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七

關燈
以自正必能正他。

    為救護主。

    八往修喜因故見念皆喜。

    九見理智成則緣不動。

    智為行本諸度悉圓。

    亦猶海納百川。

    更不流矣。

    十開生等理示佛等應。

    破情不等令悟性等。

    為平等道。

    十偈如次文顯可知。

    第六緊那羅王十法。

    一世喜樂業。

    皆因佛生。

    二聞深适神故法喜無上。

    終得涅槃無盡安樂。

    三佛德深廣信亦包含。

    四音演真法令聞。

    故妄憂除而意悅。

    五達境唯心而本空。

    則安立衆生于覺悟。

    六難遇益生所以示現。

    相嚴常住名為妙色。

    七大智普慈是二嚴果。

    一切智因。

    是能生業。

    八業細難窮自觀示物。

    九神通益物無間稱恒。

    十知機巧化謂攝心。

    正智禦心如境。

    十頌次第文并可知。

    第七迦樓羅王。

    依賢首靜法。

    皆雲準頌長行脫第五執持王。

    一智無著故見無礙。

    悲普觀故通悉調。

    二遍坐覺樹名住法界。

    現通說法名為教化。

    三進策諸度往修故成。

    四境界如偈文。

    難思則入方為勇猛。

    五諸本多脫。

    遇一本有文。

    雲大海處攝持力迦樓羅王。

    得能竭衆生煩惱海解脫門。

    多是古疏本脫。

    今依有本。

    然偈約能竭說佛福智。

    六衆生無邊故成就智多。

    七城有三義。

    一防外敵。

    二養人衆。

    三開門引攝。

    今言法城通教理行果。

    行契理教則無不俱嚴故。

    各有三義。

    謂了心城之性空。

    則衆惑不入。

    見恒沙性德則萬行爰增。

    道無不通則自他引攝。

    便能契果。

    絕百非以成解脫。

    養衆德以全法身。

    開般若而無不通矣。

    方顯教城無非養所诠旨。

    句句通神。

    有斯多義故。

    偈雲廣大叵窮。

    重重四門故無數量究竟能闡唯我世尊。

    八法身無相故不可壞。

    體即真如凡聖平等。

    無分别智安住證會。

    名成就力。

    九現同類形方便調伏。

    十衆生殁生皆由行業。

    佛生死智方能普入。

    頌文如次配釋可知。

    但第五偈。

    或有前脫故略釋之。

    初二句甚深廣大。

    次句福智相嚴。

    行通因果因深果遠。

    已不思議複有一行。

    是如來行。

    所謂大乘大般涅槃。

    則行為果果皆絕言道。

    佛行。

    如出現品。

    第八阿修羅王十法。

    一修羅尊勝等須彌之高。

    如來威光蔽十方大衆。

    衆生各見真勝主也。

    二彼能以一絲作種種事。

    今一刹那。

    現于多劫調生等事。

    三以多法門入佛境界。

    則苦滅心淨。

    種種法門亦如幻也。

    下雲。

    苫末羅即巧幻梵音。

    四多劫多苦為物非己。

    如屍毗救鴿薩埵投崖。

    已是丈夫最勝嚴飾。

    況終克寂智萬德以嚴。

    翻顯無利勤苦誠為可醜。

    既為物而行。

    故有大眷屬。

    五以大幻通力動刹悟機。

    不怖衆生斯為大力。

    大力婆稚華梵異耳。

    六開種種權門。

    安衆生于一極之樂。

    權為入大之本。

    故皆佛智因權實不迷斯為遍照。

    七萬善順理普不可壞。

    斯解脫處。

    何染不亡功歸正覺。

    故偈雲。

    佛力如是修者堅固妙嚴。

    八悲用智故普令無疑。

    主斯事者廣大因慧。

    九供事修善有勝德故。

    十普入諸趣。

    明處無不遍。

    偈雲三世時無不均。

    同有佛性名為決定。

    具上三義平等行焉。

    不宣實義非善音也。

    此上一段及後夜神。

    皆結歸名。

    上下例然。

    恐繁不釋。

    頌文如次可知。

    自下第三諸神衆。

    有十九衆。

    今初主晝神十法。

    一智了物心如空入色。

    光照身器如日合空。

    身遍器中如像在鏡。

    世間主力能攝此身。

    此身之性等世間。

    故皆入觀機故名普入。

    所入之處即為宮殿。

    二義圓稱機故滿心成益。

    三身法二光皆可愛樂。

    四法雨潤種。

    已含實者解開。

    善未芽者信發。

    五無法不悟名普明力。

    曠劫修集成智莊嚴。

    六方便開示世樂亦苦。

    令其悟入。

    見理法樂如歡喜地也。

    七如來身雲。

    就體則非有無。

    約機則差别遍于十方。

    不可謂之無。

    約佛則稱真法界。

    不可謂之有。

    此則随緣非有之法身。

    恒不異事而顯現。

    以化寂滅非無之衆生。

    恒不異真而成立。

    即無差别之差别也。

    八處危者護之令安。

    有苦者救之令樂。

    九衆生闇于多欲。

    故沉淪長夜。

    以法開曉喜足為先。

    喜足智俱是功德力。

    能令離苦得安樂故。

    十有覺德行故名稱普聞。

    既福廣名高故不虛其益。

    偈文可知。

    第二主夜神十法。

    初七夜神。

    是善财十地善友。

    見解深廣。

    彌顯衆海法門難思。

    一普德淨光。

    即善财離垢地善友。

    彼名全同法門。

    名寂靜禅定樂普遊步。

    普遊步言。

    即大勇健也。

    寂靜禅定樂。

    即是定體。

    現法樂住。

    故名為樂。

    大勇健者。

    即是定用。

    健則堪能勇則無畏。

    謂見佛淨機遊戲神通。

    故名勇健。

    亦遊步也。

    勇健廣大。

    故稱普德。

    無惑智俱可謂淨光。

    二即發光地善友。

    彼名喜目觀察衆生。

    解脫名大勢力普喜幢。

    謂此解脫德無不備化無不周。

    名大勢力。

    即今廣大身。

    惑俱淨無不樂見。

    故雲普喜。

    悲為德相。

    即幢義也。

    觀察普喜名為喜目。

    三即焰慧地善友。

    彼名普救衆生妙德。

    護世精氣方是救生。

    由護生故顯德之妙也。

    法門全同。

    次第又當。

    謂感必現前。

    調令清淨故。

    四即難勝地善友。

    彼名寂靜音海。

    法門名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

    念念出生即積集義。

    見佛利生故生大喜莊嚴。

    二義。

    一見佛修歡喜。

    因嚴。

    樂見果故。

    二積集此喜神自莊嚴。

    由定發音名寂靜音。

    深廣如海。

    五即現前地善友。

    彼雲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力。

    偈雲屍利。

    以梵音含于二義。

    一雲吉祥。

    二翻為守故。

    下譯跋陀室利以為賢首。

    又以首字音同義别。

    彼為頭首。

    法界品中乃為守護。

    皆譯者方言少融耳。

    若以義會。

    增長威力即是普現吉祥正當次第法門又同彼雲甚深自在妙音解脫。

    妙音故悅意。

    悅則意淨。

    即寂能演。

    故名自在。

    六即遠行地善友。

    彼雲開敷一切樹華。

    一切開敷即普發也。

    法門彼雲菩薩出生廣大喜光明。

    文少倒略耳。

    舊經雲。

    菩薩無量歡喜知足光明。

    知足滿足文相近也。

    謂能知如來巧智。

    示法大福威光。

    故曰光明。

    佛以福智滿足物心。

    則含喜名藏。

    七即不動地善友。

    彼名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衆生法門名教化衆生令生善根。

    教化開悟文異義同。

    令生成熟始終異耳。

    謂現通示相。

    皆為調化。

    一切善根皆令生長。

    平等護育即救護一切。

    精進大願故能為之。

    今文略耳。

    八念念久修恒遍救護。

    是無邊慈也。

    此與善财歡喜地善友。

    似同而文多異。

    又非其次。

    故但直釋。

    九于三毒難壞衆生。

    以大悲門現莊嚴身故。

    石室留影毒龍革心。

    況現身耶。

    十本為衆生。

    故成自德令他樂滿。

    偈中十偈如次。

    初中初句。

    解脫之力能觀。

    次句即寂靜樂。

    神以此定觀佛此體。

    故下經雲。

    普見三世佛而無取着。

    以知如來無相性相本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