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現佛說法。
次一體用自在。
初句揀非二義。
一念無分别。
二動無功用。
下三句顯正二義。
謂無念之念。
一念遍于十方。
無功之功。
多門攝于群品。
月喻四義準法可知。
後一結用所依。
海印之義。
昔雖略解未盡其源。
今以十義釋之。
以表無盡之用。
下經雲。
如淨水中。
四兵像。
乃至莫不皆于水中現。
又雲。
海有希奇殊特法。
能為一切平等印衆生寶物及川流。
普悉包容無所拒故。
大集十四雲。
如閻浮提一切衆生身。
及餘外色。
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
以是故名大海為印。
菩薩亦爾。
得大海印三昧。
已能分别見一切衆生心行。
于一切法門皆得慧明。
是為菩薩得海印三昧。
見一切衆生心行所趣。
然此經文多同出現。
但出現現于四天下像。
又約佛菩提。
大集唯閻浮約菩薩所得。
然皆見心所趣等了根器也。
此文所現形類應根器也。
二文互舉皆是所現。
菩薩定心以為能現。
言十義者。
一無心能現義。
經雲無有功用無分别故。
二現無所現義。
經雲如光影故。
出現品雲普現一切衆生心念根性欲樂。
而無所現故。
三能現與所現非一義。
四非異義。
經雲大海能現能所異故非一。
水外求像不可得故非異。
顯此定心與所現法。
即性之相能所宛然。
即相之性物我無二。
五無去來義。
水不上取物不下就。
而能顯現。
三昧之心亦爾。
現萬法于自心。
彼亦不來。
羅身雲于法界。
未曾暫去。
上之五義與鏡喻大同。
六廣大義。
經雲遍十方故。
普悉包容無所拒故。
明三昧心周于法界。
則衆生色心皆定心中物。
用周法界亦不離此心。
七普現義。
經雲一切皆能現故。
出現雲菩提普印諸心行故。
此與廣大異者。
此約所現不揀巨細。
彼約能現其量普周。
又此約所現無類不現。
彼約能現無行不修。
八頓現義。
經雲一念現故。
謂無前後如印頓成。
九常現義。
非如明鏡有現不現時。
十非現現義。
非如明鏡對至方現。
經雲現于四天下像故。
四兵羅空對而可現。
四天之像不對而現。
故雲非現現也。
以不待對。
是故常現該三際也。
具上十義故稱海印。
諸佛窮究菩薩相似。
問仁王三賢。
都無八相之文。
初地方雲。
方生百三千一時成正覺。
此之八相豈在信門。
答即上所引大集亦雲。
灌頂住菩薩得佛神力。
若菩薩成就如是等法。
能于無佛世界示現八相。
乃至廣說。
彼說住終。
若占察經漸次作佛。
略有四種。
何等為四。
一者信滿法故作佛。
所謂依種性地。
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
無可願求故。
二解滿作佛。
三證滿作佛。
謂淨心地。
四一切功德行滿作佛。
依究竟菩薩地。
起信依此說信成就發心。
能八相作佛。
文據昭然。
況圓融門中不依位次。
寄終教說信滿即能。
因果無礙。
以因門取常是菩薩以果門取即恒是佛。
或雙存俱泯自在難思。
又此化現非唯一位。
依一類界而能具攝一切地位。
遍于時處。
故雲念念遍十方也。
第二嚴淨下。
華嚴好行三昧。
文有十句。
略辨七行。
前六句各一行。
七八是十度行。
九結上自在。
十總結所依。
萬行如華嚴法身故。
餘如别說。
第三一微塵中下。
四頌明因陀羅網三昧門。
于中初二句。
标定心境。
然有二意。
一由一多相即故入一定能成多定。
由成多定。
令一塵内有一切塵。
一一塵中現一切刹。
二但令一塵現刹一切亦爾。
故雲成就一切微塵定。
次二句明不壞相而普現。
故雲不增。
次二頌明一塵中所現刹相。
無礙如焰重現如帝網。
次半頌舉一例餘。
亦有二意。
一例上一塵之内所具之塵。
二例如一塵入定示現。
餘塵入定示現亦然。
後二句結用所因。
略辨三門。
一三昧力。
此同标中。
二不思議解脫力。
如不思議品雲。
于一塵中現三世佛刹等。
三神通力。
謂幻通自在并如下說。
第四若欲下十八頌。
明手出廣供三昧門。
初一總标。
後一通結。
中間别顯。
欲顯勝妙略舉一手。
為供所依。
由于昔時以手持供供佛施人。
稱周法界。
故令真流供具等諸佛之難思。
第五菩薩住下。
八頌明現諸法門三昧門分四。
初一總标多門。
二有五頌。
别顯二十種門供等。
即門通入佛果故。
三一頌半結多所因。
由四悉檀故。
初半對治。
次半世界。
随行差别即當為人。
而成就言。
謂第一義。
四半頌結用難測。
第六有妙下。
十七頌明四攝攝生三昧門文分為二。
初一偈總标名用。
餘頌别顯。
于中分四。
初四頌布施攝。
初一偈半。
求受用者恣其所須。
次半偈。
求自在者施以王位。
又此施位即難行施。
以是可愛着故。
次偈身行法施。
後偈妙色悅心。
是無畏施。
又後二偈。
初身行法儀。
後服世妙飾。
貴悅物心随求即與。
次二頌愛語攝。
一切愛語。
謂慰喻慶悅勝益之言。
言種種梵音者。
即八種梵音。
一最好聲。
其音清雅。
如迦陵鳥。
二易了聲。
言辭辯了。
三和調。
四柔軟。
五不誤。
六不女。
七尊慧。
八深遠。
言俱枳羅者。
亦雲都吒迦。
此雲衆音合和。
微妙最勝皆愛語之具。
随心說法應在後偈。
随世所宜應在前偈。
以瑜伽一切愛語略有二種。
一随世儀軌語。
二順正法教語。
今開示佛說八萬法門。
即順正教也。
三有二頌明同事攝。
物見菩薩俯同其事。
知有義利而修行故。
于中初頌一切同事。
八風等事皆悉同故。
後偈謂行同事。
忍于諸苦而同事故。
四有八頌。
明利行攝。
謂說趣義利之行。
以益有情。
于中初二偈。
一切利行。
此有三種。
一于現法利勸導利行。
謂令以德業招守财位。
以益近故。
經文略無。
二于後法利行。
謂勸舍财位清淨出家。
即當初偈。
三于現法後法利行。
謂勸離欲即後偈也。
又初一偈。
即難行利行。
此自有三。
一不識出離。
即外道異執。
二不求解脫。
即未種善因。
三現舍國财。
誘耽财位于此利行。
是謂難行。
次一句即攝二利行。
一即十種清淨利行也。
二令離十惡。
即此世他世樂利行。
次三句即善士利行。
慈心勸導等故。
次二偈即遂求利行。
謂衆生為八纏所繞開解令離故名遂求。
初偈即化無愧纏。
以恃壽長不知進修。
不知此身但淫欲生。
終竟敗壞。
具諸煩惱故。
後偈開解無慚纏衆生。
餘略不具。
次二偈即一切種利行。
初偈即應攝受者而攝受之。
後偈即應調伏者而調伏等。
後一偈即一切門利行。
謂不信令信故。
亦總結諸利行也。
瑜伽廣說利行居先略明同事居後。
此則先略明同事者。
以利行中若以行勸修。
與愛語相近。
若自示行即同事相近。
同事即是利行。
利行未必同事。
此二相近廣略互彰耳。
又次下三昧。
亦同事故。
第七雅思下。
十七頌俯同世間三昧門。
于中三。
初六身同世間利益衆生。
若依若正無不示為。
次六示同外道救彼邪黨。
初五别辨。
後一總結。
義如别說。
三衆生迷惑下。
五頌明語業大用。
初一總明。
次三别顯。
後一總結。
别中雲或邊咒語者。
梵雲達邏鼻茶曼達邏缽底鞞。
言達邏鼻荼者。
是南印度中邊國名也。
此雲消融。
曼達邏者咒也。
缽底鞞者句也。
謂其國人禀性純質。
凡所出言皆成神咒。
若鄰國侵害不用兵仗。
但以言破之。
彼自喪滅故曰消融咒句也。
或雲。
唯童男童女方得言成咒句。
餘不得也。
又天密語等者。
婆沙七十九說。
世尊有時為四天王。
以聖語說四谛。
二王領解二不能解。
世尊憐愍故。
以南印度邊國俗語說四谛。
二天王中一解一不解。
世尊憐愍故。
複以一種篾戾車語。
說四聖谛。
時四天王皆得領解。
善破于他者。
以因明比量等。
真能破故。
非外所動者。
真能立故。
不為他破。
後一偈類結。
非唯說四谛。
六度萬行等皆然。
一心說法得語實性。
能起随類之用。
名三昧力(已下第十五經)第八有勝三昧下。
八十九頌半。
明毛光照益三昧門
次一體用自在。
初句揀非二義。
一念無分别。
二動無功用。
下三句顯正二義。
謂無念之念。
一念遍于十方。
無功之功。
多門攝于群品。
月喻四義準法可知。
後一結用所依。
海印之義。
昔雖略解未盡其源。
今以十義釋之。
以表無盡之用。
下經雲。
如淨水中。
四兵像。
乃至莫不皆于水中現。
又雲。
海有希奇殊特法。
能為一切平等印衆生寶物及川流。
普悉包容無所拒故。
大集十四雲。
如閻浮提一切衆生身。
及餘外色。
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
以是故名大海為印。
菩薩亦爾。
得大海印三昧。
已能分别見一切衆生心行。
于一切法門皆得慧明。
是為菩薩得海印三昧。
見一切衆生心行所趣。
然此經文多同出現。
但出現現于四天下像。
又約佛菩提。
大集唯閻浮約菩薩所得。
然皆見心所趣等了根器也。
此文所現形類應根器也。
二文互舉皆是所現。
菩薩定心以為能現。
言十義者。
一無心能現義。
經雲無有功用無分别故。
二現無所現義。
經雲如光影故。
出現品雲普現一切衆生心念根性欲樂。
而無所現故。
三能現與所現非一義。
四非異義。
經雲大海能現能所異故非一。
水外求像不可得故非異。
顯此定心與所現法。
即性之相能所宛然。
即相之性物我無二。
五無去來義。
水不上取物不下就。
而能顯現。
三昧之心亦爾。
現萬法于自心。
彼亦不來。
羅身雲于法界。
未曾暫去。
上之五義與鏡喻大同。
六廣大義。
經雲遍十方故。
普悉包容無所拒故。
明三昧心周于法界。
則衆生色心皆定心中物。
用周法界亦不離此心。
七普現義。
經雲一切皆能現故。
出現雲菩提普印諸心行故。
此與廣大異者。
此約所現不揀巨細。
彼約能現其量普周。
又此約所現無類不現。
彼約能現無行不修。
八頓現義。
經雲一念現故。
謂無前後如印頓成。
九常現義。
非如明鏡有現不現時。
十非現現義。
非如明鏡對至方現。
經雲現于四天下像故。
四兵羅空對而可現。
四天之像不對而現。
故雲非現現也。
以不待對。
是故常現該三際也。
具上十義故稱海印。
諸佛窮究菩薩相似。
問仁王三賢。
都無八相之文。
初地方雲。
方生百三千一時成正覺。
此之八相豈在信門。
答即上所引大集亦雲。
灌頂住菩薩得佛神力。
若菩薩成就如是等法。
能于無佛世界示現八相。
乃至廣說。
彼說住終。
若占察經漸次作佛。
略有四種。
何等為四。
一者信滿法故作佛。
所謂依種性地。
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
無可願求故。
二解滿作佛。
三證滿作佛。
謂淨心地。
四一切功德行滿作佛。
依究竟菩薩地。
起信依此說信成就發心。
能八相作佛。
文據昭然。
況圓融門中不依位次。
寄終教說信滿即能。
因果無礙。
以因門取常是菩薩以果門取即恒是佛。
或雙存俱泯自在難思。
又此化現非唯一位。
依一類界而能具攝一切地位。
遍于時處。
故雲念念遍十方也。
第二嚴淨下。
華嚴好行三昧。
文有十句。
略辨七行。
前六句各一行。
七八是十度行。
九結上自在。
十總結所依。
萬行如華嚴法身故。
餘如别說。
第三一微塵中下。
四頌明因陀羅網三昧門。
于中初二句。
标定心境。
然有二意。
一由一多相即故入一定能成多定。
由成多定。
令一塵内有一切塵。
一一塵中現一切刹。
二但令一塵現刹一切亦爾。
故雲成就一切微塵定。
次二句明不壞相而普現。
故雲不增。
次二頌明一塵中所現刹相。
無礙如焰重現如帝網。
次半頌舉一例餘。
亦有二意。
一例上一塵之内所具之塵。
二例如一塵入定示現。
餘塵入定示現亦然。
後二句結用所因。
略辨三門。
一三昧力。
此同标中。
二不思議解脫力。
如不思議品雲。
于一塵中現三世佛刹等。
三神通力。
謂幻通自在并如下說。
第四若欲下十八頌。
明手出廣供三昧門。
初一總标。
後一通結。
中間别顯。
欲顯勝妙略舉一手。
為供所依。
由于昔時以手持供供佛施人。
稱周法界。
故令真流供具等諸佛之難思。
第五菩薩住下。
八頌明現諸法門三昧門分四。
初一總标多門。
二有五頌。
别顯二十種門供等。
即門通入佛果故。
三一頌半結多所因。
由四悉檀故。
初半對治。
次半世界。
随行差别即當為人。
而成就言。
謂第一義。
四半頌結用難測。
第六有妙下。
十七頌明四攝攝生三昧門文分為二。
初一偈總标名用。
餘頌别顯。
于中分四。
初四頌布施攝。
初一偈半。
求受用者恣其所須。
次半偈。
求自在者施以王位。
又此施位即難行施。
以是可愛着故。
次偈身行法施。
後偈妙色悅心。
是無畏施。
又後二偈。
初身行法儀。
後服世妙飾。
貴悅物心随求即與。
次二頌愛語攝。
一切愛語。
謂慰喻慶悅勝益之言。
言種種梵音者。
即八種梵音。
一最好聲。
其音清雅。
如迦陵鳥。
二易了聲。
言辭辯了。
三和調。
四柔軟。
五不誤。
六不女。
七尊慧。
八深遠。
言俱枳羅者。
亦雲都吒迦。
此雲衆音合和。
微妙最勝皆愛語之具。
随心說法應在後偈。
随世所宜應在前偈。
以瑜伽一切愛語略有二種。
一随世儀軌語。
二順正法教語。
今開示佛說八萬法門。
即順正教也。
三有二頌明同事攝。
物見菩薩俯同其事。
知有義利而修行故。
于中初頌一切同事。
八風等事皆悉同故。
後偈謂行同事。
忍于諸苦而同事故。
四有八頌。
明利行攝。
謂說趣義利之行。
以益有情。
于中初二偈。
一切利行。
此有三種。
一于現法利勸導利行。
謂令以德業招守财位。
以益近故。
經文略無。
二于後法利行。
謂勸舍财位清淨出家。
即當初偈。
三于現法後法利行。
謂勸離欲即後偈也。
又初一偈。
即難行利行。
此自有三。
一不識出離。
即外道異執。
二不求解脫。
即未種善因。
三現舍國财。
誘耽财位于此利行。
是謂難行。
次一句即攝二利行。
一即十種清淨利行也。
二令離十惡。
即此世他世樂利行。
次三句即善士利行。
慈心勸導等故。
次二偈即遂求利行。
謂衆生為八纏所繞開解令離故名遂求。
初偈即化無愧纏。
以恃壽長不知進修。
不知此身但淫欲生。
終竟敗壞。
具諸煩惱故。
後偈開解無慚纏衆生。
餘略不具。
次二偈即一切種利行。
初偈即應攝受者而攝受之。
後偈即應調伏者而調伏等。
後一偈即一切門利行。
謂不信令信故。
亦總結諸利行也。
瑜伽廣說利行居先略明同事居後。
此則先略明同事者。
以利行中若以行勸修。
與愛語相近。
若自示行即同事相近。
同事即是利行。
利行未必同事。
此二相近廣略互彰耳。
又次下三昧。
亦同事故。
第七雅思下。
十七頌俯同世間三昧門。
于中三。
初六身同世間利益衆生。
若依若正無不示為。
次六示同外道救彼邪黨。
初五别辨。
後一總結。
義如别說。
三衆生迷惑下。
五頌明語業大用。
初一總明。
次三别顯。
後一總結。
别中雲或邊咒語者。
梵雲達邏鼻茶曼達邏缽底鞞。
言達邏鼻荼者。
是南印度中邊國名也。
此雲消融。
曼達邏者咒也。
缽底鞞者句也。
謂其國人禀性純質。
凡所出言皆成神咒。
若鄰國侵害不用兵仗。
但以言破之。
彼自喪滅故曰消融咒句也。
或雲。
唯童男童女方得言成咒句。
餘不得也。
又天密語等者。
婆沙七十九說。
世尊有時為四天王。
以聖語說四谛。
二王領解二不能解。
世尊憐愍故。
以南印度邊國俗語說四谛。
二天王中一解一不解。
世尊憐愍故。
複以一種篾戾車語。
說四聖谛。
時四天王皆得領解。
善破于他者。
以因明比量等。
真能破故。
非外所動者。
真能立故。
不為他破。
後一偈類結。
非唯說四谛。
六度萬行等皆然。
一心說法得語實性。
能起随類之用。
名三昧力(已下第十五經)第八有勝三昧下。
八十九頌半。
明毛光照益三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