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接連。
如以網持橫豎交絡。
皆悉相當。
如天珠網五于華藏下結歸華藏即建立之處。
上來雙釋二章長行竟。
第二重頌。
總有一百一偈。
分二。
初一明華藏自體。
初句标名。
次句不壞分量。
即同真性。
次句具德莊嚴末句無礙安住。
餘一百偈頌所持刹網。
于中二。
初九頌能持刹種。
餘頌所持諸刹。
初中初一頌參而不雜。
次一安布行列。
次一刹種體嚴。
次二辨形。
次一依住。
次二方所趣入。
後一佛力加持。
第二頌種所持刹。
九十一偈多頌結文。
但一二不同。
謂體及形餘皆同也。
大分十段。
第一有二十八頌。
明刹異由因緣。
即結中各各衆生遍充滿。
下雲種種衆生居故。
及各各佛力所加持。
至文當見。
第二有二頌顯刹微細。
即結中各各普趣入。
第三十頌明世界體性。
結文即無。
義見前經。
第四五頌。
明世界各各莊嚴具。
第五五頌明各各莊嚴際無間斷。
此二如結名。
第六有十頌。
明世界形狀。
義見上文。
第七二頌。
明各各劫差别。
第八有八偈。
明各各佛出現。
此二亦如結名。
第九有十。
頌光明有無即各各放寶光明。
及各各光明雲覆。
第十有十一頌明音聲善惡。
即各各演法海。
今初為二。
初半偈标章。
種種多端故曰難思。
餘偈廣釋難思之相。
于中分二。
前九偈半喻顯。
後十八偈法說。
前中分三。
初三偈半明由染因刹有成壞。
初一偈半明種。
則長時刹有成壞。
次一偈刹種雖一居刹有殊。
後偈結歸業種。
次有三偈明由淨因。
一淨心因。
二佛願通因緣。
後一明淨業因。
後三通結染淨因。
一随心染淨因。
二分别起業因。
即以正喻依。
亦是以因喻緣。
心即是因招異熟果。
果之粗妙蓋由業緣。
三一偈雙明心業。
行即業故。
亦喻衆生同處異見。
後十八偈法說中分三。
初六明染淨。
次四明成壞。
後八明苦樂。
今初分二。
前二顯淨相不同。
後四對因以辯。
于中初一唯染由煩惱故。
次二通染淨心。
業通善惡故。
屬于菩薩及衆生故。
後一唯淨。
以屬佛故。
二有四偈顯成壞中。
初一粗壞細存。
壞由惡業存由二因一約佛二善業者。
故法華雲。
我淨土不毀天人常充滿。
然滅雖不俱而起必同處。
雖曰同處而恒相無故難思也。
次偈業存處立。
次偈世相不同。
性無生滅。
後偈結歸因緣。
内由心變則染淨萬差。
外假佛緣于何不淨。
三八偈明苦樂中三。
初三總相。
約刹論苦樂。
次三約一刹中有三惡趣。
後二明人天樂。
第二一一毛下。
二偈顯刹微細。
初偈舉果。
後偈對因以辯。
第三十偈明體性中。
亦兼餘義随釋可知。
第四五頌。
明莊嚴。
第五有五偈。
明莊嚴際中攝三世嚴故。
無間斷結歸佛故。
一塵普見。
第六或有衆多刹下。
十偈明刹形差别。
第七二偈。
明刹住時分。
第八有八偈。
明佛出多少。
文并可知。
第九十偈光明有無。
初一無後九有。
第十有十一頌刹中音聲善惡。
初二惡道唯惡。
次三人天通善惡。
後六佛菩薩善而非惡。
正顯各各演說法海也 毗盧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經) 初來意者。
前明此因之果。
今辯前果之因。
答前因問故次來也。
因是果因故标果稱。
又不以人取法知是誰因。
前品初言。
毗盧遮那曠劫修因之所嚴淨。
今方顯其事。
二釋名者。
略雲光明遍照。
廣如前釋。
三宗趣者。
明因廣大為宗。
證成前果為趣。
四釋文一品分三。
初總明本事之時。
二有世界下。
别顯本事之處。
三彼勝音世界。
最初劫中下。
别顯時中本事。
今初即二佛刹塵數劫也。
二辨處中亦三。
第一總明刹海。
第二此世界海下。
别明一刹。
略無刹種。
刹名勝音者。
多佛出世說法音故。
次彰其相。
後說劫名可知。
第三諸佛子彼勝音下的指一方。
如今娑婆中。
别說一四天下也。
于中亦三。
初總明感應之處。
第二諸佛子此林東下。
别明能感居人。
第三諸佛子彼大林中下。
别顯道場嚴事。
今初有三。
初明香海者。
非持種之海。
即如今四洲之海耳。
二其海下。
海出華山。
三于其山下。
明山頂之林。
先标舉後顯嚴。
說此林者佛于中現也。
說城居人者總舉所化也。
第二别明能感居人中亦三。
初标主伴二城。
二釋主城。
三釋伴城。
今初雖有天城以佛出故人城為主。
二清淨下廣釋主城。
于中先顯處嚴。
城上守禦曰橹。
繞城别築土台曰卻敵。
優缽羅等。
即青赤黃白四色蓮華。
從此大城下彰其人勝。
三其城次南下。
略釋伴城。
于中先辨城名居類。
後此一一下。
顯圍繞莊嚴。
世界不同安立少異。
不可例此也。
第三明道場中。
先辨場嚴。
二其道場前下。
明蓮華香海為佛現故。
大文第三别顯時中本事。
文分為二。
先總舉劫中多佛。
後其第一下。
一一别顯。
正彰本事。
經來不盡故無總結。
今初将欲說别。
先舉其總。
言最初劫者。
即種種莊嚴劫也。
既雲最初。
即此後更有大劫。
于理無違。
第二正顯本事中曆事四佛。
即為四别。
第一逢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
第二波羅蜜善眼莊嚴佛。
第三最勝功德海佛。
第四名稱普聞蓮華眼幢佛。
各有諸佛子言。
就初佛中文分為六。
第一總标佛号。
第二先瑞熟機。
第三正顯佛興。
第四毫光警召。
第五當機雲集。
第六廣演法門。
今初也。
一切功德山者。
福德崇峻不可仰也。
複言須彌者。
定慧高妙難傾動也。
言勝雲者。
慈覆智潤廣無邊也。
第二諸佛子下。
先瑞熟機分二。
初現瑞熟機。
二其世界中下。
睹瑞機熟。
前中三。
初标現時。
謂百年前。
次此摩尼下。
正顯瑞相有其十種。
于中說前世所行者。
示其種子将成熟故。
說佛名号令憶念故。
說大行願。
使修發故說轉法輪。
使當聽習生法眼故。
後現如是下結瑞意也。
二機熟可知。
第三爾時下。
正顯佛興。
于中分二。
初一處道成。
二如于下結通廣遍。
初中先總。
後其身下别。
别顯勝德略有十相。
一示身相。
法無不在。
本自普周。
智與理冥故。
等彼真界。
能令色相随彼。
融通法界塵毛重重全遍。
二悲相。
不舍因行無所不生。
三成相。
理行時處為一切道場。
身智俱遊名為普詣。
四色相湛然常住稱為妙色。
色色無邊故雲具足。
并無質累是謂清淨。
五勝相色容蔽于大衆。
威德攝于群魔。
力無畏圓。
何能映奪。
六貴相。
無邊寶相圓明可貴。
超過聖帝故曰分明。
七應相不往普現如鏡中像。
八無礙相。
有感斯見無隔山河。
九者化相。
化從真流源無有異。
十吉祥相。
身智光照普稱世間。
此上大同經初。
二結通中且結同類一界。
餘皆略也。
第四爾時下毫光警召。
文分為五。
一放光處顯中道故。
二王光名。
發動宿種生起新善故。
善根有三。
一者生福及不動業。
以施忍智三而為善根。
二厭苦求滅以信等為根。
三求無上慧。
以四等不放逸五法。
為根。
通說善根。
以依聖教發心為性。
故雲音也。
三眷屬數無盡法故。
四照分齊。
充滿十方通方教故。
五若有下明光勝益。
文有十句。
一無明重者自覺智開。
二煩惱深者息現行惑。
三勤修難出裂五蓋網。
四三障重者摧諸障山。
五未解脫者淨心垢種。
六未信大者發起入住。
七阙資糧者生其勝善。
八未入地者除五怖畏。
九色累功用滅身心苦。
十滞無生者見佛趣果。
此約差别對治以釋。
若約橫配。
生善見理。
可以準思第五當機雲集中文二。
先通顯諸王雲集緻敬。
後諸佛子下。
别彰諸王雲集儀式。
于中分二。
先廣明喜見。
後略列諸王。
今初即正出本事之緣。
文分為六。
第一标名辨統。
二總辨眷屬。
三威光得益。
四偈贊如來。
五父王宣诰。
六俱行詣佛。
初文可知。
第二夫人下總顯眷屬者。
有德曰夫人。
有色曰采女。
王子别本雲。
二萬五千者。
别梵本也。
案璎珞本業經上卷。
雲十住銅輪寶璎珞。
百福子為眷屬。
生一佛土受佛學行。
教化二天下。
銀輪寶璎珞五百子。
金輪一千子。
初地四天王一萬子。
二地忉利天王二萬子。
三地已上乃至淨居天王。
但雲眷屬亦如是。
故知無過二萬子者。
若三界王即當等覺。
又以一切菩薩為眷屬。
案喜見所統但以城言。
又見佛興至第三佛。
方雲去世。
五百銀輪斯為正也。
或約教異理亦可通。
上首雲大威光者。
有大威德聖道光明故。
第三爾時下。
威光得益文分為二。
先舉因總标。
後何謂下列益明體。
皆從勝用标名。
一佛德圓滿摧障稱輪。
定中能知故受斯稱。
二此總持能持諸佛普法。
三即空涉有名為方便。
斯則
如以網持橫豎交絡。
皆悉相當。
如天珠網五于華藏下結歸華藏即建立之處。
上來雙釋二章長行竟。
第二重頌。
總有一百一偈。
分二。
初一明華藏自體。
初句标名。
次句不壞分量。
即同真性。
次句具德莊嚴末句無礙安住。
餘一百偈頌所持刹網。
于中二。
初九頌能持刹種。
餘頌所持諸刹。
初中初一頌參而不雜。
次一安布行列。
次一刹種體嚴。
次二辨形。
次一依住。
次二方所趣入。
後一佛力加持。
第二頌種所持刹。
九十一偈多頌結文。
但一二不同。
謂體及形餘皆同也。
大分十段。
第一有二十八頌。
明刹異由因緣。
即結中各各衆生遍充滿。
下雲種種衆生居故。
及各各佛力所加持。
至文當見。
第二有二頌顯刹微細。
即結中各各普趣入。
第三十頌明世界體性。
結文即無。
義見前經。
第四五頌。
明世界各各莊嚴具。
第五五頌明各各莊嚴際無間斷。
此二如結名。
第六有十頌。
明世界形狀。
義見上文。
第七二頌。
明各各劫差别。
第八有八偈。
明各各佛出現。
此二亦如結名。
第九有十。
頌光明有無即各各放寶光明。
及各各光明雲覆。
第十有十一頌明音聲善惡。
即各各演法海。
今初為二。
初半偈标章。
種種多端故曰難思。
餘偈廣釋難思之相。
于中分二。
前九偈半喻顯。
後十八偈法說。
前中分三。
初三偈半明由染因刹有成壞。
初一偈半明種。
則長時刹有成壞。
次一偈刹種雖一居刹有殊。
後偈結歸業種。
次有三偈明由淨因。
一淨心因。
二佛願通因緣。
後一明淨業因。
後三通結染淨因。
一随心染淨因。
二分别起業因。
即以正喻依。
亦是以因喻緣。
心即是因招異熟果。
果之粗妙蓋由業緣。
三一偈雙明心業。
行即業故。
亦喻衆生同處異見。
後十八偈法說中分三。
初六明染淨。
次四明成壞。
後八明苦樂。
今初分二。
前二顯淨相不同。
後四對因以辯。
于中初一唯染由煩惱故。
次二通染淨心。
業通善惡故。
屬于菩薩及衆生故。
後一唯淨。
以屬佛故。
二有四偈顯成壞中。
初一粗壞細存。
壞由惡業存由二因一約佛二善業者。
故法華雲。
我淨土不毀天人常充滿。
然滅雖不俱而起必同處。
雖曰同處而恒相無故難思也。
次偈業存處立。
次偈世相不同。
性無生滅。
後偈結歸因緣。
内由心變則染淨萬差。
外假佛緣于何不淨。
三八偈明苦樂中三。
初三總相。
約刹論苦樂。
次三約一刹中有三惡趣。
後二明人天樂。
第二一一毛下。
二偈顯刹微細。
初偈舉果。
後偈對因以辯。
第三十偈明體性中。
亦兼餘義随釋可知。
第四五頌。
明莊嚴。
第五有五偈。
明莊嚴際中攝三世嚴故。
無間斷結歸佛故。
一塵普見。
第六或有衆多刹下。
十偈明刹形差别。
第七二偈。
明刹住時分。
第八有八偈。
明佛出多少。
文并可知。
第九十偈光明有無。
初一無後九有。
第十有十一頌刹中音聲善惡。
初二惡道唯惡。
次三人天通善惡。
後六佛菩薩善而非惡。
正顯各各演說法海也 毗盧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經) 初來意者。
前明此因之果。
今辯前果之因。
答前因問故次來也。
因是果因故标果稱。
又不以人取法知是誰因。
前品初言。
毗盧遮那曠劫修因之所嚴淨。
今方顯其事。
二釋名者。
略雲光明遍照。
廣如前釋。
三宗趣者。
明因廣大為宗。
證成前果為趣。
四釋文一品分三。
初總明本事之時。
二有世界下。
别顯本事之處。
三彼勝音世界。
最初劫中下。
别顯時中本事。
今初即二佛刹塵數劫也。
二辨處中亦三。
第一總明刹海。
第二此世界海下。
别明一刹。
略無刹種。
刹名勝音者。
多佛出世說法音故。
次彰其相。
後說劫名可知。
第三諸佛子彼勝音下的指一方。
如今娑婆中。
别說一四天下也。
于中亦三。
初總明感應之處。
第二諸佛子此林東下。
别明能感居人。
第三諸佛子彼大林中下。
别顯道場嚴事。
今初有三。
初明香海者。
非持種之海。
即如今四洲之海耳。
二其海下。
海出華山。
三于其山下。
明山頂之林。
先标舉後顯嚴。
說此林者佛于中現也。
說城居人者總舉所化也。
第二别明能感居人中亦三。
初标主伴二城。
二釋主城。
三釋伴城。
今初雖有天城以佛出故人城為主。
二清淨下廣釋主城。
于中先顯處嚴。
城上守禦曰橹。
繞城别築土台曰卻敵。
優缽羅等。
即青赤黃白四色蓮華。
從此大城下彰其人勝。
三其城次南下。
略釋伴城。
于中先辨城名居類。
後此一一下。
顯圍繞莊嚴。
世界不同安立少異。
不可例此也。
第三明道場中。
先辨場嚴。
二其道場前下。
明蓮華香海為佛現故。
大文第三别顯時中本事。
文分為二。
先總舉劫中多佛。
後其第一下。
一一别顯。
正彰本事。
經來不盡故無總結。
今初将欲說别。
先舉其總。
言最初劫者。
即種種莊嚴劫也。
既雲最初。
即此後更有大劫。
于理無違。
第二正顯本事中曆事四佛。
即為四别。
第一逢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
第二波羅蜜善眼莊嚴佛。
第三最勝功德海佛。
第四名稱普聞蓮華眼幢佛。
各有諸佛子言。
就初佛中文分為六。
第一總标佛号。
第二先瑞熟機。
第三正顯佛興。
第四毫光警召。
第五當機雲集。
第六廣演法門。
今初也。
一切功德山者。
福德崇峻不可仰也。
複言須彌者。
定慧高妙難傾動也。
言勝雲者。
慈覆智潤廣無邊也。
第二諸佛子下。
先瑞熟機分二。
初現瑞熟機。
二其世界中下。
睹瑞機熟。
前中三。
初标現時。
謂百年前。
次此摩尼下。
正顯瑞相有其十種。
于中說前世所行者。
示其種子将成熟故。
說佛名号令憶念故。
說大行願。
使修發故說轉法輪。
使當聽習生法眼故。
後現如是下結瑞意也。
二機熟可知。
第三爾時下。
正顯佛興。
于中分二。
初一處道成。
二如于下結通廣遍。
初中先總。
後其身下别。
别顯勝德略有十相。
一示身相。
法無不在。
本自普周。
智與理冥故。
等彼真界。
能令色相随彼。
融通法界塵毛重重全遍。
二悲相。
不舍因行無所不生。
三成相。
理行時處為一切道場。
身智俱遊名為普詣。
四色相湛然常住稱為妙色。
色色無邊故雲具足。
并無質累是謂清淨。
五勝相色容蔽于大衆。
威德攝于群魔。
力無畏圓。
何能映奪。
六貴相。
無邊寶相圓明可貴。
超過聖帝故曰分明。
七應相不往普現如鏡中像。
八無礙相。
有感斯見無隔山河。
九者化相。
化從真流源無有異。
十吉祥相。
身智光照普稱世間。
此上大同經初。
二結通中且結同類一界。
餘皆略也。
第四爾時下毫光警召。
文分為五。
一放光處顯中道故。
二王光名。
發動宿種生起新善故。
善根有三。
一者生福及不動業。
以施忍智三而為善根。
二厭苦求滅以信等為根。
三求無上慧。
以四等不放逸五法。
為根。
通說善根。
以依聖教發心為性。
故雲音也。
三眷屬數無盡法故。
四照分齊。
充滿十方通方教故。
五若有下明光勝益。
文有十句。
一無明重者自覺智開。
二煩惱深者息現行惑。
三勤修難出裂五蓋網。
四三障重者摧諸障山。
五未解脫者淨心垢種。
六未信大者發起入住。
七阙資糧者生其勝善。
八未入地者除五怖畏。
九色累功用滅身心苦。
十滞無生者見佛趣果。
此約差别對治以釋。
若約橫配。
生善見理。
可以準思第五當機雲集中文二。
先通顯諸王雲集緻敬。
後諸佛子下。
别彰諸王雲集儀式。
于中分二。
先廣明喜見。
後略列諸王。
今初即正出本事之緣。
文分為六。
第一标名辨統。
二總辨眷屬。
三威光得益。
四偈贊如來。
五父王宣诰。
六俱行詣佛。
初文可知。
第二夫人下總顯眷屬者。
有德曰夫人。
有色曰采女。
王子别本雲。
二萬五千者。
别梵本也。
案璎珞本業經上卷。
雲十住銅輪寶璎珞。
百福子為眷屬。
生一佛土受佛學行。
教化二天下。
銀輪寶璎珞五百子。
金輪一千子。
初地四天王一萬子。
二地忉利天王二萬子。
三地已上乃至淨居天王。
但雲眷屬亦如是。
故知無過二萬子者。
若三界王即當等覺。
又以一切菩薩為眷屬。
案喜見所統但以城言。
又見佛興至第三佛。
方雲去世。
五百銀輪斯為正也。
或約教異理亦可通。
上首雲大威光者。
有大威德聖道光明故。
第三爾時下。
威光得益文分為二。
先舉因總标。
後何謂下列益明體。
皆從勝用标名。
一佛德圓滿摧障稱輪。
定中能知故受斯稱。
二此總持能持諸佛普法。
三即空涉有名為方便。
斯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