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三

關燈
第二爾時文殊下。

    辨言說答。

    就文分四。

    一歎衆希奇。

    二諸佛子下。

    牒問總歎。

    三何以故下。

    征歎總釋。

    四諸佛子如來下。

    廣顯難思。

    今初也。

    前衆疑問。

    佛令文殊答者。

    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征來自他方。

    體含萬德降魔制外通辨難思。

    化滿塵方用周三際。

    道成先劫已稱龍種尊王。

    現證菩提。

    複曰摩尼寶積。

    實為三世佛母。

    豈獨釋過之師影響而來。

    一切鹹見故。

    其說也。

    何不待請敬同佛故。

    何不待告承佛神力。

    佛意許故。

    衆既念請佛方現相。

    非夫尊極大士。

    安得理契潛通。

    故上以光示普賢。

    此乃冥加妙德。

    若爾普賢雲何定後更請。

    表說所信甚深細故。

    何不入定以果從因同于信故。

    餘如上說。

    何故無加。

    以無定故。

    又承佛神力是冥加故。

    歎衆希有者。

    略有五義。

    感應懸隔難一遇故。

    德行内充總稱歎故。

    以名表法甚希有故。

    創起信行未曾有故。

    此一衆會即是等空法界會故。

    二牒問中脫于刹體。

    佛出現者。

    即前威德也。

    阿雲無也。

    耨多羅上也。

    三者正也。

    藐者等也。

    又三遍也。

    菩提覺也。

    謂道不可加曰無上也。

    無邪委知為正遍也。

    三征釋中。

    征上難思言也。

    下釋雲。

    能感之機差别無邊。

    如來普應周于法界。

    廣難思也。

    下結文具顯。

    又随宜說法意趣難思。

    又等法界者。

    舉一說法等餘多門。

    門不可盡量等法界。

    法門難思。

    第四廣顯難思文二。

    先總顯多端。

    二随門别顯。

    今初也。

    舉娑婆為首。

    略顯十種差别多端。

    準下結通。

    實通法界。

    十句不出三業。

    一身為總相現十法界不同。

    故雲種種。

    二名以召實。

    次下廣辨。

    三金銀等色不同。

    三十二相等異。

    四形有長短三尺丈六。

    乃至無邊。

    五壽命限量。

    或無量劫。

    或不滿百年。

    下至朝現暮寂。

    六處。

    謂化處染淨等殊。

    七根。

    謂眼等随感現異。

    八生處。

    有刹利等别。

    九依語之用随方言音施設非一故。

    十觀察者。

    周旋顧盻以應群機。

    又觀存亡安危。

    可不智照諸境示有多端。

    下結意雲。

    令諸衆生各稱己分。

    而自知見得調伏耳。

    第二諸佛子下。

    随門别顯。

    文分為三。

    初終此品辨身名差别。

    答上佛住之問近廣種種身等八句。

    以色相等皆屬身故。

    二四谛品。

    辨言教遍周。

    答佛所說法問。

    近廣種種語業。

    三光明覺品。

    明光輪窮照。

    答上威德法性菩提三問。

    近廣種種觀察。

    其五句依報。

    但有現相答。

    廣在前會故。

    今初廣上名者。

    然聖人無名為物立稱。

    若就德以立德無邊涯。

    若随機立名等衆生界。

    雖複多種皆為随宜生善滅惡見理而立。

    海印頓現不應生着也。

    文中分四。

    一娑婆之内自有百億。

    二娑婆鄰近。

    即百億之外。

    三類通一切。

    謂盡十方。

    四釋差别所由。

    由随物故。

    初中分三。

    初此四洲。

    二四洲之鄰十界。

    三總結娑婆。

    今初亦三。

    初标處。

    次列名。

    後結數。

    他皆仿此。

    舉四洲者。

    昔雲意取閻浮言總意别。

    餘三天下佛不出故。

    然雖不出。

    除北俱盧餘容有往。

    下并準之。

    一切義成即悉達也。

    無事不成就故。

    圓滿月者。

    惑斷智圓恩蔭清涼故。

    師子吼者。

    名決定說。

    釋迦牟尼者。

    釋迦雲能。

    能仁種故。

    牟尼雲寂默。

    契寂理故。

    第七仙者。

    七佛之末故。

    若取賢劫當第四仙。

    即喻也無欲染故。

    毗盧遮那。

    廣如前釋。

    瞿昙氏者。

    唯約姓也。

    此雲地主。

    以從劫初代代相承。

    為轉輪王故。

    然上雲釋迦。

    乃是族望。

    此即姓望故。

    智論第二雲。

    釋迦牟尼姓瞿昙。

    故佛名經亦然。

    沙門此雲息惡。

    無惡不息故。

    複稱大。

    最勝者聖中極故。

    德無加故。

    導師者。

    引導衆生離險難故。

    于生死海示衆寶故。

    然名含多義。

    略釋此十恐文繁博。

    餘但随難解之。

    二此四天下東下。

    此洲之鄰十界。

    即為十段。

    其善護等。

    皆四洲之通稱也。

    今初東方斷言論者。

    證離言故。

    無能說過故。

    南雲帝釋者。

    為天人主能稱物心故。

    西雲水天者。

    水善利萬物天光淨故。

    北方醫羅跋那者。

    具雲醫濕弗羅跋那。

    醫濕弗。

    自在也。

    羅跋那者。

    聲也。

    即圓音自在耳。

    上雲盛火者。

    盛火焚薪不擇林木。

    佛智利物無揀賢愚。

    問餘聖教說。

    大輪圍内平布百億。

    上即諸天下安地獄。

    如何此說上下皆有四洲。

    答此教所說事随理融。

    随說法處即是當中。

    縱極上際旁至大輪圍山。

    亦有十方互為主伴。

    以融為眷屬。

    本敷非多。

    十方界融亦準于此。

    因此略說娑婆融通。

    改非改相略有其五。

    一約事常定。

    如小乘說。

    二随心見異。

    若身子梵王。

    三就佛而言本非淨穢。

    四随法回轉如上主伴互為。

    五潛入微塵。

    如前會說。

    若通論餘淨土更有五義。

    謂諸刹相入義。

    相即義。

    一具一切義。

    廣陜自在義。

    帝網重疊義。

    并如前後諸文所說。

    三諸佛子此娑婆下。

    總結娑婆。

    二諸佛子此下。

    彰娑婆鄰近十方。

    亦為十段。

    密訓唯九者。

    勘晉經開曉意下阙一聞慧。

    南方唯二舊經。

    則具。

    乃是新本脫漏。

    準前後例不應獨此便略。

    西北方名有十一者。

    獨此有餘不成文體。

    此中專念法。

    應即是前所脫聞慧。

    亦是梵本之漏。

    注者誤安貝葉耳。

    下方雲帝釋弓者。

    如來念定之弓。

    以明利箭能射業惑阿修羅故。

    然舊雲法命主意。

    取帝釋以法教命為天主故。

    今雲其弓但一事耳。

    若作宮室字。

    以處取人大同晉本。

    第三諸佛子如娑婆下。

    類通一切。

    準四谛品。

    更有舉此例餘十方亦如娑婆。

    互為主伴。

    第四如世尊下。

    釋差别所由。

    此有二意。

    一自既由于差别名言等。

    而得成就。

    今還仿古以差别熟他。

    二昔菩薩時随機調物。

    今時出世稱本立名。

    如昔教衆生令空妄境。

    今成正覺為立超境界名。

    他皆仿此故而得成熟之言通自他也 四聖谛品第八 釋此一品。

    五門分别。

    初來意者。

    此品廣前種種語業。

    即答前佛說法問。

    亦遠答前會佛演說海之一問故。

    既知佛可歸。

    次知法可仰。

    上名随物立。

    今法逐機差故次來也。

    二釋名中。

    言四聖谛者。

    聖者正也。

    無漏正法得在心故。

    谛有二義。

    一者谛實。

    二者審谛。

    言谛實者。

    此約境辨。

    謂如所說相不舍離故。

    真實故。

    決定故。

    謂世出世二種因果。

    必無虛妄不可差失。

    言審谛者。

    此就智明。

    聖智觀彼審不虛故。

    凡夫雖有苦集。

    而不審實不得稱谛。

    無倒聖智審知境故。

    故名聖谛。

    故瑜伽九十五雲。

    由二緣故名谛。

    一法性故。

    二勝解故。

    愚夫有初無後聖具二故。

    偏說聖谛。

    四謂苦集滅道。

    總雲四聖谛。

    帶數釋也。

    性相雲何。

    逼迫名苦。

    即有漏色心增長名集。

    即業煩惱。

    寂靜名滅。

    謂即涅槃。

    出離名道。

    謂止觀等。

    此約相說通大小乘。

    智論雲。

    小乘三是有相滅是無相。

    大乘四谛皆是無相。

    涅槃雲。

    解苦無苦名苦聖谛。

    謂達四緣生故。

    空則超筌悟旨成大。

    又涅槃雲。

    凡夫有苦而無谛。

    二乘有苦有苦谛。

    而無真實。

    菩薩無苦有谛。

    而有真實。

    謂若苦即谛。

    三塗之苦豈即谛也。

    二乘雖審知之。

    而不達法空不見真實。

    又二乘雖知苦相。

    不知無量相。

    故大經雲。

    苦有無量相。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瑜伽說苦。

    有一百一十。

    然此經中。

    雖彰名異即表義殊。

    以名必召實故。

    是無量四谛義也。

    約一界一谛即有十千。

    娑婆四谛有四百億十千名義。

    而文義包博言含性相。

    又究此四。

    非唯但空便為真實。

    今了陰入皆如無苦可舍。

    無明塵勞即是菩提。

    無集可斷。

    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

    邊邪皆中正。

    無道可修。

    無苦無集即無世間。

    無滅無道即無出世間。

    不取不舍同一實谛。

    故斯一品。

    有作無作有量無量。

    皆在其中。

    準下第五地中。

    複以十重觀察。

    至下當明。

    三宗趣者。

    以無邊谛海随根随義。

    立名不同。

    遍空世界以此為宗。

    務在益物調生為趣。

    又上二皆宗發生淨信為趣。

    四解妨難。

    問既彰佛語業答說法問。

    佛所說法多門。

    何以唯陳四谛。

    答以名雖在小義通大小事理具足。

    謂苦集二谛是世間因果。

    所知所斷無改易故。

    滅道二谛出世間因果。

    所證所修事決定故。

    知斷證修能運衆生。

    到彼岸故。

    世界有異此獨無改。

    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