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一

關燈


    以法門合之。

    可以意得。

    頌中菩薩持蓋。

    經有頌無。

    日焰光輪經無頌有。

    且分為二。

    初三頌初十句。

    一頌底。

    二頌岸及網。

    纓即網類。

    三頌餘七細尋可見。

    餘七偈。

    頌後十句而小不次。

    謂一頌階陛欄楯。

    二頌樹林。

    三頌華敷。

    四頌幢相。

    五頌城珠。

    六頌牆閣。

    缭者纏也。

    七頌結嚴屬佛。

    一昔因二現力。

    第四海間香河。

    即随一一心。

    同時相應功德流注也。

    長行亦三。

    初舉數。

    二一切下辯嚴。

    三若廣下結廣。

    嚴中嚴事并無差别。

    故雲一切皆以。

    謂并用寶體寶嚴聖靈遊集。

    光雲相映萬象浮輝。

    十句可知。

    三結廣中。

    既繞小海之小河。

    已有刹海塵數之嚴。

    彌顯諸标。

    結文非唯約事皆是一多無礙耳。

    偈中初半偈頌岸體金剛。

    次一偈半。

    頌摩尼嚴岸。

    三一頌光雲言音。

    次三皆頌漩澓出影。

    七頌網铎垂覆。

    及總現諸嚴。

    前現事嚴。

    此說道行。

    八頌現佛依正。

    九頌浪出妙音。

    十頌水出光雲。

    更有影略可以意得。

    第五河間華林。

    長行有三。

    初總标。

    次一一下别顯。

    後其香水下總結。

    别顯二事。

    謂華及樹。

    水陸各一實有多事。

    然此一段文勢少異。

    不列十事以顯無盡。

    而但舉二展轉明多。

    謂初一。

    白蓮後一寶樹。

    于此一樹出五業用。

    一出莊嚴雲。

    二寶王照耀。

    三華香盈滿。

    四出音演法。

    五雨寶遍地。

    于中文有總别及結。

    别有八事通三世間。

    初六現器。

    次一現正覺。

    後一現衆生世間。

    初劍葉林等。

    現惡業報。

    天意樹等即善業報。

    男女林中朝生暮落。

    皆業報海。

    如是等下。

    且結樹之雨寶已有刹海塵數。

    例上出雲等四。

    一一皆然。

    一樹之中已有多刹海之嚴矣。

    次例芬陀利華。

    亦同于樹。

    其華與樹各有四天下塵。

    一一皆爾。

    如華樹等類。

    複應有刹海塵數之物。

    故為無盡之嚴也。

    後應頌不次。

    文分為三。

    初六頌寶樹。

    次一頌白蓮華。

    後三結嚴所因。

    謂由佛等力。

    明體用無礙現而常如。

    然此三偈有多意趣。

    一者初一偈則器世間。

    次一智正覺。

    後一衆生。

    欲明一一事中皆現三世間嚴。

    影略其文耳。

    又初明一果能現。

    次例一切莊嚴。

    後明塵塵皆爾。

    從略至廣從粗至細。

    又初明佛力。

    次彰願力後随樂力。

    又初果後因願通因果。

    又初自後他願通自他。

    又初明即性無性體本不生。

    次明即相無相現無來去。

    後明不壞于相各見不同。

    方顯華藏之嚴。

    皆言亡慮絕非可情求也。

    第六辯總結莊嚴。

    上來諸段。

    雖說莊嚴猶未能盡。

    故今總顯一一之境。

    若說不說。

    皆具刹海塵數功德莊嚴。

    是以文雲一切境界。

    長行文二。

    先标莊嚴難測。

    二何以下。

    征釋所由。

    清淨功德文含二義。

    一謂衆多果嚴。

    即是清淨功德。

    二謂一一果嚴。

    從多清淨功德因生。

    以因望果應成四句。

    謂多因一果。

    一因多果等故。

    随一一事即曰難思。

    是以頌雲。

    但由如來昔所行神通願力而出生。

    斯即因也。

    若語果嚴略有五相。

    一者令多周給一切。

    二者令常永無乏絕。

    三者令妙悅可衆心。

    四者稱性無生無相。

    五者自在镕融無礙。

    偈文具之總斯五義。

    故曰難思。

    況因果相即。

    偈文有十大分為二。

    前六果嚴用勝。

    後四對因辯果。

    前中分三。

    初四别明嚴用。

    次一結屬現緣。

    後一總結多類。

    後四對因辯果中。

    一由行願神通為因故。

    獲變化如鏡像果。

    二以普行勝智為因。

    故得一塵淨衆刹果。

    三由長時近友為因。

    故得刹那頓現之果。

    四彰淨國之意使仿而行之。

    前半智境嚴即無嚴。

    謂自受用土周遍無等。

    法性之土體性無生。

    二皆無相。

    後半悲應無嚴之嚴。

    嚴遍法界。

    無住之住常住刹中。

    上釋莊嚴竟。

    第三明所持刹網。

    釋品目世界之言。

    又前明本刹今辯末界。

    故兼染淨。

    文分三别。

    第一告衆許說。

    二諸佛子此不可說下。

    雙标二章。

    三諸佛子彼諸世界種下。

    廣釋二章。

    标二章者。

    謂種及刹。

    然刹種依刹海。

    諸刹依刹種。

    則寬陜可知。

    名從何得。

    欲明世界無邊方便顯多。

    故立此名。

    謂積多世界共在一處。

    攝諸流類故名為種。

    如是種類複有衆多。

    深廣無邊故名為海。

    如積多魚以成一種魚龍龜鼈山泉島嶼。

    乃有多種并悉攝在一大海中。

    而言世界無邊者海外有海海海無窮也。

    若爾種無别體攬界以成。

    何以下文說有形體。

    雖依種類以立種名。

    何妨此種别有其體。

    如多蜂孔共成一窠。

    豈妨此窠别有其體。

    上舉魚龍蓋分喻耳。

    即依後義。

    亦得名為種性。

    依于此種能生世界。

    如依一禾有多谷粒。

    舊經雲。

    性多取此義。

    恐濫體性故。

    改為種。

    言有不可說者。

    若準下文香海及種。

    皆有十不可說。

    梵本亦有今脫十字。

    多是傳寫之漏耳。

    三廣釋二章中。

    文分為二。

    初通明刹種不同。

    釋刹種章。

    二别明刹種香海。

    雙釋二章二段各有長行與偈。

    今初長行文二。

    初列十門。

    後随門廣釋。

    今初也。

    然此十門刹種之異。

    并悉不離所依華藏。

    故雲于世界海中。

    所列十事。

    與成就品都望全異。

    彼通一切海。

    此明一海中種故。

    若别别相望。

    互有互無。

    起具因緣。

    清淨佛出劫住轉變。

    彼有此無。

    方所分齊行列趣入力持等五。

    彼無此有。

    依住形體莊嚴無别。

    彼此名同。

    前後互出都有十五。

    皆顯十者俱表無盡。

    而或異者彰義多端。

    複有同者恐濫全别。

    何以起具前有此無。

    前段總明成立因果。

    此中正辯何等世界住故。

    餘可思準。

    然與前同已如前釋不同。

    五事今當說之。

    各各方所者。

    若圓滿方所周滿法界。

    無處不有。

    不即三界不離三界。

    若随宜方所随十方中。

    向背各别各各趣入者。

    依門趣入。

    約法門者謂三解脫。

    又互相現入而無來去等。

    各各分齊者。

    約事随宜廣陜異。

    故約佛分齊則十方無際。

    各各行列即是道。

    路約事可知。

    約法。

    謂大念慧行以為遊路。

    各各力加持者。

    即約食能令住。

    約法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又此互出顯佛淨土十八圓滿十五攝故。

    言十八者。

    顯色形色分量方所因果。

    及主輔翼眷屬任持事業攝益無畏住處路乘門及依持。

    雲何攝耶。

    此具因緣即因圓滿。

    依住即是依持。

    形狀即當形色。

    體攝二種。

    一攝顯色。

    七寶光明為體性故。

    二攝果滿。

    随類之果可知。

    約佛大圓鏡智相應淨識之所變故。

    故上偈雲。

    或一念心普示現。

    為體莊嚴攝三。

    謂一攝住處如來莊嚴為住處故。

    二攝輔翼菩薩嚴故。

    三攝眷屬有餘衆故。

    清淨攝三。

    一攝事業。

    謂作有情之義利故。

    二攝攝益。

    謂現證解脫滅彼煩惱及災橫故。

    三攝無畏。

    謂内無災橫外無怖畏故。

    此中佛住攝二圓滿。

    一攝主二攝乘。

    或說一乘等故方所分齊二名全同。

    行列即路趣入即門。

    力持為任持。

    劫住轉變十八中無。

    義同于果及事業。

    攝亦可成二十圓滿。

    于理無違。

    謂劫住。

    窮未來故。

    轉變即如來神通變化。

    世界海普清淨轉變即圓滿義。

    其無差别彼文雖無。

    即由此故方顯圓滿。

    餘皆随宜故雲各各。

    無差既同。

    雲何各各所無差事有多種故。

    若将此十對成就品。

    十亦得相攝。

    恐厭繁文。

    又上諸文。

    一一段中具多圓滿。

    一一融攝故異餘宗。

    二随門廣釋。

    但釋其三。

    謂依住形體。

    餘七雖略義上已說。

    今初依住中。

    初列後結文并可知。

    二形狀中。

    初列二十種後結塵數不同。

    今初回轉形者。

    襵亵往來之形也。

    壇墠形者。

    築土為壇除地為墠。

    佉勒迦者。

    梵音此雲竹篅也。

    三明體中先别後結列中亦二十種。

    前十色相。

    後十是聲。

    會釋如前。

    應頌有十分為六段。

    初一頌依住。

    次一形狀及布列安住。

    次三體性。

    次三頌于五事謂初偈初二句。

    頌所入門。

    次句方所。

    第四句莊嚴。

    餘二偈中。

    廣大刹之本相。

    即是分齊廣陜。

    此彼相入亦頌趣入。

    初偈以多入一。

    後偈一多互入。

    皆入而無入。

    入則壞緣起。

    不入壞性用。

    又要由不入方能入耳。

    又約體本空故。

    無來無入約相不壞故。

    如本無差以性融相。

    故得互入。

    次一頌無差。

    謂塵容佛海等無差故。

    後一頌力持。

    主伴皆是神力任持。

    普化之言兼于法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