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

關燈
大文第五稱揚佛德。

    既現既至任力稱揚。

    自申罔極之情。

    顯佛無涯之德。

    文分為二。

    初一眉間菩薩贊。

    後十十方菩薩贊。

    新衆才集佛便現瑞。

    文不累書故編成次。

    以贊德相類結集。

    并之一處。

    乘現勝音之次。

    先舉勝音之偈。

    後十菩薩即如次十方。

    昔人不曉斯文。

    便将後十為勝音眷屬。

    非唯章疏之失。

    亦乃翻譯有違。

    何者。

    且眉間出衆。

    即主伴皆贊。

    十方來衆寂無一言。

    主伴禮儀一何疏索。

    況準法界品例來者皆有贊詞。

    細尋菩薩之名。

    與前十方如次相似。

    但由譯人不審緻。

    令名小乖差。

    至下文中一一對辯。

    今初。

    勝音文分二。

    先說偈儀。

    後正說偈。

    下十例然。

    偈中總相贊佛。

    亦舍諸問思之可知。

    十頌分三。

    初三直就佛歎。

    次六約衆歎佛。

    三有一偈雙結主伴。

    初中三偈。

    皆歎如來體用無礙。

    于中初一不動本而周遍。

    則十身圓融遍四法界。

    後二不壞小相而廣容。

    上則事如理故。

    此則事含理故。

    于中前一偈半。

    一毛攝三世間。

    後半類餘。

    謂遍法界内皆有佛身。

    無有一毛不含刹海。

    又一毛表解脫門。

    諸佛菩薩智所住故。

    現多刹海者。

    門門皆是淨土因故。

    次六偈約衆歎者。

    聖賢輔翼顯主勝故。

    六偈總明主伴皆遍于中。

    初二總身總相遍。

    後四總身遍别中。

    既微細難思故。

    唯普智方知普行方立。

    三雙結可知。

    第二十方菩薩贊德。

    十方即為十段。

    今初。

    東方。

    言衆中者。

    大衆海中前列名處。

    名觀察勝法蓮華幢。

    幢相高出。

    王是超勝。

    此喻相似。

    光慧即是所喻幢體偈中贊佛真應二身。

    密答上佛地。

    如來智等攝佛地故。

    十頌分二。

    初三贊真後七贊應。

    贊真必體用雙美。

    贊應唯約用明。

    欲顯門差實非體外。

    今初也。

    于中初一贊智身。

    次一贊法身。

    後一雙結智。

    含四智法即法界五法具矣。

    智中上半正體證真。

    下半後起随俗。

    又句各一智。

    初句大圓鏡智。

    行相深細故。

    次句平等性智。

    自他平等即法界故。

    次句妙觀察智。

    于自共相無礙轉故。

    末句成所作智。

    成就利他導世事故。

    二贊法身中。

    上半體相皆同。

    同有二義。

    一本性法身體同。

    言無依者。

    無住本故。

    無差别者。

    體無二故。

    二已證法身相同。

    力無畏等皆無異故。

    此則無礙慧身不依一切。

    離諸分别是無差别。

    下半用同。

    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皆無二故。

    即法身無色應物現形。

    三雙結者。

    上半結智。

    上句根本下句後得。

    下半結法。

    但舉其用體通上下。

    以智契如故。

    金光明說如如及如如智。

    為法身故。

    後七贊應分三。

    初一随樂現應。

    不思議者随緣無邊故。

    光明覺雲。

    億那由劫共思量。

    色相威德轉無邊等。

    次四身光演法。

    初一化身演法。

    望前應身即重化也。

    次二毛光演法。

    後一結歎難量。

    法輪義如别說。

    後二偈成道起通。

    上皆圓融亦有十身。

    且從一義耳。

    第二南方。

    法喜菩薩。

    前雲集中。

    名普照法海慧。

    會義亦同。

    光明即照法故。

    十頌歎佛寂用應機德。

    答前境界。

    法身顯現即分齊境。

    無生無體。

    即所觀境。

    衆生國土皆所化境。

    于中分三。

    初四依真起應。

    于中分二。

    先一偈顯真。

    佛身常者第一義。

    常出三世故。

    智符于理湛然常照。

    顯者離二障故。

    現者常在前故。

    不同衆生自體常也。

    法界悉充滿者。

    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

    福智所莊嚴故。

    次二句音恒用普。

    恒自受用廣大法樂故。

    下三偈起用。

    初一普随物樂。

    次一感應道交。

    後一法光無際。

    二有三偈體用無礙。

    于中初二句。

    約相無生現生。

    次二句約性無住而住。

    次一偈約用無去住而普周。

    後偈體用雙拂。

    謂無體拂上無生。

    無生為佛法體故。

    今體即非體。

    無住處者拂約性二句。

    亦無生可得拂示生句。

    下半拂前第二偈約用。

    用如影故。

    三有三偈明真應無盡。

    一法雲無盡。

    二衆會無盡。

    三身相無盡。

    無盡相言兼真身故。

    終不盡者全同體故。

    第三西方香焰菩薩。

    前名月光香焰普莊嚴。

    此中光即月光。

    明慧即是智慧莊嚴。

    十頌贊佛身含衆海。

    即答加持問。

    由加能入故。

    于中前九贊衆海。

    則佛德可知。

    後一結德歸佛。

    前中初一總餘八别。

    别中二。

    前四平遍一切。

    于中初一智身入刹塵。

    次一色身普現用。

    後二釋成前義。

    一普賢行圓故。

    二身心平等故。

    後有四偈。

    明微細入于毛孔刹中。

    而作用故。

    後一結中非唯一會。

    一切菩薩皆入佛身。

    方為贊佛。

    第四北方菩薩。

    此同本名但加慧字。

    然此十頌。

    歎佛依體起用轉大法輪。

    答前佛行。

    佛以轉法化生。

    為其行故。

    文中分三。

    初二句總。

    次八偈半别。

    後一偈結。

    别中贊佛十化。

    初二句現受生化。

    處處受生身雲遍故。

    次一偈贊神通化。

    末句雖雲轉法意在通用。

    三有三句贊業果化。

    一切諸刹名号不同者。

    示同趣類業報名字。

    故上三依身。

    四随應演妙法者。

    即辯揚化。

    随應則能斷彼疑故。

    五一偈勸贊勵化。

    妙音贊勵故。

    六一偈慶慰化。

    普雨法雨。

    令彼進修無生法故。

    上三語業。

    七有一偈。

    領受意化領問受取。

    演昔行故。

    八有一偈決擇意化。

    決擇有情心行差别。

    及揀諸法性相不同。

    方能普化故。

    九一偈發起意化。

    發起宿善及三乘大行。

    為善調故。

    十有一偈造作意化。

    建立佛法事義。

    種種皆令見故依實起用即是化身故。

    說化身無别心色。

    此之十化。

    與佛地經次第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