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六

關燈
二句。

    示一切衆生。

    次一句顯出要法。

    十中初二句。

    即觀應化衆生。

    次句令入佛法。

    第三明三禅長行十法。

    第一門即寂普現名為方便。

    說即是道。

    由說入佛解脫海故。

    此于體用有礙得解脫也。

    又方便言。

    亦通入解脫之方便也。

    第二門随一切等者。

    謂不能普現得解脫也。

    光影之言。

    略有二釋。

    一謂因光發影。

    影但似質而不似光。

    依智現形形随衆樂。

    不随自智。

    随樂即應名普示現。

    二水中之月亦名光影。

    謂佛月不來影現心水。

    影多似月少似于水。

    謂水動則流光蕩漾。

    水濁則似晦魄。

    臨池若止而且清。

    則圓璧皎皎。

    此亦随自他意也。

    此就天王且随天衆所樂。

    偈就于佛無不應也。

    第三門佛境界有二。

    一如如法性是佛證境。

    二十方國土是佛化境。

    嚴淨亦二。

    離相息妄則嚴如境萬行回向則嚴化境。

    此二無礙大方便也。

    此于無巧莊嚴得解脫也。

    第四随諸等者。

    謂大悲深厚故。

    随入生死衆生無邊故。

    永流轉而示導也。

    此于無大悲舍衆生障得解脫也。

    第五門佛調衆生。

    或折或攝或兼二行。

    雖悲願多門。

    皆令趣無上道。

    若憶念此。

    居然受化不滞于權。

    此于勝所緣有忘念障得解脫也。

    第六得普門等者佛以稱法性之總持。

    包攝一切總持故。

    雲普門。

    複能流演無盡故。

    得稱海。

    此于聞思有忘失障得解脫也。

    第七門。

    謂佛出難值引之令值。

    信心難生勸之令生。

    信含衆德。

    所以名藏。

    下經雲。

    信為寶藏第一财故。

    此于嫉妒邪見障得解脫也。

    第八能令等者。

    上令信佛此令信法。

    仰依即信領解便喜信可趣入喜則奉行。

    因得解脫名而出離。

    此于迷覆衆生障出離道。

    得解脫也。

    第九門。

    謂衆生界法界。

    調伏界虛空界。

    皆無邊無盡。

    菩薩悲智以方便界。

    開示法界。

    行調伏界等虛空界。

    于有限礙障中得解脫故。

    第十觀衆生等者。

    由悲故憐愍。

    由智故觀察。

    觀察煩惱知病行。

    已化而度之。

    此于無悲無方便障。

    得解脫也。

    頌中十一頌。

    初十次第如前長行。

    依梵本列名中。

    此長行阙第十一天。

    彼名星宿音妙莊嚴天王。

    下言妙音者略而未回。

    第一頌中初二句。

    是了達方便。

    依法性而現故。

    後二句說即是道。

    說不思議解脫。

    令衆同歸。

    二中初二句。

    明光影普現無依故如影。

    第三句成上二義。

    以無生故如影無依。

    略不明随天所樂。

    三中初句标方便。

    無量劫修兼顯大義。

    次二句。

    正明方便嚴佛境界。

    四中初二句。

    即衆生永流轉。

    謂無明所盲覆本淨心。

    造業受身故恒居生死。

    次句即随而示之。

    五中總相頌佛調生行。

    初句高次句深後句廣。

    六中初二句即普門陀羅尼。

    次一句即所流出。

    示教者示其善惡教。

    使修行稱性無偏。

    故遍而無盡。

    七中初二句值佛。

    次句生信藏。

    不信則佛難值。

    正信唯佛能生。

    既值佛生信。

    反覆相成今之一遇。

    何得不信。

    八中初二句。

    即所聞之法。

    以無性為法之真性。

    次句即令衆生信喜。

    出離淨則出不信濁。

    成無漏故。

    九中初句能調伏人。

    前因此果耳。

    化衆生界即調伏行。

    無邊無盡為不思議。

    思惟悅生是名為入。

    十中初二句。

    即衆生無量煩惱。

    謂利鈍二使。

    愛見羅刹皆甚可怖也。

    次一句。

    以悲愍之以智令離。

    十一中既阙長行。

    對名略顯。

    初二句星宿莊嚴義也。

    謂佛光流于法界。

    粲若星羅。

    次句即妙音莊嚴化衆生事。

    不出三輪。

    上雲妙音。

    舉一立稱耳。

    若長行立名。

    應雲得放光現佛三輪攝化解脫門。

    第四二禅長行十法。

    初中二義。

    一内證真樂。

    經論共說樂。

    有五種。

    謂一因。

    二果。

    三苦對除。

    四斷受。

    五無惱害。

    無惱害樂更有四種。

    謂出家遠離樂。

    禅定适悅樂。

    菩提覺法樂。

    涅槃寂靜樂。

    今當第四。

    若通取受字兼禅定菩提則含因果。

    言恒受者。

    以無所受受諸受故。

    若待境界即非恒也。

    二而能降下。

    外建大義。

    降神現相除苦因果。

    此于涅槃體用障。

    得解脫也。

    第二門。

    謂無緣大悲與性海相應。

    拔世憂患故出生喜樂。

    無盡名藏。

    此于惱害心得解脫。

    三一念等者。

    修福德因。

    感依正果福之力也。

    雖多人多劫所感念劫融之頓現。

    此于時劫得解脫也。

    第四門。

    謂以佛力不動成住壞三皆如空劫。

    常清淨也。

    此于遷變得解脫也。

    五愛樂等者。

    謂信樂佛菩薩法。

    敬奉修行。

    則二障得解脫也。

    第六門。

    地謂地智義。

    謂證淨。

    即離念超心地也。

    方便者。

    教導及入地之由。

    入住出等也。

    以無盡辯演無盡法。

    故能經劫。

    七一切等者。

    通有二義。

    一現多身興多供供多佛。

    皆稱真故名大方便。

    即長行意。

    二一念八相遍法界。

    故名大方便。

    即偈中意。

    于上自在名為解脫。

    八于定慧障得解脫。

    九果滿應機。

    是于現身化生。

    無堪任性得解脫。

    十見佛大願雲愛樂随學。

    此于自輕障得解脫。

    二頌中十偈次第依前。

    今初前三句。

    明寂靜樂。

    通舉因樂以顯果樂。

    後句降現之用。

    二中初句即所相應海。

    次句即能應大悲。

    大悲荷物故名為地。

    次句即生喜藏。

    憂除故。

    喜患除故樂。

    三中初句能現。

    次二所現。

    四中初二句。

    即普使成住等。

    次一句頌如虛空清淨。

    以三災彌綸。

    而淨土不毀故。

    然三四二偈似如前卻。

    且順文釋耳。

    五中初二句。

    鹹敬奉是愛樂。

    餘是聖人。

    次一句。

    即上法及信受也。

    六中初句經劫住。

    次二句即地義。

    方便無邊。

    是一切也。

    七中通頌八相普周。

    略無供養。

    八中初句是前智慧。

    次句神通。

    次句無盡及海。

    以随根令淨是深廣故。

    九中初二句。

    即德海滿足。

    次句出現世間。

    十中三句。

    通明前昔誓願力。

    第四句。

    結中便顯深信愛樂藏。

    以文雲大歡喜故。

    第五初禅長行十法中。

    一普住等者。

    大用應機故普遍說法。

    用而常寂故行淨無染。

    得心無行故行淨。

    了境無相故無染。

    二佛為定境。

    住定則所見深故。

    三普入等者。

    法海難量名不思議。

    一言演盡名為普入。

    四圓音随類名音聲海要無分别方入佛聲。

    五能憶等者。

    化生即是趣菩提行故。

    以宿住智明記。

    六衆生報異随業有差。

    佛示現受令生正信。

    七于法自在方能随類調生。

    八佛身無相。

    等法性之清淨。

    現而同化。

    為寂滅之行矣。

    九不着諸有故。

    能常現三業。

    無邊更無可依。

    十觀性無相猶如虛空。

    何有可盡。

    察用随宜。

    如擊水文随擊随生。

    複何可盡。

    偈中先上首觀衆。

    開成四天合則梵身。

    即衆亦有。

    經雲梵衆梵身梵輔。

    梵眷屬身即是衆。

    輔即眷屬。

    十偈。

    初中初句。

    法身普遍道場。

    次句智光說法。

    次句行淨無染。

    境相智行既亡。

    則大用影像亦寂。

    後句通以喻顯。

    雲不離空空不礙雲。

    以況寂用。

    二中初二句。

    入禅之境。

    如來法身即是心性。

    若能觀之為上定故。

    次句示入方便。

    雖多同入一寂。

    三中初句即不思議法。

    次二句明普入義。

    以一言說盡故。

    一言說盡之辯。

    劫海亦不能窮。

    顯法無盡也。

    約能包則一言說盡。

    約能久則劫海莫窮。

    然一言但說刹塵。

    未是無盡。

    設欲一言盡者。

    則二三兩句相違。

    一言說盡。

    劫海更何所演而得無窮。

    更有所演前則不盡。

    又不可重說。

    若欲通者。

    總望則可說盡。

    隐映重重則不可盡。

    如擊水文小擊大擊遍擊。

    各随文生。

    盡未來際擊盡未來文生。

    為難思法也。

    四中圓音之義。

    文略有三義。

    一廣無邊。

    二别诠表。

    三無分别。

    如次三句。

    餘如出現品辯。

    五中初二句。

    即教化衆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