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問明品第十
釋此一品亦有四門。
初來意中有通有别。
通謂上來三品。
已答十句生解所依。
此下正答主解因果。
故次來也。
生解因中先答十住。
住攬信成。
将答所成。
先辨能成。
又正答十信故下三品來也。
後别者。
三品明信有解行德。
解為二本此品先來。
二釋品者。
菩薩是人問明是法。
遮果表因故雲菩薩。
問即是難。
明即是答。
然問有二種。
一泛爾相問。
梵雲必理車。
二者難問。
謂以理征诘。
梵雲缽羅室囊。
即今品意也。
答亦有二。
一但依問詶報曰答。
二若俱為解釋旁兼異義。
美言贊述令理顯煥曰明。
即今品意也。
明亦破闇。
能除問者之疑闇故。
今文殊九首互為明難。
遞作砧椎。
研核教理以悟群生。
故以名也。
又長行明起于問。
偈頌明解于問故曰問明。
不雲答者。
欲以明兼于問故。
問有二義故得稱明。
一問中征責诘難理盡。
使答者亡言。
此至明之問也。
二以問中進退诘理令現使答者易釋。
故以為明。
又明即法明。
以十菩薩問出十種法明。
故曰問明。
雖諸義不同。
皆菩薩之問明。
依主釋也。
三宗趣者。
亦先通後别通複二義。
一通分宗。
二通會宗。
并如會初。
二别明此品。
有其二義。
一望當品以十甚深為宗。
依成觀解為趣。
二望後二品。
則以甚深觀解為宗。
成後行德為趣。
第四釋文。
此下至菩薩住處。
明生解之因。
配十句問。
如前問中依文次第。
且分為六。
初此下三品明未信令信。
二第三會已信令解。
三第四會已解令行。
四第五會已行令起願。
五第六會已起願令證入。
六十定品至住處品。
已證入令等佛。
今初三品即為三别。
此品明正解理觀。
次品明随緣願行。
賢首品明德用該收。
就初分二。
先問答顯理。
後示相結通。
前中以十菩薩各主一門顯十甚深。
即為十段。
一緣起甚深。
二教化甚深。
三業果甚深。
四說法甚深五福田甚深。
六正教甚深。
七正行甚深。
八正助甚深。
九一道甚深。
十佛境甚深。
此十甚深次第。
雲何緣起深理。
總該諸法觀解之要。
故首明之。
衆生迷此故須教化。
違化順化有善惡業。
欲知此業由說法成。
然說法成善唯佛福田。
既說順田須持聖教。
教在勤行。
行須正道助道。
助必有正殊塗同歸。
得一道者。
當趣佛境故為此次。
又此十種亦可配于十信。
但不次耳。
文殊佛境即當信心。
文殊主信故。
佛境即所信。
故約發心次第信居其初。
約所信終極最居其後。
亦明十心不必次故。
勤首即進心。
财首為念心。
明四念故。
覺首定心。
能觀心性為上定故。
智首則慧心。
慧為上首兼己莊嚴故有十度。
法首即不退心。
如說修行得不退故。
寶首即戒心。
三聚無缺如寶珠故。
業果甚深戒所招故。
德首即護法心。
說法甚深是所護故。
目首即願心福田等一由願異故。
目能将身如願導行故。
賢首即回向心以歸一道。
即回向真如。
一身一智等。
即是佛果。
文雲。
如本趣菩提。
所有回向心等。
以是圓融十法故。
各兼多義。
又亦攝十信之十德。
恐繁不叙。
且為十甚深解。
然有二義。
一約行。
二約法。
言約行者。
文殊發問九菩薩答。
明妙慧通于衆行。
九菩薩問文殊為答。
明衆行成于妙慧。
言約法者。
初九顯差别義。
後一顯差别同歸佛境。
此二不二成信中之觀解。
文中十段。
皆先問後答。
又先起明問後解問明。
今初。
問中二。
先彰問答之主。
問覺首者。
彼得此門故。
緣起深義不覺則流轉故。
二佛子心性下。
正顯問端。
略啟五門。
一問所為。
二述問意。
三定所問。
四會相違。
五釋本文。
初所為者。
有二義故。
最初問之。
一拂異見。
二顯深理。
拂見有三。
一令諸菩薩知法從緣異外道見。
二知從心現舍二乘見。
三但心性起不同權教。
二顯深理者。
令諸菩薩于此實義發深信解。
起行證真始終皆實。
故問斯義。
起信論雲。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
是故應說。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依一心法。
有真如門及生滅門。
彼論依此生淨信故。
二述問意者。
謂明心性是一。
雲何見有報類種種。
若性随事異則失真谛。
若事随性一則壞俗谛。
設彼救言報類差别自由業等熏識變現不關心性故無相違者。
為遮此救故重難雲。
業不知心等。
謂心業五依各無自性。
自性向無何能相知。
而生諸法。
既離真性各無自立。
明此皆依心性而起。
心性既一事。
應不多。
事法既多性應非一。
此是本末相違難。
亦是理事相違。
亦一異相違。
亦真妄相違。
三揀定所問者。
準此問意。
離如來藏不許八識能所熏等。
别有自體能生諸法。
唯如來藏是所依生。
亦不可言八識無二類。
故名心性一以能生種種非相違故。
亦非第八而為性一。
熏成種種非相違故。
心性之言非第八故。
答中既言。
法性本無生。
示現而有生。
法性即是真如異名。
正與報事相違故成難耳。
文殊欲顯實教之理。
故以心性而為難本。
欲令覺首以法性示生決定而答海會同證。
楞伽密嚴皆廣說故。
四會相違者。
問若爾瑜伽等中。
異熟賴耶從業惑種辦體而生。
非如來藏随緣所成。
如何會釋。
答瑜伽等中。
對于凡小約就權教随相假說。
楞伽密嚴對大菩薩。
依于實教盡理而說。
既機有大小法有淺深。
教有權實故不相違。
故密嚴雲。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
此明守權拒實诃為惡慧。
又彼經雲。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别。
楞伽中真識現識。
如泥團與微塵非異非不異。
金莊嚴具亦複如是。
皆此義也。
又彼經雲。
如來藏為無始惡習所熏。
名為藏識。
又入楞伽雲。
如來藏名阿賴耶識。
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又起信論雲。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
又如達磨經頌雲。
無始時來界為諸法等依。
攝論等就初教釋雲。
界者因義。
即種子識。
寶性論翻此頌雲。
此性無始時等。
彼論就實教釋雲。
性者。
謂如來藏性。
如聖者勝鬘經說。
依如來藏故有生死。
依如來藏故有涅槃。
以此等文。
故知兩宗不同。
淺深可見。
又唯識等。
亦說真如是識實性。
但後釋者。
定言不變失于随緣。
過歸後輩耳。
五釋文者。
文分三别。
初心性是一者。
立宗案定。
二雲何下。
設相違難。
三業不知心下。
結成前難。
今初。
謂心之性故。
是如來藏也。
又心即性故。
是自性清淨心也。
又妄心之性無性之性。
空如來藏也。
真心之性實性之性。
不空如來藏也。
皆平等無二故雲一也。
第二設難中二。
先總顯相違。
謂心性既一。
雲何而有五趣諸根總别報殊。
故雲種種。
不同二所謂下。
别示相違。
有十事五對。
一約總報明趣有善惡。
善謂人天惡謂三塗。
下四對皆約别報。
于中二。
謂于前善惡趣中。
各根有滿缺。
謂眼等内根。
三于滿缺中各生有同異。
謂四生不同勝劣處異。
四于上同異生處。
各貌有妍媸。
五于上妍媸各受有苦樂。
上之五對前前皆具後後。
後後必帶前前。
展轉異同成多差别。
故雲種種不同。
心性是一其義安在。
第三結成前難中。
此文意稍難見。
略為二解。
一依古德作遮救重難。
如前第二問意中辨。
二直結成前難。
且依此釋文。
自有三意。
由前難意亦有三故。
一直問所以故。
今結雲。
非但本
初來意中有通有别。
通謂上來三品。
已答十句生解所依。
此下正答主解因果。
故次來也。
生解因中先答十住。
住攬信成。
将答所成。
先辨能成。
又正答十信故下三品來也。
後别者。
三品明信有解行德。
解為二本此品先來。
二釋品者。
菩薩是人問明是法。
遮果表因故雲菩薩。
問即是難。
明即是答。
然問有二種。
一泛爾相問。
梵雲必理車。
二者難問。
謂以理征诘。
梵雲缽羅室囊。
即今品意也。
答亦有二。
一但依問詶報曰答。
二若俱為解釋旁兼異義。
美言贊述令理顯煥曰明。
即今品意也。
明亦破闇。
能除問者之疑闇故。
今文殊九首互為明難。
遞作砧椎。
研核教理以悟群生。
故以名也。
又長行明起于問。
偈頌明解于問故曰問明。
不雲答者。
欲以明兼于問故。
問有二義故得稱明。
一問中征責诘難理盡。
使答者亡言。
此至明之問也。
二以問中進退诘理令現使答者易釋。
故以為明。
又明即法明。
以十菩薩問出十種法明。
故曰問明。
雖諸義不同。
皆菩薩之問明。
依主釋也。
三宗趣者。
亦先通後别通複二義。
一通分宗。
二通會宗。
并如會初。
二别明此品。
有其二義。
一望當品以十甚深為宗。
依成觀解為趣。
二望後二品。
則以甚深觀解為宗。
成後行德為趣。
第四釋文。
此下至菩薩住處。
明生解之因。
配十句問。
如前問中依文次第。
且分為六。
初此下三品明未信令信。
二第三會已信令解。
三第四會已解令行。
四第五會已行令起願。
五第六會已起願令證入。
六十定品至住處品。
已證入令等佛。
今初三品即為三别。
此品明正解理觀。
次品明随緣願行。
賢首品明德用該收。
就初分二。
先問答顯理。
後示相結通。
前中以十菩薩各主一門顯十甚深。
即為十段。
一緣起甚深。
二教化甚深。
三業果甚深。
四說法甚深五福田甚深。
六正教甚深。
七正行甚深。
八正助甚深。
九一道甚深。
十佛境甚深。
此十甚深次第。
雲何緣起深理。
總該諸法觀解之要。
故首明之。
衆生迷此故須教化。
違化順化有善惡業。
欲知此業由說法成。
然說法成善唯佛福田。
既說順田須持聖教。
教在勤行。
行須正道助道。
助必有正殊塗同歸。
得一道者。
當趣佛境故為此次。
又此十種亦可配于十信。
但不次耳。
文殊佛境即當信心。
文殊主信故。
佛境即所信。
故約發心次第信居其初。
約所信終極最居其後。
亦明十心不必次故。
勤首即進心。
财首為念心。
明四念故。
覺首定心。
能觀心性為上定故。
智首則慧心。
慧為上首兼己莊嚴故有十度。
法首即不退心。
如說修行得不退故。
寶首即戒心。
三聚無缺如寶珠故。
業果甚深戒所招故。
德首即護法心。
說法甚深是所護故。
目首即願心福田等一由願異故。
目能将身如願導行故。
賢首即回向心以歸一道。
即回向真如。
一身一智等。
即是佛果。
文雲。
如本趣菩提。
所有回向心等。
以是圓融十法故。
各兼多義。
又亦攝十信之十德。
恐繁不叙。
且為十甚深解。
然有二義。
一約行。
二約法。
言約行者。
文殊發問九菩薩答。
明妙慧通于衆行。
九菩薩問文殊為答。
明衆行成于妙慧。
言約法者。
初九顯差别義。
後一顯差别同歸佛境。
此二不二成信中之觀解。
文中十段。
皆先問後答。
又先起明問後解問明。
今初。
問中二。
先彰問答之主。
問覺首者。
彼得此門故。
緣起深義不覺則流轉故。
二佛子心性下。
正顯問端。
略啟五門。
一問所為。
二述問意。
三定所問。
四會相違。
五釋本文。
初所為者。
有二義故。
最初問之。
一拂異見。
二顯深理。
拂見有三。
一令諸菩薩知法從緣異外道見。
二知從心現舍二乘見。
三但心性起不同權教。
二顯深理者。
令諸菩薩于此實義發深信解。
起行證真始終皆實。
故問斯義。
起信論雲。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
是故應說。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依一心法。
有真如門及生滅門。
彼論依此生淨信故。
二述問意者。
謂明心性是一。
雲何見有報類種種。
若性随事異則失真谛。
若事随性一則壞俗谛。
設彼救言報類差别自由業等熏識變現不關心性故無相違者。
為遮此救故重難雲。
業不知心等。
謂心業五依各無自性。
自性向無何能相知。
而生諸法。
既離真性各無自立。
明此皆依心性而起。
心性既一事。
應不多。
事法既多性應非一。
此是本末相違難。
亦是理事相違。
亦一異相違。
亦真妄相違。
三揀定所問者。
準此問意。
離如來藏不許八識能所熏等。
别有自體能生諸法。
唯如來藏是所依生。
亦不可言八識無二類。
故名心性一以能生種種非相違故。
亦非第八而為性一。
熏成種種非相違故。
心性之言非第八故。
答中既言。
法性本無生。
示現而有生。
法性即是真如異名。
正與報事相違故成難耳。
文殊欲顯實教之理。
故以心性而為難本。
欲令覺首以法性示生決定而答海會同證。
楞伽密嚴皆廣說故。
四會相違者。
問若爾瑜伽等中。
異熟賴耶從業惑種辦體而生。
非如來藏随緣所成。
如何會釋。
答瑜伽等中。
對于凡小約就權教随相假說。
楞伽密嚴對大菩薩。
依于實教盡理而說。
既機有大小法有淺深。
教有權實故不相違。
故密嚴雲。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
此明守權拒實诃為惡慧。
又彼經雲。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别。
楞伽中真識現識。
如泥團與微塵非異非不異。
金莊嚴具亦複如是。
皆此義也。
又彼經雲。
如來藏為無始惡習所熏。
名為藏識。
又入楞伽雲。
如來藏名阿賴耶識。
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又起信論雲。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
又如達磨經頌雲。
無始時來界為諸法等依。
攝論等就初教釋雲。
界者因義。
即種子識。
寶性論翻此頌雲。
此性無始時等。
彼論就實教釋雲。
性者。
謂如來藏性。
如聖者勝鬘經說。
依如來藏故有生死。
依如來藏故有涅槃。
以此等文。
故知兩宗不同。
淺深可見。
又唯識等。
亦說真如是識實性。
但後釋者。
定言不變失于随緣。
過歸後輩耳。
五釋文者。
文分三别。
初心性是一者。
立宗案定。
二雲何下。
設相違難。
三業不知心下。
結成前難。
今初。
謂心之性故。
是如來藏也。
又心即性故。
是自性清淨心也。
又妄心之性無性之性。
空如來藏也。
真心之性實性之性。
不空如來藏也。
皆平等無二故雲一也。
第二設難中二。
先總顯相違。
謂心性既一。
雲何而有五趣諸根總别報殊。
故雲種種。
不同二所謂下。
别示相違。
有十事五對。
一約總報明趣有善惡。
善謂人天惡謂三塗。
下四對皆約别報。
于中二。
謂于前善惡趣中。
各根有滿缺。
謂眼等内根。
三于滿缺中各生有同異。
謂四生不同勝劣處異。
四于上同異生處。
各貌有妍媸。
五于上妍媸各受有苦樂。
上之五對前前皆具後後。
後後必帶前前。
展轉異同成多差别。
故雲種種不同。
心性是一其義安在。
第三結成前難中。
此文意稍難見。
略為二解。
一依古德作遮救重難。
如前第二問意中辨。
二直結成前難。
且依此釋文。
自有三意。
由前難意亦有三故。
一直問所以故。
今結雲。
非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