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四

關燈
生法也。

    次句我說即是空也。

    後句亦為是假名。

    此二不二是中道義。

    又妄心分别有者。

    情計謂有。

    然有即不有故雲一切空無性。

    常有常空。

    是即萬物之自虛。

    豈待宰割以求通哉。

    又前偈從本起末。

    末不異本。

    此偈攝末歸本。

    本不礙末豈相乖耶。

    第二一偈釋成前義。

    然有二義。

    一者雲何得知無性。

    以法眼觀稱性非倒。

    成淨緣起。

    當知此理甚為決定。

    二者前偈诃其見有種種。

    是妄分别。

    此不應依。

    此偈印其觀察無性各不相知。

    斯為法眼固應依止。

    即依智不依識也。

    第三一偈拂迹入玄者。

    謂前法性無生。

    一切皆空實也。

    示現有生。

    眼等差别非實也。

    妄心分别有妄也。

    如理觀察。

    非妄也。

    以妄為緣生世間流轉。

    以如理觀成出世間非倒法眼。

    皆是名言而無真實。

    何者。

    如言取故。

    又欲言其實而複示生。

    欲言不實體性即空。

    欲言是妄妄不可得。

    欲言非妄。

    能令流轉。

    欲言世間即涅槃相。

    欲言出世無世可出。

    則染淨兩亡。

    是以物不即名以就實。

    名不即物而履真。

    然則實理獨靜于言教之外。

    豈文言之能辨哉。

    故但假說。

    是以什公雲。

    唯忘言者可與道合。

    虛懷者可與理通。

    冥心者可與真一。

    遺智者可與聖同耳。

    又後三偈。

    亦如次明三無性觀。

    又此五偈合前四喻。

    初以流轉合水漂流。

    次頌合火。

    火本無生随緣生故。

    次頌合風風即空無。

    因見物動妄謂有故。

    次頌合地。

    法眼見理無分别故。

    後一總顯令亡言故。

    又前五偈是印成答。

    次四出所以答。

    後一奪令亡言。

    文殊一問以含多意。

    覺首縱答體勢無方。

    逆順研窮以顯深緻。

    幸諸學者不咎文繁。

    第二教化甚深。

    先問中二。

    初标告。

    告财首者。

    彼得此法财益生門故。

    二正問中二。

    初立宗。

    衆生即非衆生。

    彼此同許。

    亦可蹑前覺首八識皆空。

    二雲何下設難。

    謂衆生既空佛雲何化。

    若佛不見生空則無大智。

    便成謗佛。

    若見空而化豈不違空。

    空有相違進退何據。

    于中先明十随。

    辨所化差别。

    後明三輪顯能化不同。

    今初一随根生熟時。

    如是時中堪如是化。

    又此句為總。

    謂随何壽命時等。

    下九為别。

    各有二義謂随其壽命修短而化。

    又以無命者法而教化之身二義者。

    謂随其所受何等類身而受化故。

    又宜以觀身空寂等而得度者。

    以彼化故餘準此知。

    故下答中多說後意。

    行謂三業善惡。

    解謂識解差别。

    言論者。

    國俗教誨。

    此六多約未發心前。

    後四多約發趣已去。

    心樂者。

    有所欣求。

    方便者。

    随所進趣。

    思惟者。

    依法求義。

    觀察者。

    如說修學。

    二于如是下能化差别。

    先牒十随。

    後現三業。

    教化調伏通于語意。

    為以十随化故。

    衆生非空耶。

    為以衆生空故。

    十随虛設耶。

    第二财首答中。

    準諸深經及此偈文。

    略有四意。

    一佛見衆生本來自空非斷空故。

    不礙随化。

    偈雲。

    諸法空無我衆報随業生故。

    二佛知衆生不能自知真空。

    故悲以随化。

    偈雲。

    随解取衆相颠倒不如實故。

    三随化即空。

    不異衆生空故。

    二不相乖。

    偈雲。

    此是樂寂滅多聞者境界故。

    四融上諸義。

    良以攬空為衆生。

    生與非生唯一味故。

    不增不減經雲。

    即此法身流轉五道。

    名曰衆生。

    法身即衆生。

    衆生即法身。

    法身衆生義一名異。

    以斯義故。

    佛見衆生舉體自盡。

    本是法身不須更化。

    大智現前見于法身随緣即衆生。

    故大悲攝化。

    今以寂滅非無之衆生。

    恒不異真而成立故。

    是不動真際無化而化。

    以随緣非有之法身。

    恒不異事而顯現。

    故不壞假名化即無化。

    所化既空有不二。

    能化亦悲智不殊。

    不礙有而觀空。

    方能入理。

    不動真而随化方能究竟化他。

    衆生不知此理。

    故流轉無窮。

    今令衆生悟如斯法。

    是則真實随化。

    非直十随不違空理。

    亦由此十方契真空故。

    淨名雲。

    當為衆生說如斯法。

    是即真實慈也。

    十頌分二。

    初一舉法勸聽。

    上半以人顯法。

    已含答意。

    上句體深下句用廣。

    即聞之寂則聞無所聞。

    故無衆生。

    大經亦雲。

    若知如來常不說法。

    是名具足多聞。

    即寂多聞則善解藥病。

    不礙随化。

    下二句許說勸聽。

    後九頌别答前問。

    文勢多舍略為二釋。

    一者一一别答。

    謂初三答随身。

    次一随命。

    三一頌答随觀察。

    四一頌答随行及方便。

    五一頌答随心樂及解。

    六一頌答随言論。

    七一頌答随思惟時通此九。

    二謂依前五随答後四随。

    亦時通于九。

    今依此消文。

    文分為六。

    初三頌教。

    依随何身時。

    随其心樂修其方便。

    思惟觀察。

    此四遍于五段。

    二有一頌依命時。

    三二頌依行時。

    四一頌依解時。

    五一頌依言論時。

    六一頌教離二取。

    通結上文。

    今初三頌。

    若着我時作界分别觀。

    分别觀身皆無我故。

    若愛染身時作念處觀。

    觀于内身及心法故。

    總相而言即二空觀。

    初一我空。

    次一法空。

    後一類通一切。

    今初。

    上半即尋思觀。

    觀于内身四大五蘊若即若離。

    尋求主者。

    不可得故下半觀益。

    如實知于假我則有。

    計實我無。

    次偈觀身實相法無我觀。

    上半谛了身空。

    謂攬緣假立來無所從故。

    本無住處緣盡謝滅。

    去無所至無停積處。

    虛假似立實無所住。

    下半觀益。

    後偈類通以身觀身。

    既明見自身二我皆空。

    則知萬法皆是虛妄。

    此觀亦寂故不起心。

    若作念處釋者。

    内身揀于外器及他身故。

    念處有二。

    一通二别。

    通則身等皆無我等。

    别則觀法無我。

    今是通也。

    複有二種。

    一小二大。

    此中是大。

    觀身性相同虛空故。

    空無二我。

    誰是我言已兼二我。

    次偈觀受不在内外中間故無方所。

    後偈觀心及法。

    不得善法及不善法故。

    雲知法虛妄心如幻故。

    不起分别。

    又别則身受不同。

    通則受等皆身。

    是故三偈皆緻身言。

    前問意雲。

    衆生既空。

    雲何如來随其身化。

    今釋意雲。

    以彼不知身本空寂。

    教如是觀故。

    說如來随衆生身而教化也。

    下皆準之。

    二一頌令于壽命思惟觀察。

    命謂命根。

    能令色心連持。

    故名為命。

    壽謂壽限即命根體。

    實謂由業種力。

    引一期報衆同分體。

    住時分限假立壽命。

    從業緣起起即無起。

    業盡便滅滅無所滅。

    本無主者。

    況刹那生滅實無自性。

    喻以火輪。

    謂旋火速轉不見始終。

    生滅遄流甯知本際。

    又薪火不續識鈍謂輪。

    命實遷流妄謂相續。

    又輪資火有命假心明。

    待他而成固無自體。

    三二偈令依行時。

    思惟觀察。

    成四種觀。

    一無常觀。

    二空觀。

    三無我觀。

    四無相觀。

    于中初偈略标其四。

    一切有者三有也。

    亦一切有為。

    然無常等經論異說。

    今且依辨中邊論。

    以三性釋之。

    初無常三者。

    約遍計名無性無常。

    以性常無故。

    約依他起名生滅無常。

    有起盡故。

    約圓成實名垢淨無常。

    位轉變故。

    空亦有三。

    一無性空。

    性非有故。

    二異性空。

    與妄所執自性異故。

    三自性空。

    二空所顯為自性故。

    無我亦三。

    一無相無我。

    我相無故。

    二異相無我。

    與妄所執我相異故。

    三自相無我。

    無我所顯為自相故。

    無相亦三。

    一相都無故。

    二相無實故。

    三無妄相故。

    然皆融攝則此宗意。

    而偈正意多約前二性辨。

    後一偈略顯二觀。

    上半明空觀。

    報從業生。

    如夢從思起不實故空。

    下半明無常觀。

    由上不實故念念無常。

    前即過去已滅事顯例後現未當滅不殊。

    四一偈依解令入唯識。

    量觀境即心變。

    故心為主。

    然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