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
故雲寂靜虛空相也。
次句即大勇健。
準下經則自他兼淨也。
次句定果也。
上約佛說。
若約天說。
即四句皆是定用。
以住此解脫。
能見佛體用因果故。
二三可知。
四中稱理遍喜。
為廣大無邊。
縱内心不搖而外現威怒。
更深難測。
五以寂故能遍。
六以衆生本來自盡故是寂滅。
是以智窮妄末理無不顯。
妄徹真源惑無不盡。
喜方滿足餘四可知。
第三主方神十法。
一現身說法令悟得果。
皆救護力。
二神通示相。
是能成辦業。
衆生出苦。
是所成辦業。
三法光破闇。
闇斷智生。
智與法喜俱生。
斷以寂滅為樂。
四普現說法。
聞必惑滅故不唐勞。
五聖人無名随物立名。
貴在生德及滅惑耳。
六七可知。
八業同性空并不失報。
俱無差異。
性相無礙為自在力。
說能感報令除惡業。
說業性空善業亦亡。
九前約說業性相。
令物絕業。
此約知業差别拟随機化。
十世人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今聖人有志有能故。
所作究竟。
世人以人随欲不能兼亡。
今有慈有愍故令物喜。
謂十波羅蜜無不究竟。
四無量心令物歡喜。
頌中次第配釋可知。
第四主空神長行十法。
一智慧造理。
則十眼廣照日月。
合空則萬像曆然。
二身智二光遍入法界。
三佛身如空是無邊境。
無生無染為吉祥風。
四廣說聖道。
則離三障安住二空。
五上求下化名廣大行。
為安衆生如妙髻焉。
六沉生死之厄難。
悲智光以濟之。
七不礙福智相導。
是謂勝力八惑由智遣。
九妙音善說。
十不壞本處。
而稱周十方。
偈中十頌如次。
三中空有四義含于五法。
一離能取生即絕妄想。
二離所取相無相無名。
三境無自性即是如如。
四心無所得是為正智。
迷如以成名相。
妄想是生。
悟名相之本。
如執翻成智。
如外無智智體即如。
此二猶空寂照無礙。
如斯見佛是曰吉祥。
四中。
長行及列。
并名安住。
今雲圓光。
圓光表智。
安住表定。
二事相資前後互舉。
并能滅障于理無違。
六中生死海者。
瑜伽七十雲。
五法相似生死得大海名。
一處無邊相似故。
二甚深故。
三難度故。
四不可飲故。
五大寶所依故。
釋曰。
由前四義衆生流轉。
由第五義菩薩入之。
且約分喻。
第九十雲。
由三相故不同水海。
一自性不同分。
謂水海唯色一分。
二淪沒不同。
唯人畜故。
唯沒身故。
三超度不同。
未斷欲者亦能度故。
生死海反上可思。
餘七偈可知。
第五主風神十法。
一以方便風合智日光。
智入深法而無障礙。
身入世間而無影像。
二菩薩以求菩提之大心。
持稱真之供具。
等虛空之廣大。
不礙事之繁多。
而以全法之身。
一念供無邊之佛。
如彼風力無不成也。
三長風忽來浮雲散滅。
慈風忽起惑苦病亡。
四福智莊嚴之風。
摧壞如山之障。
五十力降魔。
十軍皆殄。
獨名竭水者欲愛為初故。
六毛孔慈音滅除五怖。
若百竅異吹遍吼悅機。
七智入實相故妙辯如海。
如風擊樹故能下垂。
八調生方便為智所入。
故名為藏。
九禅定宮殿必定慧雙遊。
故能滅癡闇。
約佛則動寂無二。
見必滅癡。
十日月明照非風不運。
智行無礙方便力焉。
十偈可知(已下入第四經)第六主火神長行十法。
有雲。
準梵本此脫第四。
一以進力現世除物無明。
以最初故偏從火義。
二惑有二義。
一漂二惱。
善巧回轉則能息之。
三稱性之福相惑不動。
與大悲合自利不動。
俱能攝德無盡名藏。
四有雲。
準梵本神名勝上蕊光普照。
法門名普能除煩惱塵。
謂劫海行滿故。
今能現通滅惑。
偈雲。
衆妙宮神同前列名。
衆妙即勝上義耳。
然諸本多無。
或有本。
則具雲衆妙宮殿主火神得大慈悲廣蔭衆生解脫門。
恐是傳寫脫漏耳。
五光明照耀等者。
日光合空等空無際。
智符實相稱實無邊。
雖曠劫修成全同本有。
窮靈極數妙盡難思。
實為惑本。
即是正因。
智照心源即是了因。
如空與日。
今略申十義。
以辯難思。
一謂日與空非即非離。
二非住非不住。
三而日善作破闇良緣顯空之要。
四雖複滅闇顯空。
空無損益。
五理實無損。
事以推之闇蔽永除。
性乃無增。
空界所含萬像皆現。
六而此虛空性雖清淨。
若無日光則有闇起。
七非以虛空空故自能除闇。
闇若除者必假日光。
八日若無空無光無照。
空若無日闇不自除。
九然此闇性無來無去。
日之體相亦不生不滅。
十但有日照空則乾坤洞曉。
以智慧日照心性空。
亦有十義準喻思之。
非唯釋此文。
亦乃遠通衆經該羅前後。
六體寂發照名寂靜光。
以斯成福莊嚴身相七八可知。
九分别法相永離不了愚癡。
悟法實性便無執着之見。
十以行扶願故能現世。
作師子吼。
頌加第四餘并可知。
第七主水神長行十法。
一無緣大慈是曰平等。
二無邊行法莊嚴自他。
三寂然不動以觀機。
感而遂通以随攝。
若冬則積雪凝白。
夏則無處不流。
四妙音演佛深旨。
令悟妙法旋澓。
五身智二光遍覺開化。
大充法界清淨無垢。
六清淨法界性相俱絕。
德無不見則大用不亡。
七衆生不窮故大悲無盡。
滿而不溢有知足義焉。
流止從緣斯為自在。
八處處見佛。
故大喜無窮。
喜從佛生即佛名藏。
若聆泉流之響無不悅也。
九性相無礙之福。
故能普現神通。
若空色相映之流。
威光蕩漾。
十調生行廣如空無邊。
用靡暫停。
如空無盡。
偈中第一偈。
前半辯一相因果。
次句例餘。
後句辯益。
初言清淨者。
離過無緣故。
門如塵數者随宜利樂故。
以慈為因得妙相果。
以相為因得無厭果。
然如來相有純有雜。
此就純門。
若以雜門則随一相一毛。
皆收如來法界行盡。
亦相相皆爾。
純雜無礙因果相融。
圓成非分成故。
佛一相一毛即同法界無有分量。
今此神從一慈門。
入無盡相耳。
此約十身之相。
若三十二相之因。
但說一相一因。
如智度瑜伽等論。
涅槃大集等經。
至相海品當引第五偈。
初言無盡以顯光常。
次充法界以辯光遍。
不思議者以顯光深。
非色現色。
非青黃而青黃故。
其第三句是顯光用。
餘九可知。
第八主海神十法。
頌脫第三。
一為物供佛。
是等施福得衆寶相。
以莊嚴身。
二巧随根欲說法護善。
使其長成。
三謂演深廣法體煩惱空。
梵本偈雲一切世間衆導師。
法雲大雨不可測。
消竭無窮諸苦海。
此離垢塵入法門。
若準此文。
乃竭苦海。
四若見佛境則惑亡苦息。
準現經文。
三是煩惱。
四是于苦。
若依梵本前苦後惑。
既譯人脫漏。
緻使文義參差。
故古德雲。
脫第四頌。
結名既同故知脫第三。
恒住波浪者。
即是普用水為宮殿。
故雲寂靜虛空相也。
次句即大勇健。
準下經則自他兼淨也。
次句定果也。
上約佛說。
若約天說。
即四句皆是定用。
以住此解脫。
能見佛體用因果故。
二三可知。
四中稱理遍喜。
為廣大無邊。
縱内心不搖而外現威怒。
更深難測。
五以寂故能遍。
六以衆生本來自盡故是寂滅。
是以智窮妄末理無不顯。
妄徹真源惑無不盡。
喜方滿足餘四可知。
第三主方神十法。
一現身說法令悟得果。
皆救護力。
二神通示相。
是能成辦業。
衆生出苦。
是所成辦業。
三法光破闇。
闇斷智生。
智與法喜俱生。
斷以寂滅為樂。
四普現說法。
聞必惑滅故不唐勞。
五聖人無名随物立名。
貴在生德及滅惑耳。
六七可知。
八業同性空并不失報。
俱無差異。
性相無礙為自在力。
說能感報令除惡業。
說業性空善業亦亡。
九前約說業性相。
令物絕業。
此約知業差别拟随機化。
十世人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今聖人有志有能故。
所作究竟。
世人以人随欲不能兼亡。
今有慈有愍故令物喜。
謂十波羅蜜無不究竟。
四無量心令物歡喜。
頌中次第配釋可知。
第四主空神長行十法。
一智慧造理。
則十眼廣照日月。
合空則萬像曆然。
二身智二光遍入法界。
三佛身如空是無邊境。
無生無染為吉祥風。
四廣說聖道。
則離三障安住二空。
五上求下化名廣大行。
為安衆生如妙髻焉。
六沉生死之厄難。
悲智光以濟之。
七不礙福智相導。
是謂勝力八惑由智遣。
九妙音善說。
十不壞本處。
而稱周十方。
偈中十頌如次。
三中空有四義含于五法。
一離能取生即絕妄想。
二離所取相無相無名。
三境無自性即是如如。
四心無所得是為正智。
迷如以成名相。
妄想是生。
悟名相之本。
如執翻成智。
如外無智智體即如。
此二猶空寂照無礙。
如斯見佛是曰吉祥。
四中。
長行及列。
并名安住。
今雲圓光。
圓光表智。
安住表定。
二事相資前後互舉。
并能滅障于理無違。
六中生死海者。
瑜伽七十雲。
五法相似生死得大海名。
一處無邊相似故。
二甚深故。
三難度故。
四不可飲故。
五大寶所依故。
釋曰。
由前四義衆生流轉。
由第五義菩薩入之。
且約分喻。
第九十雲。
由三相故不同水海。
一自性不同分。
謂水海唯色一分。
二淪沒不同。
唯人畜故。
唯沒身故。
三超度不同。
未斷欲者亦能度故。
生死海反上可思。
餘七偈可知。
第五主風神十法。
一以方便風合智日光。
智入深法而無障礙。
身入世間而無影像。
二菩薩以求菩提之大心。
持稱真之供具。
等虛空之廣大。
不礙事之繁多。
而以全法之身。
一念供無邊之佛。
如彼風力無不成也。
三長風忽來浮雲散滅。
慈風忽起惑苦病亡。
四福智莊嚴之風。
摧壞如山之障。
五十力降魔。
十軍皆殄。
獨名竭水者欲愛為初故。
六毛孔慈音滅除五怖。
若百竅異吹遍吼悅機。
七智入實相故妙辯如海。
如風擊樹故能下垂。
八調生方便為智所入。
故名為藏。
九禅定宮殿必定慧雙遊。
故能滅癡闇。
約佛則動寂無二。
見必滅癡。
十日月明照非風不運。
智行無礙方便力焉。
十偈可知(已下入第四經)第六主火神長行十法。
有雲。
準梵本此脫第四。
一以進力現世除物無明。
以最初故偏從火義。
二惑有二義。
一漂二惱。
善巧回轉則能息之。
三稱性之福相惑不動。
與大悲合自利不動。
俱能攝德無盡名藏。
四有雲。
準梵本神名勝上蕊光普照。
法門名普能除煩惱塵。
謂劫海行滿故。
今能現通滅惑。
偈雲。
衆妙宮神同前列名。
衆妙即勝上義耳。
然諸本多無。
或有本。
則具雲衆妙宮殿主火神得大慈悲廣蔭衆生解脫門。
恐是傳寫脫漏耳。
五光明照耀等者。
日光合空等空無際。
智符實相稱實無邊。
雖曠劫修成全同本有。
窮靈極數妙盡難思。
實為惑本。
即是正因。
智照心源即是了因。
如空與日。
今略申十義。
以辯難思。
一謂日與空非即非離。
二非住非不住。
三而日善作破闇良緣顯空之要。
四雖複滅闇顯空。
空無損益。
五理實無損。
事以推之闇蔽永除。
性乃無增。
空界所含萬像皆現。
六而此虛空性雖清淨。
若無日光則有闇起。
七非以虛空空故自能除闇。
闇若除者必假日光。
八日若無空無光無照。
空若無日闇不自除。
九然此闇性無來無去。
日之體相亦不生不滅。
十但有日照空則乾坤洞曉。
以智慧日照心性空。
亦有十義準喻思之。
非唯釋此文。
亦乃遠通衆經該羅前後。
六體寂發照名寂靜光。
以斯成福莊嚴身相七八可知。
九分别法相永離不了愚癡。
悟法實性便無執着之見。
十以行扶願故能現世。
作師子吼。
頌加第四餘并可知。
第七主水神長行十法。
一無緣大慈是曰平等。
二無邊行法莊嚴自他。
三寂然不動以觀機。
感而遂通以随攝。
若冬則積雪凝白。
夏則無處不流。
四妙音演佛深旨。
令悟妙法旋澓。
五身智二光遍覺開化。
大充法界清淨無垢。
六清淨法界性相俱絕。
德無不見則大用不亡。
七衆生不窮故大悲無盡。
滿而不溢有知足義焉。
流止從緣斯為自在。
八處處見佛。
故大喜無窮。
喜從佛生即佛名藏。
若聆泉流之響無不悅也。
九性相無礙之福。
故能普現神通。
若空色相映之流。
威光蕩漾。
十調生行廣如空無邊。
用靡暫停。
如空無盡。
偈中第一偈。
前半辯一相因果。
次句例餘。
後句辯益。
初言清淨者。
離過無緣故。
門如塵數者随宜利樂故。
以慈為因得妙相果。
以相為因得無厭果。
然如來相有純有雜。
此就純門。
若以雜門則随一相一毛。
皆收如來法界行盡。
亦相相皆爾。
純雜無礙因果相融。
圓成非分成故。
佛一相一毛即同法界無有分量。
今此神從一慈門。
入無盡相耳。
此約十身之相。
若三十二相之因。
但說一相一因。
如智度瑜伽等論。
涅槃大集等經。
至相海品當引第五偈。
初言無盡以顯光常。
次充法界以辯光遍。
不思議者以顯光深。
非色現色。
非青黃而青黃故。
其第三句是顯光用。
餘九可知。
第八主海神十法。
頌脫第三。
一為物供佛。
是等施福得衆寶相。
以莊嚴身。
二巧随根欲說法護善。
使其長成。
三謂演深廣法體煩惱空。
梵本偈雲一切世間衆導師。
法雲大雨不可測。
消竭無窮諸苦海。
此離垢塵入法門。
若準此文。
乃竭苦海。
四若見佛境則惑亡苦息。
準現經文。
三是煩惱。
四是于苦。
若依梵本前苦後惑。
既譯人脫漏。
緻使文義參差。
故古德雲。
脫第四頌。
結名既同故知脫第三。
恒住波浪者。
即是普用水為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