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勝行不随于貪。
故清淨無染。
不随于癡故智為先導。
所作稱真。
如是等業雲何而得。
後十段别明中。
初一異熟果。
次四士用果。
次二離系果。
次一增上果。
後二等流果。
今初。
即修道之器。
以菩薩起修行時要具此十。
方成二利之行。
瑜伽具釋。
一常生中國有佛法處。
二種族尊貴非下賤等。
三生信向三寶修善之家。
非外道等家。
四形色端嚴非醜陋等。
五具丈夫相諸根不缺。
六正念不忘。
亦宿念現前。
七慧悟高明善解世法。
八柔和調善離過修行。
九志力堅強故無怯弱。
十性自開覺不染世法。
又無畏者。
依智度論。
菩薩有四種無畏。
一總持無畏。
于法記持不懼忘失。
二知根無畏。
知根受法不懼差失。
三決疑無畏。
随問能答不懼不堪。
四答難無畏。
有難皆通不懼疑滞。
今并皆得故雲具足。
又此十事。
若約法者。
生在佛家是生處具足等。
思之。
又具足者。
唯佛一人雲雲。
第二十慧下四段。
明士用果中。
一慧為揀擇。
二力謂修習。
三善巧謂智。
四道品助修悉以三業而得成就。
今初。
言慧者。
即道之體。
十中一勝世間故。
二過二乘故。
三揀權教故。
四佛果超因故。
上四揀劣餘六當體。
一無分量。
二無若幹。
三超言念。
四無等匹。
五難比校。
六唯證相應。
欲言其有無相無形。
欲言其無聖以之靈。
欲言俱者慧無二體。
欲言雙非非無诠顯。
故不可說。
第三力者。
即具道因緣。
皆言力者。
此十各有資道之能故。
一因力者。
即是種性。
謂已有習種無倒聞熏與性種合。
故名為因。
梁攝論雲。
多聞熏習與阿賴耶識中解性和合。
一切聖人以此為因。
無性攝論雲。
此聞熏習。
雖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種子性。
二欲力者。
有勝欲樂希大菩提。
及起行故。
三方便者。
謂造修力。
依六方便成悲智故。
一慈悲顧戀。
二了知諸行。
三欣佛妙智。
四不舍生死。
五輪回不染。
六熾然精進。
攝論廣說。
四緣力。
謂善友勸發。
五所緣力。
即所觀察悲智之境。
六根謂信等。
七觀察者。
謂于自他事理藥病善揀擇故。
八奢摩他。
此雲止也。
九毗缽舍那。
此雲觀也。
瑜伽起信等論。
深密涅槃等經。
廣辨其相。
具如别章。
今略顯其相。
以為十門。
一心行稱理攝散名止。
二止不滞寂不礙觀事。
三由理事交徹而必俱。
遂使止觀無礙而雙運。
四理事形奪而俱盡故。
止觀兩亡而絕寄。
五絕理事無礙之境。
與泯止觀。
無礙之心二而不二。
故不礙心境而一味。
不二而二故。
不壞一味而心境。
六由即理之事收一切法故。
即止之觀亦見一切。
七由此事即是彼事。
故令止觀見此心即是彼心。
八由前中。
六則一多相入而非一。
七則一多相是而非異。
此二不二同一法界。
止觀無二之智頓見即八二門同一法界。
而無散動。
九由事則重重無盡止觀。
亦普眼齊照。
十即此普門之智為主故。
頓照普門法界時。
必攝一切為伴無盡無盡。
是此華嚴所求止觀。
十思惟者。
籌量應作不應作故。
第四于法善巧。
皆約流轉以明前四流轉之體。
三界流轉之處。
三世流轉之時。
三科之義略如前釋。
廣如别章。
緣起六地廣明。
三界三世如前後釋。
皆言善巧者。
一善知彼法空無所有。
二善知不壞假名分别法。
相加能攝無盡彌善巧也。
第五修涅槃因。
七覺三空十地品廣說。
第六滿菩薩行。
此下二種明離系果。
初六度四等修。
即士用。
滿即離系。
治諸蔽故及第七具足十力。
并見上文。
第八十王敬護是增上果。
第九雲何得與一切衆生為依下二段明等流果。
由本願力為依救等。
由本行力為第一等。
今初能為饒益。
依等十句。
如回向初。
第十為第一下。
超勝尊貴。
十地論釋。
今就佛果略釋其相。
謂如來功德海滿更無所少。
故稱第一。
此亦總句。
大者體包法界故。
勝者自利圓滿故。
最勝者利他究竟故。
妙者煩惱障盡故。
極妙者所知障盡故。
上者。
望下無及故。
無上者望上更無故。
無等者望下無俦故。
無等等者。
望俦皆是無等者故。
所以廣舉諸德者。
欲顯行之勝故。
上來問竟。
第二文殊答中。
文分為二。
第一歎問成益。
饒益者利益也。
安隐者安樂也。
利樂者即上二也。
佛地論第七有五重釋。
利樂之義已見光明覺品。
第二佛子下。
正酬其問。
于中二。
先标因成德酬其舉德。
後指事顯因酬其征因。
今初。
先标其因。
謂善用其心。
心覺神明之奧心。
正則萬德攸歸。
言善用者。
即後曆緣巧願觸境入玄如上所辨。
則獲下顯所成德。
初總後别總謂一切勝妙功德。
皆因用心一百一十門。
德何足難就。
可謂一言蔽諸。
勝謂獨尊。
妙謂離相又德無不備雲勝。
障無不盡名妙。
此之總句。
亦即酬上十種三業之總句也。
餘九别顯。
句雖有九義亦有十。
如次酬上十段之德。
一于諸佛法心無所礙者。
即初第一堪傳法器德。
念慧覺悟皆具足故。
二住去來今諸佛之道。
即上成就衆慧。
三世諸佛唯以佛慧為所乘故。
三随衆生住恒不舍離。
即上具道因緣。
成就種性欲樂方便。
常以衆生為所緣故。
四如諸法相。
悉能通達。
即十善巧義無惑也。
五斷一切惡。
即七覺三空揀擇棄惡。
無越此故。
六具足衆善。
即六度四等。
七當如普賢色像第一。
由此故得十王敬護。
八一切行願。
皆得具足。
即是前文成就十力。
得佛果位方具足故。
故晉經無此一句。
而有成就如來一切種智。
斯為十種智力定無惑也。
唯此一段望前不次以内具種智外具色相。
此二同在果圓前後無在。
或譯者不回。
九于一切法無不自在故。
能與物為依為救為炬為明。
十而為衆生第二導師。
即是上文于衆超勝。
上求第一唯佛一人。
今才發心則道亞至尊。
故雲第二。
然舊經中。
亦雲而為衆生第一尊導。
故知第二譯者意也。
第二佛子雲何下。
指事顯因于中三。
初總征次别顯。
後總結成益。
二别顯中五門分别。
一總明大意文中。
總有一百四十一願。
菩薩大願深廣如海。
應如回向非止爾也。
此蓋示于體式餘皆仿此。
又非無表。
一百者。
十信圓融一一具十也。
四十一者。
即四十一位也。
明此諸位所有惑障。
由此能淨所有勝行。
由此能行故。
二通顯文旨。
然此諸願句雖有四事但有三義開為六。
言三事者。
謂初句願所依事。
次句願所為境。
後二句是願境成益。
開為六者。
初事有二。
一者内。
謂菩薩自身根識等。
經雲菩薩等故。
二者外。
謂他身或依正資具等。
經雲在家等故。
次事亦二種。
一能發願者。
二所願衆生。
經雲當願衆生故。
後事亦二。
一者自益由此諸願成前諸德故二者益他。
由此發願願衆生故。
此後二句。
或前句是因後句是果。
如雲所行無逆成一切智等。
或二俱是因。
如雲巧事師長習行善法等。
或二俱佛果。
如雲永離煩惱究竟寂滅等。
或俱通因果。
如雲以法自娛了妓非實等。
或三四二句共成一句。
如雲演說種種無乖诤法等。
亦可後。
二句中初句所入法。
如雲知家性空等。
後句所成益免逼迫等以不必具故合為一。
三别開義類。
然上三事中願所依事。
雖有多類。
不出善惡依正内外。
随義準之。
二願所為境。
其一一願盡該法界。
一切有情不同權小談有藏無故。
又願即是行。
成回向故。
一一皆成所行清淨善業行故。
如雲知家性空。
則菩薩之心必詣空矣。
三願所為境。
成利益中。
由願于他成種種德。
自獲如前所說功德。
然有二義。
一通二别。
通則随一一願成上諸德。
斯為正意。
二别顯者。
如願于他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則自必成十種三業離過成德之德也。
二願于他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則自成就堪傳法器。
三願于他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則自成衆慧。
四願于他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則自成就具道因緣。
五願于他
故清淨無染。
不随于癡故智為先導。
所作稱真。
如是等業雲何而得。
後十段别明中。
初一異熟果。
次四士用果。
次二離系果。
次一增上果。
後二等流果。
今初。
即修道之器。
以菩薩起修行時要具此十。
方成二利之行。
瑜伽具釋。
一常生中國有佛法處。
二種族尊貴非下賤等。
三生信向三寶修善之家。
非外道等家。
四形色端嚴非醜陋等。
五具丈夫相諸根不缺。
六正念不忘。
亦宿念現前。
七慧悟高明善解世法。
八柔和調善離過修行。
九志力堅強故無怯弱。
十性自開覺不染世法。
又無畏者。
依智度論。
菩薩有四種無畏。
一總持無畏。
于法記持不懼忘失。
二知根無畏。
知根受法不懼差失。
三決疑無畏。
随問能答不懼不堪。
四答難無畏。
有難皆通不懼疑滞。
今并皆得故雲具足。
又此十事。
若約法者。
生在佛家是生處具足等。
思之。
又具足者。
唯佛一人雲雲。
第二十慧下四段。
明士用果中。
一慧為揀擇。
二力謂修習。
三善巧謂智。
四道品助修悉以三業而得成就。
今初。
言慧者。
即道之體。
十中一勝世間故。
二過二乘故。
三揀權教故。
四佛果超因故。
上四揀劣餘六當體。
一無分量。
二無若幹。
三超言念。
四無等匹。
五難比校。
六唯證相應。
欲言其有無相無形。
欲言其無聖以之靈。
欲言俱者慧無二體。
欲言雙非非無诠顯。
故不可說。
第三力者。
即具道因緣。
皆言力者。
此十各有資道之能故。
一因力者。
即是種性。
謂已有習種無倒聞熏與性種合。
故名為因。
梁攝論雲。
多聞熏習與阿賴耶識中解性和合。
一切聖人以此為因。
無性攝論雲。
此聞熏習。
雖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種子性。
二欲力者。
有勝欲樂希大菩提。
及起行故。
三方便者。
謂造修力。
依六方便成悲智故。
一慈悲顧戀。
二了知諸行。
三欣佛妙智。
四不舍生死。
五輪回不染。
六熾然精進。
攝論廣說。
四緣力。
謂善友勸發。
五所緣力。
即所觀察悲智之境。
六根謂信等。
七觀察者。
謂于自他事理藥病善揀擇故。
八奢摩他。
此雲止也。
九毗缽舍那。
此雲觀也。
瑜伽起信等論。
深密涅槃等經。
廣辨其相。
具如别章。
今略顯其相。
以為十門。
一心行稱理攝散名止。
二止不滞寂不礙觀事。
三由理事交徹而必俱。
遂使止觀無礙而雙運。
四理事形奪而俱盡故。
止觀兩亡而絕寄。
五絕理事無礙之境。
與泯止觀。
無礙之心二而不二。
故不礙心境而一味。
不二而二故。
不壞一味而心境。
六由即理之事收一切法故。
即止之觀亦見一切。
七由此事即是彼事。
故令止觀見此心即是彼心。
八由前中。
六則一多相入而非一。
七則一多相是而非異。
此二不二同一法界。
止觀無二之智頓見即八二門同一法界。
而無散動。
九由事則重重無盡止觀。
亦普眼齊照。
十即此普門之智為主故。
頓照普門法界時。
必攝一切為伴無盡無盡。
是此華嚴所求止觀。
十思惟者。
籌量應作不應作故。
第四于法善巧。
皆約流轉以明前四流轉之體。
三界流轉之處。
三世流轉之時。
三科之義略如前釋。
廣如别章。
緣起六地廣明。
三界三世如前後釋。
皆言善巧者。
一善知彼法空無所有。
二善知不壞假名分别法。
相加能攝無盡彌善巧也。
第五修涅槃因。
七覺三空十地品廣說。
第六滿菩薩行。
此下二種明離系果。
初六度四等修。
即士用。
滿即離系。
治諸蔽故及第七具足十力。
并見上文。
第八十王敬護是增上果。
第九雲何得與一切衆生為依下二段明等流果。
由本願力為依救等。
由本行力為第一等。
今初能為饒益。
依等十句。
如回向初。
第十為第一下。
超勝尊貴。
十地論釋。
今就佛果略釋其相。
謂如來功德海滿更無所少。
故稱第一。
此亦總句。
大者體包法界故。
勝者自利圓滿故。
最勝者利他究竟故。
妙者煩惱障盡故。
極妙者所知障盡故。
上者。
望下無及故。
無上者望上更無故。
無等者望下無俦故。
無等等者。
望俦皆是無等者故。
所以廣舉諸德者。
欲顯行之勝故。
上來問竟。
第二文殊答中。
文分為二。
第一歎問成益。
饒益者利益也。
安隐者安樂也。
利樂者即上二也。
佛地論第七有五重釋。
利樂之義已見光明覺品。
第二佛子下。
正酬其問。
于中二。
先标因成德酬其舉德。
後指事顯因酬其征因。
今初。
先标其因。
謂善用其心。
心覺神明之奧心。
正則萬德攸歸。
言善用者。
即後曆緣巧願觸境入玄如上所辨。
則獲下顯所成德。
初總後别總謂一切勝妙功德。
皆因用心一百一十門。
德何足難就。
可謂一言蔽諸。
勝謂獨尊。
妙謂離相又德無不備雲勝。
障無不盡名妙。
此之總句。
亦即酬上十種三業之總句也。
餘九别顯。
句雖有九義亦有十。
如次酬上十段之德。
一于諸佛法心無所礙者。
即初第一堪傳法器德。
念慧覺悟皆具足故。
二住去來今諸佛之道。
即上成就衆慧。
三世諸佛唯以佛慧為所乘故。
三随衆生住恒不舍離。
即上具道因緣。
成就種性欲樂方便。
常以衆生為所緣故。
四如諸法相。
悉能通達。
即十善巧義無惑也。
五斷一切惡。
即七覺三空揀擇棄惡。
無越此故。
六具足衆善。
即六度四等。
七當如普賢色像第一。
由此故得十王敬護。
八一切行願。
皆得具足。
即是前文成就十力。
得佛果位方具足故。
故晉經無此一句。
而有成就如來一切種智。
斯為十種智力定無惑也。
唯此一段望前不次以内具種智外具色相。
此二同在果圓前後無在。
或譯者不回。
九于一切法無不自在故。
能與物為依為救為炬為明。
十而為衆生第二導師。
即是上文于衆超勝。
上求第一唯佛一人。
今才發心則道亞至尊。
故雲第二。
然舊經中。
亦雲而為衆生第一尊導。
故知第二譯者意也。
第二佛子雲何下。
指事顯因于中三。
初總征次别顯。
後總結成益。
二别顯中五門分别。
一總明大意文中。
總有一百四十一願。
菩薩大願深廣如海。
應如回向非止爾也。
此蓋示于體式餘皆仿此。
又非無表。
一百者。
十信圓融一一具十也。
四十一者。
即四十一位也。
明此諸位所有惑障。
由此能淨所有勝行。
由此能行故。
二通顯文旨。
然此諸願句雖有四事但有三義開為六。
言三事者。
謂初句願所依事。
次句願所為境。
後二句是願境成益。
開為六者。
初事有二。
一者内。
謂菩薩自身根識等。
經雲菩薩等故。
二者外。
謂他身或依正資具等。
經雲在家等故。
次事亦二種。
一能發願者。
二所願衆生。
經雲當願衆生故。
後事亦二。
一者自益由此諸願成前諸德故二者益他。
由此發願願衆生故。
此後二句。
或前句是因後句是果。
如雲所行無逆成一切智等。
或二俱是因。
如雲巧事師長習行善法等。
或二俱佛果。
如雲永離煩惱究竟寂滅等。
或俱通因果。
如雲以法自娛了妓非實等。
或三四二句共成一句。
如雲演說種種無乖诤法等。
亦可後。
二句中初句所入法。
如雲知家性空等。
後句所成益免逼迫等以不必具故合為一。
三别開義類。
然上三事中願所依事。
雖有多類。
不出善惡依正内外。
随義準之。
二願所為境。
其一一願盡該法界。
一切有情不同權小談有藏無故。
又願即是行。
成回向故。
一一皆成所行清淨善業行故。
如雲知家性空。
則菩薩之心必詣空矣。
三願所為境。
成利益中。
由願于他成種種德。
自獲如前所說功德。
然有二義。
一通二别。
通則随一一願成上諸德。
斯為正意。
二别顯者。
如願于他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則自必成十種三業離過成德之德也。
二願于他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則自成就堪傳法器。
三願于他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則自成衆慧。
四願于他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則自成就具道因緣。
五願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