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六

關燈
賢首品第十二 初來意者。

    夫行不虛設必有其德。

    既解行圓妙必勝德難思。

    收前行願成信德用。

    故次來也。

    又前智首舉果征因。

    文殊廣顯其因。

    略标其果。

    雲獲一切勝妙功德。

    故問賢首令廣斯言。

    是以偈初蹑前起後。

    二釋名者。

    謂體性至順調善曰賢。

    吉祥勝德超絕名首。

    即以此名菩薩演說此法。

    賢即是首。

    賢首之品。

    以當賢位之初攝諸德。

    故偏舉賢名。

    三宗趣者。

    于信門中成普賢行德。

    而自在莊嚴。

    無方大用建立衆生。

    通貫始終該攝諸位。

    以為其宗。

    令起圓融信行成位德用。

    而為意趣。

    四釋文者文有三分。

    初文殊發起。

    次賢首廣說。

    三十方現證。

    今初分二。

    初經家叙述。

    二正明發起。

    二段各有結前生後。

    今初。

    先結前已說。

    順違皆順客塵不能濁其心。

    悲智雙遊萬境不能亂其慮。

    是曰清淨行矣。

    大功德者。

    即前所成之果。

    後欲顯示下生後。

    文含始終。

    約終則顯示信滿菩提心殊勝功德。

    廣具五位因行盡故。

    約始但于生死誓證菩提。

    萬德攸依故。

    今顯。

    示二偈。

    正發起中前半結前。

    偈文窄故略無所成之德。

    後半勸說。

    令說修行之德。

    則與長行文有影略。

    第二時賢首下。

    賢首廣說。

    于中先總标舉。

    以偈答者此略有二。

    一少言攝多義故。

    二美詞贊說令淨信故。

    以始德該終散說難盡故。

    顯此勝妙之功德故。

    第二正顯偈詞。

    有三百五十九頌半。

    大為三分。

    初四頌謙贊許說分。

    次三百四十六偈半。

    正說勝德分。

    三九偈校量勸持分。

    初中分二。

    初偈總明。

    前半贊問勸修。

    後半謙己少說。

    海喻次下當明。

    後三開章以發心之德。

    況出修行巧顯深廣。

    于中初偈舉發心章。

    次偈況出修行章。

    初心祈于當證德已叵量。

    況長時入位遍修故。

    多佛不能盡說。

    後偈許說分齊。

    前半法說。

    如是者雙指發心修行。

    下文具顯故前文雙問故。

    後半喻明。

    然有二意。

    一顯喻少分。

    謂發心行德如太空大地。

    所說者陜如足履一塵。

    二密喻不異。

    謂鳥足之空不異太空。

    微細之塵不殊大地。

    故此略說義無不周。

    若廣若略皆無邊故。

    出現品雲。

    如鳥飛虛空經于百年。

    已經過處未經過處。

    皆不可量。

    何以故。

    虛空無邊際故等。

    彼就果行。

    此就因德。

    然普賢行德似同佛果。

    是故皆以虛空為量。

    上下文中皆同此說。

    此初發心。

    與下文十住初發心住。

    及發心功德品。

    各何别耶。

    此中發心該于初後。

    取其成德乃是信終。

    取其為本乃在初發。

    雖如輕毛功歸初篑故。

    十住初發。

    即是此終成彼初發。

    此終為能發彼是所發。

    此正是發起之發。

    義兼開發彼是開發之發。

    義兼發起。

    其發心品。

    正顯十住初心之功德耳。

    以斯甄别非無有異。

    故璎珞雲。

    發心住者。

    是人始從具縛未識三寶。

    乃至值佛菩薩教。

    法中起一念信。

    便發菩提心。

    既雲始從凡夫最初發心。

    明知此中發心該于初後。

    問此既是初。

    何得乃具後諸行位及普賢德耶。

    古德釋此略有二門。

    一行布次第門。

    謂從微至着從淺至深。

    次第相乘以階彼岸。

    如璎珞仁王起信瑜伽等說。

    二圓融通攝門。

    謂一位即具一切位等。

    如此經所說亦如大品等中。

    一行具一切行。

    此中有二門。

    一緣起相由門。

    二法界融攝門。

    前中普攬一切始終諸位。

    無邊行海同一緣起。

    為普賢行德。

    良以諸緣相望略有二義。

    一約用。

    由相待故。

    有有力無力義。

    是故得相收及相入也。

    二約體。

    由相作故。

    有有體無體義。

    是故得相即及相入是也。

    此經之中依斯義故。

    行位相收總有四說。

    一或始具終。

    如此門中。

    具一切行位。

    普賢德海者是也。

    二或終具始。

    并在十地位。

    後如下文十定十通等說。

    三或諸位齊收并在十住等。

    一一位中各收一切。

    悉至究竟。

    如下文十住十行等說。

    四或諸位皆泯行德顯然。

    如離世間品說。

    二法界融攝門者。

    謂此諸位及所修行。

    皆不離普賢無盡法界。

    然此法界圓融無限。

    随在一位即具一切。

    今在信門收無不盡。

    下諸位中皆具一切者。

    并準此釋。

    問下發心功德品。

    亦說初心具無邊德。

    與此何别。

    答此據行首信門所具。

    彼約行本菩提心具。

    問約法相收是則可爾。

    約人修行。

    豈十千劫修信才滿。

    即得如此無邊德海。

    答以法是圓融具德法故。

    若諸菩薩行此法行。

    是彼所收。

    或無量劫或無定限。

    十千劫言非此所說。

    如下善财童子。

    及兜率天子等所行所得。

    并是其人不同。

    行布次第教中之所說也。

    又十千劫。

    乃是一經。

    璎珞但言一劫二劫。

    此經縱有行布亦皆圓融。

    亦有引此下文證成。

    此信乃是舍異生性。

    成就聖性出無明地。

    生如來家。

    以有則獲灌頂而升位等。

    非是信故。

    若爾初地豈得灌頂升位等耶。

    若雲展轉進入佛地。

    何以不得始自于信展轉入耶。

    若許從信展轉入者。

    何以要判此乃舍凡入聖。

    下文自有十地之會。

    此中尚隔住行向等。

    判為入地。

    乃孟浪之談。

    下發心品。

    亦判為初地發心義。

    同此會。

    問下雲無量億劫勤修學。

    得是無上菩提智。

    斯則非一生也。

    亦非十千以為無量。

    通斯難者應有二義。

    一此約行布展轉義故。

    二約圓融展促無礙義故。

    如上所辨故。

    善财見仙人。

    執手一一佛所。

    經無量劫故。

    修短難思特由于此故。

    賢首菩薩雲。

    信大乘者猶為易。

    能信此法倍更難。

    以初心即具一切功德。

    故難信也。

    第二菩薩發意下。

    正明發心修行勝德。

    文分為五。

    初五頌發心行相。

    二信為道元下略示勝能。

    三若常信奉下。

    所具行位。

    四或有刹土下無方大用。

    五一切如來下。

    喻況玄旨。

    然此五段。

    初一顯正發心。

    後四發心之德。

    第三亦兼修行。

    此及後二皆修行之德。

    今初發心行相中。

    初偈總标餘文别顯瑜伽菩薩地。

    明發心有五種相。

    一自性。

    二行相。

    三所緣。

    四功德。

    五最勝。

    今文五偈具之。

    謂發意。

    即是正願為發心自性也。

    希求菩提及下作有情義利。

    即行相也。

    菩提三寶有情皆其所緣。

    能攝一切菩提分法。

    為其功德。

    不求五欲等。

    反顯菩薩所求最勝。

    言因緣者。

    謂親能發起求大菩提曰因。

    假之助發為緣。

    因即自性住性内熏之力。

    緣即習所成性。

    又上二皆因善友及境外熏為緣。

    瑜伽雲。

    由有四因四緣四力。

    菩薩發心。

    四因者。

    一種性具足。

    二賴佛菩薩善友攝受。

    三多起悲心。

    四長時猛利難行苦行。

    無所怯畏。

    四緣者。

    一見聞佛神變威力。

    二聞法微妙。

    三見法欲滅。

    四見生受惑業苦。

    四力者。

    一自力。

    二他力。

    三因力。

    以宿習故。

    四加行力。

    謂于現法親善聞法修善加行故。

    若具上因緣及初三二力。

    當知不退。

    若因二四力心不堅固。

    今經即初及三也。

    又起信論智印經。

    有七因緣如彼應知。

    下别顯中。

    以三因四緣攝上諸義。

    三因者。

    謂信悲智。

    四緣者。

    三寶衆生也。

    今文中。

    後半總以信智因緣三寶境。

    信謂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

    故雲淨信。

    然實謂一切事理。

    德謂三寶淨德。

    能謂世出世善有其力能。

    今法寶中已攝初後。

    亦三寶中。

    皆具此三。

    體實具德。

    大用救生故。

    大者智心求大菩提。

    廣者悲心廣濟含識。

    翻彼二乘小陜心也。

    别中初半偈揀去偏僞。

    謂攝眷屬過。

    所不能染故。

    文中不求五事求即過故。

    一若求人天五欲。

    此能長貪多是鬼因。

    二求王位長嗔多地獄因。

    三求富饒長癡是畜生因。

    實通三塗各從多說。

    四求自樂是二乘因。

    五求大名稱若勝負心。

    是修羅因。

    若我慢心是外道因。

    又以理求樂是人天因。

    為王攝屬是魔羅因。

    有二乘心目之為偏。

    有餘心者名之為僞。

    後三偈半直顯真正别釋因緣。

    于中初偈悲因。

    下救嚴土供佛。

    亦為調生故。

    滅苦是悲。

    利樂是慈。

    次一偈半大智上供。

    上二不二為真正發心。

    後偈總結成信。

    兼信因行。

    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