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

關燈
池之龍也。

    諸龍有四熱惱。

    今皆離故。

    四熱至下當釋。

    智論雲。

    此龍是七地菩薩。

    須彌藏經雲。

    是馬形龍主。

    又一切龍總有五種形類。

    一象形。

    善住龍王為主。

    二蛇形。

    難陀龍王為主。

    三馬形。

    阿那婆達多龍王為主。

    四魚形。

    婆樓那龍王為主。

    五蝦蟆形。

    摩那斯龍王為主。

    德中。

    外則雲行雨施散去炎毒。

    内則慈雲廣被法雨普沾。

    散業惑苦之熱惱。

    七鸠槃茶王。

    初一是南方天王。

    即毗樓勒叉。

    此雲增長主。

    謂能令自他善根增長故。

    此王更領一部。

    謂薜荔多。

    薜荔多者此雲魇魅鬼。

    餘如音義。

    德中。

    此類障礙深重故。

    偏明無礙。

    自學權實無礙。

    法界智光以利衆生。

    八乾闼婆此雲尋香。

    謂諸樂兒不事生業。

    但尋諸家飲食香氣。

    即往設樂求食自活。

    因此世人号諸樂人為乾闼婆。

    彼能執樂故以名焉。

    亦雲食香。

    止十寶山間食諸香粖。

    即帝釋執樂神也。

    帝釋須樂。

    此王身有相現。

    提頭賴吒即東方天王。

    此雲持國。

    謂護持國土安衆生故。

    此從所領為名。

    更領一部名毗舍阇。

    此雲啖精氣。

    謂啖有情及五谷精氣故。

    德中。

    大法即大緣起法也。

    信解故。

    歡喜深心故。

    愛重既歡既重故。

    不替修行。

    第三月天子下。

    十二段明欲色諸天衆。

    天者自在義。

    光明義。

    清淨義。

    智論雲。

    天有三種。

    一人天謂帝王。

    二生天謂欲色等。

    三淨天謂佛菩薩第一義天。

    今通後二。

    然諸天壽之長短。

    身之大小。

    衣服輕重宮殿勝劣。

    俱舍十一。

    及瑜伽等論。

    起世等經皆廣辯之。

    恐繁不叙。

    文中先有七段。

    明欲界天。

    後有五段明色界天。

    前中即分為七。

    今初。

    月天子。

    月者缺也。

    有虧缺故。

    下面頗胝迦寶水精所成。

    能冷能照。

    表菩薩得清涼慈照生死夜。

    如雲菩薩清涼月等。

    名中初一是總。

    雖标總稱即受别名。

    下皆準此。

    德中。

    顯發衆生心寶者。

    水珠。

    見月則流潤發光。

    淨心遇緣則慈流智發。

    生了既發正因顯然。

    生由性成則了非外入。

    生與不生無二發乃發其本心故。

    顯發雙辯。

    二日天子。

    日者實也。

    常充實故。

    下面亦頗胝迦寶火精所成。

    能熱能照。

    表菩薩智照故。

    又日以陽德月以陰靈。

    一能破暗。

    表根本破惑。

    一能清涼表後得益物。

    又依寶性論。

    法日有四義。

    一破暗如慧。

    二照現如智。

    三輪淨如解脫。

    四上三不相離如同法界也。

    名中可畏敬幢者。

    為惡者畏其照明。

    為善者敬其辦業。

    以斯超出故以名幢。

    德中。

    居者辦業成就本行等利益也。

    生長谷稼開敷覺華等。

    為增長善根。

    如出現品。

    三三十三天者。

    佛地論等皆雲妙高山。

    四面各有八大天王。

    帝釋居中故有三十三也。

    下釋天名皆依佛地。

    名中言釋迦等者。

    釋迦能也。

    因陀羅主也。

    具足應雲釋迦提桓因陀羅。

    提桓天也。

    即雲能天主。

    撫育勸善能為天主故。

    更有異釋如音義說。

    德中。

    言發起廣大業者。

    令修普賢行故。

    以此天居地天之頂。

    總禦四洲。

    雖勝事頗多猶懼修羅之敵。

    若修善者衆即天侶增威。

    苟為惡者多即諸天減少。

    故多好勸發。

    況受佛付囑大權應為。

    至如堅常啼之心。

    施雪山之偈。

    成屍毗大行。

    破盧志巨悭。

    談般若于善法堂中。

    揚大教于如來會下等。

    皆是發起廣大業也。

    四須夜摩天。

    須者。

    善也。

    妙也。

    夜摩時也。

    具雲善時分天。

    論雲。

    随時受樂故名時分天。

    又大集經。

    此天用蓮華開合以明晝夜。

    又雲。

    赤蓮華開為晝。

    白蓮華開為夜。

    故雲時分也。

    随此時别受樂亦殊。

    故大論雲随時受樂也。

    德中。

    心恒喜足者。

    喜足在于第四。

    今慕上而修。

    五兜率天王。

    此雲喜足。

    論雲。

    後身菩薩于彼教化。

    多修喜足之行故得少意悅為喜。

    更不求餘為足。

    德中。

    彼天是諸佛上生之處。

    故令修念佛三昧也。

    召體曰名。

    響頒人天為号。

    通号别名皆悉念也。

    不計一方故雲一切。

    以諸如來同一法界體德均故。

    念即明記而慧逾增持而不忘。

    故無間斷。

    以佛為境何五塵之能惑哉。

    六化樂天王。

    論雲。

    樂自變化作諸樂具。

    以自娛樂。

    又但受自所化樂不犯他。

    故名為善化也。

    變謂轉變。

    轉粗為妙。

    化謂化現無而忽有。

    德中。

    以出世化故得解脫。

    七他化自在天王。

    論雲。

    令他化作樂具以自娛樂。

    顯己自在故。

    名中寂靜境門者。

    境為入理之處。

    即是門也。

    根無躁動故稱寂靜。

    根即門也。

    根無取着方見境空。

    合為門也。

    故鴦掘經雲。

    明見來入門具足無減修。

    德中。

    物我自在即廣大法門。

    第二色界。

    諸天衆有五衆。

    以第四禅有二衆故。

    然四靜慮攝天多少。

    下經頻列。

    至十藏品當會釋之。

    多依十八。

    初靜慮四。

    二三各攝三天。

    皆舉最上以勝攝劣故但列一。

    下文說頌遍觀諸天。

    第四靜慮自攝九天。

    上五小乘聖居非此正被異生位中。

    廣果至極。

    故今列之。

    大自在天三千界主。

    所以别列。

    今初大梵天王衆。

    佛地論雲。

    離欲寂靜故名為梵。

    具雲梵摩。

    此雲清潔寂靜。

    謂創離欲染故名清潔。

    得根本定名為寂靜。

    屍棄此雲持髻。

    謂此梵王頂。

    有肉髻似螺形故。

    亦名螺髻。

    或雲火頂。

    以火災至此故。

    貌如童子。

    身白銀色。

    衣金色衣。

    禅悅為食。

    德中。

    本修慈心得生梵世。

    等流相續還愍衆生。

    好請轉法輪。

    故智光照物不為污行。

    故身光發揮。

    若有遇之身心悅樂。

    第二光音天。

    二禅第三天也。

    智論亦雲。

    第二禅通名光音。

    彼天語時口出淨光故。

    有雲。

    彼無尋伺言語亦無用。

    光當語故名光音。

    瑜伽名極光淨。

    謂淨光遍照自他處故。

    德中。

    定生喜樂離尋伺。

    故得寂靜名。

    然凡得之舍動求靜。

    故非廣大味定之喜。

    非無礙法。

    今菩薩即動而靜。

    不散不味是為廣大無礙法門也。

    第三遍淨天。

    此天離喜身心遍淨故。

    德中。

    身心遍淨未為廣大。

    物我無二普益世間。

    方為廣大也。

    第四廣果天。

    即第四禅第三天。

    于異生善果此最廣故。

    所有功德勝下三故。

    德中。

    此天離八災患世中最寂。

    今以實智住本寂之宮。

    第五大自在者。

    梵雲摩醯首羅是也。

    于三千界最自在故。

    智論第二雲。

    此天有八臂三目。

    乘白牛執白拂。

    一念之間能知大千雨滴。

    下經同此。

    準智論第十一。

    過五淨居有十住菩薩住處。

    亦名淨居。

    号大自在天王。

    又三乘中立此為淨土。

    是報身所居。

    約實但是第十地菩薩攝。

    報之果多作彼王耳。

    德中。

    三界之頂非無相不超。

    非離相求故所行平等。

    然上釋名歎德。

    多從義便以順類殊。

    若約實德無不互有。

    皆可虛求衆海雲集竟