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五

關燈
中間。

    謂智為上首誠如所言。

    智如明王為衆之禦。

    故大品雲。

    般若如目五度如盲故。

    印後義雲。

    終無唯以一法。

    實如來歎三世諸佛皆具說故。

    以餘萬行資于智故。

    釋其中間。

    别贊乃有多意。

    謂随心令喜故。

    随時生善故。

    所治蔽殊故。

    八門不同故。

    衆生不能盡受故。

    下當屬文。

    又智論雲。

    般若必具一切行。

    是故贊一即是贊餘。

    贊餘即是贊智。

    十頌分二。

    初一歎問許說。

    餘九正答所難。

    略分為二。

    先二頌開二章門。

    後七雙釋二章。

    今初。

    初偈标衆行成果章。

    謂正助相假必萬行齊修故。

    諸佛同說。

    言無有說一者必具說也。

    後偈标随機别贊章。

    文具禅經四随。

    謂初句即随樂也。

    将護彼意稱悅其心。

    故性不同者。

    即随宜也。

    附先世習令易受行。

    習以成性故分不同者。

    即随治也。

    觀病輕重設藥多少。

    謂貪分多者教不淨等。

    随其所應度者。

    即随義也。

    道機時熟聞即悟故。

    下别釋中二。

    初三釋随器别贊章。

    後四釋衆行成果章。

    前中二。

    初兩偈半别釋随治。

    後兩句結前生後。

    今初。

    然六度成其行四等曠其心。

    四等多約利他。

    六度多明自利。

    六度如初會四等如下說。

    然并通四随略舉一治耳。

    涅槃雲。

    悭者之前不得贊布施者。

    即随樂意也。

    二結前生後中。

    上句結前下句生後。

    後四偈釋衆行成果中。

    各上半喻下半合。

    然有二意。

    一仍前漸具之義便得釋成智為上首。

    二正明所用不同。

    故須兼具。

    然攝論第九明立六度。

    通有三意。

    一為除惑故。

    二為生起佛法故。

    三為成熟衆生故。

    前段具初意。

    此段通具三。

    謂二二合者對治别故。

    先基後室等即漸具故。

    皆為利他即成熟故。

    文中初偈二度。

    為治不發行因故。

    合雲行本。

    謂着财不發施。

    着家不發戒故。

    基堵有二義。

    一基即是堵。

    即施為進善之首。

    戒為防惡之初。

    并稱基也。

    二堵為環牆。

    即檀為萬行首基也。

    戒防未起非堵也。

    宮室者解脫也。

    次偈二度。

    已發修行心。

    為治退弱心因故。

    謂不能忍生死苦事。

    長時修助善品有疲怠故。

    今忍城防外惱之敵。

    進郭長内行之衆。

    通說則此二皆能防外養内。

    次偈二度治壞失心因故。

    謂散亂壞靜慮邪智壞正解故。

    今明菩薩定靜惑亂慧鑒萬法。

    動寂自在故。

    菩薩依之以發通慧。

    賴之以證理果。

    其由有力之王。

    澄清四海明鑒萬機。

    故率土戴恩天下仰則。

    後一偈四等為因。

    自他安樂招果無盡故。

    第九一道甚深。

    亦名一乘。

    問中标問賢首者。

    至道柔順故。

    又賢猶直善。

    佛佛皆同一直道故。

    二顯問端中三。

    初标宗按定。

    謂佛佛所乘同觀心性。

    萬行齊修自始至終。

    更無異徑故雲一道。

    此理共許。

    二雲何下正設疑難。

    先總後别。

    前中謂因道既一果應不别。

    雲何現見佛刹等殊。

    為果異故因非一耶。

    為因一故無異果耶。

    若雙存者即因果相違。

    下别辨十事。

    一界有染淨等殊。

    二居人善惡等異。

    三諸乘等别廣略等殊。

    四或三學調伏。

    或強軟折伏。

    五壽有修短。

    六光明或色相不同。

    或常放具阙。

    或照有遠近。

    七随染淨土居人異故。

    現通亦殊。

    八衆會異者。

    此有三種。

    一多少。

    二會數。

    三凡聖大小。

    九教儀者。

    如此土以音聲為教。

    香積以衆香教化等。

    十法住者有久近故。

    各有差别者通上十位。

    然若。

    約一佛。

    十事各不同者。

    德首已明。

    今問諸佛十事互望不同耳。

    第三無有下結成前難。

    謂若諸佛于因行法有具不具。

    可有刹等不同。

    今皆同具。

    刹等那别。

    同具即是一道。

    第二答中意雲。

    非唯因同果德亦同。

    而見異者。

    随機感耳。

    非佛自位而有差别。

    何者。

    諸佛因果具同異故。

    謂同滿行海是同因也。

    将此同因随所調伏種種回向應機之果是異因也。

    由此異因感差别果。

    由上同因。

    同感真應身土等果。

    是則約佛即同能随異。

    約機同處而見異。

    以生就佛雖異而常同。

    以佛就生雖同而見異。

    以佛望佛。

    能異之必同。

    其猶錦窠常同常異。

    瑜伽三十八。

    諸佛平等唯除四法。

    一壽量。

    二名号。

    三族姓。

    四身相。

    意明随機故除此四事。

    餘皆等也。

    就果同中。

    自性身土一向體同。

    自受用者平等無二。

    相似名同。

    餘二身土亦相似名同。

    而随機見異故。

    成唯識雲。

    自性身土。

    一切如來同所證故。

    體無差别。

    自受用身及所依土。

    雖一切佛各變不同。

    而皆無邊不相障礙。

    餘二身土。

    随諸如來所化有情。

    有共不共。

    所化共者同處同時。

    諸佛各變為身為土。

    形狀相似不相障礙。

    展轉相雜為增上緣。

    令所化生自識變現。

    謂于一土有一佛身。

    為現神通說法饒益。

    于不共者唯一佛變。

    諸有情類屬佛異故。

    偈中義理多含故。

    文勢非一。

    且分為二。

    初二偈印其立宗。

    明真身無二。

    餘偈答其疑難辨應有異同。

    今初。

    初句總印。

    先标文殊者。

    警其聽受。

    法常爾者。

    明因果無異法爾常規。

    餘顯一相略明四一。

    初句法一。

    以法常故。

    諸佛亦常。

    次句人一。

    次句因一。

    後偈果一。

    略舉其五。

    一者身一。

    此有二義。

    謂若約所證。

    法界為身則體同為一。

    若兼能證無挂礙智為身。

    即相似名一。

    下既别明心智。

    則正當初意。

    然體同義異。

    二心一。

    八識心王俱不可知故。

    三智慧一。

    四智三智二智一智。

    皆無别故。

    四十力一。

    五無畏一。

    此五亦略攝諸德。

    二答疑難中分二。

    初二偈總明随機見異。

    于中前偈約佛。

    後偈約機。

    前中即随本異因。

    為物回向各得差别。

    故雲如是。

    如是即差别之義也。

    異舉十中三事耳。

    即随所化衆生而取佛土。

    後偈約機者。

    約佛則刹等皆圓。

    約機随行見别。

    如直心為行則見不谄之國。

    故衆生之類。

    是菩薩佛土。

    餘六偈展轉釋疑分四。

    初一偈有疑雲。

    若皆圓滿何以不見。

    答意雲。

    衆生不見豈得雲無。

    然有三義。

    一約他受用。

    則地前凡小衆生不見。

    二約自受用。

    則等覺衆生亦皆不見。

    若約即應同真。

    權教菩薩不見。

    次偈有疑雲。

    若皆不見何以知。

    有釋雲。

    有見者故亦有三義。

    初則淨意樂地已去。

    由願自在力故。

    見他受用。

    二淨無塵習。

    普賢願滿方見自受用。

    三圓解之人則名心淨。

    即應見真。

    意在初後義兼中間。

    三有一偈疑雲。

    若應由物見何名佛土。

    釋雲。

    佛威神故。

    則知生佛共成。

    既攬同成異亦稱體成益。

    四有三偈。

    釋疑雲。

    上雲衆生不見淨刹。

    又雲佛神力令異。

    為刹體處别佛有分别耶。

    故釋雲。

    刹實同處佛亦無心。

    物自見異耳。

    于中初半顯實。

    雲刹無分别。

    佛無憎愛。

    分别即差别義。

    故晉經雲。

    佛刹無異相。

    如來無憎愛。

    若順今經。

    亦可此二通佛及刹。

    次半偈明異自在物。

    次半偈明正見刹異。

    次半偈彰非佛咎。

    次三句釋佛無憎愛。

    有感便現非佛有愛。

    無感不見非佛有憎。

    末後一句總結。

    一切諸佛法皆如是。

    随機隐顯真體常存。

    亦通結一段。

    第十佛境界甚深。

    十信觀圓便造佛境。

    于中亦先問後答。

    問中分二。

    初标能所問人。

    大衆同問者。

    攝别歸總故。

    總别無礙六相圓融。

    問文殊者。

    佛境甚深。

    除般若妙德無能達故。

    始信終智皆托佛境。

    故無按定結難者。

    表尊敬故。

    若人若法難緻诘故。

    二佛子我等下。

    正申請問。

    又分為二。

    初結前标後。

    加贊妙辯者。

    敬上首故。

    二何等下别顯問端。

    句有十一。

    初總餘别。

    初境界有二。

    一分齊境界。

    謂從十地因。

    後果位之法是佛所有。

    二所緣境界。

    謂佛所知之境。

    并非餘測。

    總為佛境。

    二謂問佛境以何為因。

    三請佛境度生儀式。

    四應機普入世間。

    五能知之智。

    六所知之法。

    七圓音起說。

    八明知體相。

    九内證平等。

    十顯現何法。

    十一量之大小。

    并非因位作用所及。

    亦非下位能知。

    故雲佛境。

    若約能知能度等。

    即是分齊。

    約所知等名曰所緣。

    能所雙融異即非異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