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四

關燈
法中能依妄法要依真立。

    無體知真。

    真随妄隐無相知妄。

    三唯所依者。

    謂風鼓于物動唯物動。

    風相皆盡。

    無可相知。

    妄法作用自本性空。

    唯所依真挺然顯現。

    是故妄法全盡。

    而不滅真性。

    全隐而恒露。

    能所熏等法本自爾。

    思之可見。

    第四依地有任持者。

    喻妄為真所持。

    三義同前。

    初地界因依有二種義。

    一約自類。

    二約異類。

    前中從金剛際上至地面。

    皆上依下下持上。

    展轉因依而得安住。

    然上能依皆離所無體。

    而能知下。

    然下能持皆亦離所無體。

    可令知上。

    又上上能依徹至于下。

    無下可相知。

    下下能持徹至于上。

    無上可相知。

    是故若依若持相無不盡。

    所現妄法當知亦爾。

    必粗依細。

    謂苦報依于業業依無明。

    造無明依。

    所造展轉無體。

    無物可相知。

    斯則厚載萬物而不仁也。

    肇公亦曰。

    乾坤倒覆無謂不靜也。

    二約異類者。

    如下文地輪依水輪。

    水輪依風輪。

    風輪依虛空。

    虛空無所依。

    準此妄境依妄心。

    妄心依本識。

    本識依如來藏。

    如來藏無所依。

    是故若離如來藏。

    餘諸妄法。

    各互相依無體能相知。

    是則妄法無不皆盡。

    二依所依者。

    地界正由各無自性。

    而得存立。

    向若有體則不相依。

    不相依故不得有法。

    是故攬此無性以成彼法。

    法合可知。

    三唯所依者。

    謂攬無性成彼法者。

    是則彼法無不皆盡。

    而未曾不滅。

    唯無性理而獨現前。

    餘義同前。

    上通答釋成前難竟。

    第二别對諸不相知及通前難者。

    初水流轉喻。

    前二對不相知。

    答趣善惡難。

    以善惡趣流轉體故。

    二大火喻。

    第二三對不相知。

    答前諸根受生。

    如火依薪有生滅故。

    次以長風喻前因緣。

    答前好醜。

    遇物鼓扇現諸相故。

    次以地界亦喻因緣。

    答前苦樂。

    展轉因依以輕重故。

    又喻前境智答前諸根。

    随種所生根等異故。

    上來總别并答釋成中。

    以何因緣各不相知竟。

    第二五偈答前設難。

    文分為三。

    初三偈正答前難。

    次一偈釋成前義。

    第三一偈。

    拂迹入玄。

    今初先明大意。

    次正釋文。

    今初前問有三重。

    今此三偈。

    一一具答上之三間。

    謂第一直耳。

    問雲。

    既有種種何緣得不相知。

    前五偈答竟。

    既不相知何緣種種。

    答有四因。

    一妄分别故。

    二諸識熏習故。

    三由無性不相知故。

    四真如随緣故。

    初偈具二三。

    餘二各一義。

    然此四因但是一緻。

    謂由妄分别為緣。

    令真如不守自性。

    随緣成有諸識。

    熏習展轉無窮。

    若達妄源成淨緣起。

    諸宗各取并不離象。

    受一非餘斯為偏見。

    上第二疑雲。

    為是種種為是一性。

    今答雲。

    常種種常一性。

    第三難雲一性随于種種則失真谛。

    種種随于一性則壞俗谛。

    今答雲。

    此二互相成立。

    豈當相乖。

    性非事外曾何乖乎種種。

    種種性空。

    曾何乖乎一性。

    由無方有。

    一性能成種種。

    緣生故空。

    種種能成一性。

    是以緣起之法總有四義。

    一緣生故有。

    即妄心分别有。

    及諸識熏習是也。

    二緣生故空。

    即上雲。

    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是也。

    三無性故有。

    論雲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經雲。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即上随緣是也。

    四無性故空。

    即一切空無性是也。

    是以無性緣生故空。

    則非無見斷見之空。

    為真空也。

    無性緣生故有。

    則非常見有見之有。

    是幻有也。

    幻有即是不有有。

    真空即是不空空。

    不空空故名不真空。

    不有有故名非實有。

    非空非有是中道義。

    又開此空有。

    各有二義。

    一真空必盡幻有。

    以若不盡幻有非真空故。

    二真空必成幻有。

    以若礙幻有非真空故。

    二幻有二義者。

    一幻有必覆真空。

    以空隐有現故。

    二幻有必不礙真空以幻有必自盡令真空徹現故。

    文殊各以初義緻難。

    覺首各以後義而答。

    以初二義空有異故。

    以後二義空有相成故。

    然此二不二。

    謂有非有無二。

    為一幻有。

    空非空無二為一真空。

    又非空與有無二為一幻有。

    空與非有無二為一真空。

    又幻有與真空無二。

    為一味法界。

    即中道義。

    離相離性無障無礙無分别法門。

    思以準之。

    複次性有二義。

    一者有義。

    二者空義。

    複有二義。

    一者不變。

    二者随緣。

    以有義故。

    說二空所顯即法性本無生也。

    以空義故。

    說依他無性即是圓成。

    即各不相知。

    以有義故說于不變。

    以空義故說于随緣。

    此二不二。

    随緣即是不變。

    不變故能随緣。

    若唯不變性何預于法。

    若但随緣豈稱真性。

    故随其流處有種種異。

    而其本味停留雪山。

    又若性離于法則成斷滅。

    法離于性則本無今有。

    又法若即性性常應常。

    性若即法法滅應滅。

    故二相成非常非斷。

    此二相奪故。

    說非有非空。

    為中道義。

    苟得其會不惑百家異說。

    願諸學者虛己求宗。

    次正釋文。

    且第一偈答三問者。

    初答何因種種。

    此具二意。

    一以八識熏習而成故。

    初句五識次句心。

    是本識集起義故。

    意通六七。

    七謂審思量故。

    六謂意之識故。

    了别義故。

    偈文窄故不立識言。

    亦諸情攝。

    此從别義。

    通則八識皆得心意識名。

    諸情根者。

    通于八種。

    類非一故。

    五依色根。

    六依第七。

    七八互依。

    又第七識為染污根。

    第八又為諸識通依。

    雲諸情根。

    言以此者。

    以上八識。

    為能所熏展轉為因。

    而常流轉。

    無别我人故雲無能轉者。

    又識外無法亦為無者。

    二明由不相知方成種種。

    上半出種種。

    以此者。

    以前不相知故。

    舉體性空方成流轉。

    即此八識各無體性故。

    無實我法而為其主。

    向若有性不可熏變。

    安得流轉。

    次遣疑者。

    以虛妄中有二義故。

    一虛轉。

    二無轉故。

    常種種常一性也。

    次答難者。

    虛轉故俗不異真而俗相立。

    無轉故真不異俗而真體存。

    故互不相違也。

    第二偈亦答三問。

    初明真如随緣故成種種者。

    答所以也。

    初句印上心性是一是不變義。

    次句答上雲何見有種種。

    是随緣義。

    唯心變現全攬真性。

    生非實生故雲示現。

    下二句印上業不知心等者。

    以是随緣不失自性義故。

    是以諸趣種種了不可得。

    生即無生無能現者。

    性不動故。

    無所現者妄法虛故。

    次遣疑者。

    常生常無生。

    上半即無生之生業果宛然。

    故勝鬘雲。

    不染而染難可了知。

    下半生即無生真性湛然。

    故勝鬘雲。

    染而不染難可了知。

    又法性本無生。

    不空如來藏也。

    此中無能現。

    空如來藏也。

    答第三難者。

    此中無能現性非性也。

    亦無所現物相非相也。

    又示現而有生。

    性不違相。

    亦無所現物。

    相不違性無二為二。

    二即無二無礙圓融豈有乖耶。

    言法性者。

    法謂差别依正等法。

    性謂彼法所依體性。

    即法之性故名為法性。

    又性以不變為義。

    即此可軌亦名為法。

    此則性即法故名為法性。

    此二義并約不變釋也。

    又即一切法各無性。

    故名為法性。

    即随緣之性法即性也。

    本有二義。

    一約不變。

    本謂源本。

    本來不生随緣故生。

    二約随緣有此法來本自不生非待滅無。

    即示現生時本不生故。

    故下雲無能現也。

    第三偈答三問者。

    初答所以者。

    上三句種種即一心性。

    亦印前文殊不相知等。

    下句出因。

    由妄分别故有種種。

    正答前問。

    此複二意。

    一上二句依他起也。

    次句圓成實也。

    後句遍計性也。

    由遍計故能起依他。

    依他無性即圓成實。

    故唯識雲。

    依他起自性分别緣所生。

    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

    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

    二者上二句因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