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一

關燈
界海住在華中故。

    其梵雲嚴具即是能嚴。

    其遍清淨功德海光明。

    即顯嚴之相用。

    依體有用故緻之言。

    今文舉體攝用。

    但雲華藏。

    約事可爾何因刹海相狀如斯。

    略舉二因。

    一約衆生如來藏識即是香海亦法性海。

    依無住本是謂風輪。

    亦妄想風。

    于此海中。

    有因果相恒沙性德。

    即是正因之華世出世間未來果法。

    皆悉含攝故。

    名為藏。

    若以法性為海。

    心即是華。

    含藏亦爾。

    然此藏識相分之中。

    半為外器不執受故。

    半為内身執為自性。

    生覺受故。

    如來藏識何緣如此。

    法如是故。

    行業引故。

    二約諸佛。

    謂以大願風持大悲海生無邊行華含藏二利。

    染淨果法。

    重疊無礙故所感刹相狀如之。

    是以出現品中。

    多将世界以喻佛德。

    細尋文意。

    乃由佛德世界如之。

    三宗趣者。

    别顯本師依報。

    具三世間。

    融攝無盡為宗。

    令諸菩薩發生信解。

    成就行願為趣。

    餘如前品。

    但總别異耳。

    融攝之相亦見前文。

    賢首立華藏觀。

    複有十德大同小異。

    如彼文說。

    第四釋文。

    一品分三。

    初明華藏因果自體。

    二明藏海安布莊嚴。

    三明所持刹網差别。

    三段如次。

    釋華藏莊嚴世界之名。

    今初分二。

    先長行後偈頌。

    長行亦二。

    初舉果屬人顯因深廣。

    二彰果體相辯其寬容。

    今初也。

    謂指此刹海是我本師修因所淨。

    然因深廣有三勝相。

    一長時修刹海塵劫故。

    不唯三祇。

    二于多劫。

    一一遇多勝緣。

    不唯勝觀釋迦等佛。

    三于多勝緣。

    一一淨多大願。

    願淨國等不唯淨一無生等。

    由上三重。

    故雲深廣。

    然瑜伽起信等。

    約三乘教。

    一方化宜一類世界。

    定說三祇。

    今約一乘該通十方及樹形等界。

    故雲刹海塵數。

    是以寶雲經言。

    我為淺識衆生。

    說三僧祇劫修行。

    然我實經無量阿僧祇劫修行。

    又時無别體。

    依法上立。

    法既無盡。

    時亦無窮。

    況念劫圓融不應克執。

    第二諸佛子下。

    彰果體相者。

    植因既深果必繁奧。

    然所依刹量諸教不同小乘但一娑婆。

    三乘有大小之化。

    或色究竟為實。

    或他方别有淨邦。

    今一乘十佛之境。

    大小無礙。

    淨穢相融。

    且依一相說有邊表。

    實則一重橫尋無邊。

    況複重重塵含法界。

    然準下别顯。

    應有十事。

    一所依風輪。

    二風持香海。

    三海出蓮華。

    四華持刹海。

    五繞台輪山。

    六台面寶地。

    七地有香海。

    八海間香河。

    九河間樹等。

    十總結多嚴。

    今文之中唯阙一河。

    文且分四。

    第一能持風輪。

    第二所持香海。

    第三海出蓮華。

    第四華持刹海。

    然其刹因有其總别。

    已見上文。

    為顯别義。

    且明一因成于一果。

    今初風輪之因。

    即大願等亦如前釋。

    于中文三。

    初總标數。

    二略列名。

    三别舉最上。

    列中名平等住者。

    一遍持諸位故。

    二稱實性故。

    餘文可知。

    風并在下寶在台面。

    以力遙持。

    三舉最上者。

    勝力能持香海。

    故立其名。

    第二能持下。

    所持香海。

    以摩尼發光。

    普照一切嚴海底岸。

    及寶色香水故立此名。

    又藏識名海。

    具德深廣故。

    流注名水刹那性故。

    又佛性名水。

    遠熏名香聞未證故。

    涅槃亦雲。

    有人聞香。

    第三此香水下。

    所出蓮華蕊放異光。

    又發勝香高出降伏故。

    立此名。

    又所發萬行。

    一一覺性故曰光明。

    皆能普熏即香義也。

    第四華藏下。

    所持刹海四方均平。

    總顯形相。

    清淨堅固彰其體性。

    金剛圍等别明所有。

    即下别顯此為其本。

    一山二地。

    三海四樹。

    各别區分即總顯多嚴。

    但阙一河。

    以下有别顯故。

    此略明下亦略頌。

    第二偈中。

    然長行偈頌。

    有十例五對。

    謂有無廣略離合。

    先後為八九。

    或超間十。

    或頌已重頌。

    故釋頌文不可一例。

    上下準之。

    此文略有四例。

    一宿因現緣。

    經離頌合。

    二所成果相。

    經略頌廣。

    三現緣風輪。

    經廣頌略。

    四山地海樹。

    經有頌無。

    十偈分二。

    初二頌上因相。

    即辯因招果。

    餘頌果相。

    于中分四。

    初一偈半頌風輪。

    皆上句所持。

    下句能持。

    初半偈以果持果。

    後偈兼明能成之因。

    前半離障願令清淨故。

    後半無礙。

    願依空住故。

    二有一偈。

    頌香海尋此了名。

    三有三頌半。

    頌蓮華。

    初一偈半。

    釋種種光明蕊。

    則顯此華以寶為體。

    次一偈釋香義。

    就法以明寶中出佛。

    佛出世主如從質發香遠熏之義。

    後一釋幢義。

    演佛是高出義。

    調生是摧伏義。

    四有二頌明刹自在。

    總頌上所持刹海。

    初偈自在。

    一一稱性故。

    即同時具足相應門也。

    心塵準思。

    寶光現佛者。

    依正互融故。

    後偈結歸普因。

    故能含攝。

    第二别顯安布莊嚴。

    文分為六。

    第一四周輪山。

    二寶地。

    三香海。

    四香河。

    五樹林。

    六總結。

    各别有偈。

    今初。

    輪山則清淨戒德。

    内攝外防之所成也。

    長行中三。

    初總舉所依。

    二栴檀下别顯體相。

    三如是下結德無盡。

    今初山所依處即地面四周。

    日珠王者。

    所依處地故。

    舊經雲依蓮華日寶王地住。

    亦有言大華之上别有此蓮。

    為山所依義。

    似不順。

    所以地受此名者。

    前華名種種光明蕊。

    偈中雲光焰成輪。

    又雲。

    一切寶中放淨光明。

    知此華以寶為體。

    是則如日輪之珠王為蓮華也。

    斯即總華之稱。

    二别顯中。

    前取堅利且雲金剛今明具德略有十相。

    前四自體圓滿。

    後六外相莊嚴。

    一身為總形。

    摩尼圓明栴檀芬郁。

    皆戒之德也。

    二山峰。

    謂秀出孤絕威伏諸惡。

    三山輪。

    古有二義。

    一山彎曲之處。

    二山腹跳出如師子座。

    半月為輪。

    準下偈文輪居山下。

    為山所依四成山之緣。

    上舉三事各别有體。

    今顯金剛内含光焰遍成其體。

    如世土石雜而成山。

    金剛遍故得金輪名。

    餘六文顯并在山間。

    應頌有十文分為二。

    前六明山體相莊嚴。

    頌前别顯。

    後四辯山妙用自在。

    亦顯依正無礙。

    即頌前結文。

    前中五。

    初一總頌圍山。

    初句所圍。

    次二句能圍。

    後句出因。

    言無邊者有其二義。

    一但總相顯多故雲無邊。

    實有邊表。

    二說有圍山外者。

    是無邊之邊。

    不礙理而即事故。

    今雲無邊者。

    是邊之無邊。

    不壞相而即理故。

    二有一頌頌前山輪。

    三一頌山體四。

    一頌成山之緣。

    五六二偈頌前水等諸嚴及加衣等。

    後四妙用自在。

    并顯可知。

    第二台面。

    寶地即體心性定之所成也。

    長行文三。

    初标所在。

    二一切下。

    别顯體相莊嚴。

    三總結。

    二中十句。

    初一地體标以金剛。

    釋以堅固不壞。

    遍華藏地盡是金剛。

    故上菩提場地徹華藏也。

    二地相平淨。

    餘八皆莊嚴。

    謂三飾以寶輪。

    四畜以寶藏。

    五間以異寶。

    六散以寶末。

    七布以蓮華。

    八分置香摩尼。

    九充以莊嚴具。

    但雲諸嚴嚴有多少。

    三世佛國之嚴。

    而為嚴者。

    顯無盡之嚴具也。

    十覆以寶網隐映莊嚴。

    網有何用普現佛影。

    此網何相。

    如天帝網而布列也。

    又此帝網重現無盡。

    成上普現如來境界。

    及上一一境界皆無盡也。

    偈有十頌分二。

    前七頌前别顯。

    後三頌總結。

    前中三。

    初四頌前八段。

    而小不次者。

    顯前無優劣故。

    或重或廣者顯義無方也。

    恐繁不配。

    可以意得。

    次二頌嚴具如雲。

    後一偈頌如天帝網。

    謂一寶既收一切。

    則彼刹諸塵複攝一切即重重也。

    後三偈頌總結者。

    結其所屬。

    初偈結屬道場。

    次屬佛力。

    後結能知之人。

    第三地面香海者。

    上之大海既是藏識。

    今明心華之内攝諸種子。

    一一種子不離藏識海故。

    有多香海。

    然一一具于性德故。

    皆有莊嚴。

    長行分二。

    初總舉數。

    準下刹種及梵本中。

    皆有十不可說。

    今阙十字。

    或是譯人之漏。

    或是傳寫之失。

    下标種處亦然。

    二一切下。

    别顯莊嚴。

    準後總結。

    應雲一一香海各有若幹莊嚴。

    今文略無。

    若案文取義。

    一切之言即一切海。

    總以妙寶而為其底等。

    文有二十句。

    前十明海體狀。

    一底二岸。

    三網四水。

    五華六垽。

    七聲八光。

    九人衛現通。

    十結廣無盡。

    後十寶下。

    十句攝異莊嚴。

    唯白蓮華當于水中。

    餘皆在岸。

    言十寶者。

    有雲。

    金銀琉璃砗磲碼瑙珊瑚琥珀真珠玫瑰瑟瑟為十。

    十中前七即是七寶。

    芬陀利者即白蓮華。

    亦是正敷榮時。

    屍羅幢者應雲試羅。

    此雲美玉。

    若言屍羅此雲清淨二義俱通。

    餘并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