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六

關燈


    猶如空華無可去來。

    又緣會即來。

    來無所從故無來。

    緣謝而去。

    去無所至故無去。

    又諸法即如如豈來去。

    三展轉釋又何以不生滅。

    由無來去故。

    何以不來去。

    由無生滅故。

    又既無來去。

    則非一非異。

    不生不滅則無斷無常。

    智契前理故無功用。

    不礙生等故雲行也。

    是則不生之生。

    生之不生。

    無功用故常寂行故。

    常用寂用無二。

    是于功用得解脫也。

    斯為正法之要。

    義味難盡無厭繁文。

    四現見一切法等者。

    觀義解脫也。

    現見之言揀比知故。

    真實相言。

    略有三義。

    一以智觀事實事不虛故。

    故下經文。

    觀有為法如實相故。

    二以慧觀理實。

    所謂無相。

    無相不相名為實相。

    三以無礙智知無二實。

    窮實故深盡邊故廣。

    稱智慧海。

    不為相縛是解脫門。

    五與衆生等者。

    慈障解脫也。

    離諸危怖曰安。

    适悅身心為樂。

    見佛則獲二利故安樂也。

    煩惱不生故得定也。

    佛德難思故樂。

    定無邊斯為大方便也。

    六令觀等者。

    悲障解脫也。

    衆生癡故造業。

    造業故受苦。

    闇故不見未來。

    不見未來即颠堕。

    故大怖之極莫越愚癡。

    令觀本寂則癡相本空。

    尚不造善。

    豈當為惡。

    七善入等者。

    業障解脫也。

    佛現十方是無邊境。

    了無依性稱為善入。

    尚不依佛甯造業思。

    八普往十方等者。

    即無相解脫門也。

    雖身應十方寂然不動。

    智宣諸法怕爾無依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故。

    九入佛等者。

    即名相解脫也。

    佛智契如名入寂境。

    寂而能應故。

    普遍十方身智發光。

    又令物入無相故靜。

    無名故寂。

    十中此天王名。

    與前列中少倒。

    前名極精進名稱光。

    上下諸文多有此例。

    或義存名異。

    或廣略參差。

    皆譯者不善會耳。

    法門名住自等者。

    此離二取相能益自他解脫門。

    自悟處者。

    即離覺所覺。

    自覺聖智常現前也。

    而以無邊等者。

    謂緣無邊法界。

    度無邊衆生。

    得廣大菩提也。

    二上首說偈中二。

    先彰說儀。

    後明正說。

    今初。

    焰海是當衆上首。

    仰承佛力為衆申心。

    十地論雲。

    承佛力者顯無我慢。

    普觀十方示無偏心。

    今觀己衆通局小異耳。

    然頌總有四種。

    一名阿耨窣睹婆頌。

    此不問長行與偈。

    但數字滿三十二。

    即為一偈。

    二名伽陀。

    此雲諷頌。

    或名不頌頌。

    不頌長行故。

    或名直頌。

    謂直以偈說法故。

    三名祇夜。

    此雲應頌。

    四名嗢馱南。

    此雲集施頌。

    謂以少言攝集多義。

    施他誦持故。

    今此即伽陀頌也。

    下皆準之。

    為何意故經多立頌。

    略有八義。

    一少字攝多義故。

    二諸贊歎者多以偈頌故。

    三為純根重說故。

    四為後來之徒故。

    五随意樂故。

    六易受持故。

    七增明前說故。

    八長行未說故。

    今此正唯前二。

    義兼五六。

    二正說中。

    十偈次第。

    各一法門結集。

    取此以為長行。

    非此頌前也。

    然此中長行。

    與偈有多不同。

    謂偈字則定長行多少不同。

    而長行則約天得法。

    偈中即是歎佛。

    此必然也。

    若二文互望。

    或因果之殊。

    或體用有别。

    或互相影略。

    或難易更陳。

    或法喻不同。

    或能所遞舉故。

    傳授者善消息之。

    二文相映于義易了。

    今初天中初二句。

    即前所遍法界虛空。

    兼明能遍。

    佛身。

    則十身皆遍。

    無窮盡者。

    一出現無盡。

    若高山之出雲。

    二非滅盡法。

    猶虛空之常住。

    次句寂靜也由無性故。

    不可取為一異俱不俱等。

    後句方便合二為力。

    此偈是說者自法故不結天名。

    下并準知。

    二中初句是上自在佛為法王。

    于法自在故。

    次句觀也第三句普也。

    後句結法屬人為他說故。

    然其結名義同法門。

    恐繁不配。

    他皆仿此。

    三中初句無功用也。

    不思議是标。

    離分别是釋。

    次句即不生等。

    相即生等無即不義。

    第三句即行也。

    長行約要先知法無生。

    方得成無功用。

    偈則要無分别。

    方能見法無生。

    内證與外用同時。

    所以二文前後。

    四中初句明廣。

    次句明深。

    即上智慧海也。

    第三句自見法實。

    故能令物不迷事理。

    五中初句方便定也。

    次二句與安樂也。

    六中初句即前癡闇。

    謂長迷妄境鎮覆真心也。

    次句即令觀寂靜。

    次句因滅無明。

    則得熾然三菩提明。

    是前滅義。

    七中初二句。

    即善入無邊境。

    無邊境即所應處也。

    無有比善也。

    次句無性者感而應故。

    無依者思念寂故。

    由此能令物不造業八中初二句即普往十方說法。

    次一句即不動無依。

    九中初句。

    即入寂靜境。

    次二句即普現光明。

    十中初十一字。

    即無邊境為所緣。

    求菩提即自所悟處。

    次句既緣其境。

    必起通化。

    前文略耳。

    第二明第四禅廣果天。

    長行十法中。

    一普觀等者。

    此應根授法。

    明于不知根說法無果障中得解脫也。

    斷疑生信是說法果故。

    謂觀機識病稱根說法。

    藥病無謬故疑除疾愈。

    二中随憶念言。

    略有二意。

    一随念何佛如名應之。

    二随念有淺深。

    令見佛有粗妙。

    此于現身得解脫也。

    三中法性平等者。

    唯一味也。

    無所依者。

    離能所也。

    莊嚴身者。

    證真莊嚴即非莊嚴。

    故雖現世間還如法性。

    不依諸有。

    此于有依得解脫也。

    四中知世間法者。

    謂衆生世間心法各異。

    知已随宜現通說法。

    故雲安立。

    一念速安。

    非人天外道所能思議。

    以此莊嚴如來教海。

    此于安立教法遲鈍障得解脫也。

    五一毛等者。

    約偈不思議解脫力也。

    無礙有二義。

    一唯就所現。

    則毛中多刹自互無礙。

    二雙就能所。

    一毛不大而多刹不小。

    一多大小皆無礙也。

    又由無大小相故。

    此于取着障得解脫也。

    六普門者。

    一門攝一切門。

    名為普門。

    随一一門。

    各全收法界故。

    于其中觀察法界。

    深智契達故名為入。

    此于随相中得解脫。

    七中衆生無邊根器各異。

    應形說法種種不同。

    既根熟不休故窮劫長現。

    此于畏苦不化生障得解脫。

    八中觀一切等者。

    謂觀事入理理超情表。

    雲不思議。

    此于諸業報得解脫。

    九中法門無邊出者。

    為要根器萬品故。

    出要難思。

    此于着相得解脫。

    十中種種方便。

    但随所應終成種智。

    名入佛法。

    以大悲出現皆等雨故。

    此于不欲利生得解脫。

    上雲出要令離妄苦。

    今雲入法令得真樂也。

    頌中觀己衆内三類天者。

    上五淨居非所被故。

    十偈次第一如長行。

    初中前二句。

    即所疑境界。

    境界之言。

    通分齊所觀。

    普令者觀根為說故。

    生信解者斷疑也。

    信佛大用分齊難測故。

    斷佛上疑生其正解。

    信佛所觀之境。

    則斷法上疑。

    亦生正解。

    謂如有疑雲。

    為存因果非真空耶。

    為是空故無因果耶。

    今明隻由真空能立因果。

    因果立故乃是真空也。

    第四句釋一切之言。

    佛以利生為意樂故。

    既該一切故廣大無盡。

    二中初句即憶念。

    次二句令見佛。

    三中初句。

    則法性平等無依。

    次二句即莊嚴身。

    謂如法性為嚴。

    故無依處。

    四中初一句。

    即了一切世間。

    次二句。

    即一念安立不思議莊嚴海。

    五中初二句。

    即毛孔現刹。

    上雲不思議佛刹。

    但以橫多。

    今雲過去。

    乃豎窮前際。

    皆示現者。

    如鏡現像。

    次一句是無障礙。

    令應度者見即佛神通。

    依佛鏡智而觀。

    乃法性恒爾。

    六中初二句即普門。

    次一句即法界。

    末句義兼于入。

    七中初二句。

    即為一切衆生種種出現。

    次句即無邊劫常現前。

    謂約機隐顯佛無去來。

    故常現也。

    八中初句。

    即觀一切世間也。

    次二句。

    即入不思議法也。

    若約理論深。

    是深非甚。

    今不壞事而即理。

    故曰甚深。

    全攬理以成事。

    名為幽奧處。

    兼上二法常寂然。

    釋上義也。

    以諸法即寂故。

    不可以理事思也。

    九中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