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四

關燈
唯識略有二分。

    一相二見。

    今随其見分之解。

    取其相分之相。

    心外取故為颠倒也。

    五一偈依言論時令尋伺名等入如實觀。

    謂了名等唯意言分别。

    無别名等。

    意即意識分别。

    言即名言。

    名言既唯意之分别。

    名下之義亦無别體。

    故所言論以兼名義。

    既随分别則妄計意流。

    尚未了唯心安入法性。

    若能如是自覺通達。

    是入唯識之方便也。

    即複此心無相可得。

    妄想不生便入法性。

    上約心乖。

    體非不即。

    又不入者。

    妄想體虛無可入故。

    六一偈通結。

    亦近結次前二偈。

    能緣所緣即見相也。

    又觀一切法。

    唯是意言未能除遣。

    此境亦為能所也。

    以此為方便得入唯心。

    種種法出生者。

    此相見二分。

    由無始數習有種種法相似生謂能緣心生。

    則種種境生所緣境起則種種心起。

    起法必滅。

    安得暫停。

    若了相無相生無有生名了種種。

    則了唯心。

    若了無性心境兩亡。

    則住無分别自覺智境。

    不動法界名入法性。

    故末後偈結上諸觀。

    令亡觀相也。

    佛如是化應如是知。

    幻人化幻皆無化化也。

    第三業果甚深。

    問中亦二。

    初标能所問人。

    以事中顯理是可貴。

    故問寶首也。

    二一切下。

    正顯問端中三。

    初舉法按定。

    謂諸衆生身但四大。

    假名四大無主身亦無我。

    安有我所。

    彼此同許以為按定。

    二雲何下。

    正設疑難。

    能造能受是謂為我。

    所造所受即是我所。

    以無我故無能造受。

    誰令苦樂。

    無我所故無所造受。

    何以現見而有苦等十事五對。

    一苦樂者約粗相說。

    三塗為苦人天為樂。

    二就苦中各有妍媸。

    三于其樂中有内身外境。

    四通于苦樂受中。

    若時若事皆有多少。

    此上皆約生報。

    前生作故。

    五現作現受名現報。

    隔一生去受名為後報。

    三然法界下結難。

    謂二無我理即真法界。

    真法界中。

    定無善惡。

    未知苦樂從何而生。

    此問所以也。

    為無我故無我所耶。

    為有所受亦有我耶。

    此緻疑也。

    以聖言量及正理量違于現量。

    如何可通結成難也。

    第二答意雲。

    達體業亡迷真業起。

    報因業起何須我耶。

    業報攬緣虛無自體。

    故無我所。

    由法無我非斷滅故。

    業果不亡斯乃正理。

    聖教所明不違現事。

    法若定有不可造受。

    便違正理。

    在文分二。

    初一法說餘九喻況。

    今初。

    上半約俗谛緣生。

    即業報相屬。

    答前現見。

    次句勝義。

    即空印其按定。

    此二不二故不相違。

    無所有言該上業果。

    則亦無我所。

    後句是聖教量。

    智論第二雲。

    有業亦有果。

    無作業果者。

    此第一甚深是諸佛所說。

    下九喻顯。

    通相而明。

    喻于業果從緣無性不壞事相。

    别彰喻意喻各不同。

    初三頌喻業報無性不壞虛相。

    次一偈喻無造受者。

    三一偈喻性一相殊。

    後四喻體無來處。

    初中初偈雙喻業果皆真心現。

    雖無實體而相不同。

    次偈喻能生因緣相虛。

    後偈喻所生業果無實。

    今初。

    若法相宗唯以本識為鏡。

    今依法性宗亦以如來藏性而為明鏡。

    然有二義。

    一随境界質現業緣影故。

    合雲業性亦如是。

    二随業緣質現果影像故。

    前偈雲。

    随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

    二文影略。

    共顯業果似有無體。

    合雲業者。

    謂善惡等三性者。

    通性及相。

    謂此業體以無性之法。

    而為其性。

    不失業果之相。

    而為其性。

    由無性故。

    能成業果。

    由不壞相方顯真空。

    故中論雲。

    雖空亦不斷。

    雖有而不常。

    業果亦不失。

    是名佛所說。

    不失業果。

    方顯中道。

    又如鏡現穢像。

    非直不污鏡。

    淨亦乃由此。

    顯鏡踰淨如來藏。

    現生死業果亦然。

    非直不損真性平等。

    亦乃由此知如來藏自性恒淨也。

    此有四位。

    一能現位。

    複有二義。

    一由真淨故現染。

    二由真淨故不為污。

    二所現位亦有二義。

    一由相虛故不能污。

    二由相虛故虛相現。

    三相對位亦有二義。

    一由分明現染方顯性淨。

    二由性本恒淨令染妄現。

    四真淨虛染镕融一味無礙圓融。

    思之。

    此約染淨門。

    以但有所現即為染故。

    更約喻中。

    以一異門釋。

    謂一鏡是定一門。

    二所現染淨妍媸。

    等殊是定異門。

    染淨雖虛不能相攝。

    故是異也。

    鏡現染處不異現淨。

    故是一也。

    三像不異鏡。

    是非異義。

    鏡外無像故。

    鏡不異像。

    是非一義。

    正現像時去像亦失鏡故。

    上二即非一非異門。

    四像雖即鏡而不壞像。

    鏡雖即像而不礙鏡。

    是亦一亦異門也。

    二田種生芽。

    喻能生者田喻業緣也。

    種子喻于識種因也。

    此二相待。

    無性故不相知。

    由不相知方能生。

    于後有苦芽。

    故雲自然能出生也。

    亦本識為田名言為種。

    三幻師現幻喻。

    喻所生者。

    若幻色喻報。

    則幻師喻業。

    若幻色喻業。

    則幻師喻業因。

    以業亦緣生同報無體。

    而幻相不亡故。

    中論内。

    以化複現化喻業果俱空。

    若幻唯喻報業則不空。

    四衢以喻四識住。

    造業處故。

    二機關出聲。

    喻無造受者。

    機關緣造體虛無人。

    喻業從緣故。

    無造者。

    從機出聲尤更非實。

    喻報因業起安有受人。

    夫無我者。

    因對我無。

    既無有我何有非我。

    着無我者亦是倒故。

    三出[穀-禾+卵]音别。

    喻性一相殊者。

    如鳥在[穀-禾+卵]含聲未吐喻業同一性。

    出[穀-禾+卵]聲别。

    猶感報無差。

    然雞子之中終無鳳響。

    業雖無性善惡冥熏。

    四有四偈。

    喻體無來處。

    皆從緣來即無來故。

    然亦不同。

    初一喻因含于果故無來處。

    次偈果酬于因故無所從。

    此二喻内異熟業果也。

    次偈轉輪王七寶。

    喻外增上業果也。

    後偈喻無漏業果無漏智火。

    焚蕩有漏智因漏發故。

    亦無來業果寂然。

    方依幻住。

    第四說法甚深。

    亦可名應現甚深。

    問及答中通三業故。

    以說法化勝故。

    從此立名。

    先問中初總标告問。

    德首者顯佛德故。

    二正顯問端中三。

    初舉法按定。

    謂佛證一味法界彼此共許。

    二雲何下正設疑難。

    謂證悟既一說現乃多。

    為一耶多耶。

    偏取互妨。

    并立相違。

    就法即體用相違。

    約佛是證教相違。

    下辨十種相違。

    前九是别後一總結。

    三而法性下釋成前難。

    謂非唯佛悟于一。

    我觀法界亦不有多。

    能證所證既并不殊。

    以何因緣而現多種。

    将無如來乖法界耶。

    答有二意。

    一雲。

    所證雖一随機現多。

    多在物情佛常無念。

    二者所悟一法即無礙法界。

    即事之理全在多中。

    所現乃即理之事。

    全居一内。

    以即多之一是所悟。

    即一之多是所說。

    既無障礙何有相違。

    豈唯不違。

    亦由得一方能廣現。

    由多現故方令悟一。

    偈中分二。

    初一歎問利益。

    上半歎深。

    但言一理深而非甚。

    今即多是一故曰甚深。

    即一之多尤更難了。

    不可但以一多知故。

    下半知益。

    知此甚深方知愛樂。

    後九喻答。

    皆三句喻況。

    下句法合。

    喻中皆上二句即體之用。

    三二兩句即用之寂。

    又初二句以一成多。

    次句不礙常一故不相違。

    然此九喻别答九種無量。

    總顯境界無量。

    初地一持多喻答現無量。

    刹依住勝劣地無異故。

    二火一燒多。

    答化無量衆。

    物從火化不擇薪故。

    三海一波異。

    答說無量法。

    義海波濤無窮盡故。

    四風一吹異。

    答震無量界。

    随物輕重動有異故。

    五雲雷普雨。

    答無量音。

    圓音普震法雨無差故。

    六地一芽異。

    答無量莊嚴。

    芽莖華實為藻飾故。

    七廓日普照。

    答知無量心。

    無私普照窮皂白故。

    八淨月遍見。

    答無量神通。

    不往而至随器現故。

    九梵王普應。

    答現無量身。

    不分而遍彌法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