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性是一。
我細推現事各不相知。
既有種種何緣不相知。
既不相知誰教種種。
若謂業令種種業不知心。
若謂心令種種心不知業。
一一觀察未知種種之所由也。
二者懷疑故結雲既不相知。
為是一性為是種種。
三作相違難。
結雲一性随于種種即失真谛。
種種随于一性即失俗谛。
今見種種又不相知。
此二互乖雲何并立。
已知大意。
次正釋文。
亦有十事五對。
略為二解。
一通二别。
通謂總觀前來總别二報。
于中初一對。
就先業因約能所依以難。
然有二意。
一約本識。
謂業是能依心是所依。
離所無能故雲業不知心。
離能無所故雲心不知業。
以各無體用不能相成。
既各不相知誰生種種。
下并準之。
二約第六識。
業是所造心是能造。
并皆速滅起時不言我起。
滅時不言我滅。
何能有體而得相生成種種耶。
第二對約得報果時難能所受。
謂受是報因。
即名言種為業所引。
受所受報。
離報無受故雲受不知報。
離受無報故雲報不知受。
以并無體故準前應知。
三約名言因就能所依難。
謂前能受報因。
依心無體故無相知。
餘義同前。
四約因緣就親疏相假難。
謂所引名言種為因。
能引業為緣。
相待相奪各無自性。
如不自生等準之。
五約境智相對相見虛無難。
謂境是心變境不知心。
心托境生心不知境。
以無境外心能取心外境。
是故心境虛妄不相知也。
第二别觀者。
以初二對結趣善惡。
趣善惡者。
正由業熏。
受總報故。
二複以第二及第三對。
結受生同異初對以名言種對所生處。
次對以名言種對能依本識。
三複以第三及第四對。
結苦樂不同及端正醜陋。
初對觀現受時。
次對觀苦樂因及彼妍媸。
皆由緣令異。
謂損益因成苦樂果。
以嗔忍因成妍媸果。
四複以第四及第五對。
結諸根滿缺亦有滿業因緣有損他益他之異。
故成内六處滿缺之果。
又由内根有滿缺故。
于分别位了境不同。
并皆無性各不相知既不相知誰令種種。
第二時覺首下。
答中二。
初一偈贊問許說。
上半贊問。
謂自究深旨。
一向為他仁心弘益也。
次句許說分齊稱性說故。
後句勸聽。
言同意别故令谛受。
後十偈正答。
答勢縱橫具答三重問意。
且分為二。
前五答前釋成之中。
以何因緣而不相知。
用此釋成答前難故。
首而明之。
後五正答前難。
令初分二。
先一法說。
後四喻況。
今初意雲。
特由從緣種種。
故不相知也。
即此偈上半出因。
下半結歸本宗。
後四即為同喻量。
雲眼等是有法。
定不相知故是宗法。
因雲從緣無體用故。
同喻雲如河中水。
河水無體用河水不相知。
眼等無體用眼等不相知。
若以緣起相由門釋者初句因緣相假互皆無力。
次句果法含虛故無體性。
至下喻中别當釋之。
是故虛妄緣起略有三義。
一由互相依各無體用故。
不相知。
二由依此無知無性。
方有緣起。
三由此妄法各無所有故。
令無性真理恒常顯現。
現文但有初後二意。
言諸法者。
非唯舉前十事五對。
亦該一切有為法也。
果從因生果無體性。
因由果立因無體性因無體性何有感果之用。
果無體性豈有酬因之能。
又互相待故無力也。
以他為自故無體也。
下半結中是故者。
是前體用俱無故。
故彼一切法。
各各不相知也。
第二喻況。
略有二意。
一以此四喻通釋諸法不相知言。
二别對前文諸不相知。
兼通前設難。
今初以四大為喻。
然各上三句喻況。
下句法合。
然此四喻各顯一義。
一依水有流注。
二依火焰起滅。
三依風有動作。
四依地有任持。
法中四者。
一依真妄相續。
二依真妄起滅。
三妄用依真起。
四妄為真所持。
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義。
一唯就能依。
二依所依。
三唯所依。
今初喻中。
唯就能依者流也。
然此流注有十義不相知。
而成流注。
一前流不自流。
由後流排故。
流則前流無自性故不知後。
二後流雖排前而不到于前流。
故亦不相知。
三後流不自流。
由前流引故。
流則後流無自性。
故不能知前。
四前流雖引後而不至後故亦不相知。
五能排與所引無二。
故不相知。
六能引與所排。
無二故不相知。
七能排與所排亦無二。
故不相知。
八能引與所引。
亦無二故不相知。
九能排與能引不得俱。
故不相知。
十所排與所引亦不得俱。
故不相知。
是則前後互不相至。
名無自性。
隻由如此無知無性。
方有流注則不流而流也。
肇公雲。
江河競注而不流。
即其義也。
然上雲前後者。
通于二義。
一生滅前後。
謂前滅後生互相引排。
二此彼前後即前波後波。
小乘亦說當處生滅。
無容從此轉至餘方。
而不知無性緣起之義耳。
二依所依者。
謂前流後流各皆依水。
悉無自體不能相知。
然不壞流相故說水流。
三唯所依者。
流既總無但唯是水。
前水後水無二性故。
無可相知。
是則本無有流而說流也。
二法中三義者。
一流喻能依妄法。
二妄依真立。
三妄盡唯真。
初中妄緣起法似互相藉。
各不能相到。
悉無自性故無相知。
是則有而非有也。
二依所依者。
謂此妄法各各自虛。
含真方立。
何有體用能相知相成。
即由此無知無成含真故有。
是則非有而為有也。
三唯所依者。
謂能依妄法迥無體用。
唯有真心挺然顯現。
既無彼此何有相知。
正由此義。
妄法有即非有。
以非有為有。
複說真性隐即非隐以非隐為隐。
此上三意即三種答。
答上三種問思之。
何故以水喻真心者。
以水有十義同真性故。
一水體澄清喻。
自性清淨心。
二得泥成濁。
喻淨心不染而染。
三雖濁不失淨性。
喻淨心染而不染。
四若澄泥淨現。
喻真心惑盡性現。
五遇冷成水而有硬用。
喻如來藏與無明合成本識用。
六雖成硬用而不失軟性。
喻即事恒真。
七暖融成軟。
喻本識還淨。
八随風波動不改靜性。
喻如來藏随無明風波浪起滅。
而不變自不生滅性。
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
而不動自性。
喻真心随緣流注。
而性常湛然。
十随器方圓而不失自性。
喻真如性普遍諸有為法。
而不失自性。
略辨十義少分似真故。
多以水為喻。
此義見文雖似不具。
而大通衆經。
第二依火焰起滅喻中。
三義同前。
初唯焰者。
謂焰起滅有其二義。
一前焰謝滅引起後焰。
後焰無體而不能知前焰。
前焰已滅複無所知。
是故各各皆不相知。
二前焰若未滅。
亦依前引無體故無能知。
後焰未生故無所知。
是故彼亦各不相知。
妄法亦爾。
刹那生滅不能自立。
謂已滅未生無物可知。
生已則滅無體可知。
是故皆無所有也。
斯則流金爍石而不熱也。
二依所依者。
謂彼火焰。
即由于此無體無用不相知。
故而有起滅虛妄之相。
是則攬非有而為有也。
妄法亦爾。
依此無所依之真理方是妄法。
是亦非有為有也。
三唯所依者。
推起滅之焰體用俱無。
無焰之理挺然顯現。
是則無妄法之有。
有妄法之無。
湛然顯現。
遂令緣起之相相無不盡。
無性之理理無不現。
上三義中。
亦如次喻答前三問也。
下二喻準知。
第三依風有動作喻妄用依真起。
三義同前。
一唯動者。
離所動之物。
風之動相了不可得。
無可相知。
妄法亦爾。
離所依真體。
不可得故無相知。
斯則旋岚偃嶽而常靜也。
二依所依者。
謂風不能自動。
要依物現動。
動無自體可以知物。
物不自動随風無體。
不能知風。
我細推現事各不相知。
既有種種何緣不相知。
既不相知誰教種種。
若謂業令種種業不知心。
若謂心令種種心不知業。
一一觀察未知種種之所由也。
二者懷疑故結雲既不相知。
為是一性為是種種。
三作相違難。
結雲一性随于種種即失真谛。
種種随于一性即失俗谛。
今見種種又不相知。
此二互乖雲何并立。
已知大意。
次正釋文。
亦有十事五對。
略為二解。
一通二别。
通謂總觀前來總别二報。
于中初一對。
就先業因約能所依以難。
然有二意。
一約本識。
謂業是能依心是所依。
離所無能故雲業不知心。
離能無所故雲心不知業。
以各無體用不能相成。
既各不相知誰生種種。
下并準之。
二約第六識。
業是所造心是能造。
并皆速滅起時不言我起。
滅時不言我滅。
何能有體而得相生成種種耶。
第二對約得報果時難能所受。
謂受是報因。
即名言種為業所引。
受所受報。
離報無受故雲受不知報。
離受無報故雲報不知受。
以并無體故準前應知。
三約名言因就能所依難。
謂前能受報因。
依心無體故無相知。
餘義同前。
四約因緣就親疏相假難。
謂所引名言種為因。
能引業為緣。
相待相奪各無自性。
如不自生等準之。
五約境智相對相見虛無難。
謂境是心變境不知心。
心托境生心不知境。
以無境外心能取心外境。
是故心境虛妄不相知也。
第二别觀者。
以初二對結趣善惡。
趣善惡者。
正由業熏。
受總報故。
二複以第二及第三對。
結受生同異初對以名言種對所生處。
次對以名言種對能依本識。
三複以第三及第四對。
結苦樂不同及端正醜陋。
初對觀現受時。
次對觀苦樂因及彼妍媸。
皆由緣令異。
謂損益因成苦樂果。
以嗔忍因成妍媸果。
四複以第四及第五對。
結諸根滿缺亦有滿業因緣有損他益他之異。
故成内六處滿缺之果。
又由内根有滿缺故。
于分别位了境不同。
并皆無性各不相知既不相知誰令種種。
第二時覺首下。
答中二。
初一偈贊問許說。
上半贊問。
謂自究深旨。
一向為他仁心弘益也。
次句許說分齊稱性說故。
後句勸聽。
言同意别故令谛受。
後十偈正答。
答勢縱橫具答三重問意。
且分為二。
前五答前釋成之中。
以何因緣而不相知。
用此釋成答前難故。
首而明之。
後五正答前難。
令初分二。
先一法說。
後四喻況。
今初意雲。
特由從緣種種。
故不相知也。
即此偈上半出因。
下半結歸本宗。
後四即為同喻量。
雲眼等是有法。
定不相知故是宗法。
因雲從緣無體用故。
同喻雲如河中水。
河水無體用河水不相知。
眼等無體用眼等不相知。
若以緣起相由門釋者初句因緣相假互皆無力。
次句果法含虛故無體性。
至下喻中别當釋之。
是故虛妄緣起略有三義。
一由互相依各無體用故。
不相知。
二由依此無知無性。
方有緣起。
三由此妄法各無所有故。
令無性真理恒常顯現。
現文但有初後二意。
言諸法者。
非唯舉前十事五對。
亦該一切有為法也。
果從因生果無體性。
因由果立因無體性因無體性何有感果之用。
果無體性豈有酬因之能。
又互相待故無力也。
以他為自故無體也。
下半結中是故者。
是前體用俱無故。
故彼一切法。
各各不相知也。
第二喻況。
略有二意。
一以此四喻通釋諸法不相知言。
二别對前文諸不相知。
兼通前設難。
今初以四大為喻。
然各上三句喻況。
下句法合。
然此四喻各顯一義。
一依水有流注。
二依火焰起滅。
三依風有動作。
四依地有任持。
法中四者。
一依真妄相續。
二依真妄起滅。
三妄用依真起。
四妄為真所持。
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義。
一唯就能依。
二依所依。
三唯所依。
今初喻中。
唯就能依者流也。
然此流注有十義不相知。
而成流注。
一前流不自流。
由後流排故。
流則前流無自性故不知後。
二後流雖排前而不到于前流。
故亦不相知。
三後流不自流。
由前流引故。
流則後流無自性。
故不能知前。
四前流雖引後而不至後故亦不相知。
五能排與所引無二。
故不相知。
六能引與所排。
無二故不相知。
七能排與所排亦無二。
故不相知。
八能引與所引。
亦無二故不相知。
九能排與能引不得俱。
故不相知。
十所排與所引亦不得俱。
故不相知。
是則前後互不相至。
名無自性。
隻由如此無知無性。
方有流注則不流而流也。
肇公雲。
江河競注而不流。
即其義也。
然上雲前後者。
通于二義。
一生滅前後。
謂前滅後生互相引排。
二此彼前後即前波後波。
小乘亦說當處生滅。
無容從此轉至餘方。
而不知無性緣起之義耳。
二依所依者。
謂前流後流各皆依水。
悉無自體不能相知。
然不壞流相故說水流。
三唯所依者。
流既總無但唯是水。
前水後水無二性故。
無可相知。
是則本無有流而說流也。
二法中三義者。
一流喻能依妄法。
二妄依真立。
三妄盡唯真。
初中妄緣起法似互相藉。
各不能相到。
悉無自性故無相知。
是則有而非有也。
二依所依者。
謂此妄法各各自虛。
含真方立。
何有體用能相知相成。
即由此無知無成含真故有。
是則非有而為有也。
三唯所依者。
謂能依妄法迥無體用。
唯有真心挺然顯現。
既無彼此何有相知。
正由此義。
妄法有即非有。
以非有為有。
複說真性隐即非隐以非隐為隐。
此上三意即三種答。
答上三種問思之。
何故以水喻真心者。
以水有十義同真性故。
一水體澄清喻。
自性清淨心。
二得泥成濁。
喻淨心不染而染。
三雖濁不失淨性。
喻淨心染而不染。
四若澄泥淨現。
喻真心惑盡性現。
五遇冷成水而有硬用。
喻如來藏與無明合成本識用。
六雖成硬用而不失軟性。
喻即事恒真。
七暖融成軟。
喻本識還淨。
八随風波動不改靜性。
喻如來藏随無明風波浪起滅。
而不變自不生滅性。
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
而不動自性。
喻真心随緣流注。
而性常湛然。
十随器方圓而不失自性。
喻真如性普遍諸有為法。
而不失自性。
略辨十義少分似真故。
多以水為喻。
此義見文雖似不具。
而大通衆經。
第二依火焰起滅喻中。
三義同前。
初唯焰者。
謂焰起滅有其二義。
一前焰謝滅引起後焰。
後焰無體而不能知前焰。
前焰已滅複無所知。
是故各各皆不相知。
二前焰若未滅。
亦依前引無體故無能知。
後焰未生故無所知。
是故彼亦各不相知。
妄法亦爾。
刹那生滅不能自立。
謂已滅未生無物可知。
生已則滅無體可知。
是故皆無所有也。
斯則流金爍石而不熱也。
二依所依者。
謂彼火焰。
即由于此無體無用不相知。
故而有起滅虛妄之相。
是則攬非有而為有也。
妄法亦爾。
依此無所依之真理方是妄法。
是亦非有為有也。
三唯所依者。
推起滅之焰體用俱無。
無焰之理挺然顯現。
是則無妄法之有。
有妄法之無。
湛然顯現。
遂令緣起之相相無不盡。
無性之理理無不現。
上三義中。
亦如次喻答前三問也。
下二喻準知。
第三依風有動作喻妄用依真起。
三義同前。
一唯動者。
離所動之物。
風之動相了不可得。
無可相知。
妄法亦爾。
離所依真體。
不可得故無相知。
斯則旋岚偃嶽而常靜也。
二依所依者。
謂風不能自動。
要依物現動。
動無自體可以知物。
物不自動随風無體。
不能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