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

關燈
自下第八。

    明座内衆流分。

    于中長分十段。

    一明出處。

    二顯衆類。

    三列衆名。

    四結衆數。

    五興雲供。

    六供衆海。

    七敬繞佛。

    八座本方。

    九歎德能。

    十申偈贊。

    今初座即是總。

    寶等為别。

    如是已下結廣從略。

    非獨輪等故雲一切。

    所以此能出者。

    良以。

    座該法界依正。

    混融一一纖塵。

    無不廣容普遍。

    座所遍刹恒在座中。

    故從中出。

    非是化也若約法空之因。

    及法空之座。

    則萬行為嚴能生菩薩。

    二一一下。

    顯衆類皆菩薩故。

    三其名下列衆名。

    出處既多名亦多種。

    略舉上首十名耳。

    即如次十方。

    四如是等下結衆數。

    嚴具非一故。

    有衆多刹塵。

    五此諸菩薩下興供雲。

    六彼諸下供衆海。

    衆多菩薩各興刹塵供雲。

    已重疊難思。

    況相續不絕。

    而諸供具皆稱雲者。

    乃有多義。

    謂色相顯然。

    智攬無性從法性空無生法起能現所現。

    迥無所依應用而來故。

    來無所從。

    用謝而去故。

    去無所至。

    而能含慈潤霔法雨。

    益萬物重重無礙。

    有雲像焉。

    上下諸文雲義皆爾。

    七現是雲已下。

    明敬繞佛。

    順向殷重瞻望不足。

    乃至百千。

    八随其下。

    坐本方參而不雜也。

    如師子子亦師子故菩薩座亦名師子。

    自化自坐者。

    自心智現還自安處故。

    諸佛菩薩坐多跏趺者。

    為物軌故。

    智論引偈雲。

    若結跏趺坐身安入三昧等。

    九是諸菩薩下。

    歎其德能者。

    有十二句。

    初總餘别。

    别顯一一各是一種清淨廣大。

    略束為三。

    初三明三業清淨廣大。

    一智證普法。

    二身随佛行。

    三語入辯海中。

    一義求亦通三業。

    次三明得法清淨廣大。

    一獲自分解脫。

    二住勝進果位。

    三遍具諸持。

    普門地言即同經初已踐如來普光明地。

    後五福智清淨廣大。

    初二正明。

    後三重顯。

    今初中一智安理事故雲善住。

    二福無不修故生信喜。

    然三世平等經初已明。

    今更略示。

    謂依生及佛善住平等。

    且依佛說佛佛平等。

    法身智身無增減故。

    若依衆生。

    生生平等煩惱業苦有支皆等。

    若生佛相望者。

    凡夫現在等佛過去。

    進修得果等佛現在。

    成佛究竟等佛常住。

    此約三世互望。

    煩惱佛則本有今無。

    衆生則本無今有。

    菩提則衆生本有今無諸佛則本無今有。

    約迷悟異則說本今。

    涅槃之性非三世攝。

    故知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若以性淨而說。

    則佛與衆生現今平等。

    而不妨迷悟之殊。

    是故三乘亦有差别。

    亦無差别。

    衆生寂滅即是法身。

    法身随緣即是衆生故。

    寂滅非無之衆生。

    恒不異真而成立。

    随緣非有之法身。

    恒不異事而顯現是故染淨三世一切諸法。

    無不平等。

    況稱性互收。

    如是解者。

    名為善住一切智地。

    如地能生終歸于地。

    萬法依于佛智究竟。

    還至一切智也。

    後三重顯中。

    一淨前福障故。

    令諸福無邊清淨。

    二成上智慧。

    由觀法界虛空。

    三近勝緣故成前二十。

    爾時下說偈贊佛中。

    十菩薩各别說偈。

    即為十段。

    就初海慧頌中。

    歎佛身座。

    初五歎佛身具德。

    一贊智慧。

    二贊功德。

    三神通。

    四因深。

    五果勝。

    後五歎所坐嚴麗。

    此衆既從座現。

    故多歎座。

    文并可知。

    第二雷音菩薩十頌歎座及地。

    文分三别。

    初四直歎座可知。

    次三歎于場地。

    即轉顯座嚴。

    于中初一總顯因深德廣。

    故嚴事難思。

    金剛下别顯。

    末後一句結瑩寶座。

    後三偈歎地上之嚴。

    于中前二地神興供嚴。

    後一佛力展轉嚴。

    第三衆寶光髻菩薩贊中。

    獨贊場地殊異德。

    十頌分二前五德用圓備。

    後五法化流通。

    言如佛座上所應演者。

    九會五周之文。

    一化随宜之說。

    已具演于場地之中。

    第四大智日頌歎佛所處宮殿。

    十頌分二。

    初一總明。

    次段贊處彰人。

    故此偈标人顯處。

    凝者嚴整之貌。

    睟者視也。

    謂肅然而視。

    後九别明。

    于中二。

    前四明宮殿體攝衆德。

    即廣其前半。

    後五明妙用自在。

    即廣其後半。

    今初。

    初一宮殿雖耀佛坐增明。

    即廣前炳然照耀宮殿中也。

    次二頌略辯七嚴。

    結以智海。

    廣上凝睟處法堂也。

    謂内持寶柱檐垂金鈴。

    外列門階上羅華帳。

    寶樹交映寶璎周垂。

    為七嚴也。

    闼小門也。

    洞達也。

    如雲布者。

    重重無量次次相承也。

    上雲凝睟則目視不瞬。

    特由内無識浪故雲智海湛然。

    次一頌。

    羅以寶網列以香幢。

    布以焰明覆以嚴具。

    結雲超世。

    即廣上世尊處法堂也。

    光如雲布者。

    若彩雲向日上下齊明也。

    後五中。

    一羅身雲以調生。

    正顯前文現十方土。

    二寶樹現三世之嚴。

    三略舉多嚴。

    四即上諸嚴卷攝多嚴重重佛坐。

    五結歎無盡主伴雲會。

    第五不思議菩薩。

    通贊場樹自在德。

    十頌分二。

    初一總顯。

    謂宿因願力深廣難思。

    神通現緣生果嚴淨。

    後九别顯分三。

    初五歎樹具德嚴場。

    于中初二身幹森聳。

    次二枝葉蔭映。

    後一華果芬輝。

    二有一偈。

    歎場地。

    蓮網謂蓮華布地則下轉光輪。

    寶網羅空則雲間響發。

    三有三偈。

    歎樹自在。

    初一收入。

    後二出生。

    第六百目菩薩頌中。

    雙歎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