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如來現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從第六經盡第十一)
将釋此品四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宗趣。
四釋文。
然下諸品多用此四。
若有增減至文當辯。
今初來意中二。
先分來後品來。
今初三分之中自下正宗。
由緻既彰正宗宜顯故次來也。
四分之中。
已明教起因緣。
次辯說法儀式。
故次來也。
二品來者。
曲有二義。
一前辯衆集。
今顯疑現相。
二前明舊衆今辯新集。
故次來也。
二釋名者。
一分名者。
正宗正陳宗旨。
揀序流通。
若四分中。
名舉果勸樂生信者。
舉依正果勸物信樂。
是故亦名所信因果。
亦名說佛依果會。
以從多說故。
二品名者。
如來是能現之人。
相是所現之法。
現通能所能所合說。
體用雙陳以立其稱。
然如來現相各有五義。
以成其十。
如來五者。
一就理顯。
謂法性名如。
出障名來。
二唯就行。
瑜伽雲。
言無虛妄故名如來。
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說。
三理智合說。
轉法輪論雲。
第一義谛名如。
正覺名來。
正覺第一義谛。
故名如來。
此與成實大同。
四離相說。
般若雲。
如來者。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五融攝說。
謂一如無二如。
若理若智若開若合。
無不皆如。
故名為如。
如外無法來亦即如。
如是來者是真如來。
現相五者。
一現面門光相。
召十方衆。
二現眉間光相。
示說法主。
三振動刹網以警群機。
四佛前現華表說依果。
五白毫出衆表教從佛流。
如是等相。
是如來現相品中辯此。
故以為名。
三宗趣者。
亦二。
一分宗。
三分正宗。
已如上說。
四分之宗。
即以佛果無邊刹海。
具三世間無盡自在。
故以為宗。
令諸菩薩發生淨信修行涉求。
以之為趣。
二品宗者。
以光相表示為宗。
令上智玄悟為趣。
四釋文者。
此下二品。
說法儀式是當分方便。
即分為二。
初現相品為遠方便。
後三昧品為近方便。
今初一品大分為六。
一衆海同請。
二光召有緣。
三所召雲奔。
四現瑞表說。
五稱揚佛德。
六結通無窮。
今初先以五門料揀諸會請問之殊。
一問之有無。
二所問法異。
三能問人别四儀式不同。
五疑之權實。
初中前二後二。
此四有問中五皆無。
謂初會标果起因故問。
第二會尋因至果故問。
但因有升降寄六會以答之。
果無差别。
第七當會答也。
然諸會更有問者。
并當會别義以總收之。
或重明于前非大位問。
第八會明因果純熟。
故須有問。
謂行修無礙。
六位頓成。
故當會答。
第七會明稱性因果。
故别有問。
謂俱入法界無差别故。
亦當會答。
四處都有三百一十句問。
謂初及第二。
各四十問。
第八二百。
第九三十。
中本廣本問則難思。
二所問異者。
初兩會問果廣因略。
為成信解故。
第八會問因廣果略。
為成行故。
第九會問全同初會。
而因舉主佛之因。
明因是果因顯唯證故。
三能問人異者。
初及第九。
皆同生異生二衆齊問。
以所問法衆同依故。
第二會中唯同生問。
以所入位同生勝故。
八唯同生。
一人自問。
以造修之行各自成故。
四請問儀式。
複有二義。
一約言念。
二約通别。
初中請有二種。
一言二念。
答亦有二。
一言答二示相。
交絡相望應成九句。
在文唯四。
初會之中具二問答。
謂現相品長行念請供聲言請。
初光示法主現華表義。
現衆表教。
即示相答。
三昧品中以言重請。
下之三品亦以言答。
第二會唯念請。
如來初相答。
菩薩言說答。
佛心自在不待興言。
佛力殊勝現相能答。
第八會言請言答。
此顯菩薩不同佛故。
第九會念請示相答。
顯以心傳心。
唯證相應離言說故。
二通别者。
初後二會别問通答。
二八兩會别問别答。
又初會。
亦得是别問别答。
次文當明。
第五疑之權實者。
問諸王菩薩位皆圓極。
何得有疑。
有雲。
為衆生疑故有雲。
希佛果故。
又顯因果懸隔故。
然上二解初權後實。
并皆有理可通餘教。
然此經中。
若實若權。
無非法界之疑。
以疑為有力。
與所說證為緣起故。
此事舊爾海印頓現。
疑之與答念念常疑念念常斷。
其猶像模因模之高成像之下。
因模之下成像之高。
緣起法界理應爾故。
次正釋文。
文分二别。
先長行念請。
後供聲偈請。
前中亦二。
先舉人标念。
謂盡于衆海皆希佛境。
并欲利生成緣起門。
故标同念。
二雲何下。
正顯問端。
有四十句。
且分二别。
前二十句直爾疑念請。
後二十句引例舉法請。
準義二文皆應具舉。
互有影略不欲繁辭。
故下偈中。
更不引例。
合二處文直爾請說。
第二會中亦有此二。
而引例中問同此直請。
正欲顯于諸佛道同影略之義。
又四十句中。
初二十句問果。
後十問因。
中間十句明化用普周。
通問依正染淨因果。
前是所求後是所行。
中是所知故。
分是舉果故先問果。
據斯義類亦可分三。
今以兩段皆有
一來意。
二釋名。
三宗趣。
四釋文。
然下諸品多用此四。
若有增減至文當辯。
今初來意中二。
先分來後品來。
今初三分之中自下正宗。
由緻既彰正宗宜顯故次來也。
四分之中。
已明教起因緣。
次辯說法儀式。
故次來也。
二品來者。
曲有二義。
一前辯衆集。
今顯疑現相。
二前明舊衆今辯新集。
故次來也。
二釋名者。
一分名者。
正宗正陳宗旨。
揀序流通。
若四分中。
名舉果勸樂生信者。
舉依正果勸物信樂。
是故亦名所信因果。
亦名說佛依果會。
以從多說故。
二品名者。
如來是能現之人。
相是所現之法。
現通能所能所合說。
體用雙陳以立其稱。
然如來現相各有五義。
以成其十。
如來五者。
一就理顯。
謂法性名如。
出障名來。
二唯就行。
瑜伽雲。
言無虛妄故名如來。
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說。
三理智合說。
轉法輪論雲。
第一義谛名如。
正覺名來。
正覺第一義谛。
故名如來。
此與成實大同。
四離相說。
般若雲。
如來者。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五融攝說。
謂一如無二如。
若理若智若開若合。
無不皆如。
故名為如。
如外無法來亦即如。
如是來者是真如來。
現相五者。
一現面門光相。
召十方衆。
二現眉間光相。
示說法主。
三振動刹網以警群機。
四佛前現華表說依果。
五白毫出衆表教從佛流。
如是等相。
是如來現相品中辯此。
故以為名。
三宗趣者。
亦二。
一分宗。
三分正宗。
已如上說。
四分之宗。
即以佛果無邊刹海。
具三世間無盡自在。
故以為宗。
令諸菩薩發生淨信修行涉求。
以之為趣。
二品宗者。
以光相表示為宗。
令上智玄悟為趣。
四釋文者。
此下二品。
說法儀式是當分方便。
即分為二。
初現相品為遠方便。
後三昧品為近方便。
今初一品大分為六。
一衆海同請。
二光召有緣。
三所召雲奔。
四現瑞表說。
五稱揚佛德。
六結通無窮。
今初先以五門料揀諸會請問之殊。
一問之有無。
二所問法異。
三能問人别四儀式不同。
五疑之權實。
初中前二後二。
此四有問中五皆無。
謂初會标果起因故問。
第二會尋因至果故問。
但因有升降寄六會以答之。
果無差别。
第七當會答也。
然諸會更有問者。
并當會别義以總收之。
或重明于前非大位問。
第八會明因果純熟。
故須有問。
謂行修無礙。
六位頓成。
故當會答。
第七會明稱性因果。
故别有問。
謂俱入法界無差别故。
亦當會答。
四處都有三百一十句問。
謂初及第二。
各四十問。
第八二百。
第九三十。
中本廣本問則難思。
二所問異者。
初兩會問果廣因略。
為成信解故。
第八會問因廣果略。
為成行故。
第九會問全同初會。
而因舉主佛之因。
明因是果因顯唯證故。
三能問人異者。
初及第九。
皆同生異生二衆齊問。
以所問法衆同依故。
第二會中唯同生問。
以所入位同生勝故。
八唯同生。
一人自問。
以造修之行各自成故。
四請問儀式。
複有二義。
一約言念。
二約通别。
初中請有二種。
一言二念。
答亦有二。
一言答二示相。
交絡相望應成九句。
在文唯四。
初會之中具二問答。
謂現相品長行念請供聲言請。
初光示法主現華表義。
現衆表教。
即示相答。
三昧品中以言重請。
下之三品亦以言答。
第二會唯念請。
如來初相答。
菩薩言說答。
佛心自在不待興言。
佛力殊勝現相能答。
第八會言請言答。
此顯菩薩不同佛故。
第九會念請示相答。
顯以心傳心。
唯證相應離言說故。
二通别者。
初後二會别問通答。
二八兩會别問别答。
又初會。
亦得是别問别答。
次文當明。
第五疑之權實者。
問諸王菩薩位皆圓極。
何得有疑。
有雲。
為衆生疑故有雲。
希佛果故。
又顯因果懸隔故。
然上二解初權後實。
并皆有理可通餘教。
然此經中。
若實若權。
無非法界之疑。
以疑為有力。
與所說證為緣起故。
此事舊爾海印頓現。
疑之與答念念常疑念念常斷。
其猶像模因模之高成像之下。
因模之下成像之高。
緣起法界理應爾故。
次正釋文。
文分二别。
先長行念請。
後供聲偈請。
前中亦二。
先舉人标念。
謂盡于衆海皆希佛境。
并欲利生成緣起門。
故标同念。
二雲何下。
正顯問端。
有四十句。
且分二别。
前二十句直爾疑念請。
後二十句引例舉法請。
準義二文皆應具舉。
互有影略不欲繁辭。
故下偈中。
更不引例。
合二處文直爾請說。
第二會中亦有此二。
而引例中問同此直請。
正欲顯于諸佛道同影略之義。
又四十句中。
初二十句問果。
後十問因。
中間十句明化用普周。
通問依正染淨因果。
前是所求後是所行。
中是所知故。
分是舉果故先問果。
據斯義類亦可分三。
今以兩段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