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
十亦可知。
第五三十三天衆長行。
有十一法。
初中承力故憶念。
念過去佛者。
曾入此天故。
三世有二。
一亦念未來。
二過去。
自互相望亦有三世。
生大喜者境殊勝故。
慶自福故。
二能令等者。
然佛身無染淨大小。
亦無勝劣猶若虛空。
雲屯即闇日朗即明。
色昏即劣物隔言小。
今妄雲盡而智光照。
故清淨。
性空現故。
廣大妙色顯故無比。
皆解脫力故曰能令。
三大慈不揀怨親。
若雲無心而普覆。
四恒見等者。
人天世主多恃威德。
故佛現超之令其敬喜。
五知其因果差别。
使物勤修。
因果并得名福。
六開示等者。
示佛調生令菩薩仿習。
七初成後壞住時轉變。
乃至毛孔細刹。
皆悉知之。
言轉變者。
福人出世則琳琅現矣。
薄福者出則荊棘生焉。
八憶念等者。
佛毛現因調行。
天憶則能思齊。
九一切諸樂以佛為因。
具勝德故。
就樂增勝說諸天耳。
十開示等者。
受生善根即念佛力。
開示令不迷惑。
則去放逸而進修。
十一疑自疑他疑理疑事。
有多種種。
如聞空疑斷聞有疑常。
聞雙是則疑其兩分。
聞雙非疑無所據。
又聞空疑有聞有疑空等。
互相疑也。
今開之使悟。
偈中亦有十一。
初中雲平等者。
化儀同故。
又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
非謂如來有去來今。
二中初句廣大。
次句無比。
次句清淨。
然古德明通有六義。
一廣謂總法界為身故。
二遍全遍一塵至十方故。
三妙色即無色。
無色之色故。
四勝無有比故。
五益利物無涯故。
六用光破闇故。
三中前半即慈雲。
上句果大。
下句因深。
一切佛法依慈悲。
慈悲又依方便立。
俱稱深廣故緻海言。
次句即普覆也。
次後六偈文并可知。
十中初二句。
即前善根少功德者。
以少況多彰因為勝。
次句即人天受生。
故離三惡怖。
十一中初句。
即能開之法是寂滅智通。
次二句由普應故。
疑皆斷也。
第六日天長行十一法。
既為日天多辯光益。
初一名及法門。
皆是總也。
謂佛身智光。
猶如彼日無私而照。
是曰淨光此光體也。
次辯光用略有四義。
一約心高下齊明。
故名普照。
二約處則窮十方界。
三約時盡于未來。
四約功用常無間斷。
如斯利益即大智之功。
二以一切等者。
衆生本有佛智。
如海潛流。
今佛以随彼彼類身設種種方便。
務在開悟令其證入。
三衆生愛染漂泊無依。
佛德無礙應為其主。
随修絕染名淨功德。
一行契理即曰無邊。
況其具修耶。
四修一切等者。
以智導悲為物受苦。
故深歡喜。
五謂體離障惑用而遂通。
故雲無礙。
若身若智俱得稱光。
周而不偏故雲普照。
身心明利是益精爽。
爽明也。
大集經雲。
國王護法。
增長三種精氣。
一地精氣。
謂五谷豐熟。
二衆生精氣。
謂形貌端嚴無諸疾疫。
三善法精氣。
謂修施戒信等。
今文正在第三。
益其福智義兼前二。
法力遠資故。
六淨光等者。
身智二光淨物身心。
信解深廣于何不喜。
七晝則勤心修善業故。
八大悲海等者。
謂無緣大悲坐于道樹。
出多奇寶故。
色相寶者。
應言寶色相圓明可貴故。
以寶為體。
寶莊嚴故具十蓮華藏 故雲種種。
一一色相用周法界。
名現無邊境。
如是皆從大悲海流。
悲海包納不揀賢愚故。
九慧除癡翳法眼則淨。
淨見法界法界即藏。
藏如前說。
十發生等者。
謂于佛所發生清淨心。
曾一供養能令其福續至菩提故。
如出現品食金剛喻。
況相續耶。
十一使物居業莫越日光。
令人進德甯過法義。
偈中亦有十一。
初中前半淨光普照。
後半常為利益滅惡生善。
破愚為智等為多方便。
二三可知。
四中前半即一切苦行。
此有四難。
一背己利世難。
二行相唯苦難。
三處經諸有難。
四時劫無量難。
于此具行故雲一切。
次句明深心歡喜。
亦有四義。
一為物苦行滿本願故。
義在初句。
二智照苦性本空寂故。
即光明照空。
三遍淨無染非雜毒故。
即遍淨如空。
四自他有果非無利故。
即第三句全。
五六可知。
光網之義如賢首品。
七中通明舉劣顯勝。
以辯難思。
故能成辦諸妙功德。
言世不及者。
世雖多光益非究竟。
佛光雖少必徹真源。
不可盡故以一況諸。
八九與十文亦可知。
十一中初句。
即能照法門。
猶一日宮千光并照。
随舉一法有無量門。
然有二義。
一約相類。
如一無常門有生老病死聚散合離。
得失成壞三災四相。
外器内身刹那一期。
生滅轉變染淨隐顯。
皆無常門餘亦如是。
二就性融不可盡也。
次二句普運照義。
一日周天則日日無盡。
一門曆事則劫劫難窮。
方便多門終歸一極。
廣者無邊。
大者無上。
第七月天長行十法。
初名法亦總。
謂光有身智二殊。
法界亦事理兩别。
事即機之身心及所依刹。
身光照身令覺照刹令淨。
智光照心破癡照理令顯。
身智二光相即。
則所照四法亦融。
以之稱普。
并除惑障俱得淨名。
二觀察等者。
悲心普觀授以多法。
令入無邊法界。
三衆生藏識皆名心海。
前七轉識名攀緣轉。
轉謂轉生。
亦流轉也。
緣境非一立種種名。
故經雲。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喻雲。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期。
既知機殊随應授法。
四與一切衆生等者。
謂示物聖樂令得初地。
此樂本有染而不染。
為不思議。
五謂以菩提心為家。
二利為作業。
并以身口為牛利智為犁。
耕于心地下聞熏種。
生信解芽起正行莖。
開諸覺華獲菩提果。
自利則以不放逸随時守護。
利他則以能化大願守護。
不令魔惑禽獸侵犯。
從因至果得成就也。
六慈悲等者。
謂慈護現樂悲救其苦。
令見因果斷惡修善。
名真救護。
七以佛智風持大悲月。
使明見正覺離苦清涼。
八開示等者。
一切法有二種。
一足所迷。
謂緣起不實故如幻。
緣成故無性。
二是能迷。
謂遍計無物故如空。
妄計故無相。
又緣起法有二義。
一無相如空。
則蕩盡無所有。
是相空也。
二無自性如幻。
則業果恒不失。
即性空也。
此二不二為一緣起。
是故兩喻共顯一法。
既不迷能所則悟真如。
成正智火。
九悲願為物現相好形。
是大業也。
十普斷等者。
毛光普演何疑不斷。
偈中亦十。
初二可知。
三中初句。
即心海攀緣轉。
若以生滅八識。
即彼第八亦名為轉。
以恒轉故雲念念殊。
恒故非斷轉故非常。
新新而生。
念念而滅。
念念殊故體恒不即。
彼如來藏功德常具義亦不離。
如彼瀑流。
離水無流離流無水。
又如海波濤有漂溺故。
多畜養故。
法合思之。
次句明了知謂此識深細唯佛智知故。
次句示心海性。
即是佛智不令外求稱機故喜。
四中初二句。
明失聖樂。
聖安樂者。
即聖智涅槃。
本有今無故沉迷妄苦。
次句明與示其性有。
樂非苦外名不思議。
見性得樂性即是門。
五中但是法說。
如來即田主也。
悲佃物田為利入有。
是所作業。
為利同于求果入有似于耕犁。
說法即是下種。
勸善正當守護令熟可知。
六中前悲救護。
語其本心。
此明智光彰其所用。
悲智相導能真救也。
七中初句。
佛為福依月為涼本。
次句應言大風持宮。
而今雲爾即是轉喻。
大地如佛宮室如福。
次句即照現義。
亦清涼義。
八中可知。
九中初句。
佛如虛空。
大業性也。
次句大業體也。
不利衆生非大業故。
次句大業相依光有影。
可以知動靜。
依鏡有像可以辯妍媸。
然彼影像無自性相。
如來相好當知亦爾。
十亦可知天衆竟
十亦可知。
第五三十三天衆長行。
有十一法。
初中承力故憶念。
念過去佛者。
曾入此天故。
三世有二。
一亦念未來。
二過去。
自互相望亦有三世。
生大喜者境殊勝故。
慶自福故。
二能令等者。
然佛身無染淨大小。
亦無勝劣猶若虛空。
雲屯即闇日朗即明。
色昏即劣物隔言小。
今妄雲盡而智光照。
故清淨。
性空現故。
廣大妙色顯故無比。
皆解脫力故曰能令。
三大慈不揀怨親。
若雲無心而普覆。
四恒見等者。
人天世主多恃威德。
故佛現超之令其敬喜。
五知其因果差别。
使物勤修。
因果并得名福。
六開示等者。
示佛調生令菩薩仿習。
七初成後壞住時轉變。
乃至毛孔細刹。
皆悉知之。
言轉變者。
福人出世則琳琅現矣。
薄福者出則荊棘生焉。
八憶念等者。
佛毛現因調行。
天憶則能思齊。
九一切諸樂以佛為因。
具勝德故。
就樂增勝說諸天耳。
十開示等者。
受生善根即念佛力。
開示令不迷惑。
則去放逸而進修。
十一疑自疑他疑理疑事。
有多種種。
如聞空疑斷聞有疑常。
聞雙是則疑其兩分。
聞雙非疑無所據。
又聞空疑有聞有疑空等。
互相疑也。
今開之使悟。
偈中亦有十一。
初中雲平等者。
化儀同故。
又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
非謂如來有去來今。
二中初句廣大。
次句無比。
次句清淨。
然古德明通有六義。
一廣謂總法界為身故。
二遍全遍一塵至十方故。
三妙色即無色。
無色之色故。
四勝無有比故。
五益利物無涯故。
六用光破闇故。
三中前半即慈雲。
上句果大。
下句因深。
一切佛法依慈悲。
慈悲又依方便立。
俱稱深廣故緻海言。
次句即普覆也。
次後六偈文并可知。
十中初二句。
即前善根少功德者。
以少況多彰因為勝。
次句即人天受生。
故離三惡怖。
十一中初句。
即能開之法是寂滅智通。
次二句由普應故。
疑皆斷也。
第六日天長行十一法。
既為日天多辯光益。
初一名及法門。
皆是總也。
謂佛身智光。
猶如彼日無私而照。
是曰淨光此光體也。
次辯光用略有四義。
一約心高下齊明。
故名普照。
二約處則窮十方界。
三約時盡于未來。
四約功用常無間斷。
如斯利益即大智之功。
二以一切等者。
衆生本有佛智。
如海潛流。
今佛以随彼彼類身設種種方便。
務在開悟令其證入。
三衆生愛染漂泊無依。
佛德無礙應為其主。
随修絕染名淨功德。
一行契理即曰無邊。
況其具修耶。
四修一切等者。
以智導悲為物受苦。
故深歡喜。
五謂體離障惑用而遂通。
故雲無礙。
若身若智俱得稱光。
周而不偏故雲普照。
身心明利是益精爽。
爽明也。
大集經雲。
國王護法。
增長三種精氣。
一地精氣。
謂五谷豐熟。
二衆生精氣。
謂形貌端嚴無諸疾疫。
三善法精氣。
謂修施戒信等。
今文正在第三。
益其福智義兼前二。
法力遠資故。
六淨光等者。
身智二光淨物身心。
信解深廣于何不喜。
七晝則勤心修善業故。
八大悲海等者。
謂無緣大悲坐于道樹。
出多奇寶故。
色相寶者。
應言寶色相圓明可貴故。
以寶為體。
寶莊嚴故具十蓮華藏 故雲種種。
一一色相用周法界。
名現無邊境。
如是皆從大悲海流。
悲海包納不揀賢愚故。
九慧除癡翳法眼則淨。
淨見法界法界即藏。
藏如前說。
十發生等者。
謂于佛所發生清淨心。
曾一供養能令其福續至菩提故。
如出現品食金剛喻。
況相續耶。
十一使物居業莫越日光。
令人進德甯過法義。
偈中亦有十一。
初中前半淨光普照。
後半常為利益滅惡生善。
破愚為智等為多方便。
二三可知。
四中前半即一切苦行。
此有四難。
一背己利世難。
二行相唯苦難。
三處經諸有難。
四時劫無量難。
于此具行故雲一切。
次句明深心歡喜。
亦有四義。
一為物苦行滿本願故。
義在初句。
二智照苦性本空寂故。
即光明照空。
三遍淨無染非雜毒故。
即遍淨如空。
四自他有果非無利故。
即第三句全。
五六可知。
光網之義如賢首品。
七中通明舉劣顯勝。
以辯難思。
故能成辦諸妙功德。
言世不及者。
世雖多光益非究竟。
佛光雖少必徹真源。
不可盡故以一況諸。
八九與十文亦可知。
十一中初句。
即能照法門。
猶一日宮千光并照。
随舉一法有無量門。
然有二義。
一約相類。
如一無常門有生老病死聚散合離。
得失成壞三災四相。
外器内身刹那一期。
生滅轉變染淨隐顯。
皆無常門餘亦如是。
二就性融不可盡也。
次二句普運照義。
一日周天則日日無盡。
一門曆事則劫劫難窮。
方便多門終歸一極。
廣者無邊。
大者無上。
第七月天長行十法。
初名法亦總。
謂光有身智二殊。
法界亦事理兩别。
事即機之身心及所依刹。
身光照身令覺照刹令淨。
智光照心破癡照理令顯。
身智二光相即。
則所照四法亦融。
以之稱普。
并除惑障俱得淨名。
二觀察等者。
悲心普觀授以多法。
令入無邊法界。
三衆生藏識皆名心海。
前七轉識名攀緣轉。
轉謂轉生。
亦流轉也。
緣境非一立種種名。
故經雲。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喻雲。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期。
既知機殊随應授法。
四與一切衆生等者。
謂示物聖樂令得初地。
此樂本有染而不染。
為不思議。
五謂以菩提心為家。
二利為作業。
并以身口為牛利智為犁。
耕于心地下聞熏種。
生信解芽起正行莖。
開諸覺華獲菩提果。
自利則以不放逸随時守護。
利他則以能化大願守護。
不令魔惑禽獸侵犯。
從因至果得成就也。
六慈悲等者。
謂慈護現樂悲救其苦。
令見因果斷惡修善。
名真救護。
七以佛智風持大悲月。
使明見正覺離苦清涼。
八開示等者。
一切法有二種。
一足所迷。
謂緣起不實故如幻。
緣成故無性。
二是能迷。
謂遍計無物故如空。
妄計故無相。
又緣起法有二義。
一無相如空。
則蕩盡無所有。
是相空也。
二無自性如幻。
則業果恒不失。
即性空也。
此二不二為一緣起。
是故兩喻共顯一法。
既不迷能所則悟真如。
成正智火。
九悲願為物現相好形。
是大業也。
十普斷等者。
毛光普演何疑不斷。
偈中亦十。
初二可知。
三中初句。
即心海攀緣轉。
若以生滅八識。
即彼第八亦名為轉。
以恒轉故雲念念殊。
恒故非斷轉故非常。
新新而生。
念念而滅。
念念殊故體恒不即。
彼如來藏功德常具義亦不離。
如彼瀑流。
離水無流離流無水。
又如海波濤有漂溺故。
多畜養故。
法合思之。
次句明了知謂此識深細唯佛智知故。
次句示心海性。
即是佛智不令外求稱機故喜。
四中初二句。
明失聖樂。
聖安樂者。
即聖智涅槃。
本有今無故沉迷妄苦。
次句明與示其性有。
樂非苦外名不思議。
見性得樂性即是門。
五中但是法說。
如來即田主也。
悲佃物田為利入有。
是所作業。
為利同于求果入有似于耕犁。
說法即是下種。
勸善正當守護令熟可知。
六中前悲救護。
語其本心。
此明智光彰其所用。
悲智相導能真救也。
七中初句。
佛為福依月為涼本。
次句應言大風持宮。
而今雲爾即是轉喻。
大地如佛宮室如福。
次句即照現義。
亦清涼義。
八中可知。
九中初句。
佛如虛空。
大業性也。
次句大業體也。
不利衆生非大業故。
次句大業相依光有影。
可以知動靜。
依鏡有像可以辯妍媸。
然彼影像無自性相。
如來相好當知亦爾。
十亦可知天衆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