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五福田甚深。
問中初标告。
以福田是照導引生。
又施為諸度之前導。
故問目首也。
二顯問端分三。
初舉法按定。
佛為生福之田。
名為福田。
田德無二名為等一。
此理共許。
二雲何下正顯疑難。
謂田既是一植福應齊。
施報有差由何而起。
前等此異即緣果相違。
别顯十事。
文并可知。
三釋成前難雲。
田雖齊等心有高下。
容可有殊。
既心無異思報雲何異。
答有數意。
一約衆生由器有大小。
心有輕重故得報有差。
非如來咎。
二約佛遍稱差别之機。
方稱平等。
即一之多差不乖等。
即多之一等不礙差。
由心平等無私方能随現多果。
終令解脫一味曾何異哉。
十頌舉十喻喻上諸義。
初一總喻印成。
後九别顯所以。
前中初句印等是緣等。
彼此共許。
次句印異乃因異。
答别之由。
次句無異思惟誠如所見。
下句總合。
後九别中皆上半喻。
下半合。
一水喻。
器有大小方圓任器故。
二幻喻體外方便貴且悅心。
三王喻體内方便終得實樂。
上二喻佛巧稱物機。
四鏡喻。
約衆生。
謂随妍媸而影殊。
心高下而報别。
與前鏡喻因緣不同。
餘義無異。
後五皆約佛明。
五藥喻即多之一。
具百味故。
普去一切煩惱毒故。
六日喻即一之多無幽不燭。
大小之闇并除。
七月光普照喻佛平等拂上諸迹。
雖随機現要且無私。
八大風普震喻遍動群機。
九大火普燒喻終歸寂滅。
又此五喻。
喻滅惑智二障。
至平等智地普動諸有。
皆證無為。
前四即善巧随機。
此五則終令造極。
豈不等耶。
第六正教甚深。
問中初标問人。
以破懈怠故問勤首。
二正顯問端中四。
初佛教是一者。
舉法按定。
一有二義。
一謂斷煩惱集證出離滅。
此義不殊彼此共許。
二謂多人同見所見不異。
二衆生下正設疑難難亦有二。
一對初義。
見教之後何以久而不脫。
故雲。
雲何不即斷惑出離。
二對後義。
多人同見何以有脫不脫。
故言。
雲何不悉斷惑而出。
三然其下釋成前難。
正釋後義。
多人苦集皆不殊故。
五蘊是正三界通依此苦果也。
癡愛發潤為集因也。
兼顯初義。
前後苦集亦不殊故。
四是則下結成相違。
出者有益不出無益。
佛教是一其義安在。
答意雲。
修有勤惰障有深淺。
機有生熟。
緣有具阙。
智有明昧功有厚薄。
故成有遲速。
答初難也。
修與不修故見同益異。
答後難也。
上之别義不出勤惰二門故。
十頌分二。
初一開章許說。
謂上半許稱實而說。
下半開二章門。
餘九别釋。
初一釋速解脫。
後八釋難出離。
今初。
上半牒疑。
下半為釋。
勤則通策萬行。
離身心相故能速出。
然有五相。
一有勢力。
由被甲精進故。
謂于佛法中發大誓願。
二勇捍。
謂于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
三堅猛。
由寒熱蚊虻等所不能動精進故。
四常不舍善轭。
由于無下劣無喜足精進故。
五精進由加行精進故。
由斯五相發勤精進。
速證通慧滅障解脫。
下八以喻釋難出章。
總相翻前皆名懈怠。
一火微樵濕喻。
喻善根生及三障重。
暫一聞教才少修行。
而業惑内侵令所聞速失。
所行速廢故。
成懈怠難出離也。
二鑽火數息喻。
喻修有懈退。
然此下喻。
多通三慧以辨懈怠。
此喻約聞。
即聽習數息。
明解不生。
約思即決擇數息。
真智不生。
約修即定慧數息。
聖道不生。
聖道如火能燒惑薪暖頂已前皆名未熱。
已熱而息火尚不生。
未熱數息雖經年劫終無得理。
故遺教對此。
明小水長流則能穿石。
禅宗六祖共傳斯喻。
願諸學者銘心書紳。
若直就修行以釋。
當以智慧鑽注于一境。
以方便繩善巧回轉。
心智無住四儀無間。
則聖道可生。
瞥爾起心暫時亡照。
皆名息也。
三阙緣求火喻。
物者艾等也。
教诠聖道。
等彼火珠要持向智日。
以行承之。
則聖道火生。
空持文字不能決擇。
心行乖越道何由生。
四閉目求見喻。
智微識劣喻彼孩稚。
約聞慧者。
雖對明師不肯咨決。
約思修者。
雖對教日心眼不開。
責聖道之不生。
何其惑矣。
五阙緣心廣喻。
喻愚人無淨信手以持定弓。
複無戒足以拒惑地。
以劣聞慧箭。
欲遍射破業惑厚地。
空欲難遂。
六毛滴大海喻。
謂以少聞思欲測法海。
妄生希欲懈怠尤深。
七少水滅火喻。
劫火遍熾喻觸境惑增。
少分三慧安能都滅。
八不動遍空喻。
喻雖知性空智未遊履。
而言遍證。
亦增上慢人也。
第七正行。
甚深。
問法首者。
以行法故。
二顯問端中三。
初出聖教。
受謂心領義理。
持謂憶而不忘。
二何故下申其所疑。
佛言能斷。
今有不斷。
即教行相違。
先标相違。
随貪已下出所不斷。
勢力已下結成不斷。
謂有持法非唯不滅舊惑。
亦乃随解。
新增十一種惑。
勢力所轉。
前四根本後七随惑。
皆言随者。
雜集第七說諸煩惱皆随煩惱。
有随煩惱而非煩惱。
由此即顯根本煩惱。
亦得名随。
随他生故。
通釋貪等如九地中。
今約依法新起者說。
即貪求名利嗔所不解。
迷其自行恃法自高。
覆藏己短論難生忿。
結恨拟酬。
疾彼勝己悭自所知。
不解言解廢法逐情。
三能受持下結成難也。
佛言受法能斷煩惱。
今受還起其故何耶。
答意雲。
法是法藥要在服行。
服與不服有斷不斷。
非醫咎也。
故十行品雲。
如說能行如行能說。
智論雲。
能行說為正。
不行何所說。
若說不能行不名為智者。
故如說行方得佛法。
不以口言而可清淨。
十頌分二。
初一勸贊略說。
初句勸聽。
遠離貢高輕慢怯弱三種雜染。
方名善聽。
求悟解故。
專一趣心聆音屬耳。
掃滌其心。
攝一切心方名谛聽。
次句贊問顯行稱理。
故名如實。
下半略說。
言非但者。
要兼修行。
獨用多聞不能證入。
故下諸偈皆雲。
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此名不行之失。
非毀多聞。
若無多聞行無依故。
是以不行為失。
如調達善星。
行之為得。
如阿難身子故。
自利利他之行并須明達。
誓窮法海為種智因。
但應善義勿着言說。
婆沙四十二雲。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離罪。
多聞舍無義。
多聞得涅槃。
淨名雲。
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
下經推度生之方便。
乃至不離善巧多聞。
上單顯聞。
涅槃四事為近因緣。
即雙美聞行故。
智論雲。
多聞廣智美言語。
巧說諸法轉人心。
行法心正無所依。
如大雲雷霔洪雨。
如是教理無量無邊。
恐繁且止。
九頌喻。
明皆上半喻況。
下半法合。
初懼溺渴死喻。
喻貪随文義失。
謂義門波濤漂蕩其心。
慮溺溺他無暇修行。
自絕慧命故名渴死。
二設食自餓喻。
喻随說廢思失說法施人。
多求名利。
不思法味損減法身。
三醫不自救喻。
喻善知對治而不自治。
四貧數他寶喻。
喻說佛菩薩功德。
不能求諸身心故無分也。
五王子饑寒喻。
謂王子違王法教。
于内起過故受饑寒。
學人亦爾。
生在法王教法宮中。
行邊佛教起惡惑業。
故無慚愧忍辱之衣。
甯餐法喜禅悅之味。
故饑寒也。
六聾樂悅彼喻。
喻不解自說失。
謂夫真說。
聞者必忘說聞。
逐語而說為自不聞。
七盲畫示彼喻。
喻不見自義失。
八船師溺海喻。
謂将導衆人遊佛法海。
倚自所解不慎身行。
為法所淪。
九巧言無德喻。
謂亦說修行或談己德。
内無實德但有虛言。
獨此一偈三句是喻。
合文但雲不行亦如是。
彌顯不毀多聞。
又此九偈亦可别對随貪等義如理應思。
第八助道甚深。
問智首者。
以顯智為正道之體統其助故。
二正顯問端中三。
初舉法按定。
謂斷惑證理導行得果。
唯是大智彼此同許。
二如來下正設疑難。
謂既智為上首。
應唯贊智那亦贊餘。
此是正助相違難。
三而終下結成前義。
前難雲。
智為上首已應不合贊餘。
況非以一法成佛。
固當不合偏贊。
為要假多。
為唯用智。
為随一行皆得佛耶。
若随一得成亦違智為上首。
進退皆妨。
下答意中印其初後。
釋其
問中初标告。
以福田是照導引生。
又施為諸度之前導。
故問目首也。
二顯問端分三。
初舉法按定。
佛為生福之田。
名為福田。
田德無二名為等一。
此理共許。
二雲何下正顯疑難。
謂田既是一植福應齊。
施報有差由何而起。
前等此異即緣果相違。
别顯十事。
文并可知。
三釋成前難雲。
田雖齊等心有高下。
容可有殊。
既心無異思報雲何異。
答有數意。
一約衆生由器有大小。
心有輕重故得報有差。
非如來咎。
二約佛遍稱差别之機。
方稱平等。
即一之多差不乖等。
即多之一等不礙差。
由心平等無私方能随現多果。
終令解脫一味曾何異哉。
十頌舉十喻喻上諸義。
初一總喻印成。
後九别顯所以。
前中初句印等是緣等。
彼此共許。
次句印異乃因異。
答别之由。
次句無異思惟誠如所見。
下句總合。
後九别中皆上半喻。
下半合。
一水喻。
器有大小方圓任器故。
二幻喻體外方便貴且悅心。
三王喻體内方便終得實樂。
上二喻佛巧稱物機。
四鏡喻。
約衆生。
謂随妍媸而影殊。
心高下而報别。
與前鏡喻因緣不同。
餘義無異。
後五皆約佛明。
五藥喻即多之一。
具百味故。
普去一切煩惱毒故。
六日喻即一之多無幽不燭。
大小之闇并除。
七月光普照喻佛平等拂上諸迹。
雖随機現要且無私。
八大風普震喻遍動群機。
九大火普燒喻終歸寂滅。
又此五喻。
喻滅惑智二障。
至平等智地普動諸有。
皆證無為。
前四即善巧随機。
此五則終令造極。
豈不等耶。
第六正教甚深。
問中初标問人。
以破懈怠故問勤首。
二正顯問端中四。
初佛教是一者。
舉法按定。
一有二義。
一謂斷煩惱集證出離滅。
此義不殊彼此共許。
二謂多人同見所見不異。
二衆生下正設疑難難亦有二。
一對初義。
見教之後何以久而不脫。
故雲。
雲何不即斷惑出離。
二對後義。
多人同見何以有脫不脫。
故言。
雲何不悉斷惑而出。
三然其下釋成前難。
正釋後義。
多人苦集皆不殊故。
五蘊是正三界通依此苦果也。
癡愛發潤為集因也。
兼顯初義。
前後苦集亦不殊故。
四是則下結成相違。
出者有益不出無益。
佛教是一其義安在。
答意雲。
修有勤惰障有深淺。
機有生熟。
緣有具阙。
智有明昧功有厚薄。
故成有遲速。
答初難也。
修與不修故見同益異。
答後難也。
上之别義不出勤惰二門故。
十頌分二。
初一開章許說。
謂上半許稱實而說。
下半開二章門。
餘九别釋。
初一釋速解脫。
後八釋難出離。
今初。
上半牒疑。
下半為釋。
勤則通策萬行。
離身心相故能速出。
然有五相。
一有勢力。
由被甲精進故。
謂于佛法中發大誓願。
二勇捍。
謂于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
三堅猛。
由寒熱蚊虻等所不能動精進故。
四常不舍善轭。
由于無下劣無喜足精進故。
五精進由加行精進故。
由斯五相發勤精進。
速證通慧滅障解脫。
下八以喻釋難出章。
總相翻前皆名懈怠。
一火微樵濕喻。
喻善根生及三障重。
暫一聞教才少修行。
而業惑内侵令所聞速失。
所行速廢故。
成懈怠難出離也。
二鑽火數息喻。
喻修有懈退。
然此下喻。
多通三慧以辨懈怠。
此喻約聞。
即聽習數息。
明解不生。
約思即決擇數息。
真智不生。
約修即定慧數息。
聖道不生。
聖道如火能燒惑薪暖頂已前皆名未熱。
已熱而息火尚不生。
未熱數息雖經年劫終無得理。
故遺教對此。
明小水長流則能穿石。
禅宗六祖共傳斯喻。
願諸學者銘心書紳。
若直就修行以釋。
當以智慧鑽注于一境。
以方便繩善巧回轉。
心智無住四儀無間。
則聖道可生。
瞥爾起心暫時亡照。
皆名息也。
三阙緣求火喻。
物者艾等也。
教诠聖道。
等彼火珠要持向智日。
以行承之。
則聖道火生。
空持文字不能決擇。
心行乖越道何由生。
四閉目求見喻。
智微識劣喻彼孩稚。
約聞慧者。
雖對明師不肯咨決。
約思修者。
雖對教日心眼不開。
責聖道之不生。
何其惑矣。
五阙緣心廣喻。
喻愚人無淨信手以持定弓。
複無戒足以拒惑地。
以劣聞慧箭。
欲遍射破業惑厚地。
空欲難遂。
六毛滴大海喻。
謂以少聞思欲測法海。
妄生希欲懈怠尤深。
七少水滅火喻。
劫火遍熾喻觸境惑增。
少分三慧安能都滅。
八不動遍空喻。
喻雖知性空智未遊履。
而言遍證。
亦增上慢人也。
第七正行。
甚深。
問法首者。
以行法故。
二顯問端中三。
初出聖教。
受謂心領義理。
持謂憶而不忘。
二何故下申其所疑。
佛言能斷。
今有不斷。
即教行相違。
先标相違。
随貪已下出所不斷。
勢力已下結成不斷。
謂有持法非唯不滅舊惑。
亦乃随解。
新增十一種惑。
勢力所轉。
前四根本後七随惑。
皆言随者。
雜集第七說諸煩惱皆随煩惱。
有随煩惱而非煩惱。
由此即顯根本煩惱。
亦得名随。
随他生故。
通釋貪等如九地中。
今約依法新起者說。
即貪求名利嗔所不解。
迷其自行恃法自高。
覆藏己短論難生忿。
結恨拟酬。
疾彼勝己悭自所知。
不解言解廢法逐情。
三能受持下結成難也。
佛言受法能斷煩惱。
今受還起其故何耶。
答意雲。
法是法藥要在服行。
服與不服有斷不斷。
非醫咎也。
故十行品雲。
如說能行如行能說。
智論雲。
能行說為正。
不行何所說。
若說不能行不名為智者。
故如說行方得佛法。
不以口言而可清淨。
十頌分二。
初一勸贊略說。
初句勸聽。
遠離貢高輕慢怯弱三種雜染。
方名善聽。
求悟解故。
專一趣心聆音屬耳。
掃滌其心。
攝一切心方名谛聽。
次句贊問顯行稱理。
故名如實。
下半略說。
言非但者。
要兼修行。
獨用多聞不能證入。
故下諸偈皆雲。
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此名不行之失。
非毀多聞。
若無多聞行無依故。
是以不行為失。
如調達善星。
行之為得。
如阿難身子故。
自利利他之行并須明達。
誓窮法海為種智因。
但應善義勿着言說。
婆沙四十二雲。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離罪。
多聞舍無義。
多聞得涅槃。
淨名雲。
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
下經推度生之方便。
乃至不離善巧多聞。
上單顯聞。
涅槃四事為近因緣。
即雙美聞行故。
智論雲。
多聞廣智美言語。
巧說諸法轉人心。
行法心正無所依。
如大雲雷霔洪雨。
如是教理無量無邊。
恐繁且止。
九頌喻。
明皆上半喻況。
下半法合。
初懼溺渴死喻。
喻貪随文義失。
謂義門波濤漂蕩其心。
慮溺溺他無暇修行。
自絕慧命故名渴死。
二設食自餓喻。
喻随說廢思失說法施人。
多求名利。
不思法味損減法身。
三醫不自救喻。
喻善知對治而不自治。
四貧數他寶喻。
喻說佛菩薩功德。
不能求諸身心故無分也。
五王子饑寒喻。
謂王子違王法教。
于内起過故受饑寒。
學人亦爾。
生在法王教法宮中。
行邊佛教起惡惑業。
故無慚愧忍辱之衣。
甯餐法喜禅悅之味。
故饑寒也。
六聾樂悅彼喻。
喻不解自說失。
謂夫真說。
聞者必忘說聞。
逐語而說為自不聞。
七盲畫示彼喻。
喻不見自義失。
八船師溺海喻。
謂将導衆人遊佛法海。
倚自所解不慎身行。
為法所淪。
九巧言無德喻。
謂亦說修行或談己德。
内無實德但有虛言。
獨此一偈三句是喻。
合文但雲不行亦如是。
彌顯不毀多聞。
又此九偈亦可别對随貪等義如理應思。
第八助道甚深。
問智首者。
以顯智為正道之體統其助故。
二正顯問端中三。
初舉法按定。
謂斷惑證理導行得果。
唯是大智彼此同許。
二如來下正設疑難。
謂既智為上首。
應唯贊智那亦贊餘。
此是正助相違難。
三而終下結成前義。
前難雲。
智為上首已應不合贊餘。
況非以一法成佛。
固當不合偏贊。
為要假多。
為唯用智。
為随一行皆得佛耶。
若随一得成亦違智為上首。
進退皆妨。
下答意中印其初後。
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