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已下入第三經)自下第二有八段。
明八部四王衆。
初四段皆初一是天義如前釋。
今初乾闼婆王長行十法。
初一即東方天王。
謂攝受折伏逆順多端。
善巧應機故名自在。
二普見等者。
謂令衆生見佛一切功德嚴。
佛一毛而為利益。
一一皆爾。
故雲普見。
三以慈愍方便除憂則喜生。
憂苦既如海廣深。
喜樂亦難盡名藏。
然則世之憂喜生乎利害。
利害存乎情僞。
苦樂存乎吉兇。
吉兇存乎愛惡。
愛惡盡則吉兇苦樂皆亡。
情僞息則利害憂喜永斷。
如此方為永斷憂苦。
喜樂生焉。
四永斷等者。
謂得決定智光。
則邪惑永斷。
五謂慈雲普蔭。
材與不材皆涼。
慧澤廣沾。
三草二木鹹發。
六現廣等者。
現身益物也。
稱性普應故廣大。
具相清淨故妙好。
七佛出說法是大名稱。
佛法衆僧俱稱為寶。
令此遠聞義雲普散。
八現一切等者。
身光普照塵不能染。
見者必歡。
智光悅機惑累不生。
又歡喜也。
故雲大喜。
九法水遍滋菩提實行。
行既樹立見者必歡。
無複二乘一切皆菩提樹也。
十善入等者。
一多無礙名為佛境。
天王智達故雲善入。
偈中亦十。
前五可知。
六中初句現身。
次二句一切獲安樂也。
世間即一切也。
無盡樂總顯也。
謂佛現于世足履影覆。
若在人天現增快樂。
若在下苦七日之中身心安樂。
乃至終獲涅槃之樂。
故雲無盡。
次句别示出世因果之樂。
先因後果。
先世後出世皆次第義。
又總取偈意。
佛身清淨是解脫因。
生無盡樂是解脫果。
世無盡樂又解脫因。
能現淨身又解脫果。
又佛身清淨是樂見因。
樂見即為清淨身果。
衆生樂見是安樂因。
無盡安樂是樂見果。
無盡安樂是淨身因。
能現淨業是無盡果。
如是展轉因果名次第成。
七中初二句。
寶所濟機。
堅謂難壞密謂無隙間。
無空處智不得生。
次句正散寶也。
八中結句。
應雲普放寶光如是見。
而雲妙音譯者之誤。
妙音屬前師子幢故。
九中初二句。
法水普滋。
次句道樹普榮也。
又方便多門是開權也。
入菩提行是顯實也。
種種方便但為一乘是普滋也。
十中初二句佛境也。
次句安樂也。
佛力能現無所動者。
遮妄見也。
非促多劫就一刹那。
非展刹那受于多劫。
本相如故名無所動。
随應度者佛力令見。
第二鸠槃茶王長行十法中。
初即南方天王。
謂内惑外仇皆名怨害。
安住忍力并能伏之。
二修習等者。
二利之行趣果曰門。
深廣難窮名無邊海。
三知其現欲如應化伏。
四普成就等者。
鈍識者現之以通。
利智者示之以法。
遍世多劫名普成就。
并如虛空故雲清淨。
俱能照世即是光明。
三輪化生是所作業。
五世間惑苦可畏不安菩提涅槃安隐無畏。
萬行為其因。
道則無畏滅果成矣。
六消竭等者。
愛欲漂流深廣如海。
智日赫照則妄竭真明。
七謂于諸趣普現身雲。
耀通明等之電光也。
八普放等者。
身智光明遣除二障。
九多劫修悲究竟滅苦。
為不退轉。
悲多方便故複名藏。
為安衆生所以開示。
十普現等者。
稱性神通。
無來去而流轉。
偈中初偈。
通顯明佛已滅怨。
怨之大者莫越憍慢。
有之則卑陋。
滅之則端嚴。
次四偈可知。
六中初句。
欲海欲為苦本。
雲具衆苦。
次二句消竭。
既欲惡止當說善行。
七中初句普現身雲。
次句明等電光故雲種種。
次句兼明雷雨。
雷有二義。
一遠震二發生。
謂蟄蟲發動草木發萌。
圓音之雷可以思準。
餘三可知。
第三龍王衆。
準偈及梵本皆有十一。
長行脫第五。
但有十法。
初一即西方天王法門。
及第二如偈當釋。
三與偈文通有六義。
一諸趣是化處。
二淨音是化具。
三佛名是化法。
四神通是化本。
五衆生是化機。
五随樂是化意。
四普現等者。
謂一毛普現無邊依正。
以毛稱性能廣容故。
廣容即是普遍。
故能現之佛還自住于毛孔。
所現刹中能所無雜。
依正區分大小宛然。
名建立差别。
五靜法雲。
準梵本有焰龍王。
得一切衆生嗔癡蓋纏。
如來慈愍令除滅解脫門。
謂大慈居懷則三毒俱滅。
六開示等者。
佛大慈悲是福德海。
二資糧滿然後得。
故衆生慈福即是百川。
佛毛示現以表同體。
既知同體自然朝宗。
因示悟入故得大喜樂。
七慈音智俱故雲清淨。
淨無貪愛何畏何憂。
八示現等者。
謂于身中現身土也。
九觀佛昔行深廣。
故愛樂歡喜。
海言通二。
謂歡喜供養。
十示現等者。
謂為衆演音故雲示現。
音有四義。
一類多謂一切。
二普遍謂平等。
三稱根清雅故雲悅意。
四一音随類故雲無礙。
無礙即方便也。
十一謂此無熱龍住清涼池出香美水。
流注四海導引百川。
時布慈雲降澍甘澤。
是故能滅諸世間苦。
偈有十一。
初中諸龍有四熱惱。
名熾然苦。
今并有治。
一金翅所食苦。
初句為治。
以觀佛法同三歸故。
二行欲時複本身苦。
三鱗甲細蟲苦。
并第二句為治。
學佛等利故。
四熱砂着身苦。
後二句為治。
以不堪蟲癢熱砂中[馬*展]。
今大悲哀愍故能治之。
有說四苦無鱗甲細蟲。
而有風吹寶衣露身之苦。
亦以第二句治之。
就龍且說龍趣。
末句約佛通拔畏塗。
二中此就佛論示現。
前約龍雲能轉。
又前一念時促。
今一毛處小。
二文影略。
餘九可知。
但第五偈即前所脫。
第四夜叉王衆長行十法。
初一即北方天王。
得以無邊等者。
謂善者自樂不待加哀。
惡者必苦心則偏重。
巧救多門故雲無邊。
又此天能伏惡鬼。
令不犯衆生是救護也。
二普觀悲救。
救苦護善不滞空有。
故雲方便。
三惡業障重名甚羸惡。
又羸無善力。
謂一闡提。
惡即弊惡。
謗方等者。
明示妙理是謂資益。
四仿佛歎佛。
得名聞果。
五悲智二照合為一心。
與法身俱故恒觀察。
六妙音說法利益多端。
唯應度者聲暨能益。
七教廣理深。
一句能演即是普入。
八令物離邪則能住。
正為守護矣。
然住正道者。
則不分别是邪是正。
雲不思議。
九集福德因受快樂果。
由身智光得增長也。
十念佛修因生十力果。
天未證極故雲随順。
偈中亦十文顯可知。
第五摩睺羅伽衆十法。
一普現威光名為神通。
不動性淨示涅槃因。
故雲方便。
依因集德。
必得無依涅槃。
二除惑契寂是清淨因。
清涼悅樂是涅槃果。
三善者善之。
不善者佛亦善之。
善不善覺亦亡。
乃入本淨。
四福非福相深不可着。
非福現福名自在相。
佛佛無二是平等相。
五無智黑因如燈開示。
怖畏苦果如幢為歸。
六以知佛德同空齊己一性。
故歡喜也。
七見理決斷。
聞深不怖聞淺不疑。
聞非深非淺意而有勇。
八風不傾為勇猛力。
既
明八部四王衆。
初四段皆初一是天義如前釋。
今初乾闼婆王長行十法。
初一即東方天王。
謂攝受折伏逆順多端。
善巧應機故名自在。
二普見等者。
謂令衆生見佛一切功德嚴。
佛一毛而為利益。
一一皆爾。
故雲普見。
三以慈愍方便除憂則喜生。
憂苦既如海廣深。
喜樂亦難盡名藏。
然則世之憂喜生乎利害。
利害存乎情僞。
苦樂存乎吉兇。
吉兇存乎愛惡。
愛惡盡則吉兇苦樂皆亡。
情僞息則利害憂喜永斷。
如此方為永斷憂苦。
喜樂生焉。
四永斷等者。
謂得決定智光。
則邪惑永斷。
五謂慈雲普蔭。
材與不材皆涼。
慧澤廣沾。
三草二木鹹發。
六現廣等者。
現身益物也。
稱性普應故廣大。
具相清淨故妙好。
七佛出說法是大名稱。
佛法衆僧俱稱為寶。
令此遠聞義雲普散。
八現一切等者。
身光普照塵不能染。
見者必歡。
智光悅機惑累不生。
又歡喜也。
故雲大喜。
九法水遍滋菩提實行。
行既樹立見者必歡。
無複二乘一切皆菩提樹也。
十善入等者。
一多無礙名為佛境。
天王智達故雲善入。
偈中亦十。
前五可知。
六中初句現身。
次二句一切獲安樂也。
世間即一切也。
無盡樂總顯也。
謂佛現于世足履影覆。
若在人天現增快樂。
若在下苦七日之中身心安樂。
乃至終獲涅槃之樂。
故雲無盡。
次句别示出世因果之樂。
先因後果。
先世後出世皆次第義。
又總取偈意。
佛身清淨是解脫因。
生無盡樂是解脫果。
世無盡樂又解脫因。
能現淨身又解脫果。
又佛身清淨是樂見因。
樂見即為清淨身果。
衆生樂見是安樂因。
無盡安樂是樂見果。
無盡安樂是淨身因。
能現淨業是無盡果。
如是展轉因果名次第成。
七中初二句。
寶所濟機。
堅謂難壞密謂無隙間。
無空處智不得生。
次句正散寶也。
八中結句。
應雲普放寶光如是見。
而雲妙音譯者之誤。
妙音屬前師子幢故。
九中初二句。
法水普滋。
次句道樹普榮也。
又方便多門是開權也。
入菩提行是顯實也。
種種方便但為一乘是普滋也。
十中初二句佛境也。
次句安樂也。
佛力能現無所動者。
遮妄見也。
非促多劫就一刹那。
非展刹那受于多劫。
本相如故名無所動。
随應度者佛力令見。
第二鸠槃茶王長行十法中。
初即南方天王。
謂内惑外仇皆名怨害。
安住忍力并能伏之。
二修習等者。
二利之行趣果曰門。
深廣難窮名無邊海。
三知其現欲如應化伏。
四普成就等者。
鈍識者現之以通。
利智者示之以法。
遍世多劫名普成就。
并如虛空故雲清淨。
俱能照世即是光明。
三輪化生是所作業。
五世間惑苦可畏不安菩提涅槃安隐無畏。
萬行為其因。
道則無畏滅果成矣。
六消竭等者。
愛欲漂流深廣如海。
智日赫照則妄竭真明。
七謂于諸趣普現身雲。
耀通明等之電光也。
八普放等者。
身智光明遣除二障。
九多劫修悲究竟滅苦。
為不退轉。
悲多方便故複名藏。
為安衆生所以開示。
十普現等者。
稱性神通。
無來去而流轉。
偈中初偈。
通顯明佛已滅怨。
怨之大者莫越憍慢。
有之則卑陋。
滅之則端嚴。
次四偈可知。
六中初句。
欲海欲為苦本。
雲具衆苦。
次二句消竭。
既欲惡止當說善行。
七中初句普現身雲。
次句明等電光故雲種種。
次句兼明雷雨。
雷有二義。
一遠震二發生。
謂蟄蟲發動草木發萌。
圓音之雷可以思準。
餘三可知。
第三龍王衆。
準偈及梵本皆有十一。
長行脫第五。
但有十法。
初一即西方天王法門。
及第二如偈當釋。
三與偈文通有六義。
一諸趣是化處。
二淨音是化具。
三佛名是化法。
四神通是化本。
五衆生是化機。
五随樂是化意。
四普現等者。
謂一毛普現無邊依正。
以毛稱性能廣容故。
廣容即是普遍。
故能現之佛還自住于毛孔。
所現刹中能所無雜。
依正區分大小宛然。
名建立差别。
五靜法雲。
準梵本有焰龍王。
得一切衆生嗔癡蓋纏。
如來慈愍令除滅解脫門。
謂大慈居懷則三毒俱滅。
六開示等者。
佛大慈悲是福德海。
二資糧滿然後得。
故衆生慈福即是百川。
佛毛示現以表同體。
既知同體自然朝宗。
因示悟入故得大喜樂。
七慈音智俱故雲清淨。
淨無貪愛何畏何憂。
八示現等者。
謂于身中現身土也。
九觀佛昔行深廣。
故愛樂歡喜。
海言通二。
謂歡喜供養。
十示現等者。
謂為衆演音故雲示現。
音有四義。
一類多謂一切。
二普遍謂平等。
三稱根清雅故雲悅意。
四一音随類故雲無礙。
無礙即方便也。
十一謂此無熱龍住清涼池出香美水。
流注四海導引百川。
時布慈雲降澍甘澤。
是故能滅諸世間苦。
偈有十一。
初中諸龍有四熱惱。
名熾然苦。
今并有治。
一金翅所食苦。
初句為治。
以觀佛法同三歸故。
二行欲時複本身苦。
三鱗甲細蟲苦。
并第二句為治。
學佛等利故。
四熱砂着身苦。
後二句為治。
以不堪蟲癢熱砂中[馬*展]。
今大悲哀愍故能治之。
有說四苦無鱗甲細蟲。
而有風吹寶衣露身之苦。
亦以第二句治之。
就龍且說龍趣。
末句約佛通拔畏塗。
二中此就佛論示現。
前約龍雲能轉。
又前一念時促。
今一毛處小。
二文影略。
餘九可知。
但第五偈即前所脫。
第四夜叉王衆長行十法。
初一即北方天王。
得以無邊等者。
謂善者自樂不待加哀。
惡者必苦心則偏重。
巧救多門故雲無邊。
又此天能伏惡鬼。
令不犯衆生是救護也。
二普觀悲救。
救苦護善不滞空有。
故雲方便。
三惡業障重名甚羸惡。
又羸無善力。
謂一闡提。
惡即弊惡。
謗方等者。
明示妙理是謂資益。
四仿佛歎佛。
得名聞果。
五悲智二照合為一心。
與法身俱故恒觀察。
六妙音說法利益多端。
唯應度者聲暨能益。
七教廣理深。
一句能演即是普入。
八令物離邪則能住。
正為守護矣。
然住正道者。
則不分别是邪是正。
雲不思議。
九集福德因受快樂果。
由身智光得增長也。
十念佛修因生十力果。
天未證極故雲随順。
偈中亦十文顯可知。
第五摩睺羅伽衆十法。
一普現威光名為神通。
不動性淨示涅槃因。
故雲方便。
依因集德。
必得無依涅槃。
二除惑契寂是清淨因。
清涼悅樂是涅槃果。
三善者善之。
不善者佛亦善之。
善不善覺亦亡。
乃入本淨。
四福非福相深不可着。
非福現福名自在相。
佛佛無二是平等相。
五無智黑因如燈開示。
怖畏苦果如幢為歸。
六以知佛德同空齊己一性。
故歡喜也。
七見理決斷。
聞深不怖聞淺不疑。
聞非深非淺意而有勇。
八風不傾為勇猛力。
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