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

關燈
根智力。

    若正分别意樂差别。

    是解智力。

    在文可見。

    五即種種界智力。

    界即性也謂或一二三四五乘性等。

    或貪嗔癡等分行等。

    乃至八萬四千行名種種性。

    性即種子即解現行。

    故智論雲。

    性名積集相。

    又九十雲。

    性内欲外用性作業必受果報。

    欲或不爾。

    瑜伽雲。

    若照勝解所起相似種子。

    此由解力。

    若照即彼種子差别。

    由界智力。

    若習欲成性。

    複雲何别。

    欲唯大地一數。

    性通諸數。

    即寬陜不同也。

    智論雲。

    習欲成性性名深心。

    事欲名随緣起。

    若性即種子與根何異。

    根唯信等優劣。

    性通善惡不同。

    以信等望果寬長。

    能生人天三乘聖道。

    為道之根。

    三善根但是翻對不望果義。

    尚不名根。

    況性通于惡。

    豈得同耶。

    偈雲悉能顯現毛孔中者。

    謂非唯佛智如空包納衆生之性。

    毛孔内空亦現衆生之界耳。

    六即一切至處道智力。

    論名遍趣行智力。

    遍即一切。

    趣即至也。

    行即道也。

    謂諸衆生種種所行。

    若出離行不出離行。

    各能至果。

    如行有漏行生五道中。

    行無漏行至涅槃果。

    名遍趣行。

    若知如是種類行迹趣入。

    此由界智。

    若知即彼行迹一切品類。

    如是行迹能令雜染。

    如是行迹能令清淨。

    此由遍趣智力。

    初力處對非處。

    此中但明至處。

    又初力指因。

    為得果之處。

    此約果是酬因之處。

    故不同也。

    經中初句總标。

    次一念即能知迅速。

    下十二字。

    所知時處。

    後一句委悉開示。

    七即禅定解脫三昧智力。

    淨行品中。

    加于染淨通漏無漏故。

    佛皆善知。

    及知依此所得諸果。

    故名智力。

    此與自業智力何别。

    若了諸有能修諸定。

    即彼能入而非所。

    餘名自業力。

    若了依如是靜慮等定。

    現三神變。

    無倒教授所化有情。

    此由靜慮智力。

    偈中上半所知。

    下半善用。

    言佛為示現者。

    示其諸定現三神變。

    令有情喜使滌煩惱。

    即令去染而得清淨。

    八即宿住随念智力。

    謂過去境本生本事住宿世。

    故名為宿住。

    于此宿住而起随念。

    念俱行智名宿住智力。

    瑜伽雲。

    若知前際随念一切趣因。

    是遍趣力。

    若知前際名姓。

    苦樂等事名宿住力。

    此與智論雲何會釋。

    謂彼論雲。

    但知宿命所經。

    不知諸業因緣相續。

    但名為通凡夫亦得。

    若兼知業因緣相續則名為明。

    二乘能得。

    若知上二無量無邊則名為力。

    斯則力亦知因矣故應通雲。

    若但知因是遍趣力。

    若雙知者。

    即宿住力。

    瑜伽為對遍趣之因。

    故但雲果耳。

    文中初句标。

    能念智包三世者。

    三世全在佛智之中。

    況于随念。

    不知三世從門别。

    故但雲宿住。

    刹那悉現即包現之時極促現毛孔中。

    即能現之處至微。

    第三句。

    即所現所念之事廣。

    第四句結歸智力。

    非唯能念亦能現也。

    九天眼智力。

    獨此從所依以立名也。

    若從境者。

    瑜伽名生死智力。

    謂死此生彼堕善惡趣。

    大小好醜皆能正知。

    知前際生死。

    名為宿住。

    要知後際得此力名。

    今文乃雲佛眼者。

    若約五眼。

    餘眼在佛皆佛眼故。

    此非經宗。

    今依十眼。

    佛眼能見如來十力故。

    故此一力即攝十力。

    舉一為例餘九皆然。

    文中初句體大。

    次句用廣。

    次句用勝。

    以無等故。

    後句結其甚深。

    故唯佛能演。

    既言普見法界非局未來。

    約宗别故。

    于未來門普見法界也。

    十漏盡智力。

    于自解脫無惑無疑。

    亦知衆生漏盡涅槃。

    于此正知名為智力。

    文中。

    初二句所斷。

    諸結即現行。

    随眠即種子。

    習氣即餘習。

    二乘不能盡習亦不能盡他漏。

    故不名力。

    後半顯佛能滅。

    然上十力智即是體。

    力即是用。

    然智即力更無别性。

    此中宿住随念相應智力。

    是鄰近釋。

    自餘從境皆依主釋設天眼從所依。

    亦依主釋。

    若宿住是境。

    随念相應智力。

    亦依主釋。

    然此十力望于自事。

    各于自事中。

    大如水能淨如火能燒。

    各有自力。

    若約總攝初力為大。

    若約辦得涅槃漏盡為大。

    若以無礙解脫而為根本。

    則平等平等。

    第八法界頌中。

    歎佛往修十度行滿。

    今得果圓。

    十一頌分二。

    初一總餘十别。

    今初也。

    佛威神力略有三類。

    一者俱生力。

    謂風不動衣等。

    二者聖威力。

    謂通明等種種功德。

    三者法威力。

    謂波羅蜜圓滿法力。

    令五根中無諸非淨。

    四支百節有無量力。

    故名堅固不可壞法身常身無邊之身。

    言遍十方者即無邊身。

    廣大示現謂變化身。

    無分别者。

    平等智身。

    大菩提行者。

    波羅蜜身。

    昔所滿足者。

    衆行先成。

    皆令見者。

    大果今出。

    二有十頌别顯二頌一度。

    皆上半往修因。

    下半今得果。

    十度之義。

    十行十地一經始末亦多辯之。

    須粗識其相。

    略啟十門。

    一釋名。

    二出體。

    三辯相。

    四建立。

    五次第。

    六相攝。

    七修證。

    八約教。

    九觀心。

    十釋文。

    今初又二。

    先通名後别稱。

    今初。

    通稱波羅蜜多者。

    唯識雲。

    要七最勝之所攝受。

    方可建立波羅蜜多。

    一安住最勝謂要安住菩薩種性。

    二依止最勝。

    謂要依止大菩提心。

    三意樂最勝。

    謂要慈愍一切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