望。

    又成四句。

    謂根事入境事起等。

    一一思之皆有所由。

    第五對二利體用無礙。

    謂于眼根起定心不亂是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