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一

關燈
塵數個刹海微塵數矣。

    一刹一緣一依一體。

    安得充耶。

    亦不得言通一切世界海說。

    以下依住雲一一世界海。

    有世界海塵數。

    所依住故。

    第二依章。

    别釋者。

    十事不同則為十段。

    一一皆有長行與偈。

    長行中各三。

    謂标釋結。

    今初。

    起具因緣。

    标中略舉十種通成三世一切佛刹。

    二何者下釋。

    然佛土之義。

    雖有多種不出其三。

    一法性土。

    二受用土。

    二變化土。

    若開受用有自有他則成四土。

    統為二種。

    謂淨及穢。

    或性及相。

    融而為一。

    有異餘宗。

    又此淨土一質不成。

    淨穢虧盈。

    異質不成。

    一理齊平。

    有質不成。

    搜源則冥。

    無質不成。

    緣起萬形故。

    形奪圓融無有障礙。

    土既不等因緣亦殊。

    今文十中。

    初三通顯。

    次四别明。

    後三則融攝轉變。

    言初三者。

    一如來神力者。

    謂一切淨穢等土。

    皆是如來通慧力成。

    為物而取。

    拟将普應。

    佛應統之。

    皆稱佛土故。

    蓮華藏海佛所嚴淨。

    而内含淨穢。

    然就佛言之。

    故無國而不淨也。

    既即穢而淨故不思議。

    二法如是者。

    梵雲達磨多。

    此雲法爾。

    或曰法性。

    若是法性。

    即以本識如來藏身。

    為所依持。

    恒頓變起外諸器界。

    若雲法爾者。

    謂有問言。

    何以諸佛衆生起于刹土。

    答雲。

    法應如是不可緻诘。

    若會此二。

    謂法應如是藏識變起。

    三衆生業力者。

    業有善惡國有淨穢。

    故淨名以萬行為因。

    又雲。

    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謂法性雖一随業成異。

    佛随異類取土攝生。

    涅槃微善。

    觀經三心等其類非一。

    上三。

    初因二緣三因。

    次四别明者。

    有因有緣。

    初一自受用土因。

    大圓鏡智之所成故。

    二變化土因。

    謂衆生菩薩共構一緣。

    各随行業來生其國。

    凡聖同居。

    三四二種他受用土因。

    然初即初地以上。

    如十大願中修淨土願是也。

    後即八地已上功用。

    不退行之所成故。

    八地中有淨土分。

    後三融攝者。

    通于因緣。

    初一即八地已上。

    攪大海為酥酪。

    變大地為黃金。

    以染為淨以淨為染。

    自在攝生故。

    十自在中有刹自在。

    窮其因者。

    清淨勝解。

    勝解印持随心變故。

    次一謂成正覺時。

    其身充滿十方世界微塵刹土。

    念劫圓融一時成立。

    由二種因。

    一善根所流語因中也。

    二成道勢力。

    明果用也。

    此一受用變化相融也。

    即如經初。

    即摩竭陀地堅固等。

    後一無問。

    成與不成常能融攝。

    又前是妙覺。

    此是等覺。

    其法性土。

    通為諸土之體。

    窮其因者。

    有正有助。

    謂法爾為其正因。

    以一切智。

    及總以諸因而為緣因故。

    其後三亦融前土。

    非有别體。

    又此十事展轉生起。

    謂諸佛土總由佛力。

    何以由之。

    法如是故法爾雲何而有異耶。

    業不同故。

    衆生由業。

    佛複由何成。

    一切智之所變故。

    生佛有異。

    何以凡聖同居同構一緣故。

    何以複有純菩薩國。

    菩薩願行力故。

    既由行業何可轉變。

    勝解自在故。

    雲何複得融攝重重。

    佛及普賢自在力故。

    結略顯廣如前已釋。

    第二偈頌。

    多以果顯因。

    文有九偈束為八段。

    第一偈頌佛神力。

    據此無邊刹海。

    皆遮那嚴淨。

    則下嚴華藏猶是分明。

    理實而言願周法界。

    次一超。

    頌衆生菩薩同集善根。

    三一頌。

    頌第四成一切智自受用土因。

    前半因後半果。

    成唯識雲。

    大圓鏡智相應淨識。

    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

    從初成佛盡未來際。

    相續變為純淨佛土。

    周圓無際衆寶莊嚴。

    配經可見。

    四一頌。

    頌第六嚴淨願力。

    及第七不退行願。

    修諸行海無有邊者。

    論雲。

    謂平等性智。

    大慈悲力。

    由昔所修利他無漏。

    純淨佛土因緣成熟。

    随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

    或小或大。

    或劣或勝。

    前後改變。

    上經。

    雖雲願力非無有行。

    為分功用有無。

    長行成其二句。

    皆他受用故。

    偈為一。

    初句頌第六。

    次句頌第七。

    以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

    心心趣佛境故。

    後之半偈。

    通其二文。

    五一偈。

    卻頌第三衆生行業。

    加造業因煩惱所擾。

    造于穢刹。

    欲樂非一感土有殊。

    前與菩薩同修。

    必多善業故。

    此明于煩惱。

    六一頌頌菩薩勝解。

    七一頌。

    超頌普賢願力。

    以普賢有三。

    一位前普賢。

    但發普賢心。

    即是非今所用。

    二位中普賢。

    即等覺位故。

    此居佛前。

    三位後普賢。

    謂得果不舍因行故。

    長行居後。

    八有二偈。

    卻頌如來自在。

    前偈頌果用。

    後偈頌善流。

    略不頌法爾。

    法爾即是法性通故略之。

    又第七偈依中有依。

    第八偈正中有依。

    第九偈融于三世故。

    三共顯融攝無礙。

    然其無礙通有十種。

    諸教說土。

    或謂但是無常。

    或雲心變。

    理事懸隔。

    多一不融故。

    今經宗要辯無礙。

    一理事無礙。

    謂全同真性而刹相宛然。

    經雲。

    華藏世界海。

    法界無差别。

    莊嚴悉清淨故。

    二成壞無礙。

    謂成即壞壞即成等。

    三廣陜無礙。

    不壞相而普周故。

    經雲。

    體相如本無差别。

    無量國土悉周遍等。

    四相入無礙。

    下文雲。

    以一刹種入一切。

    一切入一亦無餘。

    及此文雲。

    身包一切等。

    其文非一亦是一多無礙。

    五相即無礙文雲。

    無量世界即一界故。

    六微細無礙經雲。

    清淨珠玉布若雲。

    炳然顯現諸佛影等。

    七隐顯無礙。

    謂染淨異類隐顯等殊見不同故。

    八重現無礙。

    謂于塵中見一切刹。

    刹内塵中見刹亦然。

    重重無盡如帝網故。

    九主伴無礙。

    凡一世界必有一切。

    以為眷屬。

    下經雲。

    毗盧遮那。

    昔所行種種刹海。

    皆清淨。

    種種刹即眷屬也。

    十時處無礙。

    謂或于一刹現三世劫。

    或于一念現無量刹。

    如今第九偈文。

    又下文雲。

    三世所有諸莊嚴。

    摩尼果中皆顯現。

    此十無礙同時具足。

    自在難知散在諸文。

    可以六相融之。

    第二段。

    所依住通染淨也。

    長行釋中。

    十事文并可知。

    然依異者。

    由于心樂有差别故。

    謂一依莊嚴住者。

    樂飾好故。

    二樂無礙故。

    三樂即質光故。

    四怖衆苦故。

    五愛離質光故。

    光作寶色非寶發光。

    六奉聖教故。

    七求神護故。

    八求天護故。

    九菩薩願力所任持故。

    十普安衆生故。

    如何廣大世界。

    依有情等小類而住。

    此有二義。

    一外由内感故說依身。

    此複有二。

    一宿因力。

    頌雲。

    業力之所持故。

    二現在轉變力。

    即世主菩薩神力。

    任持攝屬己故。

    二由無漏體事。

    大小無礙得相依住故二頌有二十二文分兩别。

    初一總顯一切世界。

    依佛神力而住故。

    梵本雲。

    一切依佛神通現。

    長行不列者。

    若列則餘九非佛神通故。

    偈以此文該于前十皆佛神力。

    後二十一偈。

    别頌前文。

    分之為九。

    初一頌依莊嚴住。

    舉能顯所。

    莊嚴之具皆寶成故。

    二半偈頌依空。

    三半偈頌依寶光明。

    四一偈。

    頌佛光。

    禀佛教光成世界故。

    五一偈。

    頌寶色光明住。

    以嚴及覆影顯依住。

    六二偈。

    頌佛音聲。

    謂妙善所感。

    音聲有威神故。

    七一偈。

    頌七八二住。

    兼顯說法。

    八有六偈。

    頌依菩薩身住。

    若樹若水皆菩薩身菩薩現故。

    長行但雲菩薩。

    此中兼依佛身。

    此中雖有願力。

    是上宿善所持。

    非普賢願。

    九餘八頌。

    皆頌普賢願所生住。

    于中三。

    初二偈明廣大國土。

    周法界故。

    前偈明淨識所生。

    心外無體故如影像。

    後偈難思業起起不離空。

    次四偈。

    明微細國土調生自在。

    然佛力現。

    此亦普賢願收故。

    二段文皆兼佛力。

    末後二偈。

    彰刹體性結歸有在。

    初偈明刹依性有。

    有即非有。

    次半成壞更起。

    猶若尋環。

    後半結歸普願。

    兼顯廣業。

    第三形相亦通染淨。

    長行釋中。

    非圓方者。

    三維八隅皆非圓方。

    故雲無量差别。

    山焰形者。

    如山似焰皆取上尖。

    對上方圓等故。

    餘并可知。

    三結頌中。

    十偈分二。

    初一總贊勸觀。

    餘皆正頌前義。

    兼舉因顯果。

    于中初二頌前十段。

    後七頌前無量差别。

    今初。

    摩尼輪者。

    即水旋之類。

    淨焰莊嚴。

    頌上山焰門闼競開義兼宮殿。

    後七中分二。

    前三彰刹由因異。

    後四明自在由佛。

    一毛孔内難思刹者。

    更有一理。

    謂修行者。

    居自報土各各不同。

    佛攝衆生所現國土。

    以彼報故。

    重重而現不離一毛。

    第四刹體。

    唯約淨刹。

    長行略辯二十種體。

    然其刹體諸教不同。

    或以八微為體。

    或以唯心為體。

    或法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