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五

關燈
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則自成就十善巧德。

    六願于他得善意欲洗除惑垢則自成七覺三空。

    七願于他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則自成滿菩薩行德。

    八願于他舍衆聚法成一切智。

    則自成就如來十種智力。

    九願于他皆如普賢端正嚴好。

    則自成就十王敬護。

    十願于他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則自成饒益為依救德。

    十一願他得第一位入不動法。

    則自成就超勝第一德。

    以斯十一配上答中總别十一段。

    文并可知。

    通别交絡應成四句。

    謂一切願成一德。

    一切願成一切德等。

    以因願一多相即故。

    成德亦一多镕融。

    四對辨成例。

    謂若以初後二事相對辨例。

    略有十例一會事同理例。

    如菩薩在家事也。

    性空理也。

    二處染翻染例。

    如若得五欲染也。

    拔除欲箭翻染也。

    三相似類同例。

    如若有所施令一切能舍等。

    四世同出世例如上升樓閣願升正法樓等。

    五以因同果例。

    如正出家時願同佛出家等。

    六舍僞歸真例。

    如着璎珞願到真實處等。

    七以人同法例。

    如見病人願離乖诤等。

    八以境成行例。

    如見湧泉願善根無盡等。

    九以妄歸真例。

    如見婆羅門願離惡等。

    十以近同遠例。

    如受和尚教願到無依處等。

    五正釋經文。

    長分為十。

    初有十一願。

    明在家時願。

    二有十五願。

    出家受戒時願。

    三有七願。

    就坐禅觀時願。

    四有六願。

    明将行披挂時願。

    五有七願。

    澡漱盥洗時願。

    六有五十五願。

    明乞食道行時願。

    七有二十二願。

    明到城乞食時願。

    八有五願。

    明還歸洗浴時願。

    九有十願。

    明習誦旋禮時願。

    十有三願。

    明寤寐安息時願。

    今初。

    在家有十一願。

    初一總舉在家。

    以家是貪愛擊縛所故。

    若了性空。

    則雖處居家家不能迫。

    次一在家行孝願。

    以是至德行本故。

    首而明之。

    大集經雲。

    世若無佛善事父母。

    事父母者即是事佛。

    父母于我為先覺故。

    今翻令事佛者。

    生長法身故。

    護養一切者。

    一切衆生皆我子故護之。

    一切男女皆我父母故養之。

    生生無不從之受身故。

    平等敬之法身佛故。

    次四受家室等願。

    然五欲射心猶如箭中。

    王侯有宮餘皆名室。

    次五在家所作事業等願。

    在頸曰璎。

    在身曰珞。

    珞以持衣。

    璎以系冠。

    一切悉舍亦舍心也。

    了聚無性成佛智也。

    第二舍居家下。

    出家受戒時有十五願。

    初一正舍俗家。

    次三出家方便。

    僧伽藍者。

    此雲衆園。

    衆有六和法則事理一味。

    故無诤也。

    大師謂佛。

    衆所宗故。

    小謂和尚。

    親所教故。

    若約末世三師為大。

    七證為小。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故希不退。

    次四正落[髟/柔]出家。

    袈裟者不正色衣也。

    亦雲染色。

    表心染于法要。

    無所染方曰染也。

    然二乘之染亦非真染。

    必心染大乘故。

    雲具大仙道為于正法除其結使。

    方為究竟寂滅。

    落[髟/柔]披衣之後為正出家。

    餘七受學戒時。

    初三自歸。

    佛在之日則五受之一。

    佛滅之後受五八戒。

    必依三歸。

    歸要三者。

    翻彼外道邪師邪教及邪衆故。

    猶如良醫良藥及看病人。

    煩惱病愈故。

    為與衆生為緣念故。

    三寶之義至下當釋。

    受學戒者即十戒也。

    亦通五戒。

    優婆塞戒經雲。

    欲受菩薩戒先應遍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

    若尼則受六事及五百戒。

    受謂受戒。

    學即随戒。

    願中即止作二持。

    阇梨者此雲正行。

    軌範教授故雲具足威儀。

    和尚此雲親教。

    亦雲力生。

    道力自彼生故。

    故翻雲入無生智。

    依之得戒故翻無依。

    具足戒言義含二種。

    一則大比丘戒。

    二則菩薩戒。

    亦制意地方為具足。

    第三若入堂下七願。

    明就坐禅觀時願。

    初四為修方便。

    次二正修止觀。

    後一修行事訖。

    第四下足住時下。

    明将行披挂時六願。

    下衣蓋醜故願得慚愧。

    上衣即衫襖之輩。

    前已辨袈裟故。

    此直雲僧伽梨。

    僧伽梨者義雲和合。

    新者二種。

    故者四種。

    要以重成故雲和合。

    即是三衣中第一衣故。

    第五手執楊枝下。

    澡漱盥洗時有七願。

    楊枝五利是曰妙法。

    去穢為淨。

    西域皆朝中嚼楊枝。

    淨穢不相雜。

    此為常規。

    凡欲習謂别須用之。

    盥者澡也。

    第六手執錫杖下。

    乞食道行時。

    總有五十五願。

    更分為三。

    初十二願遊涉道路。

    次見衆會下十九願。

    所睹事境。

    後見嚴飾下二十四願。

    所遇人物。

    今初。

    錫者輕也明也。

    執此杖者輕煩惱故。

    明佛法故。

    更有多義具如經辨。

    今略明二用。

    一執為行道之儀。

    二振以乞食故。

    發相似之願。

    無依之道是真道也。

    向無餘法真涅槃也。

    真淨法界心所履也險道有二。

    一多賊鬼毒獸。

    二陜徑阻絕。

    初惑業罪苦。

    凡夫之險道也。

    後自調滞寂二乘之險道也。

    皆為難處。

    不斷生死而入涅槃正法界也。

    二睹事境願。

    初睹衆會。

    謂衆聚多談無義故。

    願說深法衆心易乖故令和合。

    二大柱者。

    舊經雲大樹。

    梵雲薩擔婆。

    (去聲輕呼)此雲樹也。

    薩擔婆(入聲重呼)此雲柱也。

    由茲二物呼聲相濫。

    古今譯殊。

    柱有荷重之能。

    一舍由之而立翻。

    此願離我能之诤。

    忿恨何由而生。

    三德猶叢林森聳可敬。

    十一陂澤者。

    畜水曰陂。

    不集諸流故願一味。

    十二說文曰。

    穿地通水曰池。

    沼即池也。

    取其盈滿引法流故。

    亦可巧思穿鑿能有說故。

    十三汲者取也。

    辯才演法猶绠汲水。

    無憂林者處之忘憂故。

    三見嚴飾下二十四願。

    所遇人物。

    六雲獲根本智滅衆苦者。

    若得見道無分别根本智。

    則斷惡道業無明故。

    三塗苦滅。

    則三苦八苦亦皆随滅。

    死及取蘊。

    直至金剛後根本智。

    則能永斷七願入真實慧永無病惱者。

    此有二種。

    一約入真見道之慧斷身病之苦惱及煩惱病。

    謂一切惡趣諸煩惱品。

    所有粗重是分别起。

    亦為身病遠因。

    至歡喜地真見道中。

    一刹那斷。

    頓證三界四谛真如。

    身病及惑永不複有。

    二約金剛心慧頓斷一切諸煩惱病及習氣随眠。

    證極圓滿真實勝義。

    諸惑永亡。

    依上解者。

    真實慧者即根本智。

    但約所滅惑苦不同耳。

    八四大乖違成病。

    知空則永無所乖。

    于佛菩薩能知恩德者。

    諸佛菩薩。

    始自發心普緣衆生。

    難行苦行不顧自身。

    垂形六道随逐衆生。

    見其造惡如割支體。

    迄成正覺隐其勝德。

    以貧所樂法誘攝拯救。

    見其憍恣示迹涅槃。

    留餘福教以濟危苦。

    故自頂至足從生至死。

    皆佛之蔭。

    斯之恩德何可報耶。

    得人小恩常懷大報。

    不知恩者。

    多遭橫死。

    故經雲。

    假使頂戴經塵劫。

    身為床座遍三千。

    若不傳法利衆生。

    畢竟無能申報者。

    故唯自利利人如說修行。

    為報佛恩耳。

    沙門此雲止息。

    畢竟止息唯大涅槃。

    世之甲胄随于師旋。

    進忍甲胄趣于無師。

    能離五邪方為正命。

    謂一詐現奇特。

    二自說功德。

    三占相吉兇。

    四高聲現威令他敬畏五為他說法行此五事若為利養皆邪命也。

    第三句通願離五。

    第四句但離初一。

    明斷方稱長者。

    守王正法始曰大臣。

    第七若見城郭下。

    二十二願。

    到城乞食時願。

    初三總處王都。

    則賢達輻辏。

    林薮則衆德攸歸。

    次三入家未入則諸家差别。

    入已唯一無多。

    如入佛乘無二三也。

    次八乞食得不。

    得願次七得食正食後一食訖說法。

    亦為報施主之恩故。

    其中雲藏護諸根者。

    瑜伽名善守根門。

    淨名雲。

    所見色與盲等。

    乃至雲知諸法如幻相是也。

    第八從舍出下。

    還歸洗浴時節炎涼。

    五願可知。

    第九諷誦下。

    習誦旋禮時有十願。

    右者順義故。

    普耀經第二亦雲。

    菩薩降神趣右脅者。

    所行無逆故。

    佛功德者。

    謂如來十力等。

    第十若洗足下。

    寤寐安息時三願。

    一切智覺者。

    非唯三世齊明。

    抑亦十方洞曉。

    一日始終既爾。

    餘時類然。

    第三若諸菩薩下。

    結歎因所成益。

    若能如上為善用心。

    若此用心則内德齊圓。

    外不能動心遊大智故。

    人天不能動。

    心冠大悲故。

    二乘不能動不動有二。

    一修行時。

    此等不能惑亂故。

    二不希彼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