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七

關燈
五以智滅癡。

    六為行所遷一切皆苦。

    菩提因起則生滅苦亡。

    便得涅槃寂滅安樂。

    七将智滅癡。

    未免于見。

    了癡見性癡見自亡。

    真妄等觀是佛境也。

    八一切衆生有佛種性。

    圓明可貴具德稱寶。

    佛眼普觀佛智普示。

    正因令顯如出金藏。

    大心若起如種生芽。

    故雲出生。

    緣了二因為能悟之妙道。

    九了如不取則心不搖動。

    湛如停海。

    萬德攸歸故須彌可傾。

    魔豈能娆。

    一念降魔如本行集。

    十入法界定。

    如法界遍偈可知。

    第九主河神十法。

    一行成雨法。

    若霈然洪霔滅惑生德。

    若懸河迅流無所滞礙。

    二現身息惱若泉澗洗心。

    三真實滌垢慈智相資。

    若碧沼澄潭空色交映。

    故名離塵淨眼。

    四圓音遍益若崩浪發響。

    五拯救漂溺。

    六善根無惑可謂清涼。

    若阿耨達池永無熱惱。

    七施門無量令彼無悭。

    若蘊藻菱蓮普令物喜。

    八行福契實故見無不欣。

    若深湖廣陂是為廣德。

    九方便慧力雜染皆淨慈。

    彼怨害嗔反成歡。

    若萬頃波澄光映天下十總收萬善令會涅槃。

    若彼百川鹹會大海。

    會海由智名海德光明。

    偈亦可知。

    第十主稼神十法。

    一功德智慧。

    二種法味資成佛身。

    二喜樂由于苦除。

    三衆生為所淨之境。

    四悲深故通廣。

    五下種物田必至果無壞。

    六智敷物信獲果稱華。

    七慈眼視物故福聚無量。

    慈則恬和怡悅。

    偈雲勝道。

    八以行成佛故始成即宣。

    九懈于修習憂惱。

    是生勤策諸根衆惡清淨。

    十随根為說遂求故喜。

    偈文可知。

    第十一主藥神十法十頌。

    一順情則易攝。

    逆意則難調。

    故普觀之。

    二三可知。

    四始學者以名為實賓。

    大士以名為佛事。

    五以慈善根力。

    放月愛等光。

    身心兩病才念便滅。

    六迷理迷報。

    二愚盲冥起惑造業。

    備受衆苦。

    佛以正法金[金*畀]開其智眼。

    令明見三谛。

    故雲清淨。

    七八可知。

    九無愛見之大悲生物德故名藏。

    十世醫療治雖瘥還生。

    永滅生德無先念佛。

    因病因光皆是方便。

    謂佛有無邊相。

    相有無邊好。

    好放無邊光。

    光攝無邊衆。

    言随念者佛德齊均。

    随緣随樂趣稱一佛。

    三昧易成。

    敬一心濃餘盡然矣況心凝覺路闇蹈大方。

    頌可知。

    第十二主林神十法十頌。

    一佛德無邊皆依智海。

    含德流光所以名藏。

    二等衆生悲是為廣大。

    一一離障名普清淨。

    三一切勝因皆為佛道。

    各各心淨則種種芽生。

    四一切功德莊嚴一毛。

    一一皆然。

    故佛為德聚。

    良以佛果纜因。

    皆圓成非分成。

    是故一因生一切果。

    一果收一切因。

    皆圓融無礙耳。

    五智通萬法是曰普門。

    客塵不生故曰清淨。

    悟如日照頓周法界。

    功如拂鏡說智漸明。

    明是本明漸為圓漸。

    六知遍趣行如應布法。

    七了音聲性皆同佛音。

    故無不可意。

    能令世間皆聞佛音。

    方雲清淨。

    八昔行稱周法界是廣大境。

    神通普令物見仿。

    而行之。

    如下喜目即其事也。

    九衆生谄佞自不修德。

    甯有進賢之心。

    今福智益他。

    則物我兼利。

    偈雲譣诐即谄佞也。

    十敬念則佛興。

    佛興則莊嚴德藏。

    障重者。

    不念不見于佛豈無常哉。

    故應見常見也第十三主山神十法。

    一寂而常照故光無不闡。

    二相光熟機。

    皆慈善根力。

    如涅槃廣明。

    三修因嚴根本為順物故。

    矚蓮目而欣樂。

    睹月面而歡心。

    或見諸根一一皆周法界。

    喜益深矣。

    四如空不染故長劫無怠。

    五癡故長眠。

    唯福智之能覺。

    次三可知。

    九若睡若寤皆令聞法進行。

    斯為佛業。

    如大璎珞經說過去有佛凡欲說法。

    令大衆眠夢中說法。

    令增善根覺得道果。

    涅槃亦雲。

    其人夢中見羅刹像等。

    亦表萬法皆夢。

    大夢之夜。

    必有大覺之明。

    十稱性法門無邊大義。

    一音能演是出現也。

    第十四主地神十法。

    一念念無間平等普觀。

    修慈護法故得金剛之體。

    金剛即内照之實也。

    二一毛福力頓現衆福。

    三證入無生不礙嚴刹。

    四一向為他。

    五觀機出現名為遊戲。

    六現淨惑身方調物惑。

    七内具德海現威力身。

    如地含海潤發生百谷。

    百谷苗稼皆地香毛故。

    八長行一言盡攝無餘。

    偈頌則一言普遍無極。

    九焰雲普遍。

    令物離垢為性。

    十法能攝持心行。

    如金剛之輪。

    佛則不動現世。

    若須彌出海。

    此下頌中。

    亦有二句結法屬人。

    可以意得。

    第十五主城神十法。

    有雲。

    脫第九法。

    十頌具足。

    一光等方便成熟利益。

    二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三護法法存則物受福德。

    教理行果皆有護也。

    四悲救無盡名藏。

    五了佛大智。

    六方便現身。

    七同修佛德。

    八迷真俗理故雲愚闇佛出開示令其悟入。

    本迷無始猶若生盲雖聞譬喻竟不識乳。

    唯佛出世方能曉之。

    九準梵本。

    雲香幢莊嚴髻主城神。

    得破一切煩惱臭氣。

    出生一切智性香氣解脫門。

    謂正使為臭物。

    殘習為臭氣。

    智性為香體。

    利物為香氣。

    香氣若高山之出雲。

    稱智性而無盡。

    臭氣若香風之卷霧。

    等性空之無邊。

    煩惱則塵習雙亡。

    智慧則自他兼利。

    有本亦具雲。

    香髻莊嚴主城神。

    得開發衆生清淨妙智解脫門。

    亦恐傳寫之脫漏耳。

    義不異前。

    偈雲現夢中者。

    夢是神遊。

    亦見聞之氣分也。

    夢中尚調況于覺悟。

    如迦旃延為弟子現夢境界等。

    十二障五蓋重疊如山。

    非智光明莫之能破。

    第十六道場神十一法。

    十一偈。

    一出現字兩用。

    謂有佛出現。

    即出現莊嚴具。

    而為供養。

    佛昔如是神以大願仿之。

    二對物成行令物仿之。

    施為行先故偈偏舉。

    三夢覺皆化則時處俱遍。

    四外寶内眼重重難舍。

    為物說行故雲能雨。

    五清淨焰形神。

    前列中無。

    謂色相道場俱妙莊嚴。

    并為熟物。

    六疑境界者。

    以唯心為正念。

    疑法性者。

    以無得為正念。

    實則無正無邪。

    方稱曰正。

    無念不念是真念矣。

    諸念不生正念方生耳。

    故随根雨法斷疑生智。

    七辯才雨法稱根故喜。

    八深廣贊佛。

    故名實雙美。

    九樹王眷屬并如經初。

    十即前身遍十方。

    而無來往。

    智入諸相了法空寂也。

    十一種種力者。

    佛有無量力故。

    因行亦然。

    皆嚴具顯示。

    既是道場之神故。

    得道場事中解脫。

    第十七足行神十法。

    初二可知。

    三内則念念安于理事。

    外則處處建立道場。

    四舉足下足海印發輝。

    諸有威儀無非佛事。

    五以華以光雨寶雨法。

    六衆生無邊是佛化境。

    見佛聞法故生歡喜。

    七圓音警物。

    等栴檀之香風。

    暫一熏修覺身心之調順。

    餘三可知。

    第十八身衆神十法。

    一淨喜境界神者。

    初列處。

    名華髻莊嚴。

    或是名廣略舉其半。

    或梵音相類。

    譯者之誤未勘梵本。

    法門初三可知。

    四相即無相。

    故如空遍住。

    空非獨虛亦遍于色。

    住非分住一塵亦周。

    如芥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